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设想.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7790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设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设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设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设想.pdf(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摘 要 关于教学中心的问题, 一直是教育界各家争论的焦点。 本文本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培养个性化人才、以及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重塑良好师生关系的原则,用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的理论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传统的“中心化”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要么以“教师”为中心,要么以“学生”为中心,这种向唯一中心做偏向性运动会造成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失衡发展,尽管这两种传统的“中心化 ”教学模式在人类的教育史上都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心化”教学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偏向性,使其无法适应我们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例如,当我们以“教师”为中心组织

2、教学活动时,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中心化”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地同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具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旨在探讨一条平衡教学中心的途径。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中心同时又不是唯一中心,教学中心在教师和学生、学习三者之间做平衡位移。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是后现代主义“非中心化”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它是对传统的“中心化 ”教学模式的批判性吸收,并以后现代 主义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予教学中心问题一个崭新的视角。 由于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中心化 ”教学模式基础之上

3、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设想,因此在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也借鉴了一部分“中心化”教学模式的做法,并补充了新的“非中心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否行之有效,能否达到“去中心化”的目的,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语文的“去中心化”教学模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笔者希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使两者都从原来的被动状态变为主动,激活各自的主体意识,改变“中心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同时由于对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加强和多元化教学评价的采用,更有利于培养多样的个性化人才,让学生不再是某个工厂里一台机器加工出来的产品,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此外,

4、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望在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的同时培养教师和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实际的教学方式是在日常工作中摸索,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才能证明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希望通过本人的努力能够为语文教育模式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设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去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 IIAbstract Problems concerning teaching centers have been the focus on how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andle disputes. This

5、 thesis will focus on several issues to bring light to improving excellence and empower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These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paying attention to talented students ,reducing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enforcing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

6、ents. Once these theories, to modernize, have been implemented, we can centralize these principles by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teachers teaching skills to their fulfillment. The traditional Centered-Teaching-Model (CTM) is varied. On one hand the teacher is centered; on the other the student is the c

7、enter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CTM has proven to be very important. However, we need to improve the CTM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modernizing society. Deficiency in the current CTM presents many problems today, for example: when we take the teacher as the teaching center, the

8、 student become passive; when we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the teacher becomes passive. This process presents a great imbalance in the classroom thereby inhibit 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t therefore becomes necessary to find a new way to create and balance syst

9、em in the classroom. The Chinese Non-Centered Teaching Model (NCTM) is trying to give some ideas of crea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is, we tak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centers at the same time. None of them is the only center. NCTM is the result of post modernism used i

10、n the practice of our present teaching method. The new NCTM is a hybrid of the old CTM and a new view of the teaching center thoughts. That is, some applicable parts of CTM together with new decentralized teaching ideas have been combined to form the NCTM. The expected results from implementing NCTM

11、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o be able to change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ttitude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from passive to active. This approach is expected to giv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ducing the burden of interdependency b

12、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hence further develop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t the same time, we hope students will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skills and talents. I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to arrive at these conclusions and together with my teaching experience, demon

13、strated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model. It is my intention that utilizing these ideas, from this paper (thesis), the value of NCTM will be realized.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non-central teaching model; post modernism III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1 第一章 概 述 . 2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 . 2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 .

14、3 三、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思想 . 3 第二章 传统的语文“中心化”教学模式的利弊 . 4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4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5 第三章 语文 “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 8 一、平等对话教学法 . 8 二、提问式教学法 . 9 三、和谐式教学法 . 10 四、创新式教学法 . 11 五、差异化教学法 . 11 六、多元化知识教学法 . 12 七、混合教学法 . 14 第四章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 16 一、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激活师生各自的主体意识。 . 16 二、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师生互动式教学 .

15、 18 三、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个性化教学 . 19 四、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 21 五、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 23 六、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24 结 语 . 27 参考文献 . 28 后 记 . 29 1引 言 谈到教学,就会涉及到教学中心的问题,谁是教学的中心?这是教育界各家无法回避的问题。近、现代教学思想可谓流派纷呈,种类繁多,关于教学“中心”的问题,也是各派各家争论的焦点,我们大致可以分两类: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把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单一因素作为“中心”的教

16、学模式就是传统的“中心化”教学模式,即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么以“教师”为中心,要么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实践证明,向任何一个“中心”做偏向性的位移,在实践中都会造成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失衡发展” ,以至于导致教育质量的长期徘徊不前,甚至下降。尽管“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这两种理论在人类教育历史中都曾经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无论哪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和全面指导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果我们想证明其中任何一种理论是完美的会很难,我们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又能避免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同时还能承认学习的价值。这就是我要探讨的

17、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即将“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 “教师” 、 “学生”都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但同时又不是唯一的中心,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平衡发展,并同时兼顾可能遇到的其他教学因素。 “多中心”即非单一中心,这就是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语文的“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产生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对当今社会语文教学现状的深思,和对未来语文教学模式的愿景。 本文旨在以一线教师的眼光,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中心问题作一次梳理和探索,由于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是以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思想为基础的,而

18、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思潮,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实现其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价值。 2第一章 概 述 中国古代的一切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教师口授与戒尺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而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是以研究教师如何教为主题的,即使有“因材施教” ,也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已,所 以,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中心论”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长期占 据着统治地位,甚至直至今日也依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到了近代, 著名的学者梁启超主张: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为依据,教学必须与儿童 的身心发展相适

19、应。 ”中国现代儿童心理 学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几条教育原则,其中 一条就是“儿童中心原则” 。梁启超与陈鹤琴的主张,充分证明了此时的教育思想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师中心论”的弊端,并主张“学生中心论” 。 纵观国外的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教学中心的问题也是经历着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的历史轨迹。早在古希腊,尽管那时还没有“教师中心论”的提法,但是从史书记载和图片上,可以看出古代学校的学习是在“桦树枝的鞭挞下进行的。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比作给予万物光亮和温暖的“太阳” ,这就是后来形成“教师中心论”的基础。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开始关注儿童身心发展

20、特征和个别差异,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后来法国的教育家卢梭,美国的教育家杜威相继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明确指出,把儿童放在学校教育的中心。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首先出现在欧洲大陆,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期待教育的“非中心化” “多元化”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它是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批判吸收,是对“唯一中心论”的瓦解,并站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提供的新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关于教学中心的问题,力求实现一种新的“非中心化” “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21、探索一条让教师,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平衡发展的途径,改变高压下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态, 更好的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的直接导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骇人听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的怀疑。战后,资本主义 3社会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激

22、化,社会愈来愈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也越来越困惑。二战后,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取得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成就的同时,反过来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又使人类精神世界倍感空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正是对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恶化” 、 “人口爆炸” 、 “资源枯竭” 、 “道德沦丧” 、 “失业严重” 、 “战争频发”现象的反思,也是对“人与自然” 、 “知识与信仰” 、 “真理与价值” 、 “理性与情感”种种对立关系的两难选择。 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

23、会” ,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般而言,现代教育可以归纳为“精英教育” ,其背后隐含着近现代西方文化 征服自然、追求理性至上,以及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科技基础,以“知识经济”为经济特征,以及倡导学习化社会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种“后现代教育”的教育模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与现代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质可以归结为“全民终身教育” (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 “终身教育” (强调终身学习) , “主体教育” (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及“通识教育” (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等。这些观点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

24、不谋而合,因此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当今的教育,并为当今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三、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思想 国外的比较教育专家认为: “后现代主义教育模式思想和后现代性的理论化核心在于教育模式的崩溃:受教育者的观念,不变的教育模式,教育过程中教师中心地位,教育信息资源的限制和控制,叙述和逻辑中心主义的规则。而这些在此时恰恰正是后现代主义所期待的“非中心化” 、 “多元化” 、 “零散论”等新的世界的景观。 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是后现代主义“非中心化”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实现。它是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 “学生中心论”的批判性的吸收,是对“唯一

25、中心” 理论的瓦解, 并站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提供的新的视角上, 重新审视关于 “教学中心”的问题,并力求探讨一种新的“非中心化” 、 “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4第二章 传统的语文“中心化”教学模式的利弊 传统的“中心化”教学模式的产生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 ,它们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时隐时现,此消 彼长,尽管它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们在不同时期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直至今日,依然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对传统的“中心化”教学模式利与弊进行分析和总结,是为了扬“中心化”教学模式之长,避其模式之短,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去中心化”教学模式。

26、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的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 师所传授的

27、知识。所以, “教师中心化”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唯一中心,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 (一)以“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势 系统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有利于系统地、有条理地、按部就班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主导性。 “以教师为中心” 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他(她)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因此,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 有序性。 “以教师为中心” 的语文教学模式的课堂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围绕着教材内容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提前准备和解决,在教

28、学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步骤实施教学,课堂始终处于有序的状态中。 目的性。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讲解,并以此进行大量的练习,以达到教学目的。 节时性。教师用清晰、生动、简洁的语言,将知识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避免学生走弯路,从而节约了时间。 (二)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弊端 学生主动性的丧失。由于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强调教师的主动性,从而忽视了 5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盲从与被动的状态。 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是从教材出发,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单向过程,教学形式单一

29、,学生在“灌输” 、 “填鸭”的教学模式下易对学习失去兴趣。 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牵着鼻子状态下进行的,久而久之,不满与厌倦的情绪困扰着学生;而教师在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的情况下,根本不敢给学生任何放松的机会,加之教师还得以权威来控制学生,这样一来,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形成对立。 学生自主能力的缺失。由于教师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长期形成的师道尊严,使学生对教师盲目崇拜和信任,对教师不敢存疑,只是一味地盲从,缺乏探求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创造能力的缺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对传统经验的承袭,却忽视了培养学生探索和不断发展的精神,因而,

30、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学生易产生压抑的心理状态。学生在校的每一天都是在从早到晚听从教师的谆谆教诲中度过的,而教师也以是否听老师话作为评判优劣学生的标准,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禁锢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随之产生,而这种不良情绪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造成了学生压抑的心理状态。 教师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作为支点,评价教学成绩的好与坏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却不能客观地考虑到教学中的其它因素,如:学生的素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等。教师承担一切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教师形成沉重的心

31、理压力和负担。 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甚至对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厌学、甚至逃学现象屡见不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强调学习环境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求学生从受外界的刺激而被动 接受知识的客体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灌输者转化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教学中心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

32、(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注意发挥学 6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各种策略去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诱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 学生的需要得到了尊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以及爱好兴趣,无论从课程安排,以及选择上、乃至课程表的制作上,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这种满足和需要中获得快乐,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作为教育目的,强调学生是语文教

33、学的主体,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发现中学习知识,实现自我发展,从而使培养创造型人才成为可能。 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个性特点、知识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尽管在教学工作中,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是至少可以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培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切实的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并兼顾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利于学生从学习中培养兴趣。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 忽视教师的作用。由于以“学生为中心”的

34、教学模式,过分地强调学生的地位,从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毕竟是教育过程中知识的权威,如果学生的心里没有对权威的敬畏,教师是无法实现“传业、授道、解惑”的功能,可想而知,学生学到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会很少,这样就会使教学陷入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基础。由于教学的一切安排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兼顾培养学生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基础性、 系统性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使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教学的实现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不利于对学生的掌控和培养。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有待于发展的,语文教学

35、的中心如果完完全全地放在学生身上,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这个“不成熟”的中心进行,这样就很难掌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比起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以“学生”为中心是前进了一步,但是它却从一个极端(教师为中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样不但不能进行很好地教学,反而严重地违背了教学规律,一切教学围绕学生转,一切都是由学生做主,使得正常的教学秩序处于无序状态。 造成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脱离。 “学生中心”论倡导的是学习完全由学生来决定,教师的作用是辅助的,仅仅是提供的教学材料,学生学什么则完全决定于学生自身,学习

36、被当成是学生运用其原有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的过程。然而,教 7育不单纯是个人的心理过程,它是人与社会协调的过程,或者说教育的本质是人和社会之间妥协的产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考虑学生这一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参与,势必造成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脱离,使教育成为空谈。 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期待学生走进课堂时,就自然而然地会选择学什么、怎么学。其实,能够做到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并不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自觉性。久而久之,好学生会越来越好,而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因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督促会越来越差,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结果两极分化日益加剧

37、。这不能不说是语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巨大失败。 8第三章 语文 “去中心化”教学模式的实现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无论有多么科学、完善 ,只有将它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其可操作性并实现其价值。语文 “去中心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主张,更应该接受实践的验证,走到课堂中去,实现教学模式的“去中心化” 。为更好地实现“去中心化”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一、平等对话教学法 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平等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要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以平等对话的形式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培养学生用评价鉴赏的眼光品读作品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对

38、话式教学体现了对话精神。师生双方以整体独特的方式存在,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 对话是自主探究的状态。 “ 对话式 ” 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逐渐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通过对话促进学生思考,与教师一起共 同去探究未知世界。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银行储蓄式”的教育,教师与学生都把教学视为学生对知识的储存过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只是传递教学内容,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对话生成的,强调学生拥有从日常生活、课堂外经验中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

39、的能力、学生之间同伴合作、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对话教学观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与探索,在对话中师生双方都平等、真诚地交往,而向对方提供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并引起对方和自己的思考。“对话教学能激起学生有创造力地思、有批判力地思、独立地思”。 (一)教学目标。 传统的“中心化”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那时的课堂是知识的海洋,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激活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活力,学生们成了知识的奴隶,面对如此浩瀚的海洋,往往不知所措,只能是被动地听天由命。 平等对话式教学,则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学生们发展的“游乐场” ,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40、,同时 又是教师和学生的聊天室, “促膝交谈”不再是课后不多见的场景,而是课上教师和学生离不开的教学途径。对话教学并不刻意追求教学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而特别关注对话过程中即时性的体认,更注重追求感悟目标的存在,对话教学放弃追求学习的量而获得学习的质。 (二)教学原则。 1.平等原则: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是知识、能 9力水平上的,而是政治、法律、人 格意义上的“人人平等” ,是社会的法则,也是课堂教学的原则。 2.主动原则。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主动的。这 种主动不是单纯的你问我答,也不是你说我做,而是双向式的,自然的,和谐的。 3.提升原则。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提升的,与日常生活中的聊天不同,也不是大会堂里的报告或讲座,而是积极获取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4.多样性原则。既有“师生、生生” 、也有“生本(课本) 、生机(计算机) ”之间的模拟对话。特别应注意模拟对话之情境性、互动性、有效性和主体性。 5.全方位原则。这种对话不只是知识能力上的,不只是日常的交际,也不只是情绪、情感上的 ,更重要的是整个心灵上的。 6.情趣原则。这种对话不是说教式的,不是认知式的,而是富于情感和趣味式的。 7.指导性原则。教师在对话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对话有时空局限,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编导、向导、引导、诱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