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795228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知识整合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双关、设问、反问、用典、通感等 2.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烘托、比兴等 直接抒情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景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乐景哀情等)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 借古讽今 正侧、虚实、动静、点面、明暗 描写方式 视听嗅触各种感官、形声色态、远近高低俯仰 烘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 4.构思立意: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托物言等二、考点突破1.常见命题 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请赏析这首诗的表

2、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2.答题步骤及要点 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阐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 析效果。(意境、情感、旨趣)3.答题示例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解析】 “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

3、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三、实践演练练习1(2016山东卷):水仙子舟中元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6分)【答案】比拟、排比(2分,明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

4、化(2分)。“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1分)(阐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1分)。(析效果)【解析】试题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行和雪缴缠”,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意思说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人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练习2(2012上海卷):春江晚景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 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5、 兴来只自得, 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 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6分)【答案】首联情景交融(明手法,1分)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阐运用,2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析效果,1分) 颔联则直接抒发(1分)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1分)【诗歌译文】江边的树林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朵和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行途中哪料到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下,飘落的花朵洒满客船。【诗歌赏析】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旅途

6、中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的春日美景。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三四句用虚笔。旅途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练习3:行香子七夕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7、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注】蛩:这里指蟋蟀。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两例加以赏析。(6分)【答案】借景抒情。(明手法,1分)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阐运用、析效果,2分)反复。(明手法,1分)上片,连用两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下片,连用三个“霎儿”,写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阐运用、析效果,2分)【诗歌译文】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

8、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这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纵使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喜鹊为他们搭桥,一年才有一次短暂的相遇,想到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难以穷尽啊。或许牛郎、织女现在还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诗词简析】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

9、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开头,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fch)来去,也不能相逢;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练习4:绣岭宫词李洞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注】绣

10、岭,长安著名风景区,专供唐明皇及其后妃玩乐之所。李洞:晚唐诗人。问:本诗的三、四两句是怎样抒情的?(5分)【答案】三、四两句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来抒情。(1分,明手法)通过写一位白发老翁唱太平曲,寄寓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2分)借开元盛世反衬僖宗的荒淫昏朽,表达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思慕,对危机深重,国势飘摇的社会现实的不满。(2分)(阐运用、析效果)【诗歌译文】 绣岭的春天风和日丽,春草绿遍田野,野海棠花开茂盛,棠梨花瓣(香玉)随风飘落。宫殿前的一位白发老翁,还在唱着太平盛世的歌曲。【诗词简析】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

11、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是针对时政而发的。此诗的新颖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出之。“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这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写的却是荒草萋萋的荒凉之境。如果说这句还只是通过对背景的联想才透出了“春草绿”的时代气息,那么,这“野棠开尽飘香玉”的时代气息就更其明显了。“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无限“芳树无人花自落”之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变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变为无

12、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无限令人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尾联写出一位白发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深远。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诗人寄寓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息。练习5: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答案】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明手法,1分))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

13、,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2分)这样写,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效果,2分)练习6:清平乐冯延巳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注】特地:特别。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5分)【答案】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明手法,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有垂柳的院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阐运用)上片远近结合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生动雨后春景图。(析效果,

14、1分)(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练习7: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堵:座。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轩举:意气飞扬。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1分)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阐运用,2分)表现出鹰矫健、刚劲的姿态。(析效果,1分)(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练习8: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15、。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明手法,1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1分)(阐运用、析效果)练习9(2014河北石家庄一模):琴茶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

16、,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陶陶:和乐貌。渌水:琴曲名。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一、二句总起全诗,(1分)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1分)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1分)(只写“总起”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练习10(2014江西景德镇一检):游庐山宿栖贤寺王安国古

17、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第二联从哪些角度来写庐山夜色?请作简析。(5分) 2.最后两联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5分)答:_ 【答案】1.动静结合,(1分)上句视觉(静景),写山中月色,下句听觉(动景),写山间泉鸣,(2分)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2分) 2.直抒胸臆。(1分)最后两联说自己为尘世所累而不想有所求,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会惆怅不已且一定要题诗留念,(2分)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2

18、分) 【解析】(1)第二联集中笔力摹写庐山之夜。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简直把整个大千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为人间带来了风雨交加的萧瑟秋声。一句写山中月色,主要诉诸视觉;一句写山谷泉声,主要诉诸听觉。静景和动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构造了一个明净、透彻、幽寂、清寒的尘外世界,为人排解尘念、唤起遐思,布设了一种适宜的氛围。(2)虽然“心期物外”,但还得“迹入尘中”,所以要离开这宁静高洁的环境,诗人还是会有所感慨的。“须惆怅”一转,“忍更”再转,而以题诗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览游记诗的旨趣,十分得体。“忍更”二字强调必须有诗,表达出诗人对庐山清境的低徊依恋,也表达了对尘世的厌倦。 练习11:

19、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4分)【答案】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2分)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2分)【解析】本诗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在结构上,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