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897446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教案定稿)-第 7 页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时能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2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描写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描写手法并结合诗句简析及表达效果一、课堂热身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技巧1.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借代)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衬托)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反衬)5.总为浮云能蔽

2、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借喻)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 7.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8.澄江如练,碧峰孤拥。(化用) 9.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视听结合) 1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言志) 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声衬静、动静结合)1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13.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组合)1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实结合)古人说,作诗无外乎情景二端,那么,诗歌中的情是怎样抒发的,景又是怎样写的,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诗歌鲜明生动,

3、从而感染读者。为实现这种目标,而采取的这种方法和技巧,其实就是艺术技巧。二、知识积累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说明 抒情 描写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互文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化用、联想、想象、象征、叠词等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铺垫、过渡、照应、抑扬、层层深入、重章叠唱等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描写:7.白描(粗笔勾勒)和细描(工笔)三、当堂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学生朗读诗歌、分组讨论,每组请一位同学回答。水龙吟 咏月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

4、,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注:晁端礼:北宋词人。因得罪上司,废徙达30年之久。九衢:指御街。简析上阙“九衢”以下六句的写景特色。明确:俯视、仰视相结合。词人向下看,九衢上残雪斑驳;向上看,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嗅觉、视觉相结合。夜风送来梅花清香,池塘表面的冰已经融解。白描手法。用简练的笔墨描摹出元宵佳节前的自然美景。融情于景。九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词人这

5、清净、洁白的世界里,胸襟自然为之一畅。接着夜风送来梅花的清香,池塘表面上的薄冰已经融解。这些景物上都被词人抹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仿佛是他的心灵附着这些景物上,他那因酒而病的身躯与心灵自然景色的陶冶中,渐渐轻松了,开朗了。远近结合。赏析:起首二句先把词人可悲的身世揭示出来。“京洛风尘”,语本晋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盖喻词人汴京官场上的落拓不遇。“病酒”,谓饮酒过量而身体不适。词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常以酒浇愁。可是酒饮多了,反而沉醉如病。官场失意,酒病缠身,境况可谓惨矣,复着以“无人问”三字,其羁旅漂零之苦,尤为难堪。此词开门见山,句句写实,与一般长调大异其趣。接下

6、来,词人的视线从住处的窗口向外探视,无边夜色,尽入毫端,化实为虚。一下子,词境变得空灵了。词人写道:九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词人在这清净、洁白的世界里,胸襟自然为之一畅。接着夜风送来梅花的清香,池塘表面上的薄冰已经融解。这些景物上都被词人抹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仿佛是他的心灵附着这些景物上,他那因酒而病的身躯与心灵自然景色的陶冶中,渐渐轻松了,开朗了。此刻,他不仅想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不仅感受到春天的信息已经来到,而且他的思绪也回复到往年醉酒听歌的快乐生涯。“南楼”,指冶游之地:“西城”指汴京西郑门外金明池和琼林苑,都是北宋时游览胜地。这里以对仗的句式强调当年

7、的豪情胜概。特别是“都不管、人春困”一句,以口语出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见其豪情万丈。过片又写目前衰颜,从上片歇拍的豪情收回来,与起首二句遥相映射。“潘郎双鬓”,谓两鬓已生白发,语本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屈指”二字是起点,点明词人是算计,以下都是写算计中的思维活动。词人不仅惊觉自己早生华发,而且联想到对方如今愁苦的情绪,于是深感她的形容应该已经消瘦。“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的延伸。“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

8、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来,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结尾三句,设想对方凭阑凝望,罗襟揾泪。此处全用情语作结,却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运用移情手法,词人晁词把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化作盈盈泪水,风格纤弱。揾者,拭也。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疏通诗句含义,学生口头回答。从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两首诗的结尾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赏

9、析。陈诗结尾两句间接抒情。在严酷的背景下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但是却见不到吹笛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表达了对从军将士不畏严寒、为国出征精神的赞美。杨诗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陈诗译文: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注释: 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横笛:笛子。 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赏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

10、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

11、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

12、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杨诗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牙璋:古代

13、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赏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

14、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

15、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四、方法总结通过以上两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考查,通常以下面几种形式的题目出现。(投影)1、熟知关于“艺术技巧”的各种不同提问形式。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方法。3)请分析

16、这首诗的表现技巧。4)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5)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6)请简要分析某句的艺术效果。虽然提问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即都是问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或表达情感,因此,答题的内容、步骤也都一样。请同学们根据刚才两道题目的答案,来归纳一下这一类型的题目我们应该如何分步解答。(投影)2.熟练掌握“艺术技巧”类问题解题“三步骤”。(学生讨论、归纳得出)1)明技巧。即说出用的是什么手法。2)阐运用。即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3)析效果。即说出这种手法有怎样的效果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解题提醒(1)艺术手法的使用往往是综合性的,但要分清主次。有时候,阅读诗歌时,不确定是哪

17、一种手法时,要从题干和诗句中找答题方向,若锁定为描写手法时,则再进一步去比较后选择。(2)结合诗句分析要具体,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架空分析。(3)总结概括要力求准确,反复筛选用词。下面我们再来按照以上方法,解答下面的问题。(投影)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汉宫春 梅晁冲之1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2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3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1.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2.

18、东君:司春之神。 3.玉堂:指华贵的宫殿。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明确:对比、衬托(明技巧)。用修竹来衬托梅的品质(阐运用),写出了梅花孤傲的品格(析效果)。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明技巧)。“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正面写出梅的孤洁瘦淡;“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 侧面写出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阐运用)。写出了梅花坚强的品格(析效果)。化用。(明技巧)化用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江头千树春欲闇(n),竹外一枝斜更好。”(阐运用)写出了江梅的孤洁瘦淡。(析效果)词语注释汉宫春:张先此调咏梅,有“透新春消息”,“汉家宫额涂黄”句,调名来于此。向竹梢二句: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

19、江头千树春欲闇,竹外一枝斜更好。”此处化用其意。东君:又名东皇、东帝,传说中的司春之神。春于方位属东,故名。塞雁:边塞之雁。雁是候鸟,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清浅: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玉堂:指豪家的宅第。古乐府相逢行古辞:“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何似:哪里比得上。 付他谁:即向谁诉说。 流:高尚的品格和气节。白话译文水边的梅花是多么潇洒,在竹梢稀疏的地方。横斜着挺出三两枝。春风也不知道爱惜,任凭雪压霜欺。燕子无情无意,只因怕冷,轻易地失去她开花的日期。惟有南归的鸿雁,年年南飞时能看见她的芳姿。清浅的小溪,如一条白白的丝练,请问那些华丽的堂宇,又如何能赶得上这茅屋疏篱?最令人伤心的

20、是,自从知己朋友离去之后,便很少有吟唱梅花的清绝的歌诗。只有微云轻轻飘浮,淡淡的月光隐约迷离。面对此景此情,我的孤高芳洁又都是为了谁?但那高洁的江梅,依旧倚风自笑,并未减淡她的清香,因为风流高逸是自身的品质,本来就不在乎别知与不知。作品赏析:词虽长调,其寄意却单纯,只就梅之品性孤高与环境冷落两方面反复写来,其情自深。首句“潇洒”二字状梅品的清高,概尽全篇。“江梅”可见是野梅。又以修竹陪衬写出。盖竹之为物有虚心、有劲节,与梅一向被称为岁寒之友。“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极写梅孤洁瘦淡。芳洁固然堪赏,孤瘦则似须扶持,以下二句就势写梅之不得于春神,更为有力:“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梅花是凌寒而开

21、,其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似乎叫伯春寒、轻失花期”。因燕子在仲春社日归来,其时梅的花时已过,故云。一言“东君也不爱惜”、再言燕子“无情”,是双倍的遗憾。“惟是有”一转,说毕竟还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其词若自慰,其实无非憾意,从叫唯是有”的限制语中不难会出。同一意念,妙在说来富于变化。同时,这几句词笔挥洒而思路活泼,盖“燕雁与梅不相关,而挽入,故见笔力”(独醒杂志卷四)。林逋咏梅名句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下片则化用以写在野的“江梅”的风流与冷落。唐人咏梅涛云:“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入得来。”(薛维翰春女怨)这是

22、“玉堂”所本。过变三句言“清浅小溪如练”,梅枝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在村野(“茅舍疏篱”),似胜于白玉堂前。以问句提唱,紧接又一叹:“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故人”即指林逋,此渭“梅妻鹤子”的诗人逝后,梅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竟成绝响。即有“微云淡月”、暗香浮动,没有人赏。(“分付他谁?”)不过“孤芳”自赏而已。仍以问意提唱,启发末二句,言孤芳自赏就孤芳自赏罢:“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这里“空自倚”三字回应篇首,暗用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句意,将梅拟人化,意味自深。五、本节课有何收获?回顾:艺术技巧分类 及解题步骤六、课后作业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问:与前三句相比,末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前三句叙事写景,饱含感情,但极为含蓄。末句则卒章明志,直抒胸臆,将惜别之意上升到顶点,点明别情。2、一轮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