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4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711213 上传时间:2022-04-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4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4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4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共43页).doc(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考纲解读】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 “ 怎么写 ”。因此 ,“ 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表达技巧一般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命题。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占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式的出题方式;从广东近四年的考试情

2、况来看,命题率是75%,四年中有三年均设置了考题,也是“表达技巧+语言(形象或思想内容)”的形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08年我省的诗歌命题仍会作为重点的考查对象。【专题讲解】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表达方式 抒情类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描写类 修辞类 篇章结构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1、为形

3、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

4、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等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5、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题型一:赏析表达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变式提问: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明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阐运用) 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效果)例如:一、判断下列诗句的表达方式: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绝)( )4、一雨池塘水面平

6、,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此

7、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1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二、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2、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

8、一句叙事,第二句描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使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上看,都是写 ,从表达方式看,李诗前两句是 ,王诗前两句是 。(3分

9、)(2)诗人的秉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1)送别,叙事;写景(2)李诗借空阔的意境表达难分难舍的送别之情,离愁中见豁达(旷达)。王诗在清新的背景中饱含无尽的牵挂。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问: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答: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

10、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辑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汴河曲(唐)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汴河怀古(唐)皮日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隋家:隋王朝。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1)

1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分) 答:答案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

12、式是 和 。【答】怀古伤今、至今无所作为的伤感;议论、写景、抒情。(2)在本诗中,“古”对应 ,“今”对应 ,你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句话是如何看待的?【答】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事在不停地变化,时光在不停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美好光阴,去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两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谈一下你的看法。【答】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

13、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柳 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答:(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答:答:(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

14、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2分,手法1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表现手法 抒情类表现手法 描写类 修辞类 其他类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题型二:赏析手法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

15、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答题范式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叙析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16、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手法解析】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

17、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问: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的修辞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二、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

18、融、托物言志。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

19、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2、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

20、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绝句二首(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作者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

21、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台城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5、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22、。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例: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区别几组概念】: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

23、,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

24、”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2、 滁洲西

25、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3、 题菊花 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司春之神。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

26、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二、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

27、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答: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答: 答:(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

28、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六,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4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清 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清明的哪两种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答: 答:(

29、1)一是就自然节气而言的初春之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一是,清明是扫墓时节,野田荒垅引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评分标准:“初春之景” 、“笑”的情感 、清明扫墓时节、“愁”的情感各 1分。)(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借用“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 要向妻妾炫耀);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两典故对比,在对比中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评分标准:对比手法、用典手法2分,分析 2分)3、阅读下面二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4分)倦夜

30、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注徂:消逝,流逝。(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答: (2)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答: 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每小点1分,共2分)(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每小点1分,共2分)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忆昔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

31、水东流。 注: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3分) 答: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答案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诗人不把“无忌”

32、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的名字“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答: 答案 (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4分

33、)(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2分)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淮上与友人别郑 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答:(2)分析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答:答案 (1)抒写了离别的愁苦和朋友之间深厚的情义。 (2)前两句即景抒情,点明别离,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小船泊着待发,友人即将离去,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中寓含着离别的愁思。诗人用笛声渲染离别时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了天涯漂泊者的离情别绪,而且描绘朋友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状,让人从中体味到分手后的绵绵离思、茫茫别意。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长安秋望 赵嘏云

34、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1)“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答:(2)试分析颔联两句诗的妙处。 答:(3)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答: 【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

35、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答】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手法”、“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8、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南 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注:吴钩,刀名。凌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

36、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马 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络脑,马笼头。(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2分)答:(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4分答:答:(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描写手法主要有:、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

37、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显得简洁有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点染出牧民的生活。又如刘长卿逢宿芙蓉山主人逢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夜归人。苍山,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夜归人”

38、的画境。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析】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公子家 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