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情境下的调查性报道研究.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7785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围观情境下的调查性报道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网络围观情境下的调查性报道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围观情境下的调查性报道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围观情境下的调查性报道研究.pdf(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A thesis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a study of investigative report under the effect of network onlookers By Kongwei Zhuo Supervisor: Prof. Zhanxu Wu 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rch,2014 I摘要 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的

2、技术裂变和再革命如火如荼,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面发展和应用,更加扩张了互联网的覆盖范围, 全面占领和改变了现有的传播结构和传播格局, 随之而来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机制的革新,给新闻传播带来颠覆性冲击和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新媒体思维及其相应的运作形式将对传统的报道观念和传播路径形成一种倒逼效应,注入强大的活力,带来强劲的改变。 网络报道与对话、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传播平 台所建构的沟通性、高度参与性、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传通方式,个性化、去中心化、互动化的网络机制使话语权更加普世,个体属性更加被重视,文化背景更加多元。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也被重新定义, “调

3、查性报道”这一传统媒体的重头报道形式也随之面临多重困境。网络使新闻生产的边际成本日益廉价,而调查性报道是采访过程最复杂、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同样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种,怎样将这种对社会干预性最强的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继承、创新需要从业者的思考,承载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是内容需要留下,媒体的基本社会职能才不会缺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不少领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这些痼疾和体制更需要调查性报道这样一种冷静、客观而深入的报道样式,破析社会问题和时代难题,发挥媒体的社会瞭望功能,提升媒体报道的影响力。 本文以作者所做的调查性报道富士康夜生活 为基础案例,解析了新时代媒体报道方式的变化,调查性报道在网络围观效应下

4、的发展现状和变革方式,分别运用了抽样分析、个案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分别讨论网络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及成因,新媒体对调查性报道的借重与促进作用;新媒体环境中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意义,网络围观效应的特点及其与调查性报道互动机制,网络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现状和变革。其中着重分析了调查性报道的网络化生存及其现实改变,调查性报道的网络议程与传统议程设置间的关联与冲突。以期对今后的传统媒体转型以及其与新媒体融合中的调查性报道的转型与发展进行机制性透析,提供对策性思路。 关键词: 网络围观 调查性报道 媒体融合 议程设置IIAbstract following the newspapers

5、, radio and television, network has become the 4th media. In the following era, the internet has been grow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Even more, which has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part in peoples daily life. The change of peoples reading habit and Mechanism of news production must be the next. no doubt

6、 that the third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treats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such as network as the main content, had open a new lively era for people ,The person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interactive network mechanism makes the discourse more universal, more democratic, more valued

7、individual properties and mor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 Facing the network as the main platform of new media,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this traditional medias trump card form has been faced with multiple difficulties. How to inherit the contents of the print is yet to be study. Because only in t

8、his way ,can we prevent the absence of prints social functions. Now, diverse ills and institutional problems have been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china in all aspects. Which need more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such a calm, objective and in-depth text, to break the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This Times. I

9、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take the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foxconn nightlife as based case, which was written by himself, to analysis the network effect under the way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made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with four chapters. 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causes of investig

10、ative reporting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onlookers effect and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mass media, the change of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network agenda and the traditional agenda set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abundant

11、 literature reference. Keywords : network onlookers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media convergence agenda setting III目录 摘要 .IAbstract.II1 导论 .1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 .61.3.1 样本的选取 .61.3.2 文献分析法 .71.3.3 个案分析法 .72 网络围观与调查性报道现状 .82.1 网络围观与大众新闻传播 .82.1.1 网络围观之“围” .82.1.2 网络围观之“观” .92.1.3 网络围观对大众

12、传播的效应 .102.2 调查性报道及其现状 .112.2.1 调查性报道的内涵 .112.2.2 调查性报道的两面性 .122.2.3 调查性报道的现实困境 .133 网络围观与调查性报道的互动 .183.1 网络围观时代调查性报道的价值 .183.1.1 满足网络环境下公众的知情权 .183.1.2 破解网络谣言,履行媒体的社会瞭望功能 .18IV3.1.3 网络时代的“精确新闻学”效能 .193.2 网络围观行为与调查性报道的勾连 .213.2.1 网络围观行为的结构特性 .213.2.2 网络围观行为的资源能量 .223.3 调查性报道与网络围观的议程互动 .233.3.1 网络议程设

13、置的兴起与扩张 .243.3.2 网络围观对大众传播新闻框架的突破 .253.3.3 网络议题设置、传播的多元化 .264 网络围观与调查性报道的建构 .274.1 网络围观与调查性报道的内容生产 .274.1.1 信源的多元化和报道空间的扩大化 .274.1.2 新闻生产中文风的网络化和调查的循环纵深化。 .294.1.3 新闻刊发后的网上求援、协同增效和公开动员 .304.2 网络围观情境下调查性报道的变革 .314.2.1“辫子新闻”及“新闻钻石模型” .314.2.2propublic 的新闻生产 .33结语 .35参考文献 .37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实践成果 .38致

14、谢 .3911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980年7月22日, 工人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的整版报道,将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等种种细节给予了详尽的披露,而后,以该报为主的多家媒体,连续刊发了多篇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事件调查报道,其中更是对时任中国石油部部长的宋振明提出了点名批评,报道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讨论,同年 9 月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引咎辞职,中央更是对当时的石油工业副总经理陈世恩予以记大过处分,相关直接责任人皆受到了刑事制裁1,这件在当时震惊世界的沉船事故可以说第一次在中国的纸质媒体中如此清晰的呈现出来,对于新闻学研究者而言更是具

15、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受众第一次接触到调查性报道,也让人们见识到了这类报道的调研之深入,逻辑之严谨,论证之规范以及其监督作用之巨大。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都未曾间断,对于其定义的诠释也有着不同的方式,新闻学者、南京大学副教授周海燕,在综合了新闻学大辞典和美国新闻史等多篇权威著作后,将其定义为: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政府、公共机构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其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 尤其是关系到影响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行径的强有力的解释2。调查性报道又分为揭露性报道和调研性报道,分别是针对

16、某一体制内违规违法行为和长时间罹患的痼疾做深度考察分析,上文提到的“渤海二号”沉船事故调查报道属于揭露性报道,这需要媒体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深入一线,走访多个当事人,反复印证细节后才能成文,当然,和这篇强有力的报道所收获的巨大社会以及经济效益而言,这些时间和人力成本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由此可见,调查性报道通常是以一些孤立的,片面的消息作为调查切入点,去挖掘深层次的不为人知的新闻现象,并依照科学的逻辑理念,构建新闻1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 J.工人日报.1980 年 7 月 22 日 E1 版头条 2 丁柏铨.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M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3 年 6 月

17、第一版 2框架并试图呈现出问题的根源。这样的深度报道和一些追求时效性的简单消息不同,揭露真相、透视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引发思考乃至社会及时干预是调查性报道的主旨所在。 我国当代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21 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攻坚的关键期,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成为重要任务,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是矛盾和问题多发的脆弱期。阻碍改革和发展的传统痼疾和体制弊端成为突出的瓶颈。调查性报道应当在这样的时代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然而与之相反,我们在近期的报纸杂志中已经越来越难以见到好的调查性报道出现,学术界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也变得乏善可陈,这一方面与当今时代流行的快餐式文化有关,人

18、们对于深度调查的需求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也和如今 WEB2.03时代,媒体的多元化竞争有关,关于深层次原因,本文在下文会做重点讨论,总之,随着纸媒的没落,调查性报道也不可避免的被裹挟跌入困境。 作为新闻从业者在为纸媒的没落而惋惜的同时,笔者也在思考怎样将纸媒的内容生产方式继承下去,承载的形式可以不同,但是内容需要留下,这样,纸媒以往承载的社会职能才不会缺位,当今时代更需要媒体的监督,同样,也更需要调查性报道这样一种冷静、客观而深入的文字,来破析这个时代的种种难题,我在财经天下周刊实习期间,曾完成了调查性报道富士康的夜生活 一文4, 该调查旨在表现富士康工作的一线员工其工作之余的感情精神生活,文

19、中纰漏了他们工余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温饱满足后,精神领域的匮乏常常使工人们沦落入欲望的陷阱,赌博和卖淫的现象也在工群中屡见不鲜,翔实的故事再加上具有现场冲击力的新闻图片,这一报道刊发后就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议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这场由一篇报道引发的网络聚众围观事件中,我是完整的目击者和当事人,这为该论文的撰写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围观效应下调查性报道的采写和后期的话题延伸与再挖掘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同时我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新媒体的阅读革命浅析 ,有过这样的研究基础,再次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题材的困境与突破,对于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0、综上所述,这个选题的研究意义不言自明:一、对于调查性报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之道进行研讨,探析新时代,传统文字报道的生存之道。二、3 Http:/ 财经天下周刊J.2013 年 09 月第二期封面文章 3网络围观效应下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文献寻找也很困难,国内外理论研讨的著作中很少有对这个领域做专门探讨的,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三、在网络围观效应下,调查性报道所预设的议程和网络议程之间有冲突和平衡的过程,这类讨论,在近期的文献中也很少找,对他的讨论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四、网络围观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网络行为,在去中心化,个性化和匿名化的网络环境下,公众的这种自发

21、行为有着很多模式化特点,比如情绪的传染性,保护弱者的倾向性,冲突性等等,这种聚群围观行为通常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有着热点激化效应,另一方面,他还具有非理智情绪化的特点,在这样的效应下,研究调查性报道的生产及传播特点,对今后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舆论引导职能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借鉴。五、调查性报道可以说在新闻题材中最有媒体监督价值的一种文体,对他的研究和其生存发展方式的探讨,都有助于网络时代保留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我认为,这个题目的研究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的。 1.2 文献综述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中外文献中很少有关于网络围观效应下的调查性研究的论述,即使有类似

22、观点也是在其他选题的论著中点缀几笔,很少有专门讨论这方面选题的著作,笔者发现以 2013 年为时间节点,取 2014 前几个月和 2013 年的最新文献为分析依据, (因为这类选题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选择最新的论述著作有助于得出更合乎时下的论证观点)在数据库中,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文献有 401 篇,关于网络围观的报道有 375 篇,总计 776 篇,我将其中关于网络围观效应下调查性报道的最具建设性的观点总结记述如下: 在阮春生和金小林发表的一篇名为 “巧”做新闻调查报道,舆论监督事半功倍5的论文中认为,微薄背景下做好调查性报道且希望得到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做到几点: 1、关注微博讨论话题,抓住时机

23、搞调查,抓住时机刊发文章。他认为微薄每天的热议话题中有引发公众关注的; 转发量、 浏览量较多的消息,或者一些引人关注的新闻图片视频等,这些片面而孤立的消息,有时恰恰是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线索,媒体人要把握好这些线索并且顺藤摸瓜,调查出事件5 阮春生、金小林. “巧”做新闻调查报道舆论监督事半功倍J.新闻实践.2013.3.5 4的全貌,并在讨论热度未过之前刊发,会很有收效,而且一些老的话题,常年未曾解决的问题已经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了,但随着一些热点事件的曝光,网络热议的引导,可能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媒体编辑在一些好的调查性报道完成之后,可以等待这样的时机,之后再次刊发,可以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2、

24、观点原味呈现,道理不辨自明。论文认为报道在采写过程中或是引发讨论的过程中,激烈的观点辩论和不同的观点讨论都是值得原味呈现的,这样有助于架构起理性而客观的新闻框架6,把事实原貌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真理就会不辨自明,这样一种客观的报道方式也让一些原来在社会上众说纷纭的事情,最终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取得了广大百姓的理解和支持。3、巧借外力,形成舆论场,抵抗压力。调查性报道带有揭露和批评的性质,容易招致监督对象的指责和压力,媒体机构要善于在微博、博客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宣传自己的新闻观点和公平正义的立场,并力图使纪委、政协、人大等机构予以关注并联合形成舆论场给曝光机构以压力。 韩晓丽, 罗彦, 肖潘

25、潘 联名发表的一面 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7一文中,也提出了要建立以证据为核心的可靠证据链条,力图做到从证据到逻辑都透明完善无懈可击,文中提出,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真假难分,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职责之一就是对新闻进行考证, 对谣言进行破析, 安稳民心,引导正能量,文中提出好的调查性报道需要做到这样几点:1、深入现场,获取核心证据。2、逻辑严密,证据链完整。3、正反交锋,多信源互证。4、甄别信息,不能人云亦云。总之就是做到:用事实说话,拿出核心证据,多方互证,不迷信权威,求证逻辑严密。 吴栋梁在他的一篇民生类调查性报道的实践思考8一文中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调查性报道的运作与新媒体结合需要

26、注意的三个方面,首先,新媒体的普及使新闻源增多,报道范围扩大,查找报道的选题时需要记者编辑细致观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深挖的新闻线索,其中,也需要对新闻源进行甄别筛选,利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判断消息的准确性,并策划好报道角度和方式方法,建立以证据为中心的,逻辑链条严密的证据链,从而进行深挖调查。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曝光的新闻点通常是新闻某一个孤立的侧面,在采写过程中会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 7 韩晓丽、罗彦、肖潘潘.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J.新闻实践.2013.3.5 8 吴栋梁.民生类调查性报道的实践思考J.新闻实践.2013.3 5遇到很多不可

27、预期的阻碍或危险,这需要采访记者充分推演每一个采访环节,做到准确真实且考虑周全。最后,报道框架尽量拉长拉宽,努力放大报道的效应,日报类的媒体在推出首篇调查性报道之后,不能浅尝辄止,后续的连续性报道也应该努力跟上, 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 比如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宣传渠道,不断激化放大传播效应, 跟进评论的热点, 并以此为依据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拉长报道时间、拉宽报道厚度,采用较长的时间追踪报道,放大报道的效果,努力以报道推进问题的解决。 周丹在他的一篇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起航之帆9论文中阐述观点,认为调查性报道会在自媒体环境下大行其道,并且其传播效果还会被新媒体强化,他指出我国的调查性报

28、道具有“调研性、重大性、科学性、艰巨性”的特点,自媒体时代报道呈现出深度性和权威性,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识的“事实”是深度报道赖以开展的基础,是构成深度的本源,因而具有决定性意义,报道是对事实涵化的过程,有意识的让报道有意义,事实有内涵是报道者和机构要力图解决的问题,同时调查性报道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是自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题材,新媒体时代,在信息海量推送的环境下,媒介功能必须有所扩展和延伸,因为公众的需求从原来的新闻量的需求被更为精细的分化和升华了,转移到对新闻质量的需求,对信息的深度诠释和个性化的不同领域的新闻需求上来,调查性报道更为符合现今公众的需求,其次,调查性报道又容易引起社会思潮推进社会

29、进步,所以,这类题材在新时代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 张志安在他的一篇微博的兴起和调查性报道的变革10一文中,总结出微博的兴起对调查性报道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报道的空间的影响。他认为微博的自媒体传播门槛比较低,调查记者可以通过快速发稿抢占先机的方式,先把调查的问题和线索用自媒体在网上曝光,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与网友目击或草根爆料相互协同。这种新媒体病毒式的传播容易形成舆论场推进新闻的调查发展,引起市场预热,对稿件的刊发概率是极大的促进。而且,记者也可以调动舆论形成压力,给被调查部门施压,迫使其接受调查或内部整改,更重要的是 记者可以采用微博传播,边缘突破的方式,给稿件“上保险” ,万

30、一稿件无法刊发, 还可以通过自媒体形式引发各方关注, 从而形成舆论环境,9 周丹.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新闻爱好者.2012.5 10 张志安.微博的兴起和调查性报道的变革J.新闻记者.2011.3 6同样收效到不错的社会效益。二、对生产机制的影响。自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从策划生产到后期传播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有介入和促进,新媒体提供了充足的信源跟踪渠道,丰富的背景信息检索平台,促成公民调查形成联合报道,最后根据刊发后的传播效果,还可以形成循环报道机制。当然,微博也对调查性报道有着负面作用,比如,把关风险低,情绪化的传播特点造成记者成名欲望强烈而扭曲事实,病毒化的情绪感染特点会使

31、报道记者有情绪化的偏向,而且,浅层次的阅读方式,也有阻于高质量的遵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调查报道出现。 刘可文和李晓蔚联名发表的一篇网络围观的正能量与负效应11一文中,总结了网络围观的特点,其中指出网络围观作为一种传播学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热门话题、热点事件的一种共同的关注,在网络碎片化的传播下,个人关注的“微力”经由新媒体的汇聚整合,成为一种蔚为壮观的“网络围观”借以表达网民的立场和诉求。其中“围”这个特点突出了群体性和短暂性。 “观”则突出了匿名性与心理性,为了使围观对传播效果更有效,则需要在技术上使“冷围观”促成“热围观”即从事件的被动的看热闹,到主动的评论转发,帮助扩大传播范围,从心理上而言,

32、围观本身就是对事件当事人施压的过程,他人的眼神永远都对行为主体构成影响。 以上所列文献的观点是在所收集的上百篇 文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献,大都在调查性报道的生产运作机制受新媒体的影响和新媒体时代网络围观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做了上述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将总结分析调查性报道和网络围观的复杂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1.3 研究方法 1.3.1 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在 2013 年引起热议的调查性报道富士康的夜生活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分析研究其发表后引发的网络围观效应的成因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媒体跟进深挖的方式和网络热议之间关系,对网络围观的特点,报道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以及网络议程与大众传播

33、议程之间的矛盾和平衡做了重点讨论,在样本选取上采用了概率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12的方法:社会化媒体内容材料的搜11 刘可文、李晓蔚.网络围观的正能量与负效应J.新闻知识.2013.4 12 李红艳.传播学研究方法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 7集通过新浪微博的搜索来完成。为了研究富士康夜生活发表后社会化媒体受众的议程反馈,本研究选取了财经天下杂志官方微博发布的包含有“富士康夜生活”全字条的微博作为议程变化的观察点,对该条微博下的网友评论进行整群抽样。截至 2013 年 10 月 12 日,在该条微博下共有 455 页评论,新浪微博按由晚及早的时间顺序以每页 20 条进行显示。笔者首先按照

34、新浪微博自有的评论分页将全部评论分为 1-455 个集群,每个集群即代表相应页码-13-的一页微博评论。 通过随机数表,笔者从这 455 个集群中随机抽样抽取了 20 个集群即 20 页评论。 随后, 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得到随机数 1,以 2 为间距进行等距抽样,也就是在按时间顺序从 1-20 编号的每页 20 条评论中,抽取编号为 1、3、5、7、9、11、13、15、17、19 的 10 条评论。经过上述抽样过程,本研究最终抽取了 200 条微博评论,其中剔除如广告、转发、纯表情等无效评论,共得到有效样本 155 个。 1.3.2 文献分析法 中外文献中很少有关于网络围观效应下的调查性研究的

35、论述,专门讨论网络围观与传统报道之间关系的著作也很少,英文著作中很少有对此类问题做专一讨论的,笔者发现以 2013 年为时间节点,取 2014 年前几个月和 2013 年的最新文献为分析依据, (因为这类选题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选择最新的论述著作有助于得出更合乎时下的论证观点)在数据库中,关于调查性报道的文献有 401篇,关于网络围观的报道有 375 篇,总计 776 篇,对这些文献做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且通过检索百度指数等大数据分享平台,得到一些关于此类问题的参考数据。 1.3.3 个案分析法 将富士康夜生活作为主要的分析讨论对象,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性报道事件,比如:杨达才“表哥”

36、网络围观、 “至尊香烟”网络围观, “郭美美炫富”网络围观以及“3.15 打假和汶川地震”南方都市报的报道, “孙志刚事件”等经典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事件引发的网络围观来进行针对性的调查探析。82 网络围观与调查性报道现状 2.1 网络围观与大众新闻传播 网络围观13是近来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线上活动加强而逐渐出现的一种网民聚众关注某一件或多件网络事件的现象,通常以“转发”、“分享”、“评论”为主要围观表现形式,出现在 BBS 论坛,网络社区,微博、微信圈等网民舆论聚集之地,网民轻点鼠标的同时也给予了事件无声的关注,而公众的目光也会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对当事人给予监督,也会形成热点效应,推动事件进展。微博被认为是网络围观的主要推手,2010 年“微博元年”也被人们称为网络围观元年。自此以后,网络围观成为当代中国最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网络围观事件层出不穷,从“李刚门”、官员“日记门”到“郭美美事件”、甬温动车事件以及近年的“李天一事件”、“文章出轨”事件、“宋林情妇举报”事件等等,都属于网络围观而直接、间接促成的例子。南方周末曾刊发一篇名为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的评论,赞赏网络围观是“正能量”。很多网络围观事件都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