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314720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专项训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专项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 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 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2、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 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楼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缰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太守谓谁 *徒以有先生也潭中鱼可百许头*聂政之刺韩傀

3、也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安陵君其许寡人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2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3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使臣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 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B.当秦王以“天子之怒”相威胁时,唐雎毫不惊慌,以“土之怒”还击,并警告秦王提防参考答案:1. D 2.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3. B 4.示例:晏子。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多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 威风。晏子巧妙回答,维护了自己

4、和国家的尊严。对比:同样是维护国家利益,唐雎主要靠 勇敢、威武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5. (1)惠,恩惠(2)广,增广,扩充6. (1)安陵君因此派遣唐睢到秦国出使。(2)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7.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从先王那里继承 了封地因而要始终守护它)弗敢易。8. B 9.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10. C 11.即使是方圆千里也不敢交换,(又)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12. B 13. (1)面对恐吓,毫不畏惧,真正的“土之怒”是不畏强权的;(2)表明决 心,自己也会效法三人,不惜性命

5、,抗争到底。14. 吉祥。面露胆怯之色。这样。 图谋。15. D 16. (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2)景鲤,是楚王所喜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扣留他用来换取楚国的土地。17.【甲】 文中的唐雎主要是暗示自己要效仿专诸等人刺杀秦王,并马上付诸行动,拔剑而起;【乙】 文中的景鲤是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使秦王意识到秦国可能要面对的危险。18. (1)道歉(2)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3)穷尽,完结(4)陈 列19. D 20.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1. (1)心里的愤 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

6、了。(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22. B23.(1)至U(2)使迷惑(3)曾经 (4)撞击 24. C 25. (1)以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人的道义。(2)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26.面对秦王强硬的威胁态答案第1页,共2页 度,唐睢能够毫不退让,以同样强势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立场,这体现了孟子“大丈夫”论断中 的“威武不能屈”思想。27.28. B 29. (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2)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30.B答案第2页,共2页安陵国的军事反击,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C.外交辞令往往委

7、婉含蓄,隐臧着潜台词。“与臣而将四矣”指“我”将效法他们三人, 与你同归于尽。D.秦王最后“色挠”屈服,长跪而谢,表明唐雎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是对 唐雎形象的侧面烘托。4 .在你的阅读积累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使臣?请列举其事例,并与唐雎进行对 比。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小题。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说。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

8、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睢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 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惠:(2)广: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虽千里不敢易也。7 .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的理由是什么?安陵君又用哪一句话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立 场?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 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

9、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试卷第2页,共9页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 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

10、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绢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8 .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尝贻余核舟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D.大王加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9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日:“大王

11、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 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 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 也。夫专诸

12、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穆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缰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0 .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许:要答应B.请广于君广:扩充 C.故不错意也 错意:错误领会D.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2 .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唐

13、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斗争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B.安陵君和唐雎都断然拒绝了秦王“易地”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为被拒,所以秦王才“怫然怒工C.对话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话,鲜明表现人物个性。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秦王以势压人、前倨后恭,形象鲜明,跃然纸上。D. “不说”“怫然怒”“色挠”三个词语反映秦王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 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颇具戏剧性。13 .唐雎以“土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讲出专诸、要离、庆忌的故事有什么作 用?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

14、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 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 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禳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 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日:“景鲤,楚王所甚爱,王

15、不如留之以市地。试卷第4页,共9页 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市。是便计也。“秦 王乃留景鲤。景鲤使人说秦王日:“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闻齐、魏皆且 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 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选自战国策)【注】如:至限昆弟:指兄弟。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休裱降于天 ()(2)秦王色挠() (3)所以然者()(4)而外结交诸侯以图()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16、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 仓鹰击于殿上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已而之细柳军 C.不与地 年与时驰 D.徒以有先生也以其境过清16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2)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17 .请根据【甲】【乙】两文,说说唐雎和景鲤分别是怎样说服秦王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 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 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

17、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 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 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校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缰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荆轲奉

18、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 少穿炭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推之。未至 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 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注】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

19、,逃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 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少:通稍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 意思。发:打开堪:用刀剑等刺。绝:挣断。还:通“环L绕。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长跪而谢之(2)天下缩素 (3)图穷而匕首见*(4)皆陈殿下*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寡人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以次进C.聂政之刺韩傀何陋之有 D.秦王还柱而走杂然而前陈者 20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21 .翻译下列句子。(1)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2)使毕使于前。试卷第

20、6页,共9页22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了胜利。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 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 出荆轲的沉着冷静。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

21、: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 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an),以头抢(q运ng)地耳。唐雎日:“此 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 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校(jin)降于

22、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ga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 注释:徒跣(x询n):光着脚。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专诸、聂政、要 离:三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休裱:指不祥的运气。23 .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往送之门()*(2)富贵不能淫()(3)臣未尝闻也()(4)以头抢地耳()*24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3、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 上。25 .翻译下面句子。(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6 .孟子“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唐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课文内容赏析工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

24、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校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 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 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 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

25、右手持匕首推(zh6n)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 (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 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试卷第8页,共9页【注释】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 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陛殿前的台阶。甘甚用刀剑等刺。卒“猝”,突然。 27.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加点字古代汉语词典常用

26、义字义(1)荆轲顾笑武阳* 0 回头看关心、照顾反而、却(2)秦王还柱而走 返回环绕后退(3)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借 假如、假设(4)使毕使于前 , 竹简全部完成2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例:而乃以手共搏之A.以君为长者B.以头抢地尔C.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D.而卒惶急无以击轲29 .翻译下列句子。(1)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0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 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 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