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唐雎不辱使命-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81516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唐雎不辱使命-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2:唐雎不辱使命-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唐雎不辱使命-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唐雎不辱使命-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能力拓展训练22:唐雎不辱使命一、(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日:“布衣之 怒,亦先冠徒跣

2、,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号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移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乙】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 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 “景 公援戟将斫之。颜拽趋进,抚衣待之,日

3、:“君奚不折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 :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此二人者,不亦可乎? ” 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必矣。(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傥:倘若、或者。斫(zhu6):砍。桀:夏朝末代 君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关龙逢(p和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 纣: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比干:商代贵族,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 死。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请广于君广:(2)以头抢地尔抢: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以头抢地耳:把头往地

4、上撞罢了。以:用。A.句意: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以:因为:B.句意:就用匕首刺杀吴王僚。以:用;C.句意: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以:表修饰,不译;D.句意: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故选Bo.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编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是:这样,代词。(2)伏:埋伏。甲:身穿铠甲的武士。具:准备。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句意为:他们三 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

5、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人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由此可知,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奋起抗 争,潜台词是自己要效法专诸、聂政、要离,和秦王拼命;(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土矣意为在个人行事上能有知耻之心,出使 外国各方,不辜负君主的任命,这可以称之为“土了。【甲】文中,秦王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唐雎也 亳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土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 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最 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不辱君命;【乙】文

6、中,专诸在“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的情况下, “专诸擘鱼”以匕首刺王僚,不辱君命。五、(2021云南昆明九年级统考学业考试)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宏闻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

7、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席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普 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缚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 归汉,空自

8、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 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 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 链,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日:“子卿,宜听陵言。武日:“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 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矜,与武决去。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注释】春秋:年纪。夷灭:被杀。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

9、替谁(守节)呢?亲近: 皇帝的侍从。斧钺(yue):古代兵器;汤链(hud):古代大锅。卫律:人名。与李陵 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衿:衣襟。1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请:于君()(2)佐校降于天()(3)寡人顿矣()(4)空白苦。人之地()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2)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19 .【甲】文中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的FI的是什么?20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主人公唐雎和苏武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8. 增广、扩充 吉祥 明白,懂得 同“无,没有。19.

10、 (1)平民发怒, 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2)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 望你不要再说了。 20.用他们三人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的决心,自己将跟 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从而威慑秦王。21.【甲】文中唐 雎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他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唐雎确实不辱使命。【乙】文中苏武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 现出他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他们为正义 而斗争的凛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8.此题考杳重点文言

11、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2)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祥。(3)句意:我明白了。谕:明白,懂得。(4)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亡:同无”,没有。19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 语序调整。(1)句中:布衣:平民。冠:帽子。徒跣:光着脚。抢:撞。耳:罢了。(2)句中:亡:同“无没有。恨:遗憾。愿:希望。无复再言:不

12、要再说了。据此翻译即可。20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甲文中唐雎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威肋”丝亳没有退缩, 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 暗示自己将效法三位勇士,不惧豪强,不怕牺牲,要与秦王同归于尽,以此来威慑秦王。 21.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甲)文中的唐雎是一位威武不屈、见义勇为的侠士形象。面对秦王的花言巧语,以安陵 君受地下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来回答,表明自己维护国土的严正 立场;面对秦王“天子之怒的威胁,从容镇定,以“布衣之怒来反击,并“挺剑而起,以死 相逼。所以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13、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乙)文中苏武面对李陵的劝说,不为所动,明确态度“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 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自分己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表现了苏 武的不屈的性格、崇高的气节、铮铮的铁骨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3)景公说说:(4)中道闻国人误不内矣谋: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3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甲】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 陵君。唐雎从容应 对,断然反 驳。秦王以“公”恐吓

14、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秦 王 道 歉【乙】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 令左右不准劝其1可国,否则rt_B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景公发怒,并且“C ”,但 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 公。景 公 归 国.【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 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答案】1.增广,扩充 碰,撞 同“悦,高兴 谋划,商量2. (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这两个臣子。3. A.天子之怒 B.致死不赦 C.援戟将斫之4. (1)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5、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广:作动词用,扩大(地盘)。(2)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用头撞地之意。(3)句意:齐景公被说高兴了。说:同“悦,高兴。(4)句意:在途中听说国人正在谋划不让他回国。谋:谋划、商议。2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虽:即使;易:动词,交换;岂,难

16、道的意思;直:同只”只是,仅仅。(2)臣之材:我的才能;亦非:也不是(比不了)。3 .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能力。第一空:从“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可知,面对唐雎“否,非若是 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义正辞严的解释,秦 王无法辩驳,于是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想让唐雎屈服。第二空:从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可知,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得很高兴,过了六个月还不 回到朝廷,又怕人劝谏,就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致死不救,即用有敢于先说回 去的人格杀勿论警告众人。第三空:从景公援戟将斫之可知,面对颜烛不听警告,执意进谏,愤怒的齐景公“援戟将 斫之

17、,拿起戟就要刺他。4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1)从甲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夜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和乙文“君奚不斫也?.君之贤,非此二主也; 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可知,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为了国家,都不畏 强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权威,胆识过人。(2)从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和乙文“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 可知,唐雎抓住秦王对布衣之怒的片面理解,举出士之怒的实质来驳秦王。而颜烛则以“如 果有另

18、外的人做了国君,君王你那里还能够在海上玩得高兴要齐王反思自己六月不回国的 后果。故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3)从甲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和乙文“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可知,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 作类比来告诫对方行为的错误。(4)唐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 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 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乙文针对景公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用桀杀关龙逢,纣杀 比干辩驳,并以“君奚不斫针锋相对,亳不退让。

19、故甲文中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 巧。二、(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 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

20、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日:“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俊也, 昔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剌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上也,怀怒未发,体移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络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战国策魏策)【乙】(聂政)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日:“前所以不许仲子者,

21、徒以亲在。今亲不幸,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日:“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李父也,宗族盛,兵卫 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不政日:“韩与卫, 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 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 “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 走而抱哀侯,聂政剌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 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濮阳:春秋时期属于卫国。严仲子:春秋韩国大夫,与

22、韩相侠累(名傀)结仇, 逃往濮阳。后与聂政结识,在聂政母亲生日时给予重金,聂政虽不受,但许身为友。不幸: 指聂政母亲去世。季父:最小的叔父。得失:这垦指差错。抉眼:指聂政挖出自己的 眼睛。5 .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划分停顿(划两处)。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免冠,跣(2)彗星港月 (3)便以亲在 (4)遂谢车骑人徒.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加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持兵戟顾卫者甚众.安陵君印使唐雎使于秦学自皮面抉眼C.以君为长者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D.今吾以十倍之地遂以死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2)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

23、仇也,岂不殆哉!8 研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唐雎和聂政人物形象的异同。【答案】5.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6. (1)光看(2)扫过(3)只 (4)谢绝7. B 8. (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2)机密一 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 9.相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 同:唐雎忠诚,擅长言辞,具有高超的说话技巧。聂政孝顺,具有侠义精神,不畏死。【分析】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今足下幸而不 弃(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招手的车骑壮士)/ 以为羽翼(作

24、为助手一同去)。9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徒,光着。(2)彗星袭月: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袭,扫过。(3)徒以亲在: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徒,只是。(4)遂谢车骑人徒: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谢,谢绝。10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于是/于是;C.当作/是;D.介词,用,拿/连词,不译;故选Bo.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力【I,给予。惠,恩惠。以,用。易,交换。甚,很。善,好。(2)语泄,机密泄漏。贝I,那么。举国,全国。岂,难道。殆,危险。哉,语气词,吗。8 . (1)相同。结合甲文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5、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等句子可知,面对强国秦王的怒火,唐雎冷静从容应对, 据理力争,看出他不畏强暴、勇敢。面对秦王的威胁和压迫,唐雎举出聂政等刺客的事例, 用同归于尽来威胁秦王,看出他的聪明。结合乙文“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 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 独行仗剑至韩等句子可知,聂政和严仲子分析了形势,认为人多容易泄密,所以决定一人 前去刺杀,看出聂政的聪明和勇敢。故唐雎和聂政的共同点是机智聪明,不畏强暴,勇敢。(2)不同。结合甲文,此三子者,皆布

26、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纲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等句子可知,唐雎为了 自己的祖国,与秦王周旋,看出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唐雎用三寸不烂之舌和无畏的勇气迫使 秦王改变命令,看出唐雎善于言辞的形象。结合乙文“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可知,这里看出了聂政的孝顺。结合乙文“聂政大 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可知,聂政为了严仲子的仇,独身 前往为其报仇,聂政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为了让韩国不知道是严仲子派人来报仇,宁愿 自己划伤自己的脸,弄瞎自己的眼睛,看出他的侠义精神,看出他的勇敢无畏。唐雎此行目的是为了国家,表现其对祖国的

27、忠诚,表现了他的长于言辞的形象。而聂政此 行是为了个人,表现了其孝顺和侠义精神。这是他们不同之处。三、(2020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28、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 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移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绳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上尝欲遣人,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 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日:“卿何?耶? ”蒙正日:“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 “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

29、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 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节选自宋史)注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 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9 .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推断方法解释(1).徒以有先生也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2)上尝欲遣人便朔方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便唐雎使于秦(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 事者查阅词典法:理解,明白;比喻;告诉,一般用 于上告下。(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 的回答。.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0、()A.夫专诸3刺王僚也/禽兽书变诈几何哉 B.长跪顶谢之/可远观两不可亵玩焉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黑人可使/其真无马邪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11 .阅读【甲】【乙】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 特点。(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答案】10.(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11. A 12. (1) 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2)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3.乎,表责问

31、语气。唐 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 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解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1)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仅仅。“家徒四壁的“徒”用联想法,即:只、仅仅。(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安陵 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使:出使。可用课内迁移理解“上尝欲遣人使朔方中的使。(3) 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告诉中书挑选有才能可以胜任此事的人。谕,告诉、命令。(4) 联系语境: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臣非执,盖陛F未谅尔。”可知, 执是固执”的意思。11. A.之:都是

32、助词,连接主谓,无实意:B.而:表承接/表转折;C以:把/因为;D.其:代词,指人/难道,表示反问语气;故选A*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1)逆:违背。轻:轻视。(2)既而:于是。卒:最终。果:果然。13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人物形象。(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意思是: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 发怒吗?乎,表责问语气。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全不把一

33、个 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 是按兵待敌。然后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 寸步不让。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意思是:“我不是固执, 是陛下不肯信任罢了。尔,表示肯定,面对君王卿何执耶?,吕蒙正勇敢坚定,据理力 争。由此可见,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四、(2016福建厦门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 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

3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日: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席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 子者,皆布衣之上也,怀怒未发,休楼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 五步,天下绳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 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

35、王僚之亲戚也。夹 立侍,皆持长钺。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 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 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窟室:地下室。长镀:长矛。详为足疾: 假装脚有毛病。详通“佯”,假装。擘:拆,掰开。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秦王怫然怒()(2) 鹰击于殿上()(3)王僚像兵陈自宫至光之家()(4)酒既酬 )15.与甲文“以头抢地耳”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徒以有先生也B.因以匕首刺王僚C.计日以还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缩素,今日是也。(2)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16 .简答题。(1)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2)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 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一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答案】14.盛怒的样子(非常生气的样子)通苍” 派,派遣 尽兴地喝酒15. B 16. (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正确译出”高素,得1分;正 确译出“是也”得1分)(2)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 宴请王僚。(1)我要效法他们三人,将要和你同归于尽。(2)参考答案:甲文中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 智的语言面对秦王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不辱君命;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 情况下,依然亳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秦王勃然大怒。怫然:盛怒的样子。(2)句意:苍鹰扑在宫殿上。仓:通苍”。(3)句意: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使:派遣。(4)句意:泗兴酣畅后。酣:尽兴地喝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