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10篇(《蜀道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81027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学设计10篇(《蜀道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10篇(《蜀道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学设计10篇(《蜀道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学设计10篇(《蜀道难》教学设计).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蜀道难教学设计10篇(蜀道难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

2、:“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噫吁嚱(yxx)鱼凫(yf)秦塞(si) 石栈(zhn) 猿猱(no)扪(mn)参(shn)历井 抚膺(yng)巉(chn)岩飞湍(tun)喧豗(hu) 砯(png)崖万壑(h)峥嵘(zhngrng)崔嵬(cuwi) 吮(shn)血咨嗟(zji)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

3、奏是否准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

4、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5、(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须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

6、书。 (2)背书接力 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此游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

7、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解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

9、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解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

10、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解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

11、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解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

12、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

13、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

14、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

15、,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

16、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

1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趄(j),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

18、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

19、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解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

20、,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21、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解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

22、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

23、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

24、、想象、拟人) 第二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蜀道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

25、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

26、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

27、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

28、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

29、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1、 听录音 2、请学生注音 3、学生齐读蜀道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30、。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文章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

31、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典故。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32、!”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

33、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

34、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蜀道难教学设计3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35、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36、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

37、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

38、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

39、,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

40、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即唐

41、玄宗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 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 , 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 读书漫游 (42 岁以前 ,701742)(2) 长安三年 (4244岁,742744)(3) 再度漫游 (4455岁,745-755)(4) 身经战乱 (5562岁,755-762)。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夜宿山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42、望庐山瀑布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如课文注解(1)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 )认为,李白 “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简介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

43、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5、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6、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自由朗读 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