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249768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蜀道难教学设计2篇蜀道难教学片段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比拟精确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点,初步理解和体验诗人的简单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来表达和稳固这种理解与体验。 2.在品读涵泳诗歌的同时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初步感受这首诗豪放中蕴含悲怆的诗风。 【教学重点】 1.诗歌中新颖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方夸大、想象、比方等。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领会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 2.在朗读中,体会李白在诗歌中的简单情感,揣摩“长咨嗟”的简单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创设情境法 【课时安排】 课1时 【教学帮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2、、回忆导入,激发联想。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初中我们学过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这首乐府古体诗中表达了对“行路难”的感慨,既有对现实人生的茫然,对仕途困难的感慨,更有对抱负的坚决执着,感情可谓跌宕起伏。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蜀道难,看看他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诗,知人论世。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师生齐读 2.知人解题,介绍相关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闻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

3、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抱负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客死他乡,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兴旺,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其书据近人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把握脉络,抓核心句。 纵观全文,诗歌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1.第一局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蜀道的来历。接着从“鸟道”写蜀道

4、之高险。(板书:高险) 2.其次局部:借“悲鸟”和“子规”“猿猱”等景物,生发悲壮感慨;再写山水之势的危险。(板书:危险) 3.第三局部:通过剑阁山的峥嵘之势,写蜀中战祸之烈,表现蜀道上的凶险。(板书:凶险)。 4.抓住咏叹.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四、因气求声,诵读品尝。 (一)任务一:文章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第一段,找出详细描写“难”的诗句,说说诗人怎样把抽象的“难”呈现出来的?(请学生结合诗句进展详细描述,诵读) 1.第一次咏叹,突显了蜀道的“高”,站

5、在熟知者的角度告知朋友蜀道“不行过”。(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2.其次次感慨,着重突出了蜀道的“险”,站在实践者的视角,告诫朋友蜀道“不行攀”。(学生找关键句品读,教师指导) 例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万壑雷”的自然现象,读出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伟力。这不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这简直是惊悚、惊心动魄的人生体验。这既是李白的声音,也是盛唐的声音,读这样的诗句可以拓展我们的胸襟,涤荡我们的灵魂。 2.第三次嗟叹,突显了蜀道的“危”,诗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劝导友人“早还家”,关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学生找关键句品读,

6、教师指导)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字句,凝练紧凑,而且视角转换频繁,可谓跳动跌宕,大开大合,竭力渲染蜀地的凶险,滥杀无辜,惨不忍睹,要读出一种紧急、急迫的气概,让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语气。 教师明确:三次咏叹,三次诗意转折,逐层加深了蜀道之难的印象,感情也随之变化,不断增加着对友人的担忧和关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惨烈、惊心动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入蜀之人,因此诗人对友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指导学生读出李白对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对象感(对友人)和口气感(尽力劝诫),这两句语气先松后紧。在充分感受李白诗歌语言特点及情感特点的根底上,概

7、括蜀道难的诗风豪放中蕴含悲怆。 (二)任务二: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描写“蜀道难”,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消失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发,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缺乏而至于再,再叹之缺乏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大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危险的气氛。 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

8、雄伟、奇妙、凄清、恐惧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神奇的传奇:“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奇的消失,使全诗覆盖一种神奇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五、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任务三:面对蜀道的高险、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凶险、惨象、惊心动魄,李白发出第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长咨嗟”的意思,并结合“侧身西望”想象“长咨嗟”的表情动作。 2.结合送别诗,探究“长咨嗟”的内涵。 教师明确:对蜀道山水的咏叹、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百姓安危的忧虑。教师可以结合李白其他诗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9、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等诗句,探究“蜀道难”的含义,不仅是自然道路的高险,也指社会人事的凶险,还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诗人为何“侧身西望”?面对人生的困难坎坷,诗人为何要选择这种很不舒适的姿势呢?(学生争论) 探究李白的人格气质,即使面对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会低头消沉,而是昂扬着名贵的头颅,表现出一股凛然不行屈服的傲骨,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质,代表着盛唐气象。因此蜀道难的特点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蕴含惆怅,悲怆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大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

10、路上危险而秀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出色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肯定要在反复阅读中加以体会。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 1.熟读并背诵蜀道难 2.以李白,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蜀道难教学设计【荐】 蜀道难教学设计【热门】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编 蜀道难教学设计(共6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集合15篇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过失落的语言特点,在吟咏中体会蜀道的雄奇壮美、高峻险要,感受诗的声韵美。 2品尝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意境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美、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情感美。

11、教学重点: 立足于“读”,品尝诗的意象、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调动想象力及感悟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诗句 2、“诗仙”由来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宏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诵读中感知诗情,参悟画意。 1、读准字音。

12、 噫吁嚱(yxx)鱼凫(yf)秦塞(si) 石栈(zhn) 猿猱(no)扪(mn)参(shn)历井 抚膺(yng)巉(chn)岩飞湍(tun)喧豗(hu) 砯(png)崖万壑(h)峥嵘(zhngrng)崔嵬(cuwi) 吮(shn)血咨嗟(zji)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留意字音、节奏是否精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特殊留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 读前指导例如: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

13、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4、齐读课文。 (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7.青泥何盘盘(多么) 其次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

14、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4.锦城虽云乐(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构造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慨蜀道的高峻难行。 其次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慨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

15、诗歌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到达这一目标,前提是必需把诗歌背下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朱熹) 大家肯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日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奇妙的乐曲,把蜀道难给背下来。 (1)给学生2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去时,请其他会背的同学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教师给以提示。 此嬉戏重复3-4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2-3次) 其次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晰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

16、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毕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索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索一下,刚刚教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大、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17、,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教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教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纳什么手法? 生:夸大,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解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纳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奇,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行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详细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奇。那么教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

18、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纳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纳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采纳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教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全部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

19、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非常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教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解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擅长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大。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衬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衬托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困难,

20、所以是侧面衬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解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洁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急、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

21、犹在眼前。那么,教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明显是不行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解释写得很清晰,我们看一下,诗人不行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怪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根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教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教师忽视了,大家要留意一下。好,假如没有要连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

22、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大、用典、侧面衬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其次节,我们知道其次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其次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留意思索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嘹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教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教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许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

23、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简单看明白,那么子规呢?教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当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觉,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

24、,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颜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觉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许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分,你们发觉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

25、,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气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缺乏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大 师:对,很明显是一种夸大的手法。用了夸大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其次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地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其次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其次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大、动静结合(板书)的

26、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教师来读一遍,在教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索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索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拟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仔细听教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趄(j),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

27、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觉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索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埋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这样写是要提示人们留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

28、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大,奇妙的传奇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信任同学们从教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盼望大家把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 好,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几次提到?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屡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消失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消失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索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29、。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其次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解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可怕,为什么可怕啊? 生:由于四周环境很艰险。 师:那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精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教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顾。 师:对,与开头照顾。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头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屡

30、次提到这句话?教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屡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的确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消失到第三次消失,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究竟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其次局部,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解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

31、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非常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读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大方激扬,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争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由于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行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的

32、确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索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慨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防备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大、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慨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结合该诗给李白拟一个颁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李白 手法第一节:蜀道之高(夸大、用典、侧面衬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 其次节:蜀道之险(借景抒情、夸大、动静结合) 第三节:战祸之惨烈(化用名句、双关) 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 意蕴1、劝友人不要入蜀 2、感慨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3、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