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总论.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6864776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穴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经穴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穴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穴总论.ppt(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一、经络总论经络总论1.经络的概念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5.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6.经络的病理变化7.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1.经络的概念经络的概念 1.1 1.1 经络概念的起源经络概念的起源 脉(经)经脉经络1.2 1.2 经络概念的内容经络概念的内容内内涵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外延: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经: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络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

2、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1.3 1.3 经气经气概概念念: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组成和来源:组成和来源:宗气、原气、营气、卫气。营气和卫气伴随经络运行全身,宗气是经气的推动力量,原气是经络活动的物质基础。作作用用:调节全身各部分的机能,运行气血,抗御外邪,协调阴阳,保持机体的协调和相对平衡。2.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1 2.1 经络系统的定义经络系统的定义 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2.2 2.2 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

3、系的理论体系。2.3 2.3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形形成成的的途途径径: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形形成成过过程程:先穴后经说;先经后穴说;经穴孤立发现说。形形成成的的标标志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3.3.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的发展 3.1 3.1 经经脉脉帛帛书书、内内经经奠奠定定了了经经络络学学说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说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3.2 3.2 经经络络学学说说的的继继续续完完善善和和临临床床应应用用(秦秦、汉时代);汉时代);3.3 3.3 经经络络学学说说的的进进一一步步总总结结和和经经络络

4、图图像像的的绘绘制(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制(晋、南北朝、隋唐时代);3.4 3.4 针针灸灸铜铜人人的的铸铸造造和和经经络络学学说说在在药药物物学学方方面的应用(宋、金、元时代);面的应用(宋、金、元时代);3.5 3.5 古古代代经经络络学学说说的的完完备备(明明、清清、民民国国时时期);期);3.6 3.6 经络的现代研究(建国经络的现代研究(建国今)今)。4.4.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4.1 4.1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含含义义:手三

5、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十二正经”。命命名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阴阳、手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体体表表分分布布规规律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其中上肢的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是足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的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的外侧是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

6、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表表里里属属络络关关系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

7、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十十二二经经脉脉与与脏脏腑腑器器官官的的联联系系:十二经脉除与脏腑相属络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相联络。循行走向与交接:循行走向与交接:循循行行走走向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

8、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流流注注次次序序: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次序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作作用用:主要是联系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4.2 4.2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含含义义:

9、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命命名名:以各脉的功能特性及循行分布特点命名。特特点点: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多处交会。作作用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循循行行及及作作用用特特点点: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阳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

10、干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主持阴静阳动,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十四四经经: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其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4.3 4.3 十五络脉十五络脉 含含义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应用用:络脉诊断;原络配穴法;刺络法。4.4 4.4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 含含义义: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分

11、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应用用:手足三阴经穴可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太渊、列缺治偏头痛,太溪、照海治牙痛、喉病。4.5 4.5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含含义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应用用:病候: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以痛为腧。火针、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4.6 4.6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含含义义: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应用用:诊断:经络诊察;治疗:腕踝针、皮内针、皮肤针、药物敷贴、毛刺、半刺。6.6.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

12、生理功能(作用作用)6.1 6.1 联系脏腑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沟通内外6.2 6.2 运行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营养全身 6.3 6.3 抗御病邪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保卫机体6.4 6.4 传导感应传导感应,协调阴阳协调阴阳7.7.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7.1 7.1 经络病候及其机制经络病候及其机制 病邪壅阻或经气不畅实证;经气虚陷或经气不足虚证;经气变动失常厥逆厥证;经气耗竭脏器衰竭。7.2 7.2 传注病邪,反映病候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脏腑经脉络脉孙脉皮毛。8.8.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1 8.1 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因为经络有传注病邪、

13、反映病候的病理变化特点,故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按压与穴位测定等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二、二、腧穴总论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3.腧穴的分类4.腧穴的命名5.腧穴的标准化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7.特定穴8.腧穴的定位方法1.1.腧穴的概念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3.3.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3.1 3.1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1个。3.2 3.2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又称“奇穴”。有一定名

14、称、明确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3.3 3.3 阿是穴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舒适感、热感、酸楚、麻窜、皮下结节、凹陷、松弛、皮肤及温度、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变异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4.4.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命名4.1 4.1 依据所在部位依据所在部位 腕骨、乳根。4.2 4.2 根据治疗作用根据治疗作用 光明、水道。4.3 4.3 利用天体地貌利用天体地貌 水沟、日月。4.4 4.4 参照动植物名称参照动植物名称 犊鼻、攒竹。4.5 4.5 借助建筑物名称借助建筑物名称 神阙、库房。

15、4.6 4.6 结合中医学理论结合中医学理论 三阴交、血海。5.5.腧穴的标准化腧穴的标准化5.1 5.1 腧穴名称的标准化腧穴名称的标准化 中文名、汉语拼音、标准代号。如手太阴肺经尺泽,Chz,LU5。5.2 5.2 腧穴部位的标准化腧穴部位的标准化 经穴部位。如曲曲池池,原原定定位位(五五版版):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标标准准化化定定位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6.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6.1 6.1 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 输注气血输注气血 反映病证反映病证 协助诊断协助诊断 防治疾病防治疾病 6.2 6.2 腧

16、穴的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近治作用 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耳区穴治耳病。远治作用远治作用 指十四经所属腧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合谷不但治手腕病,还可治头面病及发热。特特殊殊作作用用 A.A.双双相相作作用用 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调整心率,足三里调整胃肠蠕动等。B.B.特特异异作作用用 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

17、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等。6.3 6.3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 本经腧穴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分分经经主主治治规规律律 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分分部部主主治治规规律律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7.7.特定穴特定穴7.1 7.1 特定穴特定穴的定义的定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7.2 7.2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五五输

18、输穴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原原穴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腧穴。郄郄穴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背俞穴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下下合合穴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八八会会穴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八脉脉交交会会穴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交会穴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8.8.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8.1 8.1 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 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的位置的方法。8.28.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8.3 8.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中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 一夫法。8.4 8.4 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