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8727869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灸学基础经穴总论第1页,此课件共70页哦 第一章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总论1.经络的概念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4.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5.经络的病理变化6.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1 1 经络的概念经络的概念 1.1 1.1 经络概念的起源经络概念的起源 脉(经)经脉经络1.2 1.2 经络概念的内容经络概念的内容内涵:内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外延: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第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经经: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一定部

2、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络络: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第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2 2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1 2.1 经络系统的定义经络系统的定义 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2.2 2.2 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的定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第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2.3 2.3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的形成形成的途径形成的途径: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

3、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先穴后经说;先经后穴说;经穴孤立发现说。形成的标志: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第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3 3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第7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7第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8第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93.1 3.1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含义:含义: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4、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十二正经”。命名: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第1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0体表分布规律:体表分布规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中医自然体位,手足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在四肢的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5、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其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图第11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1第1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2表里属络关系: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

6、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第1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3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十二经脉除与脏腑相属络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相联络。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第1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4第1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5 交接交接: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

7、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第1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6第17页,此课件

8、共70页哦2023/4/1117气血循环流注:气血循环流注: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次序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作用:作用:主要是联系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第1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8第1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193.2 3.2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含义:含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命名:命名:第2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0特点:特点:不隶属于脏腑,也无

9、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关系;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多处交会。作用: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第21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1循行及作用特点:循行及作用特点: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阳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主持阴

10、静阳动,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第2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2第2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3十四经:十四经: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其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第2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43.3 3.3 十五络脉十五络脉 含义: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络脉诊断;原络配穴法;刺络法。第2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53.4 3.4 十二

11、经别十二经别 含义:含义: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手足三阴经穴可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太渊、列缺治偏头痛,太溪、照海治牙痛、喉病。第2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63.5 3.5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 含义:含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病候: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以痛为腧。火针、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第27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73.6 3.6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含义:含义:十二

12、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分布特点:分布特点:作用:作用:应用:应用:诊断:经络诊察;治疗:腕踝针、皮内针、皮肤针、药物敷贴、毛刺、半刺。第2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84 4 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作用)4.1 4.1 联系脏腑联系脏腑,沟通内外沟通内外4.2 4.2 运行气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营养全身 4.3 4.3 抗御病邪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保卫机体4.4 4.4 传导感应传导感应,协调阴阳协调阴阳第2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295 5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映病候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皮毛孙脉络脉经

13、脉脏腑;脏腑经脉络脉孙脉皮毛。第3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06.6.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1 6.1 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因为经络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病理变化特点,故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按压与穴位测定等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第31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16.2 6.2 指导辨证归经指导辨证归经 依部归经:依部归经:依症辨经:依症辨经:经络诊察:经络诊察:循经诊察法;经络电测定法;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扪穴诊病法。药物归经:药物归经:第3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26.3 6.3 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针灸治疗 循

14、经取穴:循经取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皮部取穴:皮部取穴:皮肤针,皮内针,腕踝针,穴位敷贴。络脉取穴:络脉取穴:皮肤针,三棱针。经筋取穴:经筋取穴:以痛为输。按时取穴:按时取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6.4 6.4 指导气功保健指导气功保健第3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3第二章第二章 腧穴总论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3.腧穴的分类4.腧穴的命名5.腧穴的标准化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7.特定穴8.腧穴的定位方法第3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41 1 腧穴的概念腧穴的概念1.1 1.1 腧穴的别称腧穴的别称 1.2 1.2 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定义

15、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1.31.3 腧、输、俞的区别腧、输、俞的区别1.41.4 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第3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52 2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腧穴的起源与发展2.1 2.1 腧穴的起源腧穴的起源2.2 2.2 腧穴的发展腧穴的发展 无定名无定位定名定位系统分类 秦汉 黄帝内经 160穴 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349穴 宋代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穴 明代 杨继洲 针灸大成 356穴 清代 李学川 针灸逢源 361穴第3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63

16、3 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3.1 3.1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acupoints of fourteen(acupoints of fourteen meridian)meridian)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1个(单穴52个,双穴309个)。3.2 3.2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extra points)(extra points)又称“奇穴”。有一定名称、明确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常用40多个。第37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73.3 3.3 阿是穴阿是穴(Ashi points)(Ashi po

17、ints)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舒适感、热感、酸楚、麻窜、皮下结节、凹陷、松弛、皮肤及温度、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变异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第3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84 4 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命名4.1 4.1 依据所在部位依据所在部位 腕骨、乳根。4.2 4.2 根据治疗作用根据治疗作用 光明、水道。4.3 4.3 利用天体地貌利用天体地貌 水沟、日月。4.4 4.4 参照动植物名称参照动植物名称 犊鼻、攒竹。4.5 4.5 借助建筑物名称借助建筑物名称 神阙、库房。4.6 4.6 结合中医

18、学理论结合中医学理论 三阴交、血海。第3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395 5 腧穴的标准化腧穴的标准化5.1 5.1 腧穴名称的标准化腧穴名称的标准化 中文名、汉语拼音、标准代号。如手太阴肺经尺泽,Chz,LU5。5.2 5.2 腧穴部位的标准化腧穴部位的标准化 GB12346-90经穴部位。如曲池曲池,原定位原定位(五版五版):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标准化定标准化定位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第4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06 6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6.1 6.1 腧穴的作用腧穴的作用

19、 输注气血输注气血 反映病证反映病证 协助诊断协助诊断 扪穴诊病 测穴诊病 防治疾病防治疾病第41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1 6.2 6.2 腧穴的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近治作用(local and nearby therapeutic(local and nearby therapeutic effect)effect)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耳区穴治耳病。远治作用远治作用(remote therapeutic effect)(remote therapeutic effect)指十四经所属腧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

20、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合谷不但治手腕病,还可治头面病及发热。第4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2特殊作用特殊作用(special therapeutic effect)(special therapeutic effect)A.A.双相作用双相作用 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调整心率,足三里调整胃肠蠕动等。B.B.特异作用特异作用 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

21、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等。第4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36.3 6.3 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 本经腧穴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第4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4 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太阴经肺、喉病胸部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 病 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手阳

22、明经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第4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5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太阴经脾胃病前阴病,妇科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 本经特点二脉相同任 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 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本经特点三经相同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眼病,神志病,热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第4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67 7 特定穴特定穴7.1 7.1 特定穴特定穴(specific points)(specifi

23、c points)的定义的定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7.2 7.2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五输穴五输穴(five Shu points)(five Shu points)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Jing-well point)、荥(Xing-spring point)、输(Shu-stream point)、经(Jing-river point)、合(He-sea point)穴。共60个。第47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72023/4/11第一临床医学院48阴经五输穴表第4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

24、1482023/4/11第一临床医学院49阳经五输穴表第4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49原穴原穴(Yuan-primary point)(Yuan-primary point)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12个。络穴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Luo-connecting point)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腧穴。共15个。第5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02023/4/11第一临床医学院51十二经原穴与十五络穴表第51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1郄穴郄穴(Xi-cleft point)(Xi-cleft po

25、int)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第5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22023/4/11第一临床医学院53十六经脉郄穴表第5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3背俞穴背俞穴(beck Shu point)(beck Shu point)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募穴募穴(front Mu point)(front Mu point)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第5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42023/4/11第一临床医学院55十二脏腑背俞穴和募穴表第5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

26、4/1155下合穴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lower He-sea point)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下合穴表第5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6八会穴八会穴(eight influential points)(eight influential points)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表 第57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7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eight confluent points)(eight confluent points)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第58页,此课件共70

27、页哦2023/4/11582023/4/11第一临床医学院59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穴名所属经脉所通经脉主治范围公孙足太阴脾经冲脉心、胸、胃病症内关手厥阴心包经阴维脉足临泣足少阳胆经带脉目外眦、耳、侧头、颈肩、胸胁病症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督脉目内眦、耳、头项、肩胛、腰背病症申脉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列缺手太阴肺经任脉肺系、咽喉、胸膈病症照海足少阴肾经阴跷脉第5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59交会穴交会穴(crossing point)(crossing point)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共100个左右。如:三阴交、关元等。第6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

28、08 8 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8.1 8.1 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acupoint-located(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bone proportional Cun)method by bone proportional Cun)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的位置的方法。第61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1第62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2第63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3常 用 骨 度 表部位 起 止 点 折量分寸 度量法 说 明 头 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

29、 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横 用于量头部得横寸 9寸 横 胸 腹 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9寸 直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8寸 直 5寸 直 两乳头之间 横骨(耻骨)长 8寸 横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得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横骨长度为少腹得腹股沟毛际部横量得标志 8寸 横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直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

30、标志作定位得依据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寸 直 季胁指第11肋端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9寸 直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寸 直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得骨度分寸 12寸 直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寸 直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13寸 直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寸 直 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膝弯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16寸 直 3寸 直 第64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48.28.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

31、位法(acupoint-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landmark)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第65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5(1)固定标志 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如 头面部:五官、发际、眉毛;胸腹部:乳头、肚脐、剑突;背部:脊柱棘突、肩胛骨;四肢:指甲、骨突、关节。第66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6(2)活动标志 以人体的关节、肌

32、肉、肌腱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又称姿势取穴法。如 颊车:咀嚼时咬肌出现隆起;肩髃:上肢上举时肩前出现凹陷。第67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78.3 8.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acupoint-(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finger-Cun)located method by finger-Cun)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第68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8 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第69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69 横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第70页,此课件共70页哦2023/4/11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