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总论.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02840 上传时间:2020-10-17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50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学》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总论.ppt(9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经络总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 2.熟悉经络学说的形成。 3.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经络及经络学说的含义。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的含义及特点。,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经”,即路径、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经络系统和经气,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包括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2、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 1).对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感觉传导现象的观察,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对腧穴功效的总结 3).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受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5).气功练习者的“内景隧道”体验, 经络学说的发展,1).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2).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3).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4)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络脉两大部分组成,概括为“四

3、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四十二”指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一十五”指十五络脉。,(一)十二经脉,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称为“正经”。,经脉的命名,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手太阴肺经)。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C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命名,A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 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 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十二经脉的命名,“阴阳”再

4、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三阴”“三阳”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太阴与阳明、少阴与太阳、厥阴与少阳。,3、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A 在四肢的分布与脏腑的位置有关 B 在头部的分布规律 C 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5、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

5、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头 胸 手 足,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十二经脉衔接、流注表,中焦手太阴肺经(食指端交接)手阳明大肠经(鼻旁交接)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心中交接)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交接)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交接)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阴肾经(胸中交接)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交接)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交接)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交接)足厥阴肝经(肺内交接)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1、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共6组。 2、经脉与脏腑直

6、接联系。 3、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 4、有五行属性。 5、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6、与脏腑的联络关系,特点,1、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 2、与胃有关的经脉有胃经(属胃)、脾经(络脾)、肺经(还循胃口)、小肠经(抵胃)、肝经(夹胃)共五条。 3、与肺有关的经脉有肺经(属肺)、大肠经(络肺)、心经(上肺)、肾经(入肺中)、肝经(注肺)共五条。 4、与心有关的经脉有心经(属心)、小肠经(络心)、脾经(流注心中)、肾经(络心)共四条。,经脉与五官的联络关系,到达眼部的经脉有6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胆经、肝经。 到达舌部的经脉有2条:脾经、肾经。 到达耳部

7、的经脉有3条:膀胱经、三焦经、胆经。,经络总论2,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熟悉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3、熟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及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作用,尤其是任脉、督脉及冲脉的含义及作用。 2.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一、奇经八脉,1、概念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一源三歧”、 “十四经”,“一源三歧”: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

8、“一源三歧” “十四经”:任、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2、奇经八脉的特点:,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络属联系。 奇经八脉虽别道奇行,但它有一定的整体性。 奇经无表里配合关系,但却阴阳互根。 除任、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3、奇经八脉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统率、主导作用。 主持生殖、影响衰老。,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阳维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阳跷

9、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阴跷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调节六阳经经气,阴维脉,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冲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带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督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任脉,功能,循行分布概况,脉名,二、十五络脉,1、含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 2、特点 沿经的分布性、广泛的分布性、表里的相对性。,十五络脉,3、作用 十二经别络沟通

10、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络脉理论的临床意义,1、对络脉疾病的认识 2、观察络脉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3、用络脉理论指导临床针刺络脉的方法,三、十二经别,1、含义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2、特点 离、入、出、合。 六合:十二经脉按照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4、别络与经别的区别,十二经别的作用,4、作用 加强了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加强了阴经经脉同头面部的联系。 扩大了十二经经穴的主治范围。 拓宽了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途径。,四、十二经筋,1、含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

11、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2、特点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十二经筋,3、作用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充实了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病候记载都属于筋肉方面的疾病。,十二经筋,4、应用 1、在临床取穴方面的应用。 2、在针刺方面的应用。,五、十二皮部,1、含义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2、特点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十二皮部,3、作用: 生理病理上 协助诊断 用于治疗上,小结,注意区分奇经八脉、十

12、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含义、特点和生理作用。,经络总论(3)腧穴总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含义。 2.熟悉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3.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分类。了解腧穴的命名。 4.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教学重点、难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腧穴的分类,腧穴的治疗作用。,一、经络的标本、根结,1、标本的含义 “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代表人体头面胸背部,“本”代表人体四肢下端。 2、根结的含义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四肢末端

13、的井穴,“结”指头、胸、腹部。,经络的标本、根结,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结,称为四根三结。 “标本”、“根结”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标本”、“根结”理论的应用,经络的气街、四海,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气街”的生理功能有三: 一为汇聚气血,营养脏腑 二为纵横联系,沟通表里 三为调节经气,溢蓄代偿,经络的气街、四海,4、四海的含义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 脑为髓海、胸部(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系

14、脏腑、沟通内外 体表与体表之间的联系 脏腑与脏腑间的联系 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 经与经之间的联系,经络的生理功能,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的病理变化,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经络系统发生的相应变化或出现的特殊现象称为经络的病理变化。 其一,成为传注病邪的通路。 其二,反应内在病候。,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 病在经络、内脏者,可取皮部 经络郁滞者取之络,二、腧穴总论,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 一、腧穴的含义、发展和分类 (一)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的发展,(二)

15、发展 腧穴知识来源于医疗实践。 1)无定位、定名阶段 2)定位、定名阶段 3) 定位、定名、归经阶段,腧穴的分类,(三)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3类。 1) 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2) 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 3)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第二节、腧穴命名,二、腧穴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5).借助建筑物命名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二、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腧穴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扪穴检查诊断疾病;探测穴位诊断疾

16、病。,第三节、腧穴的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第四节、腧穴的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腧穴总论(2),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各类特定穴的含义。 2.熟悉各类特定穴的分布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特定穴的含义。 2.五输穴、原穴的含义及特点。 3.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的含义及特点。 4 .骨度分寸的含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四节 特定穴,一、特定穴的含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二、特定穴的分类,一、五输穴 含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 灵枢九针十

17、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在 难经.六十四难中有“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五腧穴的五行配属关系: “阳井金,阴井木”,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二、

18、原穴、络穴,含义: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 阴经之原穴又为五输穴中的输穴,称“以输代原” ,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原穴。 原络配穴法,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十五络穴: 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 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 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 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 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 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 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 脾之大络为大包

19、,十五络脉君须记。,三、俞穴、募穴,含义: 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称“背俞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 俞募配穴法,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四、 八会穴,含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特点:各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与8种组织、脏器有着密切关系,主

20、治其有关病证。,八会穴歌,八会穴歌 府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气会膻中脉太渊。,五、郄穴,含义: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特点:“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1个郄穴,共16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十六郄穴歌,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六、下合穴,含义: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特点: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

21、个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胃()足三里)、胆(阳陵泉)、膀胱(委中)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委阳)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七、八脉交会穴,含义: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特点:指十二经脉通于八脉的8个穴位,能主治奇经病证,这些穴位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八脉交会穴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八、交会穴,

22、含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特点: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4种。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取穴的定位方法,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 2).活动标志,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

23、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3种。,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四、简便定位法,四、简便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总结: 1.特定穴个数:五输穴60,原穴12,络穴15 郄穴16,背俞穴12,募穴12,下合穴6,八会穴8,八脉交会穴8。 2.各个特定穴的含义,具体包含的穴位名称。 3.常用的骨度分寸。,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