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05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_张四梅.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 34 卷第 8 期 经 济 地 理 Vol.34, No. 8 2014 年 8 月 ECONOMIC GEOGRAPHY Aug., 2014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张 四 梅 1, 2 ( 1.湘潭大学 商学院,中国湖南 湘潭 411005; 2.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国湖南 长沙 410006) 摘 要:基于我国特有的人地关系,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素质化 5 个层面分析 了人口结构 变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机制,并运用 2007 2012 年的抽样调查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结构对农村土地 流转规模与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老龄化、农户化对土地

2、流转规模的影响不显著,但会一定程度促进转包、出租等 传统土地流转方式;务工化对土地流转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体现于绝大部分的流转方式中;城市化、文化素质是土地 流转的基本力量,有利于各种土地流转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土地流转具有较稳定的路径依赖性。 关键词:人口结构;农村土地流转;流转规模;流转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14) 08 - 0131 - 06 Rural Land Transfer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ZHANG Si

3、 - mei1, 2 ( 1.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005, Hunan, China; 2. Hu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Changsha 410006, Hun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and popul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 on r

4、ural land transfer from 5 aspects of aging, urbanization, farming, migrant workers, cultural quality.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mode is estimated by using sampling survey data of 14 cities in 2007-2012. We get the conclusion: Aging and farming have little effects

5、on land transfer scale but to some extent they will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and subcontract and lease; Migrant worker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and reflected in most mode of land transfer;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quality are the basic power and beneficial to formation and developm

6、ent of different modes; Land transfer has a relative stable path dependence. Key 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scale of land circulation; mode of land circulation 长期以来 , 农村土地肩 负着我国农民生存发 展 以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 的 快速发展 , 以分散经营为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 , 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市场化 、 规模化 、 信息化 发 展要求 。 我国的

7、城市化率 从 2004 年 的 41.76%增 长 至 2013 年 的 53.73%, 十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速 比 总人口增速高 出 30 个百分点 。 同时 , 工业化与 城 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外出务工农民不断涌入城市 以 及其他非农行业 , 2012 年第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 工 劳动 力 16 667 万人 , 而 2014 年第二季度末已增 加 到 17 418 万 人 。 城乡间大量的人口流动 , 逐步出 现 了 “ 农村空心化 ”现象与土地抛荒现 象 。 为了推动 现 代农业的发展 , 各地自发或有组织地进行土地 流 转。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 2013 年底,全国承包耕 地流转面积为

8、 3.4 亿亩,是 2008 年底的 3.1 倍,流转 比例达到 26%,比 2008 年底提高 17.1 个百分点,上 述的人口结构因素变化情况,是否改变了农村土地 流转的供需关系?这将是本文关注的核心与重点。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 学者们从背景 、 现状 、 原 因 、 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 研 究 , 尤其是农 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 面 。 Bryan 等 认为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地流转 效 率 1 。 由于人的信念决定了人的决策和行 为 2 , 调 查 影响农户土地流转心理意愿的相关因素 , 有利于 把 握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规律 。 张忠明等研究了家 庭

9、人口数量 、 年龄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流转后可获 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季度报告。 收稿时间:2014 - 03 - 07;修回时间: 2014 - 06 - 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2CSH028) 作者简介:张四梅( 1976 ),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 E-mail: 。 132 经 济 地 理 第 34 卷 入等对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 响 3 。 钟晓兰 等 主要从农户家庭特征 、 农户自身特征 、 农户生活 感 知 、 农地政策制度认知等层面着 手 4 。 周祝平则

10、认 假定在初始的人口结构背景下 , 土地承包方 和 土地受让方在土地流转之前的总收益分别 为 q1 和 q ,通过土地流转可获得的总收益增量分别为 和 为农村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制度提出了挑 战 5 。 罗 必 良等认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意愿与其资 源 禀赋密切关 联 6 。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 , 但诸如户 主 年龄 、 家庭人口 、 受教育程度等仍是影响土地流 转 2 2。 承包方 1 表 1 各博弈主体的收益矩阵 Tab.1 Gains matrix of each game subject 受让方 的不可忽视因 素 7 。 流转土地 流转土地 ( + q , + q ) 不流转土地 (

11、+ q , q ) 1 1 2 2 1 1 2 实际上,农民在适应不断调整的制度过程中已 形成了自己的偏好 , 这种偏好对后续的具体制度 安 排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 8 。 譬如最初的土 地流转属 自 发的地下流转阶段 , 但由于农地流转可以降低耕 地 细碎化带来的效率损 失 9 , 政府开始规范土地流 转 政策 , 但政府行为也要保持合理边 界 10 。 因为影 响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土地流 转 的成本收益分析 。 李中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户 人 均纯收 入 、 非农务工人均纯收入等得到明显增 加 11 。 一旦农民觉得土地流转不能给他们带来认可的 收 益或土地流转之后没有利益

12、保障 , 其流转意愿就 会 深受影 响 。 不管如何 , 刘卫柏 、 李中等认为在坚持 土 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 , 积极应对土地流转过程 中 所面临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 急 12-13 。 综上所述 ,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成 果 丰富 , 而侧重于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研 究 相对较 少 。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 ,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 农业人口外出务工现象长期存在 , 城镇化与工业 化 过程中农 民 “离 农 ”却 未 “离 地 ”、 农民 工 “进 城 ”却 未 “ 弃地 ”等等 , 我国特有的人口政策 、 人口流动规律 、 人口变化特征形成了特殊的人地关 系 14 。 因此 ,

13、 重 点从人口结构变动视角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 转 问题 , 对于缓解我国的人地矛盾 、 推进新农村建设 、 促进现代农业 、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 意 义 。 这里需要说明的 是 , 本文的农村土地流转特 指 农用地流转 , 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 转 。 1 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分析 土地流转是符合价值规律与市场规律的 。 土 地 承包方和受让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 在土地流转 过 程中必然会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 , 力图实现自身 利 益的最大化 。 土地流转最终是否会发生 , 就是在 政 府及中介的影响下 , 土地承包方与受让方权衡成 本 收益的结果 。 参照刘力的分析

14、方 式 15 , 本部分构 建 了人口结构变动与土地流转博弈双方的成本与 收 益 , 及其影响最终的土地流转行为的理论模 型 。 不流转土地 ( q1 , 2 + q2 ) ( q1 , q2 ) 对于土地承包方 , 土地流转前的收益包括流 转 前土地的农业净收 入 Q1( 若土地闲置时此项 为 0) 、 土地流转前所获农业补贴 T1 。 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包 括土地流转收 入 A1 、 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 时 间用于从事其他行业生产而获取的收 入 B1 , 土 地 流转所花费的交易费用为 C1 , 土地承包方的总收益 增量 为 1 = A1 + B1 - Q1 - T1 - C1 。 对于

15、土地受让方 , 假定流转前属于小农经济状态 , 即生产效率与生 产 收益不高 , 那么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包 括规模化经 营 的收益增 量 B2 。 其成本包括土地流转的交易费 用 C2 、 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所面临的市场与自然风 险 D2 , 土地受让方的总收益增量 为 2 = B2 - C2 - D2 。 只 有 1 0 时土地承包方才会选择土地流转 , 也 只 有 2 0 时土地受让方才会选择受让土地 , 否则 缺 乏流转土地的动力 , 此时的策略选择是 ( q1 , q2 )。 因 此 , 只有 在 1 0 且 2 0 的情形 下 , 土地承包方 和 受让方才会形成土地流转市场的供求双方

16、, 促进 土 地流转市场的形成 , 不会发生土地流转行为 , 此 时 的策略组合 是 ( 1 + q1 , 2 + q2 ) 。 人口老龄化 、 城市化 、 农户化 、 务工化 、 素质 化 的变动会改变土地承包方和受让方的收益增 量 1 和 2 。 当收益增 量 1 和 2 不断增加时 , 就会促 进 更多的土地流转行为发生 , 而当收益增 量 1 和 2 不断减少时 , 原有的土地流转主体就会减少土地 流 转行 为 。 在本文 , 老龄化特指人口的年龄结构 , 城 市 化特指人口的户籍结构 , 农户化反映农村人口从 事 农业生产的程度 , 一般指纯农户占总户数的比 , 务 工化特指农村人口

17、流动到城 镇从事其他非农行 业 工作 , 素质化特指人口的文化结 构。 从土地承包方来看 , 在整个社会就业压力 较 大 , 二 、 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对于边际生产力要 求 较高时 , 年老的土地经营者将土地流转出去后 , 从 其他行业获取的收 入 B1 会减少 , 受体能与专业 农 业生产能力的影响 , 土地流转前的农业净收 入 Q1 第 8 期 张四梅 :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133 也相对较少 , 电脑知识的缺乏 、 老人社交网络的 不 足 , 也会使得老年农业经营者在寻找土地流转交 易 对象的过程中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 , 即 C1 会 增 加 。 因此 , 最终

18、土地承包方的总收益增 量 1 取 决 于 B1 - Q1 - C1 的大小 。 随着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 趋 势更加严重 , 年龄越大的土地受让方 , 受其知识 结 构约束 , 从规模化经营中所获的收益增 量 B2 会 较 小 , 且其规避风险的能力与资金周转能力都较弱 , 面临的市场与自然风 险 D2 会增加 , 土地流转所 交 易费 用 C2 也会上升 , 因此 , 土地受让方的总收益 增 量 2 会减少 , 土地流转的动力自然也就降低 了 。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 外出务工人员 也 不断增加 。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人多地少 以 及农业比较效益低 , 在土地流转前从土地本身获

19、取 的农业净收 入 Q1 不高 。 各城市不 断提高的最低 工 资待遇 、“ 民工荒 ”等现象反映了这部分农村剩余 劳 动力从城市服务业 、 劳动密集型行业获取的相关 收 较高素质的农业生产人员对土地流转的影 响 也是不可忽视 的 。 受的教育越多 , 接受的知识越多 , 其接受新鲜事物的可能性越大 。 这不但使这些人 员 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 去从事二 、 三产业 , 而且 其 在非农行业就业的机会与工资待遇也会更好 , 这 都 会增加从其他行业所获取的收 入 B1 , 提高这些 人 流转土地的愿望 。 高素质的农业大户或企业 , 也 可 能在土地流转后的获取更多的规模化经营收益 增 量

20、 B2 , 这些都会从需求与 供给上促使更多的土 地 流转行为的发 生 。 2 实证模型、变量及方法 依据上述从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 素质化五个角度分析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 的理论模型,构建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计 量模型如下: ln yit = 0 + 1 ln ageit + 2 ln urbit + 3 ln peait + 入 B1 不断增 加 。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 加 剧 4 lnindit + 5 ln eduit + 6 ln yi, t - 1 + it ( 1) 了土地尤其是城市郊区土地的供需矛盾 , 将会导 致 土地流转收 入 A1 的提高

21、。 增加的其他行业收 入 B1 、 土地流转收 入 A1 与先前不高的农业收 入 Q1 , 会 使 土地承包方在土地流转后的总收益增 量 1 增加, 提高土地流转的供给动力 。 从土地受让方来看 ,城 市化的建设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 , 农业经营者迫 式中: i 和 t 分别指地区和时间; y 指农村土地流 转 相关变量。 age 、 urb 、 pea 、 ind 、 edu 分别代表人口 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素质化,以 反映人口的年龄结构、户籍结构、农业生产结构、流 动结构和文化结构。土地流转变量滞后一期的引 入,用来反映受制度变迁及人类心理行为影响的土 切需要提高农业生

22、产效率 , 规模化经营收益增 量 B2 地流转变动轨迹的惯性 , it 为随机扰动项,包括那 的增加会使土地受让方收益增加,进而导致更多的 土地流转需求。 对于纯农户而言,土地依赖程度相对较高,意 味着流转方在土地流转前从土地获取的农业净 收 入 Q1 在他们的收入构成中占了较高比重 。 长期 的 农业耕作 , 使他们参与到第二 、 三产业的可能性 降 低 , 土地流转后从其他行业获取的收 入 B1 较少 , 因 此流转方在土地流转后的总收益增 量 1 会减少, 这些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不强 。 纯农户的土地受让 意愿取决于农户的规模生产方式 。 若纯农户仅以小 农经济为主 , 其流转土地后的规

23、模化经营收益增量 B2 不高 , 抗击市场 与自然风险的成 本 D2 也会增加 , 其土地受让的意愿就较弱 。 而一些规模经营大户 , 在前期的农业经营中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主体 、 形成规模化经营的理念 、 具备大型农业机械操作 的 能 力 。 因此 , 在达到最优规模边界前 , 这些人将会 具 有较高的土地受让意 愿 。 些可能对土地流转造成影响却在模型( 1)中未考虑 到的相关因素的影响。 样本所用数据为从中 部 H 省抽取 的 14 个市 州 2007 2012 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 。 根据研究 需 要与所能获取的数据 , 农村土地流转变 量 ( y) 主 要 包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

24、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 农 村 土地流转规模是指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总面积 。 农 村土地流转方式包括转 包 、 转 让 、 互 换 、 出 租 、 股 份 合作以及其他等形式 。 老龄 化 ( age) 用 65 岁以上 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度量 , 刘穷志等在估计老龄化 、 经济增长 、 财政政策的内生关系过程 中 16 , 也使 用 了该度量指标 。 城市化 率 ( urb) 采用通用的度量 指 标 , 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 以纯农户占总户 数 的比作为农户 化 ( pea) 的度量指 标 。 纯农户是指 农 业总收入占家庭生产性总收入 的 95%以上的农 业 家庭 。 农村人口的流动

25、结 构 ( ind) 用常年外出务 工 劳动力人数占 劳动力总人数的比来度量 。 一般认 为 因涉及有关部门内部数据的保密性,隐去省份名称,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部分资料。 134 经 济 地 理 第 34 卷 在校学生人数当中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 数 的比例越高 , 该地区人力资本 水平也越 高 17 , 因此 , 借鉴林可全等的研究成 果 18 , 采用高等和中等在 校 学生人数占年底户籍总人口的比来度量文化素 质 ( edu)。 对于静态面板数据的估计 , 最常用的是固定 效 应模 型 ( fixed-effects model) 和随机效应模 型 ( ran dom-effect

26、s model) 。 然而 , 当引入被解释变 量 y 的 滞后一 期 yt - 1 后 , 由于被解释变 量 y 是随机扰动项 的函数 , 则 yt - 1 也 是 的函数 , 故 yt - 1 与 相关 , 该动态面板模型已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 对于 非严 格 外生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偏误问题 , 系统广 义 矩估计 法 ( System GMM) 相对渐近有 效 19 。 因此 , 本 文将土地流转变量的滞后一 期 yt - 1 作为内生变量 , 以内生变量的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 , 确定工具变 量 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依据自相关检验 , 过度识别问 题 依据 Hansen 检验 , 所有估

27、计均用 STATA10.0。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系统 GMM 方法针对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 地流转的估计结果见表 2。模型( 1)是人口结构对农 村土地流转总规模的影响。模型( 2) ( 7)是人口结 构对不同 土地流转方式下流转面积的影响。在系统 GMM 的检验指标中,由于 AR( 1)、 AR( 2)分别检验 一阶差分方程残差项是否存在显著一阶序列相关 和是否不存在显著二阶序列相关, Hansen 检验原假 设是所使用的工具变量有效,故 AR( 1)检验应该是 显著的,而 AR( 2)、 Hansen 检验应该是不显著的。从 表 2 汇报的 AR( 1)、 AR( 2)、 Hansen

28、 检验对应的 P 值 来看,使用系统 GMM 法是恰当的。 从表 2 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对于土地 流转规模的影响不显著。以老、弱为 主的农村留守 人口以及较低农业经营收益率,加重了各地农村土 地的抛荒现象,使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导致土地 规模经营意愿下降。但人口的老龄化的部分家庭更 愿意转出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而早期参与土地流 转种粮大户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基础,并通 过增加土地流转面积,扩大规模经营来降低经营成 本,增加农业经营利润。同时,随着中国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的推进,政府构建土地流转平台,不断推进 土地流转,增加了土地流转面积。因而,老龄化对于 土地流转面积的影响变得不确定

29、且不显著,老龄化 并不是影响土地流转面积的关键人口结 构因素。 城市化与文化素质是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的基 本力量。城市化率一般用城镇人口的增加来考察, 而城镇人口增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 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扩大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从文化变量的输出系数 及显著性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他们在掌握 现代农业技术和搜集相关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 势,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强,从事规 模化经营的意愿较高,很可能会成为土地流转的需 求方。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基本 素质与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从事非农工作的渠道与 可 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他们对农业的

30、依赖程度就 较小,成为土地流转供给方的可能性增大。 表 2 人口结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估计结果 Tab.2 Estimation result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mpacting rural land transfer lny lnage lnurb lnpea lnind lnedu lnyt-1 流转面积 转 包 转让 互换 出租 股份合作 其它 AR( 1) AR( 2) Hansen 注: *、 *、 *分别表示 10、 5%、 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均为两步系统 GMM 估计法,以土地流转变量的滞后一期 作为 yt-1 为内生变

31、量,其余为外生变量。 AR(1)、 AR(2)、 Hansen 报告的为 P 值,其中 AR(1)、 AR(2)为自相关检验, Hansen 为过度识别检验。 ( 1) -50.0096 ( 2) -23.4911* ( 3) -14.3283 ( 4) -16.0984 ( 5) -13.0910* ( 6) -19.5905 ( 7) -11.4872 ( 62.5120) ( 12.8199) ( 12.9856) ( 13.3834) ( 7.0709) ( 32.2743) ( 14.3590) 10.0451* 9.6682* 13.4311* 12.1240* 8.3675* 1

32、1.2536* 12.8463* ( 4.5059) ( 5.1980) ( 7.3615) ( 5.7709) ( 4.4987) ( 3.5260) ( 6.9594) 15.4864 4.0241* 10.0392 6.8495 3.1485* 13.6376 8.6738 ( 14.0352) ( 2.2233) ( 7.7225) ( 11.2842) ( 1.7182) ( 22.4672) ( 10.8423) 24.0248* 19.1982* 13.3155* 12.2391* 18.1499* 19.0247* 12.1346* ( 13.1111) ( 10.6067)

33、( 7.1921) ( 6.5802) ( 0.1177) ( 9.9050) ( 6.6509) 18.3616* 16.0361* 18.3276* 19.4981* 15.0814* 20.1498* 17.2647* ( 9.2269) ( 9.9177) ( 8.2308) ( 6.2733) ( 6.7605) ( 3.1842) ( 9.4219) 3.6476* 3.4172* 2.5243* 3.0291* 4.4683* 2.2764* 2.3782* ( 1.9702) ( 1.8880) ( 1.3776) ( 1.6361) ( 1.1297) ( 1.2332) (

34、 1.2786) 0.009 0.072 0.008 0.093 0.007 0.086 0.078 0.121 0.101 0.118 0.231 0.246 0.196 0.229 0.321 0.326 0.291 0.247 0.308 0.417 0.345 第 8 期 张四梅 : 人口结构变动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土 地流转 135 务工化对于土地流转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 外 出务工是我国转型加速期社会结构交互影响的 产 物 , 这不但体现于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 , 而且平 均 每个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劳动时间也在不断增加 , 这 些因素都会推动土地流转 。 一方面 , 外出务工人 数 越多

35、 , 愿 意 “弃 地 ”的人越多 , 参与土地流转的人 与 家庭数也就越多 , 土地流转的规模就会增加 。 另 一 方面 , 平均每个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时间的增加 , 必然导致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时间不断 下 降 。 2004 2008 年基于我 国 5 个省的农户数据 发 现 , 2004 年平均每个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劳动时间 只 有 61.22 天 , 2008 年已达 到 80.23 天 20 。 不断下降 的 劳动力时间与农业生产参与程度 , 推动了土地流 转 的进一步发展 。 由于外出务工农民离乡未离地 、 生 活在城市却不 是 “市 民 ”, 一旦劳动市场有所波动 , 外出的农

36、民工可能将陆续返乡 , 这些返乡农民工 往 往是土地流转的积极参与 者 。 农户化对于土地流转规模的影响 不显著。纯农 户占总户数的比重越大,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 越多。农业收入是这些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支柱, 对于土地的依赖使他们对土地流转持谨慎态度。纯 农户家庭中的大部分家庭仍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规模经营意识滞后。土地 流转制度的惯性与路径依赖性也得到了验证,前一 期的土地流转面积对后期的土地流转面积造成显 著性的正向影响。土地对于农户而言,其心理的保 障作用大于经济的保障功能。没有参与过土地流转 的农户往往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这也阻碍了后 续土地流转行为。而前期

37、土地流转行为则对后 期的 土地流转行为形成了一种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土 地流转。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农户化、务工化、 素质化对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存在的影响如下:除转 包、出租方式外,人口老龄化并不会对绝大部分土 地流转方式产生显著性的影响。由于转包、出租后 的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最初的土地承包方可以继 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土 地对于生活的基本保障功能。因此,长期以来土地 流转以传统的转包、出租方式为主。随着年龄较大 的农业经营者对于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下降,以转 包、出租方式所形成的土地流转面积的变动 也就变 得比较明显。尤其是以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新形 式参与土地

38、流转的程度较低,因而,年龄对于土地 流转方式的影响并不显著。 城市化建设与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推进土地 流转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转让、互换、股份合 作等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不管是在显著性程度还是 系数上,文化素质对于新型流转方式的促进作用都 表现得更明显。农民工大量外出现象对于土地流转 的促进作用再一次得到了验证,常年外出务工劳动 力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越大,以转包、转让、 互换、出租、股份合作或其他方式发生的农村土地 流转面积都会不同 程度地增加。对于以将农业收入 作为非主要家庭收入的务工人员而言,不管是传统 方式还是新型方式,只要所拥有的土地资源能创造 收益,就能被外出务工人员所接受。

39、长期以来的转 包、出租等方式因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益而受到青 睐,股份合作由于高收益和规范化操作,也成为许 多务工人员的首选方式。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数 量越多,对于转包、出租等土地流转方式就有微弱 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其他流转方式的作用不但在 10%的水平下不显著,而且各种流转方式之间的差 异程度较大,农户化并不是造成各种土地流转方式 出现的重要因素。土地流 转制度的惯性与路径依赖 性在各种流转方式中均得到了体现,不管是传统流 转方式还是新型流转方式,前期土地流转行为都会 对后期的土地流转行为形成一种引导作用。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农民权益、农业发展和农村 稳定,是现代化进程中一

40、个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 定的全局性问题。为缓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 农户土地规模小、分割细碎、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 题,达到既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又通过合乎 规范的流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本文立足于我国 人口结构变动现实,从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城市化、 农户化、务工化 、素质化 5 个层面分析了人口结构 变动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机制,并根据 H 省 14 个市州 2007 2012 年的抽样调查统计数据,采用 两阶段系统 GMM 方法,实证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动 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与流转方式的影响。我们发 现,老龄化、农户化对于土地流转规模的影响不是 很大,会一定程度促进传统的转包、出租等土地

41、流 转方式;务工化对土地流转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并体现于绝大部分的流转方式中;城市化与文化素 质是土地流转的基本力量,会促进各种土地流转方 式的形成与发展;土地流转还具有稳定的路径依 赖性。 136 经 济 地 理 第 34 卷 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登记制度。我国 人口规模巨大,特殊的人口结构对应着特殊的人地 关系,人地关系的变化会对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 工业化发展,甚至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可 忽视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强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登 记和分析农村人口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年龄结构、 文化素质、外出务工人员等相关指标,以便根据人 口结构的

42、变化出 台相应的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只有构建 了完善的医疗养老保障体系,解决农民流转土地之 后的后顾之忧,才能提高他们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 性。一定要根据当地财力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逐渐提高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缴存额度和保障水 平。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将流出土地的农民纳入 农村养老保险范畴。 第三,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一方面,要 设立农村培训基金,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提供针 对性的常态化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 训,提高农民 的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能力和就 业竞争能力,为农民选择不同的职业提供一定的保

43、 证,对于承包土地全部流出的农户和返乡农民工优 先纳入各类就业培训计划。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 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资源网络,除了常规化的 集中培训之外,要充分利用函授和网络课程等开放 资源,这对于改变农民的心理素质与预期来打破土 地流转的惯性趋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要 逐步取消城市政府设置的农村劳动力市场进入性 限制和地方就业保护,各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 格、健康等条件,对农民工和城 镇居民应一视同仁。 政府要创造各种条件,开辟多渠道的劳动力转移路 径,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 城镇转移,从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减少土地规模 经营的

44、阻力。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户籍改革。要逐 步放宽城市户籍管理政策,促进农村人口朝城镇聚 集,以城市需求拉动现代农村快速发展,在保障农 民基本利益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参与市场流转, 提高农民收益。 参考文献: 1 Bryan Lohmer, Zhao xin Zhang and Agapi Somwarn. Land Rental Market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 na C /Paper submit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2001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

45、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Chicago IL, August. 2 Denzau A T, North D C. Shared mental models: 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J . Economy, 1993, 47(1): 151 - 162. 3 张忠明,钱文荣 . 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 J . 中国土地科学, 2008(3): 61 - 67. 4 钟晓兰,李江涛,冯艳芬,等 . 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 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 J . 资源科

46、学, 2013(10): 2 082 - 2 092. 5 周祝平 . 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 J . 人口研究 , 2008 (2): 45 - 51. 6 罗必良,何应龙,汪沙,等 . 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退出意愿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广东省的农户问卷 J . 中国农村经 济, 2012(6): 4 - 19. 7 Kung J K. 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 J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 nomics, 2002, 30(2): 395 - 414. 8 Deininger K, Jin S. The Impact of Property Rights on House- hold s Investment, Risk Coping and Policy Preferences: Evi- dence from China J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3, 51(4): 851 - 8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