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研究进展_李杰.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59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研究进展_李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研究进展_李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研究进展_李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研究进展_李杰.docx(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音 体 美 科技信息 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研究进展 天狮学院体育部 李 杰 摘 要 动机是人一切活动的根源,感到自己有价值的需要是体育运动中最普遍 、 最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运动员归因特点决 定的 。 只要有动机,一切行为就有可能发生 。 体育运动也不例外,本文就是对体育运动中的动机问题进行研究 。 关键词 动机 体育运动 研究 前言 动机是人发动或抑制行为的内在原因,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 的 。 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 。 因此,人的动机十分复杂 。 心理学史上, Woodworth、 Holl.、 Maslow、 Bandura、 Mclelland、 Arki nson 等人分别从行

2、为主义的内驱力降低论 、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论 、 认知心理学的归因论和 自我效能论等等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均有不同的建树,但各自观点不 一,故 Chaplin and Krawiec( 1979)认为,动机仍然是心理学中十分重要 而研究相当不完善的领域之一 。 1. 动机概述 动机在心理学中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 目标或对象引导 、 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 Pintrich Schunk,1996) 。 即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 心理活动的结果 。 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 供原动力 。 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

3、的诱因变成内训的需要,成为行 为的动力,进而推动行为 。 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上分析动机的功能分 为:激活功能 、 指向功能 、 维持和调整功能 1。 影响动机的因素一般来说有两大类,即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 。 内部需要是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 服感,比如有长跑习惯的人,长时间不锻炼就会感到难受 。 内部需要能 产生愿望和推动行为的力量,引起人的活动 。 动机就是由需要构成的 。 外部条件指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的和社 会性的因素 。 比如,体委系统和各个企业给奥运会金牌获得者以高额奖 金 、 汽车 、 住房,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认同和奖励,环境

4、因素是产生动机的 外部原因 。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 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 其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某一时 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人的行为 。 1.1 动机与需要和目的关系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 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只有当需 要转化为动机之后,人才能开始活动 。 但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 。 例 如,某运动员在埋头训练,突然联想到一朋友的不幸遭遇,心里十分难 过于是也可能中断训练 。 这种干扰的念头与情绪也是一种动机,但不是 需要,至少不是当前活动的需要 。 动机与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动机 是驱使人们去

5、活动的内部原因,而目的则是人们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 结果 。 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动机和目的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动机和目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因此目的也常常具有动机的功能);有 时,目的相同,动机不同;也有时,动机相同,目的不同 。 1.2 驱力与诱因 驱力指驱使有机体进入活动,与身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部激 起状态,是从后面对行为的推动,也是内部需要 。 诱因指引起个体动机, 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也是环境因素 。 驱力越大,动机越强,需 要导致驱力,但绝不等于驱力 。 动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生物 性和社会性动机及物质性和精神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缺乏性 动机和丰富

6、性动机;无意识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 外部动机以社 会性需要为基础,人通过某种活动获得相应的外部奖励或避免受到惩 罚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 。 它是汲取外部力量的动机,是从外部对行 为的驱动 。 内部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通过积极参加某备战活 动,应付各种挑战,从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莫大的 满足感和效能感 。 它是汲取内部力量的动机,是从内部对行为的驱动 。 体育运动之所以有一种吸引千百万人的特殊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能使 人们在自己选择的活动中迎接身体性挑战时产生兴奋感以及能力不断 提高的满足感 。 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 消极的,这主要取决

7、于外部奖励的方式及运动员对内部奖励和外部奖 励主要程度的认识 。 如果奖励得当,则外部奖励甚至小范围内的惩罚可 激发运动员的正确行为,并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反之,则 有可能破坏内部动机,得到相反的效果 。 2. 动机的重要理论 在彭聃龄主编的 普通心理学 一书中将动机的理论分为:本能理 论 、 驱力理论 、 唤醒理论 、 诱因理论和动机的认知理论 。 在张力为 、 任未多的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中将动机的基本 理论分为:本能理论 、 驱力理论 、 成就动机理论 、 认知理论 、 社会认知理 在马启伟 、 张力为主编的 体育运动心理学 一书中将动机的重要 理论分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8、论 、 认知评价论和社会认知论 。 2.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理想 、 抱 负和完善,强调个人发展,其基本思想是使人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但却忽视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 他认为人类有五个等级的需 要,各层需要依序升级,有高低级之分,大多数需要层次是按序列上升, 波浪式演进的 。 该理论对需要的分类较为系统 、 具体,尽管目前仍有争 议,但对现代管理 、 教育以及心理学的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 用 。 比如,在大众体育中,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理解人们参与动机的主线 之一,在竞技体育中提倡自我实现精神,显然是有助于提高运动员训练 的自

9、觉性和目的性 。 该理论忽视了大多数人需要的主观能动性,忽视高 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 本能理论 。 麦独孤( McDougall)认为(转引自孙煜明, 1993)策动和维 持行为的动力都是本能的产物 。 用本能去解释人的行为过多地强调了 人的生物方面,而对行为的后天性,即经验对人的行为的作用,缺乏应 有的重视 。 用本能去解释人的行为容易导致循环论证 。 2.2 认知评价论 体育运动是人们为追求乐趣而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其动机基础 是很复杂的 。 内部动机是以能力需要和自我决策需要作为基础的 。 认知 评价论认为,任何影响能力感受和自我决策感的事件都有可影响人的 内部动机,每一事

10、件均具有两种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功能 。 事件的控 制功能与人们的自我决策经验有关,具有高度控制性的事件是迫使人 们按照某种特殊方式去行动 、 思考 、 体验的事件 。 具有低度控制性的事 件是使人们感受到自己可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事件 。 如果事件的控制 性很高,人们就感到自我决策的可能性很小,感到因果关系是由外部因 素决定,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于事无补的,如果控制性很低,人们就感 受到自我决策的可能性很大,感受到因果关系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感 受到自己的行为取决于自己的动机和目标 。 2.3 社会认知论 这一学派研究者们将人的动机行为看作为社会情境中人的认知过 程和思维过程的体现 。 它主要包

11、括自定效能方面的研究和主观能力和 目标倾向的研究 。 体育运动领域有关自定效能的研究已经初步确定了 自定效能与运动成 绩和运动动机的正相关关系 。 3.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3.1 运动动机的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因此满足运动员的需要 是有效地激发动机的关键 。 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归为以下三类:接受刺 激 、 追求乐趣的需要,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 需要 。 体育运动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并使身心 集于一体 。 在教育训练中使运动员的能力适合练习的难度,有意识地促 成运动员成功的体验 。 使用训练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让所有的人都积 极参

12、与在练习中,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分派任务,允许运动员在训练中有 更多的自主权 。 可能所有的运动员都有归属的需要 。 归属于他人,为他人所接受就 是这些人主要动机,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是去赢得 荣誉 。 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可以用集体成员的资格来作为一种颇具诱惑 力的奖励,以激励这类运动员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也可以用集体的 行为规范 、 集体的目标 、 集体的荣誉感来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 。 3.2 运动动机的激发 动机既可以从外部被激发,也可以从内部被激发 。正确的强化是从 外部激发动机的主要方法,如果说运用得当,不仅可以激发外部动机, 也有利于内部动机的培养 。 奖励不能过量,不能

13、让运动员感受到教练员 企图控制他们的行为 。 应让运动员懂得,奖励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能 力 、努力和自我价值的标志,这有利于加强内部动机 。 缺乏性需要比丰 富性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它就不再成为人争 取的目标,因而也就失去动机作用 。 因此,培养和激发内部动机比外部 动机更重要 。 此外,改变教学与训练的环境是培养与激发运动动机的间接方法 。 论等 。 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 保持训练和比 (下转第 586 页) 585 音 体 美 科技信息 跆拳道选项课对男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体育部 任平社 雷 鸣 摘 要 为了研究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按照

1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对跆拳道选项课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和身体素质测 试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跆拳道运动对学生改善学生体质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跆拳道运动在改善和提高学生肺活量 、 心血 管机能 、 塑造体形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 关键词 跆拳道 体质 影响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系统的变革 。 目前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 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主要组织方式 。 显然选项课教学加快 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步伐,然而选择不同运动项目课程对促进大学 生体质健康发展是否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别运动项目课程的锻炼价值, 以及如何科学引导大学生选课等问题均需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理论 探讨 。

15、本研究以不同运动项目选项课程对促进男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 验研究为切入点 , 通过实验研究跆拳道运动项目对学生体质的影响程 度,更好发现跆拳道项目的锻炼效果 。 为学生正确选取运动项目提供一 定的理论依据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陕西科技大学 2006 级跆拳道选项课的 62 名男大学生, 实验时间为 2008 年 9 月 2008 年 12 月,试验地点:陕西科技大学西安 校区 。 实验对象选定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和机能测试 。 2 实验内容及过程的控制 在实验前和实验进行中没有告诉和暗示受试者任何有关实验的情 况,使实验对象完全处于自然无知的状态下进行教学,保证实验的可信 性

16、、 有效性 。 实验前统一教学大纲,对任课老师进行培训,争取把老师的 教学经验对实验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 所有受试者准备活动,训练时间完 全一样,在选项课程结束后,由体育部 3 名老师对学生身体形态 、 机能 、 素质等进行测试 。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教育部 、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编制的 评价标准选择了身体形态 、 身体机能 、 身体素质三大类内容中测试指标 为评价的基本数据,从不同视角全面反映男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实际状 态,通过 16 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 3.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表 1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形态的比较分析( X SD,N=58) 身

17、高 体重 胸围 维尔维克指数 实验前 171.2 2.13 61.2 3.24 81.6 2.33 82.6 4.12 实验后 170.86 3.28 61.6 2.63 82.7 3.16 87.1 3.69 P 0.05 0.05 0.01 0.05 从表 1 可以看出经过 16 周教学实验,学生的身高 、 体重差别不大 。 没有存在差异,这说明跆拳道运动对学生的身高 、 体重影响不大,也有 可能是因为练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实验前后没有差异 。 从维尔维克指 数来看,跆拳道选项课对男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在大 学期间开展跆拳道运动有利于男大学生体形的发展,所以对于喜欢塑 造自己

18、体形的大学生来说,跆拳道运动是非常有效的运动方式 。 3.2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机能的比较分析 从表 2 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实验对象的肺活量指数 、 肺活量存在显 著性差异,说明跆拳道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肺活量水平,对促进学 生呼吸系统机能的发展提高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 实验前后台阶实验结 果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跆拳道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男大学生的 心血管机能 。 表 2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机能的比较分析( X SD,N=58) 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 台阶测试 (分数 ) 实验前 58.78 6.58 3556 532.3 16.1 2.16 实验后 64.29 5.31 3968 621.

19、5 18.8 2.65 P 0.01 0.05 0.05 3.3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表 3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 X SD,N=58) 1000m(t) 50m(t) 立定跳远( cm) 握力体重指数 (分数 ) 实验前 237.5 6.52 4.5 1.11 226 5.12 16.9 2.26 实验后 230.5 7.4 4.5 1.35 226 8.35 16.5 2.35 P 0.05 0.05 0.05 0.05 从表 3 可以看出,经过 16 周的教学实验后,学生的 1000m 跑成绩 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跆拳道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50m、

20、 立定跳远跑实验前后没有存在差异,说明跆拳道运动在促进学生下肢 速度素质方面作用不是太明显,握力体重指数实验前后没有明显差异 。 4 结论和建议 4.1 跆拳道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男大学生的体质,但改善和提 高的侧重点不同,有明显的项目特征,肺活量 、 台阶实验 、 1000 跑等变化 明显 。 握力体重指数 、 下肢爆发力等变化不明显 。 4.2 本研究主要从纵向方面对跆拳道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进行 了研究,但不同项目对学生体质影响的横向研究比较少,有待于进一步 深入研究 。 4.3 选项课应根据转向特点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 安排素质练习,以弥补选项课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

21、不平衡性 。 参考文献 1编写组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锻炼手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2.9. 2邓树勋 .运动生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雷芬芳等 .不同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J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5.3, P317-321. 4张冰雨 .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J .中国临床 康复 ,2004.4,P2342-2343.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科资助项目: ZX05 61 。 作者简介: 任平社( 1974-),男,陕西兴平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质测量与评价 。 (上接第 585 页) 赛的

22、趣味性和启发性,满足运动员接受刺激 、 追求乐 趣的需要,用以培养和激发内部动机 。 根据运动员的能力和水平,有选 择地给予自主权 。 给予自主权后耐心帮助其进行决策,不要急于求成过 分指导 。 应允许运动员在决策中出错,出错时要帮助他们从中汲取教 训,待运动员对他们的责任习惯后,错误自然会减少 。 还应因材施教及 区别对待 。 由于运动员之间在家庭背景 、 个性特征 、 需要 、 归因特点 、 文 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的过程中应充分 考虑这些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 586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 2004, 11 2季浏 . 体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3 马启伟 , 张力 为 . 体育运动心理 学 .杭州 : 浙江教育 出版社 , 1998.5 4张力为,任未多 .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