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近体诗.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0269720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近体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近体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近体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近体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近体诗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临高台王融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临高台谢眺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注】绮翼,这里指窗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2两首诗

2、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宗臣”二字统领全诗。B颔联下句运用比喻、借代的修辞,将诸葛亮比作鸾凤,其中“羽毛”代指鸾凤。C颈联认为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是指挥才能比不上萧何、曹参。D本诗一改“起、承、转、合”的固定章法,层层推进,尾联“转合”相融,别出心裁。4

3、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舟中读书王安石冉冉木叶下,萧萧山水秋。浮云带田野,落日抱汀洲。归卧无与语,出门何所求。未能忘感慨,聊以古人谋。【注】读书是士大夫的爱好与兴趣,史载王安石更是因读书而博学,读书对他也是不可或缺的事。1050年,王安石被授殿中丞,但他没有赴任,而是去往高邮居住,此诗即作于赴高邮途中。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冉冉”“萧萧”既是叠词,又是拟声词,将秋日山水之萧瑟表现得淋漓尽致。B“归卧无与语”实为倒装,正因为没有“与语”的对象,诗人才只能回来躺在舟中。C颈联下句,诗人反问自己,

4、“出门”去却不知所求为何?表现出宏博巨儒的自信。D尾联扣题,直抒胸臆,诗人感慨之余还是选择了“与古人谋”,以读书来自我愉悦。6简要赏析颔联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对比:少不更事,看轻离别;而今年老,就连相逢也引起心中伤悲。B“怆情”一词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以下各联均从不同角度表现“怆情”

5、。C颈联从时间和空间上着笔:上句感慨兄妹三年未见,下句叹息自己即将远行。D尾联由现在悬想未来,表达出一别之后、相会难期的深深的惆怅与无奈之情。8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芙蓉二绝(其二)刘克庄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的锦江图景。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仅“一

6、簇”或“一两丛”,却能见出季节景致。D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10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五丈原温庭筠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注柳营,汉朝名将周亚夫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后称严整的军营为“柳营”。谯周,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公元263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

7、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B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清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C第五句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诸葛亮对刘禅的开导、规劝并没有起什么用,蜀汉国势也江河日下。D诗歌前半部分以实写虚,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部分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12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柳使君赴袁州刘长卿宜阳出守新恩至,京口因家始愿违。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月明江路闻猿断,花暗山城见吏稀。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注】柳使君:柳浑。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

8、朝宰相、诗人。袁州:本秦九江郡地,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治所在宜春县(今属江西),宜春旧称宜阳。谢玄晖:谢脁。南齐诗人,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写朋友承皇恩前往宜阳赴任,但这与朋友起初留居京口的意愿相违。B第三句使用“五柳先生”的典故,表达了对朋友美好品格的赞美之情。C第四句中的“远人”指的是柳使君,他将在与三苗毗邻的袁州停驻、任官。D第五句诗人想象朋友赴任途中的景象,用明月和令人断肠的猿啼渲染了羁旅之苦。14清代才子金圣叹评此诗,认为“使君不是寻常俗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

9、题。登凌歊台许浑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百年便作万年计,岩畔古碑空绿苔。【注】凌歊台:在安徽省黄山之巅,或云台高可以凌涤暑气。此诗题下注:“台在当涂县北五里,宋武帝所筑。”行殿:天子行幸的宫殿。寝园:墓陵之园。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极力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的盛况,生动展现了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形象。B颔联巧妙使用“尽”“消”“出”“来”四个动词为诗人眼前的春景图增添了流动感。C颈联用行殿陈迹中长满的荠菜和无主陵园中开着的野海棠花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D作者先通过艺术想象描写前代之情景,再补写眼

10、前景物,这样写更便于抒发感情。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寻隐者不遇(宋)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乙)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7你认为以上两首诗可以收录于下列哪本诗集()A即事随感录B咏物选集C律诗集萃D古诗精选18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

11、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19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别严士元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注】严士元:刘长卿的好友。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湖:指太湖。东道:一作“君去”。青袍:品级低的官服。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首联可推测,这两位朋友是在城外江边偶遇,而且天气变幻不定。B颈

12、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侧面带出两人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C第八句不仅是作者一句牢骚,也暗含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D全诗景、事和情交错复迭出现,寄托了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21前人论此诗,认为观察入微,情感丰富,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

13、,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

14、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3C4议论(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3)寄

15、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但是指挥才能比不上萧何、曹参”错,颈联的意思是: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首句异峰突起,笔

16、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颈联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

17、。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诗人通过赞颂诸葛亮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其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进而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颂扬,以及壮志未遂叹惋,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5A6诗人在颔联中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乘船时看到的美丽的山水景象。诗人赋予浮云和落日以人的动作、情感,再现了深秋时节浮云掠过田野,落日余晖映照着水中的小洲的情景。“带”“抱”两个动词的使用,让山水景色的动态之感跃然纸上

18、,画面也更具有生机。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又是拟声词”错,“冉冉”是形容落叶缓慢飘落的样子,是写落叶的状态的,不是拟声词。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颔联的妙处可从其使用的修辞手法和锤炼词语两大方面着手。从修辞的角度看,此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带”“抱”两个字,赋予浮云和落日以人的动作、情感,使其具有人格化的特点。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秋时节,诗人乘船时看到的浮云掠过田野,落日余晖映照着水中的小洲的山水景象。从锤炼词语的角度看,“带”“抱”两个动词的使用,无理而妙,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了静态的山水景色以动态感,使得画面更具生机和活力。7A

19、8示例:描写真实,感情真挚:颔联撷取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把酒言欢、灯下闲谈,将兄妹相见时的深挚情谊表现得生动传神。叠词使用精当:“草草”表明兄妹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不在意酒菜的丰盛;“昏昏”表明灯油将尽,灯火已昏,暗示两人交谈时间之长。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首联运用对比:少不更事,看轻离别”错,首联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20、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正因为如此,这一联成为传诵的名句。9B10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都惹人喜爱,表现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刘诗

21、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状写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春光懒困倚微风”,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状态,而非写春景的倦懒之态。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在两种颜色之中,作者不能比较出更爱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喜爱深红色,喜爱的是浅红色”,作者在两种颜色中有一个明确的喜爱者,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物所

22、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而平和的态度。11D12用典,把诸葛亮比作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对诸葛亮的治军有方的敬慕之情。以虚写实,用铁马、云雕、柳营等典型形象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卓越军事才能的赞美之情。对比手法,谯周劝刘禅降魏与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对诸葛亮忠诚的赞美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D.“诗歌前半部分以实写虚,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错误。由“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可知,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此处写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

23、原。以铁马、云雕、柳营等典型形象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以虚写实。故选D。12本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手法的鉴赏能力。由“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可知,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此处写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鸷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威震中原。以铁马、云雕、柳营等典型形象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以虚写实,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卓越军事才能的赞美之情。首句结合注释一可知“柳营,汉朝名将周亚夫治军谨为柳营”,此处为用典,将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体现的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治军有方的敬慕之情。由“象床

24、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中是老臣”,结合注释二“谯周,在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公元263年魏入蜀,劝刘禅降魏”可知,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诗人暗暗地把谯周劝刘禅降魏与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进行对比,表现对诸葛亮忠诚的赞美之情。13C14不寻常在品格高洁:第三句用“五柳先生”的典故,赞美柳使君品格高洁;不寻常在富有才干,治政清明:第四句写柳使君至袁州治理能让远人归乡,从侧面赞美柳使君富有才干,治政清明;不寻常在清静淡泊:最后两句借南齐诗人谢朓郡斋环境的情境淡雅称许柳使君清

25、静淡泊的美德。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 “远人指的是柳使君”错,远人,指的是流离他乡的人。“三苗按节远人归”意思是柳使君到达袁州治理,流离他乡的人将闻其名而重返故里。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物流闭门高士去”运用五柳先生的典故,展现出一种高洁的美德,以此赞赏柳使君品格高洁,突出内心的无限敬仰之情;“三苗按节远人归”,写柳使君至袁州后治理得社会安定和谐,能使远人归乡,侧面烘托出政治清明美好的特点,刻画出柳使君富有政治才干;“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是借南齐诗人谢朓郡斋环境特点“窗里岫”,窗含远山,环境淡远,展现出一种淡雅

26、清新的美好情趣。15C16对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深沉感慨。作者在首联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和歌舞升平的景况,饱含了诗人深沉的感触。登台揽胜的怀古之意。诗人在凌歊台上,看到远处的暮山,脚下的春水,联想到宋武帝南游之事,不禁生发历史沧桑、人事变幻之感。对前朝帝王的嘲讽,对当代统治者的劝诫。功盖当世的宋武帝已被这荒荠野棠所掩没,当代统治者要秉持“百年应作万年计”的原则执政,方能不重蹈前朝的覆辙。(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错,应是“渲染了寂寥荒凉的环境”,此句表达了诗人凭吊历史的感慨之情。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27、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宋高祖刘裕夺得天下后,游历南方,在黄山之上筑凌歊台,并在此建离宫。在离宫中聚集三千宫女,高歌起舞,锣鼓喧天,以表现自己赫赫勋劳与凛凛皇威。全诗以此发端,极力渲染南游筑台的盛况。然而在这盛况的背后,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情景清楚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那深沉的感慨也隐约地透露出来。第三、四句写登台以后极目远望之景。“湘潭云尽”、“巴蜀雪消”,境界已经阔大,继之以“暮山出”、“春水来”,更显得旷达高远。二句中用了“尽”、“出”、“消”、“来”四个动词,又给这种旷达高远的氛围增添了流动的形态。从表面上看,第三、四句好象与宋武之事无关,其实作者写的既是实景,又有双

28、关寓意。诗人在凌歊台上,看到远处的暮山,脚下的春水,联想到刘裕南游之事,不禁生发历史沧桑、人事变幻之感:昔日皇帝漫游的神威,宫女歌舞的盛况以及多少朝代的繁华不正象眼前的云尽雪消一样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暗寓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及诗人内心的无穷感慨。正因如此,诗人由极目远望中奔驰的想象又折回到脚下的古台:“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行宫的陈迹已长满了荠菜,无主的陵园只开着荒野的海棠花。功盖当世的宋武帝不正是给这些荒荠野棠所埋没了吗?那古老的荒台仅仅成为后人凭吊历史的陈迹而已。于是诗人发出了第七句的议论“百年应作万年计”,人生百年,岂能一朝得势即奢侈荒淫,仅顾眼前的快乐,应为子子

29、孙孙、千秋万代打算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八说:“百年便作万年计,富贵中人不悟此语者多矣。释氏六如之喻,正为此辈棒喝。”正是此句最好的注脚。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是对前朝帝王的讽刺。诗人生活在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着目于历史的陈迹,俯仰今古的兴衰,感慨深沉。既对当政者提出了“百年应作万年计”的警戒,也隐约地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与苦闷的心情。17A18AE19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两首诗都是记叙寻

30、找隐者没有找到的情景,所以不是咏物诗,排除B;这两首诗都是四句的绝句,所以不是律诗,排除C。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所以不是古诗,排除D。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A.“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E.“写落寞之情”错误,“白云满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故选AE。19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

31、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20B21示例一:颔联写出两人笑谈之际,细得看不见却觉得微湿的雨和落到地上没声音的残花来反衬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情景交融,从水国“春寒阴复晴”的气候

32、特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中丰富了对友人远去的无限愁绪,以及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示例二:颔联通过写两人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描绘一种极静的环境以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本诗情感丰富,蕴含作者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

33、想内容的能力。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侧面带出两人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错误。“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诗是实写,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而“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虚写,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所以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诗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笑谈之际,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尔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

34、一点声音都没有。这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读者还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采用了情景交融或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眼看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 整首诗歌节奏上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耐人寻味。而所表现的情感也是多方面的,如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