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近体诗.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65110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近体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近体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近体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近体诗.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忆春耕唐李德裕郊外杏花环,林间布谷鸣,原田春雨后,溪水夕流平。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春耕宋陆游今年液水满西畴,父老人人卜有秋。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注】李德裕: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曾多年为相。沮溺:长沮和桀溺,是 春秋时期的两个隐士:喻指避世隐居之士。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首联写杏花绽放,呼唤农耕开始的布谷鸟鸣叫,视听结合,奠定了诗歌清新明 朗的基调。B.李诗颔联写一场丰沛的春雨后,溪水涨满,平静流动,暗示了充足的雨水会带来一 个好收成。C.李诗颈联上句和杨万里插秧歌中

2、“笠是兜整蓑是甲一句意境相似,两句有异曲同 工之妙。D.陆诗前两句写春耕时节雨水充足,人人欣喜期待个丰收的秋天,和李诗写春雨用 意相似。2 .同样是写春耕,两首诗的作者寄托的情怀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周十一储光羲秋风陨群木,众草下严霜。复问子何如?自言之帝乡。树脆枝柔惟叶健,不消更画只消诗。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党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其独有的观察角度和感受深度,创造出新巧奇妙的意境。B.颔联两句写含笑日暮花开,花香袭人,但是点都没有炫耀取宠。C. “半开微吐”正是含笑花特殊的地方,其花开若含笑然,故得名。D. 欲说还休“俯眉”运用夸

3、张手法,尽情摹出娇羞婀娜的仪态。30 .此诗首联多受推崇,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杏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冽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3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夜合花开香满庭”,浅而不浮,艳而不俗;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结构浑然。B.第三、四句意即纷乱年代珍贵家书总是难以送达,而今与表兄相见,凄凉往事不堪 回首。C.第五、六句是大部分人同有之事,也是大部分人想说之话,表达朴素、容易引发共 鸣。D.最后两句虚实结合、以景结情,写出作者面对河桥

4、边的美酒佳宴时生发出的无限感 慨。3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暮春虢州东亭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岑参柳弹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燔溪梦里山。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注虢州,位于今河南灵宝一带。扶风,位于今陕西宝鸡。函谷:位于今河南灵宝i带。福溪:位于今陕西宝鸡境内。3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不碰的一项是()A.诗人在暮春时节送别李司马,柳枝低垂,黄莺娇媚,鲜花繁盛,景色明媚。B.这首诗明显地以乐景衬悲情:红亭绿酒:色调明快;友人离别,悲情尽显。C.诗人开导友人不要因为争夺

5、世间的浮名奔波劳碌,要珍惜眼前的大好春光。D.友人西望乡关,伤感断肠;诗人想到自己滞留虢州不禁悲从中来,泪痕沾衫。34 .有人认为,诗的颔联为作者揣摩李司马心理之语,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 明你的理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大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汉将:这里借指唐将。行子:出行的人.3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远景,“晚虹”“斜日”“昏”均点明时间,营造了低沉压抑的氛围。B.颔联写近景,雨后的积水在青草路上向低洼处流淌,轻烟

6、萦绕着树木和村庄。C.颈联两句是作者面对着塞外景色的感叹,采用了因果倒装的手法来加以强调。D.本诗别具一格,与边塞诗常见的战争激烈、思念家乡、苦寒苍凉等内容不同。36 .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朝大明宫贾至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啪流莺绕建堂。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思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和贾舍人早期杜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注】这是一首奉皇帝命令所作的“应制诗”,题或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大

7、明宫: 皇宫殿名。国家大典,皇帝朝见百官多在此举行。朝天:有版本也作“熏天玉墀:宫 殿前台阶上的空地,也指台阶,亦借指朝廷。凤池:即凤凰池,后为中书省的别称。世 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37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紧扣一个“早”字。大臣出发去朝见皇帝的时候,长街烛灯通明;进到宫城 内,才是黎明。B.贾诗颔联在首联的基础上,随时间的推进,从视觉和听觉入手,为人们描绘了宫苑 里的明媚春色。C.杜诗颔联描写朝见时的仪仗和宫殿中的景观,渲染了早朝时的威武壮观,歌颂了开 明时代的祥和景象。D.杜诗是奉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而作的,但构思上自有特色。贾诗多写早朝

8、时和散 朝后的情况,杜诗多写早朝前的景色。38 .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山亭牟融醉来重整华阳巾,搔首惊看白发新。英道愁多因病酒,只缘命薄不辞贫。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见珍。正是圣朝全盛日,说知林下有闲人。【注】华阳巾:一种帽子。i巨:岂。3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写诗人发现新增了白发,“惊”字既有出乎意料之意,又含年华流逝之悲。8. “莫道”句与首句形成照应,写诗人愁绪纷繁非因病酒,引出了忧愁的真正原因。C.诗人说自己是因为命薄而安于贫贱,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些许的不甘与深深的无奈。D.虽然

9、没有在圣朝全盛之时得到重用,但诗人身处林下,安闲自在,生活十分惬意。40 .前人评本诗颈联“委婉蕴藉,自负与自悲兼之”,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 C 2.李诗回忆春耕时节乡间风景秀丽、父老勤耕的悠闲美好的生活情景,表达了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不能回归田园、无法躬耕隐居的遗憾之情。陆诗关注农耕时节雨水的 情况,关心乡间父老对耕作后丰收的心愿,并将自己代入父老角色,设想及时春耕之后就可 以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景,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同民忧乐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意境相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野老荷蓑至”描写的是老农们披着蓑衣,走进

10、田 野,商量耕种的事情,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笠是兜婺蓑是甲”表达的是农事的艰辛。 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啷外杏花拆,林间布谷鸣”写杏花绽放,呼唤农耕开始的布谷7鸣叫,回忆春耕时节乡间 风景的秀丽野老荷蓑至,和风吹草轻”和风轻轻吹动着野草,老农们披着蓑衣,走进田野, 商量耕种的事情。描写了父老勤耕的悠闲美好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无 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自己也想和桀溺、长沮一样,隐居田间,过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但因政务繁忙无法实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不能回归田园、无法躬耕隐居的遗憾之 情。,今年液水满西畴,父老人人卜有秋”今年雨水充足,田

11、野里到处都是为了水稻蓄水,有农 事经验的老农都在这天预测秋天的收成。陆游关注农耕时节雨水的情况,关心乡间父老对耕 作后丰收的心愿。”只要耕犁及时节,裹茶买饼去租牛。”将自己代入父老角色,只要耕种按 着农事时节来,就保准没事,于是大家带着茶叶和干粮,赶紧去牛市租牛,回来抓紧春耕, 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同民忧乐的情怀。3 . D 4.由颔联对句和颈联对句可知,周十一前往京城将承担济世重任。诗人为周十 一将有所作为而喜。尾联对句写诗人在返回的途中想到周十一此行路途遥远而艰险,不禁悲从中来。诗人因思 念、牵挂周十一而悲。【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景结情”说法错误,尾联叙

12、事、抒情,没有写景,故诗歌没有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 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友人奔赴前程之喜。由颔联”自言之帝乡”和颈联“将欲济时康”这两句诗可知,友人将要去达 的地方是“帝乡”,即都城长安,而奔赴长安的目的是经世济世,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拥有大好 前途,将有所作为的欣喜之情。对友人的思念及担忧之悲。尾联“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写诗人与友人执手告别后登上马 车启程,在返回的途中想到周十一此行路途遥远而艰险,不禁悲从中来。诗人因思念、牵挂 周十一而生发了送别之悲。5 . A 6.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 形象。背景条件不同:王诗是一

13、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李诗则是在一场败仗中 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运用的技巧不同:王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李诗是正面描写。【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这两首诗都是这特点的典范作品“错,李白的诗是把将军英雄的形象放在场败仗的突 围战的背景下来表现的,从诗里”已合数重围”“独领残兵千骑归”可以看出。故选A。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李诗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百战沙场碎铁衣”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 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独 领残兵千骑归”

14、中“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 鲜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王诗则写的是支部队,“红旗半卷出辕门”,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 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由此可见,李诗刻画的是将军个体形 象,王诗刻画的是将士群体形象,两诗形象的表现类型不同。李诗“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这是一场突围战。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 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 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位身经百

15、战的英雄,选中敌军的 一员悍将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闱独 领残兵,夺路而出。王诗先写“红旗半卷出辕门”,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再写“前 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 敌酋也被生擒。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看出唐军兵 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由此可见,李诗是在一场败仗中来写将军的率队突围,王诗则是一 场摧枯拉朽的闪电战,结果是大胜而归,两诗背景条件不同。李诗正面描写战争过程,写将军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写被围虽 只此一句,但却如T钧一发,使人为

16、之悬心吊胆。接着写“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 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像这样在一 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 如果不具备像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王诗则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战争,先是环境 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风沙遮天蔽日连日色都看不出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 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 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它让读者 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跳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

17、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 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 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由此可见,李诗是正面描写,王 诗侧面描写,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和暗示,并用战斗的结果来衬托。两诗运用的技巧不同。7 . B 8.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 愁绪满怀。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 念、忧虑之情。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

18、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 悲愁难耐。【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 “深秋来临,鸿雁传来故都消息,诗人倍感欣慰”说法错误。“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 杜陵秋”句意为: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 意浓厚。表达的是诗人对故都沦陷的担忧,而不是知晓鸿雁带来的故都消息倍感欣慰。 故选B。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悲秋之情。“卷地西风满眼愁”是诗人在深秋时节登上城北门楼所看到的景象:西风卷地,百 草凋零,满眼秋色。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是

19、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 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诗人登楼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 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 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意思是眼望破碎的山河,常 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山河兴废难料,身世 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 楼而叹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尾联“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 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

20、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 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他报国心 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报国无门、不得志而愁。9 . C10.“兵戈”、“叹息”等词,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兵戈不息的国家前途的隐忧。“无家寻弟妹”,抒发了诗人因亲人离散的伤痛及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何处访庭闱”, “犹恐未同归”,体现了诗人对朋友F战乱中回乡探亲不易的关切。“应须各努力“,劝勉友 人分手时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而眼前的白马江头树影摇晃,意境雄浑壮阔,从而烘托出与友人分手时的遐想与怅惘” 错

21、误,颈联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 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从诗中写到的意象看,颈联写的是一幅深秋景象,上 句虚写黄牛峡的滩声,一个“静”字,以静衬动,下句实写白马江头所见之景,意境萧瑟孤寂, 而非雄浑壮阔,衬托了送别的怅惘之情。故选C。1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句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 找到。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 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 感人间万事

22、都己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兵戈”、“叹息” 等词,“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对时局 动荡、兵戈不息的国家前途的隐忧。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骨肉同 胞的怀念。“无家寻弟妹”意思是: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 更无处可寻他们了。表现了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抒发了诗人因亲人离散 的伤痛及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君今何处访庭闱”,意思是说: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乂不大太 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犹恐未同归“,只怕不能实

23、现同返故乡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朋 友于战乱中回乡探亲不易的关切。“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应须各努力“,劝勉友人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 珍重前程,饱含勉励之情。11 . A 12.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要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做到一诺千金;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小说法错误,首联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 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所以诗人是把自己比作 “陌上尘 故选Ao1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

24、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 贫穷的卧龙。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但是崔中丞却没 有嫌弃“良马瘦”“卧龙贫”,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 是“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承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中承不同流俗的慧眼,赞 颂了他的识拔人才。这告诉我们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颈联“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的意思是: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 了信守承诺,甘愿献出生命。此联告诉我们要有T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做到一

25、诺千金。尾联“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的意思是: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 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 辞生死的气概。此联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 恩情。13 . B 14.尾联意思为:希望我们都有正直刚强之气,还能相约欣赏人间的美景,可 谓知音共赏。诗人之间不以功业相勉,而以隐逸相期,或可证诗人对自己以及诗友的政治前途都已失去 信心。【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乐知天命惜时赏花”错误。“毅士更逢酒,乐天仍对花”,开篇既以毅士(令狐楚)与乐天(白居易)对举,复以

26、酒与花并列,恰因为饮酒赏花是对方此际的最爱。依据注释“内阁老指白居易可知“乐天”是指白居易,因为其字为“乐天故选B。1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是令狐楚、刘禹锡和白居易三人之间的酬唱之作。开篇诗歌以饮酒和赏花为乐,表达了 知己相聚洒脱乐观的情状。诗中描写对方虽然仕途显达却已萌生退隐之意,说明诗人已敏锐 地体察到了对方心弦的颤动。这才引出尾联“惟存浩然气、相共赏烟霞的殷切期望一“浩 然气”正是他们相交相知的精神基石。不以功业相勉,而以隐逸相期,或可证诗人对自己以 及诗友的政治前途都已失去信心。15 . B 16.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手法。诗人(寂寞惆怅)友人(春

27、风得意)心境对比。尾联直抒胸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 “前四句写眼所见之景”错误。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不是实景。故选B.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 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景色优美。“清弋江村柳拂桥“,点明送别地点。“云 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 时的依恋之情。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 进士

28、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 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 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用友人的春风得意对比自己的寂寞惆怅。岂无亲所爱,将欲济时康。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围绕标题中的“送”字谋篇布局,写了送别环境、别时交流、别后感受等。B.首联描写了风吹落叶、草披寒霜的秋景,对句中的“卜.”字有化静为动的效果。C.颔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交代离别的原因,颈联又对周十一的情况做了补充交代。D.诗歌使用了动静结合、以景结情等手法,其

29、语言具有简洁凝练、质朴自然的特点。4 .有评论者认为,诗人在送别周十一时亦喜亦悲,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 析。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溪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洪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其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边塞诗大多表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多把英雄的形象寄寓在伟大战争的胜 利背景下来展现,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这一特点。B.王诗的次句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着力表现了大唐 军队出征时的迅猛凌厉

30、,充分展现了唐军的气势和威力。C.李诗写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将军,首句写他经历了上百场战争,伴随他出征的铁甲 都己碎了,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D.李诗描写战争的过程时,只用“城南已合数重围”一句,就写出了战况十分危急,言简 意丰,让人为将军面临的严酷考验悬心吊胆。6 .同为盛唐边塞诗的杰作,这两首诗在刻画戍边将士的形象上却颇有不同。请结合诗歌内 容作简要分析 工尾联直抒胸臆,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结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 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 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故国逢春一寂寥“,直接抒发了

31、惜别之情,同时将作者的寂寥惆怅之 情推向了高潮。17. C 18.尾联意为:不能由于一味追求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心血。诗人告诫学子们既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乂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记功名。现实中有许多人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联也可规劝当代人淡 泊名利、笃定心智。【解析】17.本题考杳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加错误。“莫 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作者打了一个比方,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并非生来就是如此 高不可攀。它们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当熬过了风雪冰霜,经历了雷打电劈,最后终于 坚韧不拔、让人称颂。诗人鼓励对方,即使你暂时就像“涧底针”那样

32、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一 直努力,一定也能成为“云端树”。故选C。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参加科举考试是谋求仕进的捷径,学子们寒窗苦读也都是为了金 榜题名、光宗耀祖。诗人却敦敦告诫,不能由于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 言下之意,诗人希望对方淡泊名利,既要积极进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记着功名,最后弄 得自己心力交瘁、憔悴不堪。朴实的话语,却具有真知灼见,也饱含哲理.,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也显示出诗人对后 辈面命耳训的一番真情,告诫学子们既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又不可沉醉与功名,弄得自 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联也可规劝当代人淡泊名利、笃定心智。

33、19. C 20.“湘帘”暗指潇湘馆,故可推断作者为林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 ”写赏花人娇羞,满腹心事无人倾诉,和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娇羞契合;秋闺怨女拭啼痕”句与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似;白海棠冰清玉洁、孤高的品质与林黛玉的形象相似。【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小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说法错误,“偷来梨蕊三分白”的意思是白海棠偷来梨花花 蕊的三分洁白,写出了白海棠的高洁白净,而不是色泽娇艳。故选C。20.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半卷湘帘半掩门”中的“湘帘”是指湘竹制成的门帘,在诗句中暗指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作者正是从自己房内望去,看到

34、的白海棠,因此可推断出作者为林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将笔墨PI到写看花人,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的内心世界一娇羞怯怯、 默默无言、衷肠无处诉,这与林黛玉寄人篱下、无处倾吐衷肠的感伤情绪极为相符二 “秋闺怨女拭啼痕意思是白海棠又像秋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秋天萧瑟,又是深闺怨 女,并且在“拭啼痕”,虽仍写海棠的高洁白净,却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这又与林黛玉 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以及她经常以泪洗面的形象相符。“碾冰为土玉为盆”意思是你高洁白净,该是碾冰为土以玉为盆来栽培你,从侧面烘托了白海 棠的冰清玉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出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 有梨蕊的高洁、

35、梅花的傲骨。白海棠的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 想性格的体现。21. D 22.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性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 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 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 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

36、力。“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 “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 仇敌代,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岁暮“天地FI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 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 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23. B 24.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 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

37、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 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 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 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 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故选B。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作者开篇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 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

38、“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 心”相契合。易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 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了诗人本性纯朴高洁。其次,“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 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净, 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 亦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 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体现出诗人襟怀达观超脱以及坚守自我的心志。

39、再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沧浪清可爱”,看似描写水色清澈可亲,其实是即景抒 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这沧浪之水如何可爱?它平明 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正是服务于诗 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最后,”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 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 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 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

40、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 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 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中所写的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诗人看到所处环境清 静优美如同画境一般,在作者看来,这里正可以涵养情操。由此可见,作者虽遭贬谪,但并 无消极颓丧之意,志向高远的作者,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没有陶醉在湖光山色 之中,而是在如画景中涵养情操。25 . C 26.拟人。“莺啼燕语报新年”赋予春天的莺燕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 的场景。虚实结合。第一

41、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莺啼燕语;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 远的边关,不能享受这美景与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景色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意为楼上花枝也含笑而眠”分析错误。“笑独眠”是写楼上花枝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在 嘲笑独眠之人。故选C。2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儿干”,意为: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儿 千里的疆边。首先,“莺啼燕语报新年赋予莺、燕以人的情感,是拟人手法,联系“报新年”,描述了和平 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其次,“

42、莺啼燕语美好的景色与“路几千”构成对比,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 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 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 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并且以春意盎然反衬沉郁悲壮,以美景衬哀 情,为反衬手法。最后,第一句为实景,眼前所见,第二句为想象,是虚写,所以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相 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前句写京城春天充满生机,更能反衬下句亲人远 在千里之外的边塞的悲壮。27 . C 28.交代了时间,点明题目,渲染了寒冬凄冷的氛围。借景

43、抒情,表达了诗 人感慨时光流逝和漂泊在外的愁苦。【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表达了诗人对两位英雄的敬仰“理解错误。诗人运用典故,借历史人物早已作古,含蓄 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怀。故选C。2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这二句诗:首先,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霁寒宵”既点了题目, 乂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次句天涯,指夔州,乂有沦落天涯之意。其次,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

44、月逼人;在霜雪刚停的寒冬 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 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漂泊在外的愁苦之情。29 . D 30.首联用“菖蒲”菱荷的花期点明初夏时令,潇洒素雅的菖蒲和红花映口的 芟荷是极好的背景,为含笑的出场制造了优美的环境。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人喻花, 化含笑的绿叶素荣为丽人的玉肌翠袖,既绘景如画,又透出情愫。【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运用夸张手法”分析错误。“欲说还休竟俯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含笑花花开状态 以“俯眉”“欲说还休”美人的状态表达出来。故选D。3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

45、菖蒲节序芟荷时”,“菖蒲”是一种水生植物,有香气,可作香料;“芟荷”即荷花,是 高洁的象征;“节序”“时”即为菖蒲生长、芟荷开放的时节。作者本写含笑花,却先写了菖蒲 和荷花生长盛开的季节,渲染如此清香高雅的环境,这就为含笑花的出场作了铺垫,也预示 着含笑花的与众不同。其次,“翠羽衣裳白玉肌”,作者写含笑花的出场犹如美人出场,把含笑的绿叶素荣比喻为丽 人的玉肌翠袖,巧妙地将含笑花比喻为穿着素丽、肌肤滑腻、姿态优美的美人,形象生动地 描绘出景色如画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含笑花的喜爱之情。31 . D 32.对远方亲友的挂念之情。从“远书珍重可见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挂念。对 时光流逝、时过境迁的感慨。以前

46、的孩童都长大了,亲友大多离散,有物是人非之感。对 表兄的依依不舍之情。想到明朝又要独自漂泊,不舍愁情油然而生。【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 ”最后两句虚实结合”错,根据尾联“明朝又是“可知,这是将要发生的事,故这句应是虚写, 没有实写。故选D。32 .本题考杳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和兄弟说起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 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凉的,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离开的日子里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朋 好友大部分已经亡故,

47、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已老,物是人非的情感;“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明天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 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表达了和表兄将要离别的恋 恋不舍和离愁别绪。33 . D 34.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中“到来”“归去”动作的发出者,结合诗题可知是 李司马;来时望月怀乡,归去又梦着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这样的揣摩与想象,刻画了李 司马家国之情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观点二:不同意。作者与李司马同任虢州,这两句诗中“到来”动作的发出者,既可指李司 马,也可指作者本人,两者结合更能拓展诗歌的意蕴;“梦里山”是在李司马“归去”两人送 别本共同话语,能留卜.艺术空白供读者想象。【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友人西望乡关”错,根据本诗题目“送李司马归扶风别庐”可知,此诗是作者送别李司马时 所作,离开的是李司马,“扶风”在西边,是作者在西望乡关,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 舍。故选D。3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