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04246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春游李商隐桥峻斑雎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徒倚三层阁,摩挈七宝刀。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注】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i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庾郎:东 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明媚的春天出游,见到高桥之上骏马疾驰,白鸟高飞于长川之上。B.烟轻柳新,春意萌发,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与诗人心境相契。C.此诗为即事感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不落俗套,自成一格。D.庾翼年少有为,就连青草都要妒忌他的春袍,隐含

2、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2 .诗词常借动作细节抒写人物心境,请简要分析诗句“摩挚七宝刀”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不同心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花明韦应物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绿”“朱”二字分别描写枝条和花朵,色彩鲜艳,画面感强。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下句以“妍”写水边花:诗人好恶之情溢于言表。C.尾联由物及人,“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D.本诗体物精细,意境闲淡,显示了诗人细致

3、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景造境功力。4 .诗中是怎样表现夏花之“明”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陈寅恪柴门鸟雀噪, 妻孥怪我在, 世乱遭飘荡, 邻人满墙头, 夜阑更秉烛,归客千里至。 惊定还拭泪。 生还偶然遂! 感叹亦虚欠欷。 相对如梦寐。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两句写傍晚时的景象,虽然措词平实, 但蕴意深厚。B. “柴门”是指贫苦人家的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归客千里至”表达了诗人 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C “生还偶然遂“指生还的几率小。在战乱

4、的年代,亲人相聚,乡邻探望,既喜悦又感慨, 这种情绪一直洋溢在全诗的字里行间。D.最后两句“家人久别重逢,相对而坐,却难以置信“,悲喜交集,将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 简单而传神。35 .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在古代诗文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 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诗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敬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注鱼沉:古人有鱼雁传说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鼓:倚、依。烬:火烧剩余之 物,此指灯花。36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B. “渐行渐远渐无书:三“渐”字极妙,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借以诉离怨别恨,“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D.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哀愁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37 .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镒吟。【注】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

6、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之时。元九: 即诗人元稹,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省 荆州市)。“璧”一作“壁”。璧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的马鞭。 美人:这里指元稹。3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颔两联强调“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言语中流露着对友人的酬赞和对竹 鞭的珍重。B.颈联借物喻人,借竹的品性来赞美好友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傲然不屈的心志气节。 C.同处贬谪的境地,友人从千里外给诗人寄来壁州竹鞭,饱含牵挂、慰藉、鞭策、互勉之 忌、oD.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

7、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 贵。39 .本诗尾联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沈:同“沉”。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4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B.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C.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

8、教明月玲珑地”与词人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 运用了拟人手法。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41.这首词展现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 D2.前者:诗人登高望远,蓬勃朝气的春景激发了少年的豪迈得意,“摩掌七宝刀”的动作 细节是诗人渴望早日展现才华、施展宏图远略的信心和憧憬;后者:词人在醉梦中挑亮灯 看剑,抒写了词人为国战斗、收复失地的渴望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怀才不遇的伤感“理解不正确。尾联用庾翼的典故,谓诗人自己在同游幕僚中最年少,风 度翩翩,所著青袍甚至为

9、春草所妒慕。寄寓作者青春年少的书生意气,表达作者志存高远的 情怀。从注释中也可看出当时的李商隐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描写手法及诗歌情感的能力。本诗“徙倚三层阁,摩拿七宝刀”,大好春景,让诗人倍感心情愉悦,他禁不住又登高揽胜, 眼前更显一派秀丽风光。义山手按腰挎的佩刀,心中涌起无限遐思,更希望立刻就有机会, 展现自己的才华,并早日建功立业。“摩挚七宝刀”的动作细节是诗人渴望早日展现才华、施 展宏图远略的信心和憧憬。辛词“醉里挑灯看剑”,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 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

10、静、 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 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醉”是因为报国无门的痛苦;看佥则表明雄心仍在,渴望到 战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词人在醉梦中挑亮灯看剑,抒写了词人为国战斗、收复失地的渴 望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2 . B.巧用衬托:以浓密的翠绿枝条衬托朱红色的花朵,突出其明媚鲜艳;以自己赏花归来 看窗间字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其明艳夺日。运用比喻:将正午时怒放的夏花比作燃烧的火焰,生动地表现其鲜明耀眼。(意思对即可)【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Bf颈联上句以话1;状风中叶”“好恶之情”不正确。颈联上句

11、也是写花的,且并没有好恶之情。 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和形象的能力。首联“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意思是“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 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前一句突出枝条之绿,后一句突出夏花之红艳,这是以色彩相衬 突出夏花的明亮鲜美。尾联“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意思是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 眼睛)眼前一片闪烁。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从侧面 衬托夏花明艳夺日。颔联“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意思是“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 样“,这里把夏花比作火焰,使用比喻的修辞,突出夏花之红艳。4. BD【解

12、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J“方,字表现了诗人闻讯太晚的失落之感”分析错误。“方”字表现了诗人闻讯后的惊喜。 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南渡”之悲是一种失去家园的悲伤。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达的是对恋人的思念之情。B.“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抒发的是作者对自己被贬经历的豁达之情。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抒发的是作者积极向上,不向困难低头的豪迈之情。 D.“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作者南渡之后所写,抒发的是抒发了诗人因家国沦亡而生的 悲愤之情,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故选D。5. CC6.

13、 叶词:词人拿谢安和自己做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 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抒发词人忠信见疑 之慨。李诗:李白到永王李璘处,踌躇满志,展示自己的宏图大略,能像谢安那样从容镇定的破除 敌患,施展抱负。抒发诗人高昂的爱国热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f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错。“沸浪骇奔鲸”指苻坚百万雄师如受 惊的巨鲸,在泗水中溃奔,此句描写苻坚的军队仓惶逃窜的景象,不是“谢家子弟所率东晋 部队的夺人气势”。故选C。8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A.意思是:背负草编筐篓

14、的人,走过山前,大声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这般!描述了乐曲如 何打动了荷费者。运用了论语的典故。论语宪问曰:“子击磬于卫,有荷菁而过孔氏之 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硅硅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 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孔子之击磬声,用荷葺者对 击磐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B.意思是: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 谈。“长城”,是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 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C.意思是: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

15、火连天廛(ao)战苦, 扬州一带遭荼(tu)毒。作者在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没有运用典故。D.意思是: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烂柯人”运用了 晋人王质的典故。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 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 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同时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 恍如隔世的心情。故选C。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都运用了谢安的典故。谢安年老时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在陪孝武帝喝酒时,当时的名士 桓伊为他们弹筝助兴,歌曹

16、植怨歌行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 有见疑患。”声节悲慨,俯仰可观。孝武帝听完后,面有愧色。叶词:结合注解可知叶梦得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却是主和派。 他遭受排挤而离京,心中满是愤慨,面对观水之战的战场故址,回想那段成功驱逐异族侵犯 的战争,自然生出今昔对比之意。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自 己遭受排挤,倍受冷落的孤寂与愤懑之情,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 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借古讽今,表 现出对统治者疏远、不重用贤能之臣的不满。谢安当年也曾叱咤风云建功立业,表达了自

17、己 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愿望。用典的效果是表达含蓄,令人回味深长。李诗: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据史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师南侵东晋,号称百万,声 势浩大,宰相谢安临危受命,被任为招讨大都督,胸有成竹,调度有方,自己却下棋自若, 而竟破苻坚于测水之上。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在这里,李白把此次应邀入永王璘幕府,比为“东山再起”,乐观地认为自己多年来愿做辅弼 大臣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他觉得只要有机遇,他就会像谢安那样,”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在挥手谈笑之间,将安史叛军一举平定。用典故衬托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气贯长虹,抒发了诗人高昂的爱国热情。10 . D.共

18、同点:两者都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一是因国土沦丧,一是因谗言被罢。不同点:本词的“啸”还蕴含了对金人的憎恨和内心的焦急和无奈;过洞庭的“啸”还蕴含 了词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之情以及词人开阔的胸襟和潇洒的气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笔势大起大落,气韵豪迈飘逸”错误。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笔势,而是以回旋往复的曲 调来表现抑扬相错的情感,节奏舒缓却意味隽永。故选D。11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本词,“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尽管作者幻想“飘然直上”,去扫除黑暗,但无法摆脱污 浊可憎的现实的约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不禁使人抑郁难耐,迸发的感情受 到压抑

19、,于是“倚风长啸”,倾吐悲愤怨气。“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意思是: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怎能 记得此时是何年!诗人在夜半更深,一个人划小舟泛于广阔的洞庭湖上,天地间唯有自己, “表里俱澄澈,妙处难与君说”。但这寂寥仍让他想起往事,“应念岭表经年,肝肺皆冰雪工 当职期间,自问心中无愧,也就把这往昔打点。“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西 江水作酒,北斗星作盅,天下万物邀作宾客,举杯畅饮。扣舷而啸,将心中郁闷尽散入虚无 之中。总的来说,两者都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一是因国土沦丧,一是因谗言被罢。在高问“神 京何在”这种高亢激昂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隐隐”,凄凉迷惘之情,深寓

20、于凄迷之景。 不同点:本词,词的上片用“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 定将政治形势与面临的任务摆出,前方暂告平安无事,但战乱未停,战事未休,时局岌岌 可危,“啸”还蕴含了对金人的憎恨和内心的焦急和无奈。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短发萧骚襟袖 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 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词人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 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啸”还

21、蕴含了词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之情以及词人开阔的胸襟 和潇洒的气度。12 . A.写月中物影传神:以“踏花影”侧写出月光皎洁,花影可爱;而“涵青苹”则以比喻写出 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画面明净、空灵。两句中月、花、影交融,月光空明,花 影参差,画面宁静又清远。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涵”字写出月光流动,花影摇曳,使 沉静的夜色有动感。以“步月”“踏花”的浪漫之举刻画出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意趣)。因 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写出诗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任答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参考角度:物影刻画精妙;刻画物影的语言妙;画面意境妙;情 感意趣妙)【解析】12.本题考查学

22、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整首诗旷达豪迈”错。在本诗里,诗人有超脱浪漫之举,有狂放之兴,但诗歌最后“明朝 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转入一种低沉之绪,并没有完全体现旷达豪迈。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的意思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 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 后写月影。其中前一句踏花影看似写的是花,但我们却可从侧面见出月光的明亮皎洁,因 为唯有如此,诗人和读者才能看到清晰可爱的花影。“涵青苹”也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诗人 写的是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

23、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所以,这 里的“涵青苹,以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月色下杏花莹润。这个句子中,月光空灵明澈,诗人没有去写实体的花,而是去写参差的花影,并且展现了月、 花、影交融的景象,使得画面宁静又清远,因而整体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 超凡境界。这句诗中,诗人描写了流动的月光,又用摇曳的青苹来比喻月光与花影的交融,这就使沉静 的夜色有了动感,从而使得画面空灵有流动之美。诗句中,诗人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而是通过“褰衣步月踏花影的动作,亲身参与到这个画面 中。前一句“明月入户寻幽人”,所以这里诗人就因明月之“寻”而“步月踏花,与自然融为 一体。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

24、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在这如 孩童般“步月”“踏花”的举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诗人形象。13 . C.空山,说明远离尘世,但人在风雪中却“不知寒”,反映友情浓烈;“星月同寤寐“ 写相见甚欢,相叙之久,以致通宵达旦。此句以景作结,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意境 幽静,韵味十足,令人回味不尽。【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知我。是从对方说,说对方懂得自己思念他们之深;“感君”,是从己方说,说自己为他 们远来探望的情意感动。故选C。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空山”,状高远荒野之山。不实说好友相叙相亲如何欢乐热闹,却说

25、他们身处“空山”、在风 雪中亦“不知寒”,更反映出其友情浓烈,令他们忘却寒冷,只有满心炽烈的愉悦。不直说相叙相亲之欢快如何久长以至进入深夜,却说与星星月亮同睡同醒,共度良宵,与星 月同寤寐,足见他们相谈直至深夜乃至凌晨,反映出他们相见甚欢。以景作结,避实就虚,移情于物(“空山”、“星月”),将物拟人化,情景俱出,从而写出意境, 韵味十足,令人回味不尽。16 . C.元诗借物说理,通过对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怜爱,告诫儿辈要珍惜如花蕾般美好的 青春时光。(或咏物抒情,表达了对岁月不拘、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袁诗托物言志,作者借对秋海棠独含秋气、清香袭人的赞美,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淡泊 情怀。【解析

26、】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海棠虽殷勤呵护仍不免经露零落”错误。诗句“殷勤留著花梢露”的大意是:一定要把海棠 花梢上的露珠留住,倘若把那美丽的红色滴下来就真要为春天而感到可惜了。可见不是指海 棠,而是指海棠花梢上的露珠。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胭脂浓抹蜡痕新”可以看出诗中的海棠都是新叶脆嫩,含苞未放;从“殷勤留著”“可惜春” 可看出,元诗借物说理,或者咏物抒情,表达了对岁月不拘、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由此叮 咛“儿辈”们要珍惜青春时光。“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写暗中有秋海棠的的清香袭来,这种清香不是幽居的 人是不知道、不理解

27、的,赞美了秋海棠的内在淡雅的美,也写出幽人淡雅的气质,作者袁枚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秋海棠的淡雅清韵之美,表达自己隐逸淡泊、保持自身精神气韵的 情怀。17 . B. B18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坚守。如“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醉心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如“一丘壑中间甚乐”,“堪钓前溪月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如“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二对热衷钻营功名富贵小人的嘲讽。如“高处看浮云”,“功名妙手工和邻里好友与大自然相处得和乐融洽。如“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 先觉者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

28、能力。B.“表明作者已年老体衰以致田园生活都无法好好享受”错。“尚何堪?堪钓前溪月。现在老 了,还有什么可以,能钓前溪月,表明作者醉心于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典出孟子”错。这两句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意思是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 能有什么作为了。故选B。1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词蕴含了多方面的思想情感:第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坚守。如“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意思是吃 蔬菜喝水,客人不要嘲笑我笨拙,运用论语述

29、而颜回的典故,写诗人吃粗陋的饭食仍 然淡泊安然,不慕名利。诗人身处高处远离世间名利浮云,自得其乐。由此可以概括出安贫 乐道、淡泊名利的情感。第二,醉心田园生活的快乐与满足。如“一丘壑中间甚乐”,“堪钓前溪月一山一壑中间很 快乐地生活着,还有什么可以,能钓前溪的明月这样逍遥自在。由此看出诗人满足于宁静淡 泊的田园生活。第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如“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工运用 烛之武的典故,说明壮年时未得重用,年老隐居田园,表达内心的幽愤之情。第四,对热衷钻营功名富贵小人的嘲讽。如“高处看浮云”,身处高处远离世间名利浮云,心 境淡泊,自得其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对功名

30、利禄的攫取,壮年时都不如别人,更 何况是年老的时候,表明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核对汲汲于富贵的讽刺;第五,和邻里好友及大自然相处得和乐融洽。如“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意思是岁 晚念一生,等都与邻居老翁仔细解释,表明诗人淡然看待过往;“人间万事,先觉者贤乎? 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人间万事,首先发现的是贤能的人吗?深雪中,一枝梅花 盛开,先觉知春天的讯息,写诗人在大自然中惬意地生活。20 . C.久别重逢,乍见后反而怀疑是梦境,又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全联形象地表 现了诗人分别之久和重逢时悲喜交集的心情。“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 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31、相悲各问年”,重在“悲”字。久别重逢,本当欣 喜无限,却因见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伤悲。【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是惋惜、可惜之意”错误,此处的“惜”应为“珍惜”之意。故选C。22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结合首联可知,二人“江海别”之后“几度隔山川”可见相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而在这 云阳馆突然见到久别之人,内心自然惊喜万分,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所 以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既意外又惊喜,可谓悲喜交加。由“各问年”可知,二人相互询问年龄,结合首联二人“几度隔山川”可知,二人分别时间很长, 容貌变化很大,所以“各问年”,且“

32、悲”,也以此证明二人相见是真,并非梦境,流露悲叹之 情。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又是“翻疑梦”,又是“各问年”,可谓激动万 分,正说明了上次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 的感情变化过程,既有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又有因见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伤悲。23 . D.颈联意思是说:君王应该造凌烟阁,绘上取得大捷的宋将图像以资表彰;如今的一些 宋将轻视战功,对边事简直掉以轻心。由衷赞扬取得米脂川大捷的种谭卫国建功的担当、勇毅。委婉批评时下朝廷不重视奖励将功,致使边防废弛。【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已经攻取了凉州”说法

33、错误。尾联中“红旗行去取凉州”一句中,“行”是“行将、将要的意 思。“红旗行去取凉州”意谓“军队将要去攻取凉州”,而不是已经攻取了凉州工 故选Do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能力。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鬓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注释】陈寅恪(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亦是杰出的诗人。陈寅恪 的父亲陈三立于1937年8月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死,死前犹挂念前方战事。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乙酉”是干支纪年,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

34、戌”是同一纪 年方式。B.首联写诗人听闻日本乞降,有生之年能见证此刻,深感幸运,“方”字表现了诗人闻讯太 晚的失落之感。C.颔联两句分别化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妙用前 人诗意,自然熨帖。D.尾联直抒胸臆,既有对过往抗战岁月的伤感,也有对未来国家局势的担忧,喜中生悲, 悲喜交集,感慨无限。6.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 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与此诗第五句的“南迁”意义相同,下列诗句的情感属 于“南渡”之悲的一项是()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B.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5、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D.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 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噪。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 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注释】八公山:涨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涨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 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叶梦得:南

36、宋词人,主战派。“东山老”三句:晋书记载,谢安晚年曾陪晋孝武帝听 诗的颈联“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中,上下两句分别用了“凌烟阁”“定远侯”的典 故。其中“别”是“另外”的意思。上句是说宋朝皇帝应该另外造凌烟阁,绘上取得大捷的宋将 图像以记功嘉奖;下句是说今天宋将轻视立功封侯,对边事简直掉以轻心。颈联上下两句其实是因果倒装:由于北宋朝廷一向忽视边防,将帅轻视战功,无力防御侵略, 所以诗人讽谏皇帝应该对克敌制胜的良将予以表彰鼓励。作者如今借种谓米脂川大捷这件事, 抒发自己的感情:一是对取得大捷的良将种谓的担当、勇毅的赞美,认为他的功劳可以与唐 代那些绘图凌烟阁的功臣相比;二是通过对种谓的赞

37、美,指出当时边将轻视战功,对边事简 直掉以轻心的现象。三是对当朝不重视奖励将功,致使边防废弛的时弊的讽谏。25 . D.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 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希望施展抱负的心情。李白 在“悲-喜-狂的情感变化中,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 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主要抒发的是有才者被贬抑的愤激之情。【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 是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

38、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的垂青。本诗表达其虽备受折磨但终有出 头之日的乐观自信。故选D。26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是个执迷不悟的人,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 声啼叫,天下大亮。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 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幽寒坐呜呃”既是 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 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

39、复醒:这里 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官至卿相,飞黄腾达, 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 二句亦属愤语。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 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 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27 . C.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 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芒麻之衣?

40、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来诗大胆 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 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解析】27.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 “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 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 峻而尖锐。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杜诗尾联,句意: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芭麻做的衣服?来诗尾联,句意: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1)表述口吻上

41、,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 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2)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 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 的愤慨之情。(3)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 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28 . (1)A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以乐景衬哀情, 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

42、的思念情怀;结构上为下句直接抒情做好了铺垫。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 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词牌名限定了内容风格”错。一般的词牌名限定了字数、断句以及平仄等韵律,与内 容无关。故选Ao(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红叶黄花秋意晚”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在写法上,借红叶黄花起兴,“红”“黄”绘染出深秋红色和黄色明艳的色调,而主人公因悲秋 而怀远,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景色反而渲染出离别之后思念远方行人的悲凉气氛;与后文 的秋景、飞云、

43、归鸿等意象相映照,更表现出这深切缠绵的思念之情,从而为下句“千里念 行客”的情感抒发做好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下阕首句写“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 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 用意尤其深厚。而末尾一句“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 自己全部的内心思念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渐写到别来“,一直写到离 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可以说红笺 因情深泪重而无色。29 . B.首先

44、写梦游江南找不到离人,表现离愁重;然后写写信寄情却无从寄出,表现思念深;最后写弹筝排情却移遍筝柱难抒怨情,表现相思苦。【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销魂,一词前后重叠,写出梦境之乐”错误,根据“觉来惆怅消魂误”分析,“销魂”一词的 重叠,写出梦境之悲。故选B。3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 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找不到离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 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表现离愁重。写完梦中无法找到离人,下片改变念头,想到写信。“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

45、终了无 凭据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寄出,表现思念 深。“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 怨情抒,表现相思苦。这首词写情从做梦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更有一股郁积、 盘旋的力量。32 . D.作者较为惭愧,因为参考科举考试,在京城整整待了六年才考中;但他又很傲气,把 自己喻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但他毕竟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以杏桃花发的美景

46、作为虚写”错。“花发杏桃春”是作者回归路上的景色,是实写,它衬托 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由“六年衣破帝城尘”可知,诗人因参加考试待在京城,以“衣破”“尘”来形容自己待在京城之 久,多年才考中,作者难免感到惭愧;但“一日天池水脱鳞。作者以“脱鳞”自喻,把自己比 作出水蛟龙,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由“未有片言惊后辈,不无惭色见同人”可知,作者较为惭愧,他自感没有什么言论使后辈惊 异,相比于同人,考中的有些晚;“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虽然考中的时间有 点晚,但毕竟是考中了,所以还是相当喜悦。33 . B.“柴门鸟雀噪。用“柴门”“鸟雀”喧叫,反

47、衬出战乱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和悲凉之感, 反映战争给乡村带来的破坏和伤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写妻孥见面的小场景, 用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战争时代的残酷和百姓的悲苦。“世乱遭飘荡,生还偶 然遂“,“偶然”二字刻画出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状态,由一个人的偶然生还,反映出当时众 多百姓随时有性命之忧的悲惨命运。“邻人满墙头,感叹亦fc欷”,写邻里围观的情状。写 千里归来的一人引发了众多邻人的百感交集。“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一家人惊喜 重逢后,夜阑秉烛对坐不敢相信的兴奋情景,反衬出战乱中的百姓饱受颠沛流离的哀伤和悲 苦。【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达了诗人及家人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错。“归客千里至”一句,归客是指诗人 自己,而非“远道而来的客人:诗句中含有诗人千里归家后的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 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意思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 换等大事的手法。艺术效果好比“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小事衬托,大事浮出,令人浮想联 翩,感觉意境深远或主旨深刻。此诗写诗人在战乱之中侥幸返家,与家人团聚,通过游子、家人、邻人的非常心态和反常举 动,揭露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