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才安.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43353 上传时间:2018-06-26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0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才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才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张才安.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姓名:张才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社会学 指导教师:肖汉仕 201205 摘要 Y2147892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少高校青年教 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自卑、偏执、抑郁、情绪失调等心理健 康问题。本研究拟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探讨社会支持与高校青年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 A市多所高校 150名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 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 姻状况、经济状况以及职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差异, 探讨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

2、健康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 1)高校青年教师社会支持状况略好于全国常模 ; 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支持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 状况、职称等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差异。 ( 2)高校青年教师中存 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偏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统计结果表明,超 过1/3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着在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 28.8%的 存在轻中度心理问题; 9.2%的存在中重度心理健康问题。此外,高校 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 职称等特征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 ( 3)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及 各因子 (躯体化、焦虑、强迫症、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

3、病性、 偏执、敌对、恐怖及其他 )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通过自变量逐步进 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知,主客支持与客观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 理健康的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主观支持越好、客观支持越多,个 体心理健康总均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 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 要社会和学校为其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也需要自身的理性 认知,合理调适,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首先,社会和学校应积极构 建有利用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平台,如和谐的工作环境、较好的工 资待遇以及合理的培养制度。其次,各高校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心 理健康教育,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向高校青年教师普及心理健康

4、知识, 并把心理辅导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应将心 理健康测试纳入健康检查的内容。再次,各高校应积极开展高校青年 教师心理 咨询工作,设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对教师进 行诊断和提供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最后,从自身方面来看,高校青 年教师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心理保健康意识。 关键 词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Abstract At pres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are not optimistic, and a lot of young university te

5、achers there are varying degrees of anxiety, low self-esteem, paranoia, depression, mood disorders and othe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upport theory,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 support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Thi

6、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50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A City, Hunan Province,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analysis of different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marital status, economic status and titles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of social suppor

7、t and mental health differences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niversities Youth teacher social support situation a little better in the country often di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of social support due to the different gender, age, edu

8、cation level, marital status, economic situation, titles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ifference. (2) The high proportion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s not optimistic.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than 1/3 of young university t

9、eachers there are in the same degre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28.8% of the presence of mild to moderat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9.2% in the presence of moderate to sever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ddition, th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because oof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marital

10、 status, economic status, job title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3)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other factors (somatization, anxiet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sychotic, paranoid, hostile, terrorist and other) was significantly ass

11、oci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Gradually enter independent variable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shows, the host and guest support with the objective to support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Specific performance, the better the subjective support, object

12、ive support to the more ,the lower the total average score of the individual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the bett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is a complex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requires both the community and schools to provide favorable external conditi

13、ons for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also need their own rational perception, rational adaptation, actively respond to and solve problems. First, the community and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build a favorable platform for 仕 ie development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such as a harmonious working enviro

14、nment, better wages, and reasonable training system. Seco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young teachers, universal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to the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use a variety of media in school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

15、eling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but also to the mental health test into the health check. Again,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counseling setting up a dedicated teacher counseling

16、in institutions and places for teachers to diagnose and provide various forms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s and provide various from its own point of view, the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maintain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insurance health awareness. Keywords: y

17、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social support; mental health 引 一 . 问题的提出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 WHO)将健康定义为: 一种 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 象。 由此可见,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应该是 个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 到 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指出,要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

18、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 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08 年,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等 17 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 2008年 -2015年 )中强调,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当作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予以实 施。该纲要指出, 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 富了物质文化生活,为个体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冀;另一 方面,也急剧地增加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难度,直接或间接地妨害 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己经成为了困

19、扰着人们生活的 重大难题。 高校教师在多数人的眼中是一份非常体面、稳定、有较高社会 地位的职业。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 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诸如岗位的聘任、学历的要求、 职称的评定等等。这些要求成为了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种种诱 因,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 部分,在高等教育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可以说,他们 是未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与 希望。因此,高校青年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其心理健康与 否,必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观念、教学态度以及科研行为,进而影响到 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

20、程和最终效果。 然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 观,不少高校 青年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莫名的焦虑、自卑、 偏执、抑郁、情绪失调等。 2010年,南阳师范学院课题组关于河 南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再调查数据显示,在 3046名被调查的高校 教师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超过 1/4 (27%),其中有轻度心理 健康问题的人数占23%,有较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 2%,有严重 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2%。从年龄结构来看,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 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人数过半数(约 58%)。 2011年 5月,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公布调查数据表明,与其他群体相比 ,高校教师虽然工作

21、相对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压力。对于 青年教师而言, 职称评定 和 工资待遇 是他们最为头疼的两个问 题,此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 健康。由此可见,关注和维护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 重要。 社会支持作为介于心理健康和应激之间的重要中介机制,是影 参引自李玉霞,刘晓波 .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层面探究高校师德建设 J.教育与职业, 2010 (5): 60-61. 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高校青年 教师面对着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与劣性刺激,如果没有良好的社 会支持,没有来自社会、家庭、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22、,则很容易出现各 种不良应激反应,从而严重危及心理健康。基于此,本研究拟以社会 支持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对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影 响。 二 . 文献综述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其研究 1. 社会支持的概念 学术界对 社会支持 的关注,最早源于心理学家对生活压力与心 理健康关系的探索。 20世纪 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姆斯 (Homes)等就进行了大量有关 社会支持 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 明,在面临相同的压力时,那些能够从家庭、配偶、朋友获得较多支 持的个体,有着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身心也更加健康。直到 20世 纪 70年代, 社会支持 ” ( Social support)首

23、次被引入精神病学文献之 中,社会支持才正式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此,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 社 会支持 的概念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就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支 持的研究来看,社会支持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和 研究领域,对其概念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在各类文献中,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s )、社会纽带 ( social bonds )、密友的获得性 (availability of confidents)、 有意义的社会接触 ( meaningfol social contact)等也经常扮演着社会支持近义词的角色。

24、 国外学者大致从功能取向 ( The Function Approach)、 结构取向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互 动取向 ( The Interaction Approach)和 主观评价取向 ( The Subjective Appraisal Approach)四个方面来对社 会支持的界定。 (1) 功能取向上的社会支持概念 功能取向上的社会支持概念,以社会支持行为在满足被支持者 的需求中所发挥的功能为重点考察。如托佐夫 ( Tolsdorf) 以 社 会 支 持的形式为依据,对其功能进行阐述。他认为社会支持的功能在于满 足被支持者在某一特殊情境下的需要或帮

25、助其实现个人目标。 与托 佐夫相同,索茨 ( Thoits)也认为,社会支持是显著的他人(如父母、 配偶、其他家庭成员及朋友等)为个体提供的功能,这种功能既包括 信息上的、工具性的功能,也包括情感方面的功能。个体通过获得这 些情感上的、工具性的支持,从而满足自己的一些基本需求。总的 来讲, 功能取向上的社会支持概念在社会支持的研究过程中产生过深 远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功能取向的社会支持研究过于 强调社会支持对个体的情感支持,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功能。 (2) 结构取向上的社会支持概念 结构取向上的社会支持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若干纽带,这 些纽带或直接或间接的将人维系在一起,从而构成

26、家庭、同事、朋友 关系。结构主义者又将这些纽带视为社会网络,习惯性的从网络的规 肖水源 ,杨德森 .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987, 1(4):!84-187. 黎春娴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 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D.上海 :上海大学, 2009: 3040. Tolsdorf, C.C.1976.Social Network,Support,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 (4):407-417. Thoits, P.A.tress, Coping, and Social Processes: Where Are We? What Next?Jour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5,35:53-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