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李志杰.docx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242370 上传时间:2018-06-25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李志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李志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李志杰.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一 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 姓名:李志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高等教育学 指导教师:侯定凯 20050401 以华东师范大学少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己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0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贏利目的的少

2、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査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 0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姓名 职称 单位 - 备注 唐 安 国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 沈玉順 副教授 华來师范大学 答辩委员会成员 韩映雄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韩映雄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评阅人 周玲 副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个案 摘要 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 区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普通高校,其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

3、免。为了将这种心理 冲突减少到最小,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为未来社会 生活作好准备,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进行研 究与分析。论文围绕与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大学学习、课外活动、人际关系三方 面,试图通过调査了解他们在普通高校的适应状况,分析其不适应性产生的原因, 提出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普通髙校心理适应的相关对策。通过调査分析,论文 获得的基本结论是: 首先,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普通高校少数民族 大学生遇到的学习上的困难与汉语差、基础教育质量低有很大的关系,高校针对少 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 It况,采取了预科教育的举措,这一

4、举措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 了对文化基础课的补习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民族预科师资力 量和教学水平现状不 容乐观。除预科教育的举措外,还采取了分班教学、降低考核要求等措施,但这些 措施仍是利弊互见,尚待改进。 其次,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普通高校心理适应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经济 困难。缴费上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择校、入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校当中的 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措施,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学生经 受锻炼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在竞 争高校的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时处于明显的弱势,因此须对他们釆取必要的帮 扶举措 b 再次,普通高校少数民族 大学

5、生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土生土长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受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行 为准则和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在某些方面可能与变迀后的文化环 境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由此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方面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对少 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导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主要在民族地区举 办和实施。在这些层次的各类教育环境中,少数民族的成分占有很大的比例,或 者说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主要位于自治区的首府,

6、而有些民族 院校则举办在以汉族为主的城市,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则是在普通高等 院校实施的。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和中心城市的民族院校中,各民族交融的程度 较髙,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也较容易。而少数民族学生离幵少数民族集中区域 , 到以汉族为主的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中心城市中的高等院校学习,由于语 言、习俗、 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会造成文化背景 1相当程度的反差, 处于这样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如何?这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中心 问题。 (二)研究意义 自 20世纪 60、 7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日渐凸显,多民族 国家民族教育 2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7、随着 21世纪初西部大幵发号 角的吹响,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受到了 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最热切的探讨和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各高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且国家对少数民族学 生进入内地髙校深造釆取了许多 照顾措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录取率也在不断的 增加。他们尽管占在校生的比例不高 *但分布广,民族习俗各不相同,因而形成 了非民族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他彳门的大学生活,了解和分析他们的适应 状况,有利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 Qualitative msearch) 试图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在内地读大学的状况和感受,

8、探 讨影响他们适应内地大学生活的因素,井提出相关的对策。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肩 负着为西部开发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特征,为高 校对少数民族大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有益的建议,关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 育质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己有的研究成果 大致来说,对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有三类。第一类是从宏观上研究中闽民族 高等教育。比如,黄骏对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 4巴玉玺对民族院校的研究。 5研 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办学经费短缺。尤其是民族 院校的办学经费问题;二是体制滞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国的民族高等 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计划经

9、济时代的特殊产物,至今其运作方式仍带有浓厚的国家 计划特色;三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从宏观上关注民族高等教育的 研究文献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对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研究。如民族预科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 ( 哈斯等, 2003) 6提出了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二类是研究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问题。如吴福环对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研 究。7这方面的研究认为,民族地区髙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量不高,不能 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 困难,成绩偏低,专业 水平不高;研究生层次的人数很少;毕业后就业困难;走 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家庭困难的学生较多,不

10、少人交不起学费。研究 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质量低。 第三类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静、赵伟 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调适问题; 8钟英对西部非民族院校少数民 族大学生的研究。 9研究指出,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本民 族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有狭隘的民族意识;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 不高;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性强;有一定的自 卑感。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少数 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独特的生活环境有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文献 中,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聚焦于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群体。比如,李红对西南民族 大学少数民族

11、贫困生的研究, 2003); 阿巴特尔对蒙古族贫困生的研究, 开究 表明,与普通高校的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贫困生具有人数多、比例高、族 别覆盖面广、家庭经济状况差和贫困程度深的基本特点 。 国外的不少研究者与国内研究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如美国的研究者认为, 美0民族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能够顺利完成 学业的比率太低,种族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学校和学生双方都感到了很大的社 会压力。为什么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相比,不能取得较高的成 就 ?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败受到教育结构、种族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 ( Lowrance Parker), 12

12、学校里的一部分教师在学业上对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学 生常常就不抱太高的期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社会上的种族歧视现象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13 (二)对己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通过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对民族高等教 育的宏观研究和 微观研究两大类。微观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以民族 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素质特征等方面:研究多以群体研究为主,针对学生个 体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思辨性的论述和描述性的话语较多,对有关问 题的探讨深度不足,对实际的改革意义也不是很大。国外的研究有一般情况的描 述

13、,如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率低、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低等问题 ; 也有对根源的挖掘。而国外研究的出发点和结论是基于 本国的国情,带有很浓厚 的本国特色,很多问题及对策并不适用于我国。当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我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思路、方法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从现有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来看,大多采用问卷调査、统计分析的量 的研究方法 ( Quantitativeresearch), 质的研究方法几乎没有。量的研究适合宏观 的、大范围的调査,质的研究适合对微观的、小范围的、过程的深入研究。质的 研究更适合于研究人的心理的深层次的东西。本

14、研究以访谈为主 *对近 20名少 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对 3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以期深入 了解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如 Bertaux曾指出的: 真正关 键的一点是社会学家能否与他所研究的人物对象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如果他 不能被人物对象接受,不能与人物对象进行交流,那么他的研究便不能顺利进 行。 14 (二) 访谈对象的选择 1, 访谈对象的选择原则 选取访谈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则: 选取来自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学生是因为这三个民族都有 各自人口比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区,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此外,这三个民族还有 比较完备的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本民族

15、语言教学体系 。 iS 尽量选取三年级学生; 对学校相关的行政人员、教师和汉族学生也进行访谈。 2.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卓玛:女,藏族,西藏人,历史系三年级学生。 “ 阿里;男,维吾尔族,新疆人,生物系生物科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 朝格:男,蒙古族,内蒙人,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 (三) 研究问题的确定 对学生而言,中学到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学生在大学中的适应 问题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的研究问题从以下方式提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来 大学之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学过来后在大学的生活是怎样的?是哪些因素 影响着对大学这个环境的适应? 这些问题中 生活 这个概念需要界定,因为

16、 作为一名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习、参加课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 所以生活的概念在我的研究问题里的具体含义就是指学习、社会工作和人际交 往。 适应 这个概念也是需要考虑的,什么才是 适应 ?心理学家艾考夫认 为:适应是个 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 16所以在这里我将 适应 定义为习惯周 围环境的一种自我感觉,即自己觉得习惯了周围的环境,可以比较轻松舒畅地生 活,或者可以用否定进行肯定,即如果没有觉得不适应那就是适应。 第 一 章 研 究 背 景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 我国民族髙等教育 17是我国髙等教育事业有机而又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 具有民

17、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少 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域的特殊性赋予了民族髙等教育的 特殊性,使它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 早在 1950年,政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重要方案培养少 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就对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普遍而大量地培 养少数民族干部 。中央民族学院及其分院均设立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 室,负责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可以说,少数民族 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党贯彻民族政策,国家开展民族工作的产物。民 族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整个髙等教育中 的一种类型,更重要的是,

18、它是我国民族 政策的集中体现。 民族学院(大学 ) 和民族地区的高校、内地髙校民族班 18相辅相成,构成了 一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他们凭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共同致力于少数民族 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充分适应了我国少数民族大杂 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为民族髙等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各级人才的培养,提 供了有利条件。 19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民族高等教育在培养对象上具有特殊性。 民族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为主,具有明确 的针对性和区域性特征。其独特的民族学院、民族班、预科班、干部培训等特殊 办学方式,己经及时有效地为 55个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各类

19、专门人才和政治干 部。 在科技文化研究方面,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科研成 果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同时也致力于研究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医 学、民俗等,为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所作的贡献,以及进行民 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宗教等研究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的决策参考,也 是一般高等教育所无法取代的。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加快了民族地区基础教 竹的发 展速度,民族高校不仅为基础教宵培养了大批的师资,还编写或编评了多 种民族语言文字教材,为民族基础教育领域双语教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荇通高校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 首先,从普通高校的任务和性质来看,

20、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对所有民族都是开 放的。它在少数民族髙等教育问题上所侧重的,是扩大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 机会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髙。即国家教育部主管的高等院校,其着眼点主要是扩 大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机会和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所需要的各种普通专门人才。 其次,从教 育的内容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一般不开设有关各少数民族文 化的专门课程。 第三,从普通高等院校的招收对象来看,由于国家对此没有有关民族和比例 的严格规定,招生的录取主要是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来确定。 第四,从普通高校的培养层次和结构来看,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方面,主要 是以本、专科生为主,培养层次和结构比较单一。 第五,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政策优

21、待方面来看,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内 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和毕业分配,随着国家大学 招生并轨 政策的实施, 以及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取消和就职的 双向选择 ,对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 和家庭的冲击是巨大的,对于严重缺乏人才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犹如 雪 上加霜 。 二、我国发展民族闻等教育的特殊措施和成就 (一 )在招生考试中照顾少数民族考生 为了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在招生考试中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低分数、放宽录取尺度的政策 A早在 1950年新中国制定 的第一个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规定中就明确提出: 兄弟民族学生 , 考试成绩 虽差,得从宽录取 。 1962年

22、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 的通知规定:少数民族报考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其它一般髙等学校,仍旧恢复 过去 同等成绩,优先录取 的办法,当他们的考试成绩与其他考生相同时,可 以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可以给予更多的照顾 , 当他们的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录取的最低标准时,就可以优先录 取;用少数民族语文进行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生,报考高等学校文 史类,仍旧和 过去一样,免试古代汉语。 1964年高等学校招考新生又规定: 少数民族聚居地 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高等学校,可以申请免试外国语(报考外国语专业的不得 免试 ) 教育部 1981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规定规定,高等学校和 高等学 校举办的少数民族班,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根 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 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