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货币政策课件.ppt

上传人:春哥&#****71; 文档编号:14874616 上传时间:2022-05-0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第九章 货币政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货币政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货币政策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第九章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一、货币政策的含义与特点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通常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中央银行在国家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制定货币政策,并运用其拥有的货币发行特权和各种政策工具组织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四个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与中介指标,

2、进而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二)货币政策的特点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和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进而达到某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因而,货币政策一般涉及的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等宏观总量以及与此相关的货币供给量、信用量、利率、汇率等变量,而不是银行或企业的资产、负债、销售收入、利润等微观个量问题。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任何现实的社会总需求,都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货币的供给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等,并

3、间接的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变动,从而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一般包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 (一)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早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政策目标。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相对稳定,不发生显著的或剧烈的波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物价水平是指物价总水平,而不是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波动,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属正常现象。此外,稳定物价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要将物价保持静止不变,

4、而是指将物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不能过高,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也不能持续过低,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由于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与物价水平呈负相关,物价稳定,一国的货币币值就稳定。因此,稳定物价的目标也可以表述为稳定币值。 (二)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凡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找到工作,通常以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的衡量指标。但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失业率为零。经济理论认为,失业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摩擦性失业,即由于劳动力流动、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一种是周期性失业,即由于整个社会的总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一

5、种是自愿性失业,即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工资水平而自愿放弃工作所造成的失业。一般认为,如果不存在周期性失业,则可认为实现了充分就业。但是,各国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对失业率指标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所以它只适宜判断一国就业状况的大体趋势,不宜做横向比较。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社会总需求,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以增大就业量。 (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或人均GDP的增长率来衡量。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有消费、投资、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其中增加消费、投资是见效较快的方法,但过高的消费、投资会引起通货膨

6、胀预期,所以货币政策要调节货币供给,保持适度的货币供给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多把经济增长率定在3%左右,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目标显然偏低了。 (四)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收支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大体平衡。在开放型经济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条件。货币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进而影响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动;汇率变动则会对经常账户产生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

7、过调节汇率、利率等政策实现一国的国家收支平衡。 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够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各类金融机构按所接受存款的一定比率,提存一

8、定数额的存款准备金,这种提存的比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机理。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发放贷款或投资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将使货币乘数扩大,市场中的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减少市场中的货币供给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是为了防止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其清偿能力,保护存款者利益和

9、银行本身安全而设立的。但自1935年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了会员银行的最低存款准备限额,由此,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逐渐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控制信用和货币供应量的一项重要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一是中央银行掌握主动权;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一是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被认为是所有货币政策工具中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一,由于调控效果较为强烈,冲击力太大,甚至成为经济波动的诱因,不宜作为中央银行的日常性调控工具;二是为了体现公平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种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

10、通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三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通性风险和管理难度。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经贴现的未到期票据以贴现的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是着眼于短期的货币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社会提供的信用量,以达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利

11、率,会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上升,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第一,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意愿,减少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第二,反映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意向,产生一种告示效果,商业银行会相应提高对客户的贴现利率和放款利率,减少企业的资金需求。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提高,达到紧缩效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利率的作用过程与上述相反。 规定与调整再贴现资格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规定和调整再贴现的资格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或调整何种票据及哪些金融机构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中央银行对此进行规定和调整,能够改变或引导资金流向,可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主要着眼于长期的结构调整。

12、如中央银行为调整信贷结构、贯彻产业政策,可以对不同的票据品种、不同的申请机构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对朝阳产业、“短线”部门签发的票据予以再贴现支持,而对夕阳产业、“长线”部门签发的票据予以再贴现限制。 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然而,再贴现政策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再贴现多少,均由商业银行自身决定。如果商业银行不依赖再贴现,而是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资金,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调控货币供给量及信贷结构。第二,影响

13、力有限。在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再贴现融资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会受到制约,削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能力。当商业银行对再贴现融资依赖程度有限时,再贴现政策将如“空中楼阁”,难以发挥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用以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工具。目前,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机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买卖的证券主要是政府公债、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放松银根,增

14、加货币供给,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无论是向商业银行或是社会公众,都将扩大基础货币的供应,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增强其放贷能力;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时,它会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回笼一部分基础货币,减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降低其放贷能力。 例如,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买进政府短期证券,其总额为5000万元,则在其他情况一定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可分别发生如表9-1和表9-2所示的变化。从表9-1和表9-2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买进5000万元政府证券使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了调整,使其增加了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5000万元。如果该商

15、业银行原来持有的准备金已经足以支持其持有的存款总额,则它通过出售政府证券所得到的5000万元准备金就全部是超额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不留超额准备金,则它可发放贷款或投资5000万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货币供给将会成倍增加。 作为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有很多优点。第一,主动性强。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操作,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被动。第二,灵活机动,准确性强。中央银行可根据需要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并且买卖数量可多可少。第三,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以交易行为出现,不是强制性的,加之中央银行可以灵活操作,所以其对经济社会和金融

16、机构的影响比较平缓,不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样震动较大,而且由于可以经常进行买卖,不会导致人们预期心理。 虽然公开市场业务具备许多优点,但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中央银行必须是强大的,具有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的力量;其次,金融市场发达,证券种类特别是债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的规模;最后,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配合。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与一般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总量以影响宏观经济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1消费者信

17、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用以影响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如规定消费者分期付款的首次最低付款额;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规定可以用于消费信贷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并对不同耐用消费品规定相应的信贷条件等。在通货膨胀时期,消费信贷旺盛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消费者信用控制,可以起到抑制消费需求、控制物价上涨的作用。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和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控制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量,抑制过度的投机。 3不动产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

18、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如规定商业银行不动产贷款单笔最大限额、最长期限;规定首期付款、分摊还款的最低限额等。不动产信用控制可以在经济高涨时期起到抑制房地产过度投机行为。 4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部门,如成套设备出口、现代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借以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5预缴进口保证金 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价值总额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过快的进口增长。预缴进口保证金多为国际收支经常出现逆差的国家采用。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直接信用控制 1信用配额 信用配额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

19、及客观经济需要,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合理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 2直接干预 直接干预也称直接行动,是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范围予以干预。中央银行干预的方式有:直接限制放款的额度;对业务经营不当的商业银行可拒绝再贴现,或采用高于一般利率的惩罚性利率;明确规定各家银行的放款或投资的范围、放款的方针,等等。 3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规定流动资产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一般说来,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呈反比。为保持中央银行规定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易于变现资产的持有量等措施。 4利率最高限额 利率最高限额是

20、指规定商业银行的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如在1980年以前,美国有Q条例和M条例规定,活期存款不准付息,对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则规定最高利率限制。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收存款和为了谋取高利而进行风险投资和放款。 (二)间接信用指导 1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举行面谈的方式,以影响其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道义劝告既能控制信用的总量,也能调整信用的构成,即在质和量两方面均能起到作用。 2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状况、物价趋势和

21、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并要求其执行。如果商业银行不按规定执行,中央银行可削减向该银行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虽然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其作用有时候也很大。 3金融检查 金融检查是指政府赋予中央银行的监督职能,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合法、合规等多方面检查,并针对检查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关于货币政策一、关于货币政策 两年多以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政府采取了一揽子的刺激计划,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希望市场上有较多的流动性。但流动性过多引起物价方面的变动。鉴此,根据我们对危机走向和经济复苏

22、的判断,央行从2010年1月份就开始利用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来吸收流动性。 货币政策要服从多个目标,保持物价稳定,维持经济合理增长,保持较高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从货币政策出台,到影响这几个目标的变化,往往会有几个月甚至一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的滞后,所以引入了很多中间变量,比如M0、M1、M2。人民银行除了观察贷款总量以外,还注意观察社会融资总规模。货币政策对工具可以选择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汇率等。有一组变量以后,就会有一组选择。这种选择不限于货币政策,还要跟财政政策、产业结构策相配合。 今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大家肯定会感到资金比去年紧,资金价格会有所上升,这样,全社会就

23、会少上一些新项目,这正是货币政策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关于负利率二、关于负利率 央行在中期范围内应该保持存款会获得正利率,就是说存款利率能够高于CPI。但是CPI有时候变动会很快,利率跟不上,会出现短期的实际负利率。但回顾中国近一、二十年的历史,从中期来看,实际利率大体为正。利率调整不能只顾及CPI,它还有好多其他的政策目标。 三、关于投资黄金三、关于投资黄金 金融危机以来黄金价格上涨得很快,消费量有所增长,很多人认为黄金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向。我认为,应该尊重他们的自主判断。但各种判断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都面临需要管理的风险。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给投资者选择的产品相对偏少,金融机构要不断地开拓出

24、更新的投资渠道,更新的金融服务。 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货币政策的传导 一、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一、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属于长期性政策目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有必要及时了解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和效果,估计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此,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设置中间性指标。这种中间性指标要求既能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迅速反应,又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紧密相关。作为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间性指标的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25、 中间性指标包括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两个层次。操作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处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范围之中,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特征。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给量等指标。中介指标离政策工具较远,但离最终目标较近,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就是通过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引起中介性指标的调整,最终实现期望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9-1所示。 (二)可作

26、为操作指标的金融变量 根据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的要求,各国中央银行使用的操作指标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在存款准备金总额中,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准备金,不能随意动用,因此,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起直接作用的是商业银行可自主动用的超额准备金,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将超额准备金选做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作为操作指标,超额准备金的可测性、相关性较好,但可控性、抗干扰性较弱。超额准备金数额反映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具有较好的可测性;超额准备金的高低,反映商业银行的资金紧缺程度,与货币供应量

27、紧密相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尽管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进行调节,但商业银行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最终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和财务状况,受经济运行周期和信贷风险的影响,难以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基础货币作为操作指标的主要优点有:一是可测性。基础货币直接表现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中央银行可随时准确地获得基础货币的数额;二是可控性强、抗干扰性。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通过再贴现、再贷款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调控基础货币的数量;三是相关性强。

28、作为货币供给量的两个决定因素之一,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减,可以直接扩张或紧缩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总需求。正是基于基础货币的这些优点,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把基础货币作为较为理想的操作指标。 (三)可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选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是利率和货币供给量,也有一些国家选择汇率指标。 1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有:一是可测性强。中央银行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到市场利率水平及结构,可随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可控性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直接控制对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三是相关性强

29、。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变动引导投资和储蓄,从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也有不足之处,其抗干扰性差,主要表现在:利率本身是一个内生变量,利率变动是与经济循环相一致的。经济繁荣时,利率因资金需求增加而上升;经济萧条时,利率因资金需求减少而下降。而利率作为政策变量时,其变动也与经济循环相一致。经济过热时为抑制需求而提高利率,经济疲软时为刺激需求而降低利率。于是,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中央银行很难确定是内生变量发生作用,还是政策变量发生作用,因而也便难以确定货币政策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2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有:一是可测性。货币供给量中的M0、M1、M2都反映在中央

30、银行或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便于测算和分析。二是可控性强。通货由中央银行发行并注入流通,通过控制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也能有效地控制M1、M2。三是抗干扰性强。货币供给量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货币供给量会相应增加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是逆循环的,即经济过热时,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防止经济过热而引发通货膨胀。 3其他指标 有些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选择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这些国家的货币当局确定其本币同另一个经济实力较强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盯住这一汇率水平,以此实现最终目标,如我

31、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由于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不适宜充当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起,就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中介指标。在M0、M1、M2三个货币供给量层次中,M0为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为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供给量,反映居民与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的现行指标;M2为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称为广义货币,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主要指M2。 与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

32、指标相对应,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栏中的储备货币即为我国的基础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依据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相应调节,以实现政策目标。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从开始实施到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经历一个传导过程: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到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最终目标。经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传导过程进行理论描述和抽象,就形成各不相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一)利率传导机制理论 利率是ISLM等宏观经济模

33、型中主要的变量。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强调的就是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突出作用,以凯恩斯为代表。利率传导机制理论认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增减货币供给量(M),进而影响利率水平(i),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成本影响到边际利润率(r)从而使投资规模(I)上升或下降,投资规模的增减进而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社会总产出(Y)。中央银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MirIY (二)汇率传导机制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度的确立,经济学者开始关注货币政策对汇率,进而对进出口和总需求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理论被提出。这种理论与利率传导机制理论有密切的关联。该理论认为,

3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本国利率的波动,而本国利率的波动会造成本国货币对外的升值或贬值,这将进一步引起该国进出口的变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变化,将引起该国产出的相应变化。例如,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随之上升,由于以本币标值资产的收益水平上升,所以外国投资者对本币的需求增加,促使本币升值(re)。本币升值将不利于本国商品出口,而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口,造成净出口(NX)下降,外部需求的减少将降低产出水平。这个机制可表示如下: MrreNXY (三)金融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在资本市场获得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托宾、莫迪利亚尼为代表的一些经

35、济学者扩展了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开始将资本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纳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的财富,而不仅仅是当前的收入水平。在财富的构成当中,金融资产是重要组成部分。当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对财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消费支出的改变。例如,当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时候,实际利率的降低会导致股票、债券等财富价格(p)的上涨,从而使消费者的总财富(F)增加。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比平时更多地进行消费(C),带动全社会总需求的膨胀,最终刺激产出的增加。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MipFCY (四)货币传导机制理论 这种理论以货币学派的弗里德

36、曼为代表,突出货币供给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 弗里德曼对其传导机制的说明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后,将直接增加公众的手持货币量。由于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其数量的多少不受货币供给增加的影响,公众手持货币量增加超过其意愿后,他们会增加货币支出(E),或者购买金融资产,或者购买实物资产,使得资产价格普遍上升,这必然刺激生产者增加各种实物资产的生产,从而提高名义收入水平。名义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名义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用公式如下: MEY (五)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 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不具有完全

37、的可替代性。对于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来说,由于其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筹资,因此银行贷款是其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贷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例如,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后,商业银行可用的准备金(R)减少,存款货币(D)的创造相应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贷款(L)的数量也不得不减少,结果,使那些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如中小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必须消减投资和消费,最终使总产出下降。这个传导机制可以表示为: MRDLI、CY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简单,只是从中国人民银行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基本没有

38、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后,随着商业银行的设立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发挥中央银行的职能,货币政策逐渐形成了从中国人民银行到金融机构再到企业的传导环节。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使金融市场进入货币政策的传导环节,我国逐渐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居民、企业的传导体系,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但与市场发达国家比较,金融市场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依然相对较弱,这与我国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体现为信贷传导机制。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金融市场将在我国货

39、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会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四、货币政策的时滞四、货币政策的时滞 任何政策从制定到取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一般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认识制定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到研究政策措施和采取实际行动所耗费的时间,也就是中央银行内部认识、讨论、决策的时间。内部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行动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由客观经济和金

40、融条件决定。经济主体对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货币政策力度、公众的预期都是影响外部时滞的重要因素,所以外部时滞又被称为影响时滞。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外部时滞很难控制,所以研究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更加重要。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时滞更多地是指外部时滞。 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是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国家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一般在半年到1年半左右。 第四节第四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使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注意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协调

41、与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联系 货币政策是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支出和税收进行控制并进而影响总需求的,因此,二者都是国家调整社会需求总量和结构的重要工具,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 1调控的方式不同 货币政策是从流通领域出发,通过对货币供求数量的调节来施加对经济的影响,其调控的目的是使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达到均衡,进而促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调控主体一般是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调控主要依靠货币供给和信

42、贷进行,它所引起的资源流动以横向的市场配置为主,影响比较广泛,而且信贷资金所具的有偿性,要求货币政策调控必须关注市场供求状况并与市场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讲求效率。因此,更加具有有偿性、交易性和盈利性。 财政政策是从分配领域出发,通过对社会纯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对经济施加影响。调控的主体是政府,其收支活动以政权为信托,因此必然在许多方面受政府体制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它往往是通过行政权力,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调节资源的纵向流动。同时,财政政策调控对象范围较窄,主要是针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分配性结构调节,其目标是更强调社会效益。 2政策时滞不同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方面具有独立性,一旦

43、对经济形势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快就可以决策,所以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财政政策不仅是政府行为,还是立法行为,要改变税收和支出政策,必须经过立法机构讨论批准,而增税和减少福利支出这类问题,往往很难在立法机构通过,所以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相对较长。但是,财政政策一旦通过,实施起来作用直接、见效快,所以外部时滞短。而货币政策实施后有一个相当长的政策传导过程,见效慢,所以外部时滞长。 3对社会总需求调节的功能效应不同 首先,财政政策需求扩张功能强,为实现扩张的目标,财政政策可以主动出击扩大政府支出,或是运用减税等鼓励投资,见效快,政策效果明显;但是财政政策需求收缩功能弱。为实现收缩的目标,财政政策主要

44、依靠增税、压缩投资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手段,所遇到的阻力一般较大。相反,货币政策需求扩张功能较弱,因为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供给量,要受到商业银行、企业、个人行为的制约;而在实行收缩政策时,则有多种政策工具可以运用。 其次,在需求总量的调节方面,货币政策较之财政政策更为适宜,因为货币政策调控的是货币供给量,它直接决定了社会总需求。在结构调节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财政部门作为代表国家进行财力分配的职能机构,可以按照政府意志和发展经济的需要。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改变其所掌握的资金流向,从而迅速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影响,这一优势是货币政策不能比拟的。 正因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宏观

45、经济的着力点是共同的,而它们的调控方式、调控重点、调控的功能效应又各有特点,所以两者必须密切配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顺利实现调控目标。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模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主要是指二者的松紧搭配。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利率,在公开市场出售证券等,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反之,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利率,在公开市场买入证券等,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增加税种、提高税率、减少公共消费、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减少补贴等;反之,宽松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降低税率、增加开

46、支、扩大财政预算、增加政府投资及转移性支付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双松模式 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这种配合模式适用于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的萧条时期。这时闲置的资源需要足够的货币去推动,这就要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扩大,若采取单一松动的货币政策或单一松动的财政政策,都将导致时滞较长、推动力不足。若同时采取就会推动经济快速走出萧条。但双松政策不宜持续时间过长,那将容易导致经济过热,产生通货膨胀。 (二)双紧模式 即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这种配合模式适用需求膨胀、供给短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高涨时期。这时银行抽紧银根、

47、减少货币供给量;财政部门缩减支出、提高税率,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社会总需求迅速萎缩。双紧政策同样不宜持续时间过长,那将导致经济衰退、收入下降、失业增加。 (三)松紧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况: 1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这种配合模式适用于经济结构基本平衡,但社会闲置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经济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适宜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做到财政收支平衡甚至盈余,同时适度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增加,推动经济增长。 2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财政政策这种配合模式适用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大体平衡,社会闲置资源已被最大限度地利用,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制约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在

48、这种情况下,银行应紧缩银根,抑制总需求的增长,同时通过减税、增加补贴、增加财政支出,向“短线”行业倾斜,以达到总量不变前提下调整结构的目的。 (四)中性模式 当社会供求大体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在适度区间时,保持经济平衡运行和增长就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这时,适宜的财政、货币政策应采取中性的配合政策。财政应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实现经济在低通货膨胀或无通货膨胀下的稳定增长。 四、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四、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如果把当时执行计划所采取的一些货币与财政手段称之为政策

49、的话,货币政策也只是财政政策的辅助与补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和资金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在需求的扩张和收缩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货币政策取代财政政策在调控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运行中还存大很多问题,所以财政政策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增强。在目前的宏观经济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已成常态。 2008年以后,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年末,中央政府决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努力稳定出口

50、的同时,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的需求,包括家电更新补贴、购买小排量汽车补贴,特别是2009、2010年的4万亿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大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其实质是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2009年经济逐步企稳,之后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到2011年初已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全年物价平均涨幅超过5%,中央政府又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抽紧银根,降低社会总需求,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