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行性研究_郑广嘉.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449 上传时间:2017-10-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博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行性研究_郑广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微博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行性研究_郑广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博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行性研究_郑广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博建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行性研究_郑广嘉.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曰期: 上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2、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I; 指导教师签名 : 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_ 工作单位: 电话 : 通讯地址: 邮编 : 学校代码: 10200 分 类 号 : 幽 研宄生学号: 10200201022589 密 级:无 硕士学位论文 微 :博建构中囯网络公共领域的可亍彳生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Feasibility of Microblog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Public Domain of China 作者:郑广嘉 指导教师: 黄松爱

3、副教授 学科专业:新闻学 研究方向:新媒体研究 学位类型:学历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13年 5月 公共领域作为舶来品,受到我国众多学者的关注,原因更多在于它象征着民主、自 由和开放。本篇论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前提,在将其内涵本土化和时代化的 基础之上,对微博使用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以此数据说明微博能否构建中国的网络公共 领域。 笔者采用了内容分析、调查问卷和个案研宄三种研宄方法,对微博平台中公共事务 呈现现状、微博用户参与公共事务情况及微博舆论形成路径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将结果 与公共领域建构所需要的五个条件进行对比后发现:第一,微博平台开放程度较高,信 息发布限制较少,具

4、备形成公共领域客体的基本条件,第二,目前微博中公共事务呈现 比例较少;第三,微博用户中只有一少部分公众具备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 利用微博平台与公权机关进行对话,积极参与 公共事务,这部分公众具备公共领域主体 的性质,但是大部分微博用户未达理性标准;第四,微博用户之间在探讨公共事务时互 动较少,与公权机关的对话尚未展开;第五,微博用户对于热点公共事件的关注远高于 一般公共事务,对于前者可以形成舆论并促进事件的解决,但是对于后者,参与程度大 大减弱;此外,微博舆论的形成需借助其它媒介,不能独立完成。上述结果表明,不论 是微博平台(公共领域的客体)还是微博用户(公共领域的主体),都具备构建

5、公共领 域的条件,但是就现状来看,距离真正的公共领域还有一定差距。 关键词:公共领域;网络公 共领域;微博(客体 ); 微博用户(主体 ); 可行性 Abstract The Public Domain as an exotic, which has been focused by many scholars in China for it symbolizes the democratic, free and open. This thesis takes Habermas fs public sphere theory as the premise, in the basis of the

6、 connot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sing micro-blog. As a result, the author uses the data to explain the proba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public sphere in china. The author used thre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the content a

7、nalysis, questionnaires and case study, so as to analysis the status of public affairs in the microblog platform, user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and microblog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path, then compare the results and the five conditions which construct public domain: First, the open degree o

8、f microblog platform is high and information release is of few restrictions, so it has the basic conditions to form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public domain; Second, the public affairs is less;Third,only a small section of the microblog users own the capacity of critical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thi

9、ngking, and they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platform to commuticate with the authority, at the same time,they take part in public affairs, so these persons own the ability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public sphere,but the majority of users cant live up to the rational standards;Fourth, interaction betwe

10、en the users is less when they discuss public affairs;Fifth,users of microblog focusing on the hot events of public affairs is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public affairs,and for the former ,users can form the public opinion to solve it,on the contrary,for the latter, participation greatly reduced. In ad

11、dition, the microblog opinion formation requires the use of other media, and it cant accomplish independent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blog platform (the object of the public domain) and microblog users (the subject of the public domain), all of them own the conditions of building a pub

12、lic domain, 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gap. Key words:Public Domain;Network Public Domain;Microblog(Object); User s( Subj ect) feasibility 目录 . 5 Abstract . 6 会者 i 仑 . 1 1研究缘起与研究视角 . 3 1. 1研究缘起 . 3 1. 2研究目标与问题 . 4 1. 3研究对象 . 5 2公共领域的起源与发展 . 6 2. 1古典公共领域 . 6 2. 2近代公共领

13、域 . 7 2. 3现代公共领域 . 7 2. 4公共领域理论发展路径及公共领域形成条件研究 . 8 2. 5传媒与公共领域关系的史学研宄及网络公共领域概念界定 . 8 3微博发展及特性研究 . 11 3.1微博的发展 . 11 3. 1.1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 11 3. 1. 2政务微博 . 13 3. 1. 3微博实名制 . 13 3. 2微博的传播特性 . 13 3. 2. 1微博平台的特征 . 14 3. 2. 2微博用户的特征 . 14 4微博公共领域现状研宄 . 15 4. 1研究设计 . 15 4. 2微博平台使用现状分析 . 15 4. 2. 1微博平台中公共事务呈现概况 .

14、 16 4. 2. 2关于公共事务的讨论状态调查结果及分析 . 20 4. 3微博用户使用行为调查分析 . 22 4. 3. 1.微博使用基本情况概述 . 22 4. 3. 2微博用户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分析 . 24 4. 3. 3微博用户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分析 . 26 4. 3. 4微博用户调查结论 . 29 5微博舆论形成路径研究 . 30 5. 1样本选择 . 30 5. 2媒体传播概况 . 30 5. 3微博舆论形成路径探讨 . 31 6会吉 i吾 . 35 #敎南犬 . 37 . 39 M i 己 . 4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之所以引用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并不是想要套用

15、该理论进行研宄,而是因为中国目 前呈现出的媒介环境,能够对其进行较为全面概述的,就是公共领域。 短短 140个字,不仅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影响到了整个世界的格局,这就是 微博的力量。作为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兴媒介,微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习惯与交流方式。从 “ 微博元年 ” 到 “ 微博应用元年 ” ,从草根微博的兴起到政务微 博的开通,我国的微博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作为社交媒体和信息交流平台,在公共事务 中扮演了多种角色,呈现出与公共领域相结合的趋势。 公共领域是一 个政治哲学概念,它的历史几乎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长久,自希 腊文明开始,它经历了古典公共领域、中世纪时期的代

16、表型公共领域、现代资产阶级公 共领域等多个时期,表现方式互不相同,内涵也经历了极大的变化。 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引起了 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他们从各个角度对公共领域做出阐释,但是大多较为松散,没有 形成自己的体系。并且由于各学者或学派的立场不同,加之公共领域自身在不同阶段、 不同国家的表现亦有区别,因此学界对于公共领域的概念、内容等均没有达成一致。在 国 内的研宄中,对公共领域理论进行较为系统梳理的是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 授杨仁忠。杨教授在公共领域论这一书中对公共领域在西方的发展以及其概念和运 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且对公共领域在中国的意

17、义进行了分析,对笔者的研宄具有 深远意义。杨教授在书中也提到了哈贝马斯关于大众传媒导致公共领域的衰落的论断, 并认为网络的发展再次振兴了公共领域,但是他并没有从我国新闻史学角度对公共领域 进行梳理,因而并不能充分说明国内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而这正是笔者的研宄内容 之一,也是本论文的前提。 对于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的研究,涉及到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为了使论文能够清 晰地对研宄问题进行阐释,笔者从以下六个部分对本篇论文进行撰写。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对论文的研宄背景和研宄视角的阐述。我国的微博从产生 到现在,发展不过短短四年的时间,但是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网络应用前赴后继

18、地发展中,笔者为什么要选择微博进行研宄,此次的研宄目标是什 么,该研宄建立在哪些对象之上,这是本章阐述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对公共领域理论的基本介绍。按照国外、国内两条线索, 笔者采用历时方式对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该部分主要是对先前学者研宄 结果的综述。公共领域首先诞生于西方且发展过程较为完整,另外,它又是经由西方学 者的详尽论述才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术理论,因此对该理论在国外的研究进行整理十分必 要。同时,国内学者的研究因其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亦不能忽视。在前两者的研究基 _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础上,形成笔者对公共领域的概念、特征及形成所需的必要因素的研究结

19、论。在该部分 的最后一节重点研究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哈贝马斯 是对传媒在公共领域中所起作用 进行详细论述的第一人,他认为传媒既建构了公共领域,同时又造成了公共领域的衰落, 因为媒体的商业化趋势腐蚀了公共领域中的核心理念一一公共性。但是这一结论并没有 成为定论,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公共领域的特点也日益凸显。在该部分笔者对中 国新闻史进行了研究,并且从中总结出了中国传媒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对微博的介绍。微博在美国产生,以 Twitter的诞生为标 志,因此该部分首先对国外微博的发展特别是 Twitter从创意到现实的过程进行了阐述, 而后转向国内 微博的发展。就在笔

20、者刚刚着手研究国内微博现状时,微博实名制突如其 来,或者更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2011年 12月 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四个 部门公布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这一规定的公布为笔者的论文写作提 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题材,微博实名制实施后是否阻碍了公众的发声,是否会影响公共 领域的进程,这也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第四部分(即第四章)是对国内微博使用现状的实证研究。公共领域最大的特点就 是公众借助一定的媒介,围绕公共事务进行理性讨论并达成共识。因此,在第四两章中, 笔者采用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目前注册人数最多的新浪微博进行了内容分 析,以此取得微博中公共事务的呈现

21、比例数据,同时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式, 调查了目前我国微博用户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程度。通过对微博平台和受众两 方面的研宄,分析目前国内微博的使用状态。 第五部分(即第五章)是关于微博形成舆论的模式研究。舆论是经过公开讨论后形 成的多数人的意见。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 “ 主权是公意的运用 ” 。而公众舆论 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在推动事件解决、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面起到了强 有力的影响。 在一个大的环境中,社会舆论的形成依赖媒介的存在,微博产生后,它的 信息发布平台和公众讨论中介的功能又为社会舆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笔者 在本章中以 “ 小悦悦事件 ” 为个案进行

22、研宄,形成了关于微博引发社会舆论的过程模式。 第六部分(即第六章)是对微博公共领域的总结性描述。笔者将之前三章所得的微 博现状描述数据与第二章中总结的我国公共领域形成要素进行对比,将实然状态与应然 状态进行比照,以检测国内微博是否己经完全具备了公共领域所必需的各个要素,微博 用户是否符合公共领域参与主体的标准,我国微博使用现状呈现出哪 些特点,从而对其 提出期望。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研究缘起与研究视角 1.1研究缘起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 “ 微博元年 ” ,在这一年中,微博异军突起,不仅在人数上 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且在公共事务中也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力量。 “ 李刚门 ”“ 上

23、海高层 住宅大火事件 ”“ 舟曲泥石流 ” ,微博在这些事件中不仅仅扮演了传播者的角色,更显 示了我国公民意识的觉醒。而到了 2011年,政务微博迅猛发展,这一年又被称为 “ 微博 应用元年 ” , “7. 23动车事故 ” “ 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 ”“ 郭美美 ”“ 小悦悦事件 ” , 等等,又一次证明了微博的力量,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微博用户更加理性的发言。套用一 句网络中较为流行的话, “ 人类己经抵挡不住微博的脚步了 ” 。 微博人数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网民纷纷开通微博。根据 CNNIC (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2年 12

24、月 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 64亿,较 2011年底增加 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42. 1%, 较 2011年底提高 3. 8个百分点。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 博用户数量从 6311万迅速增长到 1. 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 1.32亿人,增长率高达 208. 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 13. 8% 提升到 40. 2%,这是微博发展的高峰。手机微博的应用也受到重视,手机网民使用微博 的比例从 2010年底的 15. 5%上升至 2012年底的 65. 6%。从表 1. 1也可以看出,在 2010年 7月 CNNIC的统计数据中还没有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但是短短的一年时间

25、,微博用户却占 据了所有网民的 40%,并且开通微博的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最新数据显示,到 2012年 12 月底,微博用户已达到 3. 09亿。1 表 1. 1 CNNIC 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网民总数 (单位: 亿) 微博用户 数 微博使用 率 手机网民 总数 (单位: 亿) 手机微博 用户数 手机微博 使用率 2010. 7 4. 2 2. 77 6. 1% 2011. 1 4. 57 6311 万 13. 8% 3. 03 4692 万 15. 5% 2011. 7 4. 85 L 95亿 40. 2% 3. 18 1. 08亿 34. 0% 2012. 1 5. 13 2.

26、50亿 48. 7% 3. 56 1. 37亿 38. 5% 2012. 7 5. 28 2. 74亿 50. 9% 3. 88 1. 70亿 43. 8% 2013. 1 5. 64 3. 09亿 54. 7% 4. 20 2. 02亿 65. 6% 微博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微博是一个社会化媒体,它具有社交媒体和信 息平台的双重作用。微博的覆盖面积广,用户多,公共事务一经由微博发布,就会经由 3 _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病毒式传播被众人知晓,引起讨论。参考消息在 2011年评出的十大涉华新闻中,有 一条如是写道, “ 微力量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中国舆论格局出现新变化 ” ,报道

27、认为,微 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在众多事件中有着重要地位,影响事态发展,渗 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对中国舆论的格局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宜黄拆迁事件 ” 中,当事人就是通过微博向外发布信息的,经过名人微博的转载,引起了强烈关注,成 为公共事件,并且让 “ 强拆 ”这一涉及到民生的大问题得以暴露到阳光下,受到政府的 重视,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 微博实名 制 ” 的出现和后台删帖行为的存在,令公众对网络自由产生怀疑。就 在微博如火如荼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时, 2011年 12月 1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等四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开始实施 “ 微博

28、实名制 ” , 这一举动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微博大范围的讨论,微博是第一个明确规定实行 “ 实名制 ” 的网络应用,在 BBS、 社交网站的使用率处于下行趋势时,微博成为网民讨论并形成公 众舆论的栖息之地,而这时出台这样的规定,意味深长。这样的规定是否会影响微博用 户的公共参与意识,是否违背网络的自由原则,是否会阻 碍微博成为公共领域,这些都 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此外,微博后台删帖行为不断出现,是否会影响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首先,适度 的删帖是必要的。虽然网络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其较高的自由程度,但是自由不能无限制。 公共领域的构建需要参与主体在参与公共事务时具有理性精神,但是目前,我国的微博 平台上

29、出现了很多谣言,这些虚假、诽谤、极端主义信息对建构公共领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需要一些删帖行为保证微博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建构公共领域。第二,从另一方面 看,有些删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领域的构建。公共领域需要一个开放的平 台, 允许各种观点的表达。但是目前微博中对于一些真实的敏感性话题、敏感性观点也存在 删帖现象,使得公众无法知晓、无法讨论,这样的删帖行为就对我们构建公共领域具有 阻碍影响。在今后的微博建设中,我们如何进行管理,是微博构建网络公共领域进程中 的一大重要问题。 1.2研究目标与问题 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尤其是博客、微博等一系列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激发了学界对 于网络公共领域的讨

30、论热情。本篇论文中,笔者从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是因为微博目前 的发展已经展现出公共领域的倾向,微博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加。论文的第一 个研究目标就是对微博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微博平台中公共事务的占有比例如何,微博 用户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和理性讨论程度又呈现出怎样的状态,微博如何引发舆论并 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些都是公共领域中涉及到的关键概念,也是本篇论文重点需要解决 的问题。 自公共领域理论诞生以来,它已经被诸多学科研究,传播学也对此很感兴趣。哈贝 马斯在他的书中曾论述了关于传媒在公共领域形成和衰落中的作用,很多传播学者因此 4 _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对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进行了

31、多元研宄。 但是由于哈贝马斯主要立足于资本主义国 家,这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传媒运行体制不同,我们不能全盘接收。因此本论文的第二 个研宄目标,就是立足我国国情,研宄传媒在我国的特殊社会结构中如何与公共领域相 互联系,我国的特殊国情能够形成何种形式的公共领域,形成网络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其 建构条件。 在对微博使用现状进行综合研宄后,笔者将对现状与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条件进行 比较,进而厘清微博构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可行性。 1.3研究对象 本论文选取新浪微博作为平台的研宄对象。新浪微博依托门户网站一一新浪网于 2009年开通测试版,到 2011年 12月,注册用户数达到了 2. 5亿人次。虽然不及腾讯

32、微 博的 3亿人次,但是新浪微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内容较为全面,涉及到政治、经 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浏览新闻、观看视频、收听电台、兴趣测试,等等,几乎包 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分类详细多样。参与主体广泛,有名人、各行业精英、政府机构、 媒体、公众、非营利性组织、商家,等等,广泛的参与主体构成了一个共同体,为研宄 提供了各方面的资料。 对于微博用户 行为的调查则没有固定的范围,只要在国内微博注册了的用户,并且 每周的使用次数不少于两次的,均作为调查对象出现,无其它方面的限制。 论文中有单独一章研究微博传播模式,使用的方式是个案研究。笔者选取 “ 小悦悦 事件 ”作为研究对象,该事件于 20

33、11年发生,是微博参与并推动公共事务发展的一个 较明显的案例。笔者将从事件的发展过程、涉及到的主体、事件在现实中的解决、背后 的意义等多个方面对事件进行研究,以分析微博舆论产生的过程和传播模式,分析微博 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机制。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公共领域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公共领域的研宄首先从西方开始,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典公共领域,到资产 阶级公共领域,几乎贯彻了人类的文明史,在此期间,黑格尔、汉娜 阿伦特、杜威、 于尔根 哈贝马斯、罗尔斯等一批学者都为公共领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是这一领 域的先驱,尤其是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探讨成为之后学者的主要基础。因此,本章 将对西方

34、公共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尤其是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理论的阐述。同时, 笔者也将在这些前辈的杰出发现中形成自己关于公共领域的认识,以此作为本研宄的 基 础。 2. 1古典公共领域 古典公共领域存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中。它与城邦相连,是一种纯粹的公共 领域,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在古希腊时期,不存在权利观念,公民不仅参与公共生活,而且他们的决定直接形 成了国家的统治政策、法规等。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采用的是对谈和共 同活动的方式。这时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具有完全的掌控权,没有国家与社会之分。 古希腊时期的公共领域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古典公共领域中只有公民,非公民不能 参与公共领域;

35、第二,话语在古典公共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谈是城邦生活的主要特 征;第三,古典公共领域实行直接民主制。 首先,古希腊人分为公民和非公民。公民由祖籍本邦、有权参与城邦的司法、议政 及祭神仪式 2的成年男子组成,这些人完全自由,全体公民组成城邦,他们活动的领域 就是公共领域,公民有权参与城邦政治活动。而非公民只存在于家庭、生产性领域中, 也就是私人领域。非公民无法进入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作为公共领域的附庸存在,为后 者提供物质条件。 其次,对谈是生活在公共领域中的公民建立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希腊城邦的公共领 域中,虽然他们的关系也建立在竞技或战争这种共同活动之上,但对谈是城邦生活的主 要特征。公民采取

36、讨论和诉讼的对谈方式解决城邦中的公共事务,这体现了公民生活的 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公共理性。对谈发生在公共空间中,这些公共空间只有公民才能够 进入。 最后,古希腊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也就是公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对公共 权力进行监督,直接参政。虽然这种制度保证了公民的权益,给予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 决定权,但事实证明这种直接民主的形式并没有办法完全保证执行决策的正确性。 可以看出,在古希腊时期,不存在权利观念,公民 不仅参与公共生活,而且他们的 决定直接形成了国家的统治政策、法规等。这时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具有完全的掌控 权,没有国家与社会之分。 6 _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古罗马时

37、期的公共领域。古希腊之后的古罗马,它吸收了原有的希腊文明,并且更 进一步,肯定了私权,同时承认了私人领域的正当性,以此为基础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 域进行了划分。共和宪制是罗马时期的杰出产物,在这种宪制之下形成了三大权力系统: “ 行政长官制度系统(以执政官为核心)、元老院制度系统(政界精英构成)和公民大 会制度系统(全体公民为主体) ” ,三大权力系统互相制衡,各司其职。并且壮大了公共 领域的参与主体,不仅仅限于希腊时期的本邦成年男子,而是扩大到全体公民。古罗马 的公共领域是 “ 一种孕育于共和制度并饱含共和精神的共和主义传统的公共领域 ” 。严 格意义上说,古罗马时期的公共领域形成了现代公共领

38、域的雏形。 2. 2近代公共领域 进入中世纪后,多元权力格局与政教二元体系打破了制度化政体的传统,也消解了 公民群体的力量,因此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缺乏,基本 不存在,即使将在这期间出现的 代表型公共领域称为公共领域,那么它也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公共领域以及现代意 义的公共领域完全背道而驰。 代表型公共领域只是在特殊时间和公共场所出现的表示和象征个人地位的一整套 关于 “ 高贵 ” 行为的繁文縟节,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它既没有确切的时间 和场所,也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它表明的是一种社会地位和道德象征,而不是 一个政治交往领域。在代表型公共领域中,公与私合一,贵族所代表的是其领地

39、的所有 权,也就是说在这块领地中,领主决定一切事务,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 等等, 所有生活在这片领地中的人也归领主所有。后来,原有的属于领主的部门,如军队、公 共财政等都自成一体,这些独立出来的部门就是公共权力机关,它们限制王权中的行政 职能。 “ 统治阶级最终发展成公共权力,而劳动阶层发展成 市民社会 ,近代意义上的 公共领域开始出现 ” 。 3 这段时期,公共权力的扩张渗透到了私人领域中的生产、生活之中,为了保证自己 的权利不被侵犯,市民阶层开始兴起,并与公共权力进行对抗。由此产生了自由、民主、 法治等公民意识,这就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 3现代公共领域 “ 商业和城

40、市的繁荣以及地理大发现带来远程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消解封建等级制 度统治关系的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换,这就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从而开始了现代公 共领域的进程。 ” 14这是其实体表现形式。公共性是现代公共领域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公 共领域理论中,有很多代表人物,如康德对公共性的诠释,汉娜 阿伦特对古希腊城邦 制度的向往,等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研宄大都从哈贝马斯的研宄成果 出发。哈贝马斯在 1962年出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并进 行了深入的讨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 主要集中在由文学公共领域开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方 面。十七世纪后期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出现了公共交往空间,这是现代公共领域的 7 _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雏形。这些公共空间包括沙龙、咖啡馆、桌社,在这些地方出现了一批阅读公众,他们 一起探讨和批判文艺作品,发展到后来看,每一个文艺作品能否在公开场合展出,都必 须经过文学公共领域的审核。后来,文学公共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