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163885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 无言之美教案 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

2、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

3、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的奥秘。 1.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为证明“言

4、不必完全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绘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塑这些艺术形式中具体的实例,然后进行分析,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概念和理论更易让人理解,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等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加以论述。在第10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的诗句和希腊花瓶歌的原文,进行有力证明,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对比论证。第3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段把相片和图画进行比较,将流露和含蓄进行比较,形象鲜明地突出“无言之美”。 2.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文章先用孔子“

5、无言”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两者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提出文学尽善尽美的条件“和自然逼真”,再对比相片和图画,予以反驳。紧接着作者分别列举文学作品、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一段作结,得出结论。层层推进,论述有力。 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启示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留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

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吸收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主要作品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笼统(lng) 寂寥(lio) 谚语(yn) 缥缈(piomio) 譬如(p) 怆然(chung) 铢两悉称(zh) 心旷神怡(kung) 栩栩如生(x) 信手拈来(ni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意yn(蕴) f(附)丽 g(姑)且 (蛾)眉

7、 dio(雕)刻 含x(蓄) 轻mio(描)淡写 目不忍d(睹) 3.解释下列词语。 (1)附丽:附着,依附。 (2)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3)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4)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5)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6)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7)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8)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

8、主要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过程】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荒漠中升起一缕炊烟,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地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达不到A句表达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

9、,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美,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1.题目解读。 2.作者档案。 3.字词学习。 1.理清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第1、2段),引出话题,用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第36段),提出问题,阐述言意关系,提出言是否有必要完全达意这一问题。 第三部分(第712段),分析问题,指出言不必完全达意,并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无言之美”的意蕴。 第四部分(第13段),总结上文,归纳出观点。 2.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

10、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3.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4.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5.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

11、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如果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产生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美尽善”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旨不能也不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美术作品也能产生美。 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整体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从四种艺术形式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

12、“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本文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7.你能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吗?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研究“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用以言达意的文学艺术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应当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

13、,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进行了论证。 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的“无言之美”,试举例说明。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子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却促使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你认同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无言之美”吗?结合你看到的美术作品、听到的音乐作品或读到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