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380970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PDF 页数:108 大小:18.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pdf(10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课。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 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

2、展。先秦文学教案教学时数:72学时配套教材:刘 大 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袁 行 需 中国文学史纲要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哲学简史朱 东 润 中国历代作品选总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第一编 先秦文学课时:2绪论第 一 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二、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三、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第 二 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三、“士”的出现。第 三 节 先秦文化

3、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四、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 诗经中 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 的 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 周易中的部分爻辞。相传制礼作乐的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

4、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 诗经中的 小雅、国风与 国语、左传。“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 树-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原始歌谣和神话。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诗歌主要包括 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 楚辞。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有 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有 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5、先秦的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诵。而楚辞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先秦的文学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与现实政治、与社会人生有着紧密联系,并由此形成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不大,这点与西方文学的差别相当明显。第 一 章 上 古 神 话课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思维特征、在后世的散失与演化,并能结合当代心理学、比较文学知识对神话作出新的阐释。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二、神话的原始形态是

6、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三、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 望 和 乐 观 主 义、英 雄 主 义 精 神,是 人 类 早 期 不 自 觉 的 积 极 浪 漫 主 义 艺 术 创 作。它 的 产 生,首 先 与 远 古 时 代 生 产 力 和 认 识 水 平 低 下 有 关。先 民 们 对 各 种 自 然 现 象、世 界 和 社 会 文 化 生 活 的 起 源 及 变 化,无 法 作 出 科 学 的 解 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 自 然 力 和

7、客 观 世 界 拟 人 化。其 次,与 上 古 先 民 解 释 自 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 力 的 强 烈 渴 望 有 关。这 种 渴 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 思 考,并 力 图 对 它 们 作 出 自 己 的 解 释 与 描 述。再 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 始 思 维 有 关。原 始 先 民 相 信 万 物 有 灵,相 信 有 超 自 然 的 主 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 存 在,他 们 崇 拜 图 腾、信 仰 巫 术、崇 拜 自 然 崇 拜、祖 先,与 此 相 联 系,原始思维 也 以 万 物 有 灵 为 核 心 内 容,以人与自然互 渗 为 原 则,以直观感性

8、、充满情感和富 于 想 象 力 为 特 点。因 而 在 神 话 中,一 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 命 的,赋 予 以 人 的 特 点 和 超 自 然 的 能 力。我 国 神 话 具 有 多 族 多 源 的 特 点。一 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 载 的 古 代 神 话。这 些 典 籍 主 要 有 诗 经 、庄 子 、韩 非 子 、山海经、楚辞 、吕氏春秋、淮 南 子 、风 俗 通 义 、三 五 历 记 、列 子 等。其 中,以 山海经、楚 辞 和 淮 南 子 保 存 的 神 话 较 多,尤 以 山海经最 多,而且接 近 上 古 神 话 的 原 貌。我 国 神 话 原

9、本 应 是 很 丰 富 的,可 惜 由 于 我 国 文 字 繁 难,记录 不 便;由于以孔子为 代 表 的 儒 家,崇 尚 实 用,罢 黜 玄 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 荒 唐 之 说;由于神话演变 过 程 中 的 历 史 化、文 学 化 和 宗 教 化 等 因 素,没有得到完 整 系 统 的 记 录 和 保 存,只 剩 下 零 碎 的 很 少 一 部 分。第 二 节 中 国 神 话 及 其 蕴 涵 的 民 族 精 神一、有 关 解 释 天 地 开 辟、万 物 起 源 的 创 世 神 话。二、有 关 解 释 日 月 星 辰、风 云 雷 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三、有 关 同 自

10、然 力 和 权 威 进 行 抗 争 的 神 话。四、有 关 民 族 来 源、祖 先 诞 生、氏 族 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领等人类 社 会 生 活 方 面 的 神 话。五、神 话 中 乐 观 进 取 的 精 神、不 屈 不 挠 的 意 志 和 征 服 自 然 的 气 概,对后代 文 人 及 文 学 创 作 产 生 了 很 大 影 响。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 感 体 验,隐 喻 和 象 征。二、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三、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我国上古神话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

1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国上古神话是原始先民现实生活的反映,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和大神,大都是杰出的劳动者和创造者,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娟炼石补天,后稷教民稼稿等皆属此类。从神话中,还随处可以看到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如稣、禹、后羿等英雄面对自然灾害的侵袭威胁,他们与之顽强搏斗,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神话里,还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反映了部族间的斗争;刑天与帝争神,反映了部族内部的冲突。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我国上古神话,无论是对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的“真”的探索,对

12、勤劳、勇敢、正义、善良的善的礼赞,还是对崇高、粗犷、神奇、悲壮的美的歌颂,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民重视人类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现了他们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稣被杀了,还破腹生禹,继承其未竟的治水大业;夸父死后,手杖竟化作邓林,继续造福苍生;女娃淹死在东海,冤魂却变作一只精卫鸟,誓志填海。这诸多死而不已、奋斗不息的神话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化身。在艺术方面,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发生了重大作用。其次,对

13、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他们一方面把自然力加以神话,一方面又敢于同它进行斗争。在原始生产生活的斗争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无数神话中的英雄形象,逐渐形成了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先民们在万物有灵的思维基础上,常常把事物拟人化,并对对象进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描述。对于害人的怪物,他们总是将其描写得异常凶恶,如人形而牙长五、六尺的凿齿,牛形、赤身、人面、马足的狠输;而对于人类有功的神或神性英雄,则将其

14、神力予以大胆夸张,如女蜗、后羿、禹、黄帝等都被描写得气魄宏大、威力无边。其他如共工怒触不 周 山(淮南子天文训)、巨鳌戴山(列子汤问)及 山海经里种种殊方异物、奇人怪事的神话,都具有此艺术特点。其四,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我国一些主要的著名神话,其主人公大都是悲剧角色,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但这些神话故事,又不是一悲到底,它们一方面写了自然力的强大和英雄的悲惨死亡,另一方面又写了先民控制自然的信心、力量及幻想中的最后胜利,以及为此所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比如鲸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和崇高情怀。他们的牺牲是悲剧,但他们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这就使故

15、事悲而不哀,悲而能壮,引起人们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而,这类神话既富于悲剧情怀,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第 四 节 上 古 神 话 的 散 失 和 演 化一、神话历史化。二、神话发展为仙话。三、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四、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精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女娟补天(淮南子览冥训)、鲸禹治水(山海经海内经)、黄 帝 征 蚩 尤(山海经 大荒北经)阅读作品篇目: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夸父逐日(山海经大荒北经)、刑天断首(山海经海外西经)、共工触山(淮南子天文训)备注:1、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作一对比,找出其异同。2、将佛学中的神话与中国神话作一对比

16、,找出其异同,进而认识两种文化的不同心理、地域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第 二 章 诗 经课时:1 6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 诗经的基本知识,重 点 学 习 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掌 握 诗经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及不同时代对 诗经的不同解释,从发展的角度看诗义的变迁。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诗经释名。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三、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四、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五、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六、诗经的作者。七、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 与“古文”诗。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口I以前的诗歌3 0 5篇,

17、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 称 诗经,后世 也 称 为“三百篇”。诗经 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北人郦、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 6 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 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 雅7 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

18、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 颂 4 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 颂 5 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诗经 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 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蓑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 诂 多 用 尔雅,事 实 多 本

19、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 笺、唐孔颖达作 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一、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中。二、颂赞诗:分布较广,大部分集中在二“雅”中。诗经 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 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 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 商颂 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 雅 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 召 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

20、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 小雅鹿 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四、怨刺诗:多产生在西周末东周初。这类诗主要存于 雅诗 和 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 大 雅 荡 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 雅 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 大 雅 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耳贵,使人

21、民陷入苦难深渊。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 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 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 风 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 邺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

22、的无耻乱伦行为;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五、婚恋诗: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儿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其中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最具社会批判意义。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 周 南美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邺风静女表现

23、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i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 风 兼葭抒 写 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俳恻、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 郑风 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邺 风 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 北6风 日月、邢 风 谷 风 、秦 风 晨 风 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

24、卫 风 氓 ,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六、征役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徭役诗是役夫感叹身世之作。兵役诗大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 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 豳 风 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

25、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 风 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 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在 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 秦 风 无衣、邮风 载 驰 、小 雅 采 薇 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性地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

26、的爱国精神。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狡猊入侵时的作品。它虽也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恍的昂扬奋勇精神。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第 三 节 诗 经 的 艺 术 特 点一、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时政治的创作倾向。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

27、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 诗经时提出来的,也 是 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 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 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邺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8、(卫 风 氓);有博喻,如“手如柔美,肤如凝脂,领如螭蟒,齿如瓠犀,螺如蛾眉”(卫 风 硕 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 秦 风 黄 鸟 开头 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 秦 风 兼葭中的“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 周南桃天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三、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四、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复沓的章法是

29、 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儿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 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 、秋 、“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

30、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止 匕 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第 四 节 诗 经 的 地 位 和 影 响一、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给后代诗人以极大的启迪。二、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三、推动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 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

31、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 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 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 籍 的 咏怀,郭 璞 的 游仙,李 白 的 古风,李 商 隐 的 锦瑟,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 不 是 对 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

32、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精读作品篇目:关雎、卷耳、苯莒、静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漆涛、伐檀、硕鼠、兼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阅读作品篇目:汉广、击鼓、

33、谷风、柏舟-、载驰、伯兮、黍离、褰裳、风雨、子衿、鸡鸣,陟帖、鸣鸨、何草不黄、无羊、大车、北山、苕之华、绵、良相、板备注:司马迁删 诗说 认 为 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且许多音乐书籍有关于 诗经的音乐,可结合音乐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可谓一全新的视角。第 三 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课 时:1 6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散文孕育发展的过程,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所内涵的先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第 一 节 从 甲 骨 卜 辞 到 春秋一、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古代的史官设置和历史记载的出现。二、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

34、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 尚书和 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 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 表 作 是 左传和 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35、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 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 取 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儿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第 二 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

36、言一、左传的书名、作者及成书时代。左传是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 名 左氏春秋,汉人也有称 春秋古文、左氏传的。它绝大部分是在 春秋经文基础上,进一步补叙其历史事件原委的,全书的体例、思想体系也大体与 春秋脉相承。其作者和成书年代,汉人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史官或熟悉春秋历史的人所著,书中掺有后人附益。二、左传的编写体例、记事的起迄年限及主要内容。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它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在选择史料、

37、叙述史实和 君子日”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诸如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的频繁战争;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三、左传与 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四、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左传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其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插叙、陪叙、明叙、带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

38、年,写重耳出亡,以重耳活动为中心,精选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正叙、侧叙等交叉运用,将受玦、醉谴、观浴、反璧等生活情节穿插其间,写得详略有致,生动活泼。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靖之战”、“城濮之战”、“郎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另外,在战事叙写中,作者还善于穿插细节,以烘托气氛,增添波澜,交代重大契机。如“邺之战”写晋军战

39、败逃亡济河争舟的细节即是一例。其次,是 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写到的人物达四千多,其中有王侯将相,也有学者、说客、宰竖、商贾,甚至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写人范 围 较 尚书、春秋远远扩大。这些人物,容貌、性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如崔杼弑君后,晏婴既不同情庄公又不想附和崔杼的处境和复杂心情的描写;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

40、人物性格,如“郑伯克段于鄢”结尾掘地及泉的情节;或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如晋献公宠妾骊姬谋害太子申生一段,对骊姬阴险毒辣和申生忠孝厚道的描写;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如桓公元年对宋华父督好色的描写。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第 三 节 国 语一、国

41、语是战国初年编定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二、国语的内容及思想。与 左传同时的另一部史书是 国语,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 书2 1篇242则,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下止韩、赵、魏 灭 智 伯(前453),计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旧时称此书为 左氏外传或 春秋外传。宋以后多疑之,尚无定论。从内容与风格看,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能是战国初期史官汇集西周、春秋列国史官所记编选而成。作为历史文献,国语对八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述,通过所记内容,表现了编者对统治者的奢侈暴虐的批判态度

42、,及对“重民”、“忠恕”、“天命”思想和农业生产的推重,同时兼容墨、道、法等诸家思想。从文学角度看,国语不 及 左传语言含蓄丰润,叙事婉转多姿,风格前后统一。但作为记言为主的史书,它亦自有特色和成就。如风格多样,颇类战国子书;多用社会上层流行的口头语、俗语及政治用语,语言通俗自然,精炼俭省。尤其外交辞令和谏对之辞写来更是精彩纷呈,如著名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些长篇议论文字,说理细密,分析精辟,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向来为古文家所称道,如 叔向贺贫。在人物表现上,国语也有突出之处,它已有将人物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如记鲁叔孙穆子言行,记晋文公事迹等。同时注意到围绕中心、在矛盾中揭示

43、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如对晋范宣子与人争田的记述。个别故事比 左传的同样事件记载更曲折生动,如“骊姬请杀太子申生”、“醉谴重耳”。有些场面描写,夸张渲染,气象宏伟,视野开阔,有声有色,先秦散文中较为罕见,如“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第 四 节 战 国 策一、战国策的性质、书名和主要内容。二、战国策的编定、体例和卷数。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战国策初 时 又 叫 国策、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33篇,定名 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

44、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探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调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止 匕 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一、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二、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精读作品篇目: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5、曹刿论战、重耳出亡始末、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秦晋靖之战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叔向贺贫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阅读作品篇目:尚书:盘庚、无逸 左传:展喜犒师、子产弗与韩宣子环、子产坏晋馆垣、齐晋簟之战、晋灵公不君 国语:骊姬潸杀太子申生、勾践灭吴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范雎说秦王、齐宣王见颜斶、苏秦说齐宣王、赵威后问齐使、楼缓虞卿论割地赂秦、莫敖子华对楚威王问、燕昭王求士备注:除了学习先秦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外,应充分注重其史学价值。第 四 章 孟子 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课时:16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

46、艺术特色,对比其异同,掌握其哲学思想。第 一 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一、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二、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四、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五、关 于 墨子。六、关于老子的生平和 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七、关 于 吕氏春秋。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据 汉 书 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i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

47、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 有 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 表 作 是 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如 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

48、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如 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儿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第 二 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一、孟子的生平。二、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三、孟子的艺术成就。孟子是记载孟

49、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和其弟子万章等合著。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曾仕齐为卿,游说滕、鲁,晚年退归邹,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 主 张“王道”、“仁政”,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提 倡“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他又倡言“性善”,重视个人后天的道德修养。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他藐视帝王,有时近于狷介;鄙夷奸佞,有时近乎偏狭;争论文艺,有时近于偏颇;待人诚恳率直,有时近于天真。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但又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

50、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骰,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巧妙避开齐宣王想了解“霸道”的心理,并逐步将话题转到“王道”上来,就近取喻,肯定齐王有“仁心”,可 以“王天下”,以引起他对 王道 的兴趣,然后才正面阐述自己的“王道”主张。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批驳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即是如此。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告子上)以“舍鱼而取熊掌”比 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语言上,孟子不仅词彩华赡,痛快流利,而且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