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80713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66.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第5 5课课第第6 6课课第第7 7课课第第8 8课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第第第5 5 5 5课课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

2、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一、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时空定位时空定位时空定位时空定位东汉三国(220-280)魏魏吴吴蜀蜀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统一南朝(420-589)(266-316)灭灭383年淝水之战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一)三国鼎立(220-280220-280年)年)184年,黄巾

3、起义。189年,董卓进京。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袁绍、曹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大战。221222年,夷陵之战。奠定了魏、蜀、吴天下三分的局面。奠定了魏、蜀、吴天下三分的局面。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一)三国鼎立(220-280220-280年)年)(1 1)魏(魏(220-266220-266):220220年,曹丕建立,定都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洛阳。(2 2)蜀(蜀(221-26322

4、1-263):221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 成都成都,史称蜀汉。,史称蜀汉。(3 3)吴(吴(222-280222-280):222222年,孙权建立,定都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建业(今(今南京)。南京)。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局部统一,相对,相对,相对,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历史的进步,蜀、吴两国则蜀、吴两国则蜀、吴两国则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5、的治理。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曹曹魏魏:重重视视农农业业生生产产,实实行行屯屯田田制制;大大力力兴兴修修水水利利,保保护护农农桑桑。北北方方出出现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的景象。刘刘蜀蜀:发发展展经经济济,改改善善民民族族关关系系,促促进进西西南南地地区区发发展展。蜀蜀国国的的丝丝织织业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孙孙吴吴:开开发发江江东东,造造船船业业发发达达,发发展展海海外外贸贸易易。230230年年,孙孙权权派派卫卫温温到到达夷洲,加强达夷洲,加强台湾台湾与内地联系。与内地联系。户数户数人口人口兵力兵力

6、魏魏103103万万443443万万6060万万蜀蜀2828万万9494万万10.210.2万万吴吴52.352.3万万230230万万2323万万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二)西晋(二)西晋(266-316266-316年)年)三国实力对比263263年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266年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史称西晋280280年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西晋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二)西晋(二)西晋(266-316266-316年)年)“西晋代魏,是以王朝禅代的方式和平地进行的,曹魏时期的显贵大都成为晋

7、的开国元勋。晋在平蜀以后招募蜀人北来,供给他们两年口粮,免除20年徭役;平吴之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可免除10年,百工和百姓20年。全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定短暂的和平安定局面。”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泰始元年就分封宗室泰始元年就分封宗室2727人为王人为王。并规定。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诸王以郡为国”若按一般户若按一般户数(即五口之家)的人口来计算,数(即五口之家)的人口来计算,诸侯诸侯王以郡为国,他们所掌握的人王以郡为国,他们所掌握的人口数量,口数量,大国超过二万户,小国也近万户大国超过二万户,小国也近万户。大国置三军,大国置三军,五千人五千人;次国置上下两军,;次国置上下两军,三千人三千

8、人;小国置一军,近;小国置一军,近一一千五百人千五百人。大行分封大行分封ji d 自东汉开始,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五胡”。【思考】五胡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思考】五胡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影响?背背景景:统统治治阶阶级级为为补补充充兵兵源源及及劳劳动动力力,强强迫迫西西、北北边边陲陲的的少少数数民民族族内内迁迁中中原原;少少数数民民族族本本身身为为推推动动自自身身经经济济发发展展而而内内迁。迁。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在刘曜的带领下,匈奴攻陷洛阳,掳走了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9、”。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又进入到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思考西晋的灭亡的原因?思考西晋的灭亡的原因?影影响响:北北方方汉汉人人南南迁迁,促促进进江江南南的的开开发发;迁迁民民族族逐逐渐渐汉汉化化,有有利利于于民民族族融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二)西晋(二)西晋(266-316266-316年)年)灭亡原因:灭亡原因:少数民族内迁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尖锐少数民族内迁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尖锐“晋武帝始即位时提倡节俭,平吴后则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门阀士族垄断高级职务的格局初步形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大臣

10、多是累代富贵,习惯于骄奢佚乐,不以国事为念。”张帆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中国古代简史“以著姓世族为各州郡的州都与大中正、中正,使其执掌搜荐人才之事将管区内人物的品行,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中央政府选用官员,就是根据中正的品状来定。”张岂之主编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势非为势族高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灭亡原因:灭亡原因:统治集团严重奢侈腐化统治集团严重奢侈腐化“晋武帝为加强宗室诸王的力量以藩屏王室,又将其祖司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分封为王相当一部分宗王的权力远不限于其封国境内,而能参政统军。”张岂之张岂之中国通史中国通史 “八王之乱八

11、王之乱”发发生生于于中中国国西西晋晋时时期期的的一一场场皇皇族族为为争争夺夺中中央央政政权权而而引引发发的的内内乱乱,从从元元康康元元年年291291年年到到光光熙熙元元年年306306年年。参参与与这这场场动动乱乱的的王王不不止止八八个个,但但八八王王为为主主要要参参与与者者,且且晋晋书书将将八八王王汇汇为为一一列列传传,故故史史称称这这次次动动乱乱为为“八八王王之之乱乱”。使使得得社社会会经经济济遭遭到到严严重重的的破破坏坏,导导致致了了西西晋晋亡亡国国以以及及近近三三百百年年的的动动乱乱,战战乱乱幸幸存存者者大大量量南南迁迁,使使之之后后的的中中原原北北方方进进入入十十六六国(五胡乱华)

12、时期国(五胡乱华)时期。灭亡原因:灭亡原因:宗王权重,威胁中央宗王权重,威胁中央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一)东晋建立(一)东晋建立东晋东晋:317317年,西晋宗室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司马睿在在建康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王导王导司马睿司马睿详情:东晋实行门阀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例:“王与马,共天下”衣冠南渡: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二)门阀政治(二)门阀政治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声显赫的士

13、大夫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经济等方面特权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成为魏晋政权的成为魏晋政权的主要主要支柱,支柱,皇帝皇帝依赖依赖士族支持士族支持。门阀政治含义: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它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逐渐衰落(南朝寒人掌机要)*庶族庶族:亦称:亦称 寒门寒门、寒族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普通中小地主地

14、主。门阀士族政治兴起原因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特点(特权表现)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社会生活上: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门阀士族政治衰落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农民起义以及庶族地主乘机

15、崛起。朽的土族。评价积极 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三)南朝(三)南朝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南朝开始,历经宋齐梁陈宋齐梁陈四朝。朝代建立者时间都城南朝宋刘裕420年479年建康齐萧道成479年502年梁萧衍502年557年陈陈霸先557年589年六朝: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吴、东晋、宋、齐、梁、陈尽管尽管分裂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

16、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发展的趋势趋势。新编中国史新编中国史得淮北河南得淮北河南 失河南淮北失河南淮北失河南淮北失河南淮北 覆亡大局已定覆亡大局已定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由这一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北方移到南方。”概念解析:经济重心南移概念解析:经济重心南移在传统经济在传统经济“农为本农为本”的背景下,农业的背景下,农业以及农业中的粮食生产有社会经济结构中始终以及农业中的粮食生产有社会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古代经济重心首先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古代经济重心首先是农业生产重心、粮食生产重心。

17、农业与粮食是农业生产重心、粮食生产重心。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发展是江南地区步入全国经济重心的第生产的发展是江南地区步入全国经济重心的第一步,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经济作物与商业、一步,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经济作物与商业、手工业才能因此获得发展。因此,经济重心核手工业才能因此获得发展。因此,经济重心核心问题在于粮食生产。心问题在于粮食生产。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18、覆衣天下。南朝宋书对比两则材料,说一说晋以后江南经济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比两则材料,说一说晋以后江南经济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变化: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劳动力资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地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地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农政策统治者的重农政策二、东晋与南朝二、东晋与南朝(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

19、,产量提高。产量提高。手工业明显进步,商业活跃,手工业明显进步,商业活跃,番禺(广州)为主要的外贸港口。番禺(广州)为主要的外贸港口。江南得到开发的影响?江南得到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方经济差距缩小。经济差距缩小。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交融。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三、十六国和北朝三、十六国和北朝(一)十六国: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合称(一)十六国:与东晋同时期的北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十六国”。其中,。其中,前前秦秦 和和北魏北魏先后统一北方。先后统一北方。(4 4世纪下半叶,前秦

20、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在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中被击败,中被击败,之后迅速崩溃,之后迅速崩溃,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五胡学习中原制度、文化,战乱打破民族布局,各民五胡学习中原制度、文化,战乱打破民族布局,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族差异逐渐缩小,但民族隔阂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仍广泛存在。三、十六国和北朝三、十六国和北朝(二)前秦短暂统一(二)前秦短暂统一时间:时间:383383年年交战双方:交战双方:前秦、东晋前秦、东晋兵力对比:兵力对比:8080万:万:8 8万万结果: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大败前

21、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出现了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的景象。前秦战败前秦战败,迅速衰落,北方再度,迅速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陷入分裂状态。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思考】淝水之战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4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北朝北朝439439581581北魏北魏38653

22、4386534439439年,统年,统一黄河流域一黄河流域东魏东魏534550534550北齐北齐550577550577西魏西魏535556535556北周北周557581557581三、十六国和北朝三、十六国和北朝(三)北魏的兴衰(三)北魏的兴衰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2、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4、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5、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6、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7、581

23、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开皇九年(589),隋军灭陈。590年,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三、十六国和北朝三、十六国和北朝(四)北魏孝文帝改革(四)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充分交融)平城用武之地,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光宅中原。魏书魏书.任城王传任城王传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措施:均田制、迁都洛阳措施:均田制、迁都洛阳措施:措施: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措

24、施影 响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积极性:积极性: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局限性:局限性: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推行的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加速北魏的灭亡。加速北魏的灭

25、亡。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鲜卑族鲜卑族汉族汉族 拓跋氏拓跋氏元氏元氏丘穆陵氏丘穆陵氏 穆氏穆氏步六孤氏步六孤氏 陆氏陆氏贺赖氏贺赖氏贺氏贺氏拔拔氏拔拔氏长孙长孙氏氏独孤氏独孤氏刘氏刘氏 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中央政权所在之地洛阳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汉化之反动则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陈寅恪陈寅恪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政权更迭;政权更迭;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割据混战,南北对立;割据混战,南北对立;政权更迭,门阀政治政权更迭,门阀政治。人口南迁人口南

26、迁,衣冠南渡;,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江南开发,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五胡内迁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民族交融。1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频繁C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详解】由材料可知,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和汉人聚居区实行双轨制,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可见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土地制度的实践,C项正确;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实行普遍授田制,排除A项;依据题干可知在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并没有触动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