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译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65761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马王堆帛书)《译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帛书真迹版第一章对立统一体 玄之定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 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嗷。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道可以解说,但它不是通常所说的寻常之道;名也可以给定,但 它同样不是通常所说的普通之名。无,可名为万物之始;有,那么可名为万物之母。因此,无形无象 之恒无状态,这是所需要的,用以探察“无”之微妙;而有形有象之 恒有状态,这也是所需要的,用以探察“有”之端倪。两者即有和无等不同质的两方面,既必须统一产生和存在而“同 出”,又相互异质和对立而“异名”,两者共同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 体就称为玄之体。

2、玄这种东西的存在,乃是认识世间众多微妙的大 门。注:1、“同谓”,指二者合而为一之后,共同形成的新类事物的称 谓,而不是有些人理解的“两个方面都属于或都是”的意思。前者是 指类概念,后者那么是指集合概念,而作为回答“什么是玄”问题的概 念定义,这里的“玄”当然不可能是指集合概念!这是理解“玄”这 个概念的内涵和老子思想的关键。2、通行本的最后一句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含义完全类似,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可译 为:此两者即有和无等不同质的两方面,既必须统一产生和存在而 “同出”,又相互异质和对立而“异名”,因而把由此两者共同组成本章用几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归纳出

3、了有与无之间的相互依存、 对立统一辩证关系:无“有”,也就不存在任何器,从而也就无从谈 起器可供利用之益了;而无“无”,那么任何器也就都没有用处了。所 以,正是有与无的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才既有了器的可用之利,又 使器有了用处而可供利用,从而通过有与无对立统一、无处不在的事 例,再次为我们论证了玄律的普遍性。第十二章 丰衣足食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 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绚丽的色彩使人眼盲,纵情田猎使人杀心日盛而有如发狂,难得 之货使人贪得无厌而行动异常,丰富的美食只能使人爽口,悦耳的声 音那么能够使人耳聋。因

4、此,圣人治理国家,就是要实现民众的丰衣足食,而不是少数 人的声色犬马之享乐,因而必然要去除享乐之法而选取丰衣足食之 道。本章以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恶果为例,指出了君王的治国目标不是 少数人的享乐贪婪,而是民众的丰衣足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十三章 爱天下宠辱假设惊,贵大患假设身。何谓宠辱假设惊?宠之为下,得之假设惊, 失之假设惊,是谓宠辱假设惊。何谓贵大患假设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假设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汝) 可以寄天下。宠辱假设惊,患得患失,重视病患就象重视自己身体一样。什么是 宠辱假设惊?宠为基础,得宠亦惊,失宠亦惊,就是所谓的宠辱

5、假设惊。什么是重视病患就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所以会有病患,是因为我有 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病患呢?所以,把保护自己身体看得比治理天下更贵重,那就象把天下往 外推一样;而能象爱惜自己身体那样爱惜和治理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 下寄托给你了。本章指出了君王与天下之间的关系:不要宠辱假设惊、小题大做、 患得患失、总是把自身得失看得比天下贵重,而要象爱惜自己身体一 样爱惜和治理天下,如此才可能长期拥有天下。第 十四章统一体、无状之状、忽恍和道纪的定义视之而弗见,名之日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 名之日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

6、物,是 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看不见的东西叫微,听不见的东西叫希,摸不着的东西叫夷。由 于微希夷三者相互无法彻底分清辨明,故而三者混合而成为一个统一 体。统一体者,其形而上并不变化,其形而下也并不叵测,反复探究 啊也不可能为其命名,只能又把它归结于无物,而这也就是所谓的没 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形状的表象,就叫做忽恍,随后无法观察其尾,迎面也 无法看见其头。能够用现在所说的道,驾御今天的既有万物,并由此而把握、知 晓万物的原始起源,这就是所谓的道纪一一事道的要领。本章给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回答了:作为统一体的“

7、一” 之特征是什么?何谓无状之状?何谓忽恍?等重要问题,这对于理解 后面的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老子所谓的“一”,也就是对立统一之“一”,因而也就是 玄。虽不可见、闻、摸、名,但其形而上下都是确实的,而不是飘忽 不定的东西,只是没有形状罢了。老子如此认识和确立对立统一体一一玄,确实非常具有独创性, 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除了太极图的中心一一阴阳鱼之圆,还真是没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具体描述玄如有无、彼此、好坏等之“无状之状”。 而作为没有物体却有表象的无物之象一一忽恍,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不过,忽恍这个词本身也已告诉我们,它是处于变化运动过程中的东 西,而不是静止不动的东西。这样,一种没有固定

8、物体形状的表象如 风的表象,还是能够和容易理解的。第十五章善为道者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 日:豫呵,其假设冬涉水;犹呵,其假设畏四邻;俨呵,其假设客;涣呵,其假设凌释;沌呵,其假设朴;混呵,其假设浊;旷呵,其假设谷。浊而静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古代精通于道的人,神机莫测,很难记述其本来面目。也正因此, 只能勉强将其之特征描述如下:犹豫其事啊, 踌躇谨慎啊, 恭敬庄重啊, 涣然释疑啊, 纯真敦厚啊,就象是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就象是害怕四邻一样; 就象自己是个客人一样; 就象是冰凌消融一样; 就象是原始天然之朴一样;混

9、混沌吨啊,就象是糊涂不清一样;心胸豁达啊,就象是空旷广阔的山谷一样。使混浊的东西安静下来,所余就必然是清澈了;使女人怀孕,所 余就必然是生产了;坚持此种追求必然性的处事之道者并不追求极端 完美,而正由于不走极端,这才掩盖了他们的真实面目,使得他们似 乎不成其为精通于道之人。“善为道者”,很显然就是指那种大智假设愚之人,因此才会具有 如此特征。在这种大智假设愚的前提下,处事总是使得事情具有客观必 然性:“浊而静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同时不走极端:“葆此道 者不欲盈”,这就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保证和微妙之处,确 实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借鉴和效仿。老子如此告诫和要求人们,确实是 独具慧眼,高人一

10、等。第十六章 归根致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到达空虚无物的思想境界,笃守无情无欲的平衡心态,身旁万物 都在运作变化,我来观察它们的生死循环。世间万物虽然种类如此繁多,但最终都要叶落归根。归根即万物 完成了 一次完整生命循环而复归于平静,而静代表着万物复归于其生 命起点。复归生命起点是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而能够认识到这种规 律,那就是已经明理。如果连这点常理都不明白,那就是昏庸愚昧; 昏庸愚昧而胡作妄为,那么遭遇凶险就是不可防止的了。

11、明白常理就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处事待物从而无所不容;而明辨 是非基础上的无所不容,其实就是公正无私;能够公正无私、一视同 仁,那当然就可以做统治天下的帝王了;帝王作为天子,自然也就是 天本身的代表了;天据道变,是道之具体化身和表达;大道能够推行,当然就会鸿运长久,终身不殆了。用一种出世心态客观地观察世界,就可以明白叶落归根,循环往 复以至无穷,乃是客观世界的永恒规律。知道这个常理,并能身体力 行而防止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就可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道了。这 是用天道循环的大道理晓示君王,从而使他明白如何为君才能“没身 不殆”。第 十七章 为君(第 十八 章 刨根,第 十九章 绝学无 忧,此处原多分两

12、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缺乏,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 然。(第十八章 刨根)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十九章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最好的明君,百姓只是知道有个君王;其次者,是那种百姓对他 很亲近并称赞他的功德的君王;再次者,是那种让百姓感到害怕的君 王;最后,是那种昏庸无道、最终难免被推翻而自取其辱的君王。诚信缺乏,民众自然就会不信任你,说话思虑再三的人啊,才

13、是 重视诺言的人,如此,在大功告成、诸事遂愿时,百姓才会觉得毫无 滞碍,一切自然而然。所以,大道废驰,才会提倡那些仁义礼教;奸诈巧伪之智技产生 了,才会存在严重的伪诈现象;父子等六亲不和,才会需要孝慈;国 乱君昏,才会需要、产生和存在贞臣。因此,弃绝圣贤之誉、奸诈巧伪之智,百倍有利于民众;弃绝尊 卑清楚之仁、善恶立判之义,百姓就会恢复孝慈;杜绝智巧之谋、可 欲物之利,那么盗贼自然就会绝迹。这三句话,仅以其为文还缺乏以完 全说明问题,因而还需要再进一步阐释如下:不饰雕琢,保持本色;不谋私利,清心寡欲;弃绝那些自以为是的有为之学,就可以万事无 忧了。本章提出了好坏君王的标准,说明君王要无为、“贵言

14、”,而不 能轻诺寡信,这样才可能做到一切自然而然;指出了出现各种社会问 题和弊病的根本是“大道废”等;解决“大道废”之具体应对措施就 是三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或进一步说: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而应对“大道废”的这三点措施,其实也就是 老子对他在第三章中提出的治世大纲的进一步具体阐述,也为六十章 进一步提出“治大国,假设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的观点埋 下了伏笔。应该说,圣智仁义巧利这些事物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开展进步到 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因而在老子时代,它们的产生和存在是符 合自然规律的东西,而并不是谁想绝就能绝得了的。正确的方法只能 是取长弃短,当私那么私,

15、当绝那么绝,而不是人为地搞什么全面弃绝。 所以,在当时条件下的三绝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也只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人为幻想,也与老子自己提倡的一切按自 然规律办的“无为”思想相矛盾而不可能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应该 说,老子对现实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一针见血而异常深刻 的,但提出的解决方法一一因噎废食的弃绝倒退而不是否认之否认的 开展那么是不正确不可取的,因而他的社会治理方案基本是失败的,而 这就为后来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绝其道”奠定了客 观基础。圣智仁义巧利这些方面取代了古代的纯朴自然,这是科学技术的 开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私有制的必然产物,从而只能由科学技术

16、的进 一步开展而消灭。所以,古代的纯朴自然必然要恢复,但那是否认之 否认,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和倒退。老子在他那个以农耕为主的科学技 术水平时代,就能提出这种否认现行私有社会制度和复归原始公有社 会制度的观点,类似于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非同凡响, 高瞻远瞩,确实在人类中领先了几千年!虽然他未能找到正确的解决 问题的方法,但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生产自动化在他那个时代还是 根本没影的事情,只是在他身后两千多年的现代,才露出了端倪。所 以,他的认识和思想实现了他那个时代所能实现的最正确水平,这才是 问题的本质。第二十章明志一一人生观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假设?人之所畏,亦不可

17、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假设乡(享)于大牢(宴)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假设 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假设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假设海;恍呵,其假设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唯诺与诃责,相差能有几何?而由此推论的美善与丑恶,它带给 人的差异(如升官与杀头)还能与此相假设?所以,别人畏惧自己的东 西,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惧别人!且看样子啊,这种情况还不知何日才 会完结!众人熙熙攘攘,如同提供大宴美餐而又春天登台观赏;而我自甘 淡泊,根本就没有这种轻佻的念头,就象一个无知无欲还不会笑的婴 儿

18、,身心疲惫啊,却又似乎无处可归。众人皆有余裕,只有我有失遗,只因我有一颗愚人之心,蠢笨啊 无比!卖货者似乎都很明白聪睿啊,只有我好像糊涂昏愦;卖货者似乎 都能明察一切而忙来忙去啊,唯独我闷声不响而无所作为。这现象啊,犹如大海而无边无际;看样子啊,还要继续下去而似 乎永无止地!众人皆有所作为,只有我愚顽而忧虑,我就是要独异于众人,只 重视追寻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根本问题。注:食:探索,解决;母:源头,根本。在本章,老子深深地感慨世风日下,人们唯诺诃责,昭昭察察, 沉湎于世俗享乐名利,无休止地尔虞我诈,而自己却“愚人之心”, 鹤立鸡群,出污泥而不染,以致知音难觅:“知者希,那么我者贵矣”。 但面对此情

19、此景,他仍然坚定不移地明志决不同流合污:“吾欲独异 于人,而贵食母”,表现出了 一个圣人所具有的宽阔胸怀和远大理想,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既质朴无华,又忧国忧民,“措而弗始,为而弗志, 成功而弗居,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为天下浑心”的光辉人生观。事实上,他也确实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通过实际探索世界 本原而在人类历史上首先提出了一个数千年之后依然光芒四射的朴 素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一一玄论,以及相应的方法论、认识论、社会 观、人生观等,真正做到了世界第一和“死而不忘者,寿也”。第二十一章道之特性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 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呢,其

20、请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即使一个小孔的品德之内容,也都完全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种 物体,唯有变动叵测的形状和表象:没有物体形状啊,其中却有表象; 没有物体表象啊,其中却有物体;幽虚难测啊,其中却存在着变动规 律呢,这种规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作用应时,非常守信,因而无论 现代还是古代,其之盛名一直不去。顺此探查各种物体的起源,我是如何知道各种物体起源之原理的 呢?正是由道的这些特性。注:请,情况;有请,说明存在内在变动规律。对于一种变化叵测的 东西而言,唯有变动规律可以不变。本章老子对他提出的作为世界本体的道的特性做了比拟详细的 描述,明确指出道

21、是客观存在着的物体,只是其形状和表象都变幻叵 测而已,但运动变化中却存在着运动规律。这就证明老子的思想完全 属于唯物主义范畴,而不是有些人所谓的什么唯心主义。在他那个时 代,老子能够打破对神灵上帝的崇拜而提出这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并由此来解释宇宙和万物的起源从而“知众父之然”,这确实是一件 振聋发耳贵、举世无双的创举,比几千年之后的许多现代人还要高明进 步!“孔德”,乃是指一个小孔的品德或品质。老子这里是用“孔德 之容,唯道是从”为例,来说明道的影响和作用无所不在,同时也说明了道与德之间的主从关系:无论怎样的德,都必然唯道是从。然后, 再由此引申出对于道的特性的说明。大局部人都把“孔德”解释

22、为“大 德”,这很明显与本章所论毫不相干,也不合逻辑。因为首先大德只 能是指大恩大德之意,意指恩惠,而老子这里所说的德那么显然只能是 指物体的品德,否那么“大恩惠之容,唯道是从“就无法理解了。其次, 既有大德,那就必然要有小德,如此就不可防止地要产生矛盾:一是 品德可以论以优劣高下却不能论以大小,二是大德唯道是从,小德是 否就不从呢?显然无法自圆其说。第二十二章 自戒炊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自我吹嘘者不会建立名望,自以为是者不可能名声昭彰,自视高 明者恰证明了他不明事理,争名夺利者必然要劳而无功,自我炫耀者 其名望不

23、会久长。它们的道理就在于:有如多余的食物和累赘行动, 连动物都可能会厌恶。因而求上进者,决不能如此处事。自吹自擂,争名夺利,乃画蛇添足、不明事理之举,效果只能适 得其反,因而必须自戒。第二十三章 用玄曲那么全,枉那么定,洼那么盈,敝那么新,少那么得,多那么惑;是以圣人 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能曲以顺变那么可保常全,能枉以应变那么可保无恙;地势低洼,流 水自来从而自然盈满,已经破旧的东西,剩下的就只能是向簇新转变; 选项很少那么对错立即可得,选项太多那么歧路迷惑难辨真伪而不知所 措。因此,圣人应

24、用玄律来对待和处理天下一切问题。不自视高明,才能够心明眼亮;不自以为是,才能够彰显才能; 不争功邀宠,踏实肯干,那么功劳自来;不炫耀自满而假设洼地集水,那么 自然享誉久长。唯有不争从而使得无从言争,才必然会使得无人能够与之去争, 古人所说的曲全辩证关系,道理也与此完全相类似啊!所以,诚然能 够做到以曲成全,那么你就算是做到家了。从反面进一步论述了不自 吹自擂争名夺利反而可以得到名利等,因而只要能按玄律一一对立统 一规律处理一切问题,做到以曲成全,自然一切都能获得成功。第二十四章 理同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 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25、。同于德者,道 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少说话才是自然长久之道:狂风无法持续一个早晨,暴雨也不可 能下一整天,狂风暴雨是谁造成的呢?是天地,但天地尚且不能持久, 何况是人哪?因此,能够从事情而认识和领悟出道一一规律的人,那就是与规 律同行;能够从事情而认识和领悟出美德的人,那就是与美德同行; 而只能从事情认识和领悟出过失的人,那就是与过失同行。与美德同 行者,规律自然就会为他带来奖励;而与过失同行者,规律自然就会 给他带来惩罚。能够从自然现象、做事情中认识和发现其中的道理规律,然后据 理而行,按规律办事,自然就能获得成功而相当于得奖。这种要领悟、 了解和遵从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正是老子的“

26、为无为”思想的具体 阐述。另一方面,“从事而道”的观点那么是老子对于自己的认识来源的 具体表述:对于客观规律如“希言自然”的认识来源于对客观现象如 飘风暴雨等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来源于干事情一一实践过程中的领悟 和发现,这显然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这个对立统一体称之为玄。玄之内外仍旧是玄,此乃认识世间众多 微妙的大门。3、玄,作为名词是指对立统一体,作为动词是指对立统一。所 以,“同谓之玄”和“同谓玄之”含义类似,各有侧重。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开门见山,在这里首先给出了玄 的定义。玄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后续的一系列论述, 都与玄有关,如玄牝、玄德、玄同等等。所以,把老子

27、思想称为“玄 学”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也正因此,不知何为玄,也就不可能真正了 解老子的思想。而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了玄这个概念,才能把握老子 “玄学”的命脉,也才能真正得到翻开老子思想大门的钥匙。玄的图示,其实也就是道教太极图的中心一一由一对阴阳鱼儿所 组成的那个圆,这也算是道教对玄学的一点贡献吧。第二章对立统一规律一一玄律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誓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 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 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由于丑恶已存在的缘故;而皆知何

28、为能, 才会詈议“不能”。有无相互依存而生,难易相对而言才成,长短相 互比拟才有,高比照于下才会有盈,高低音相配音声才可相和,前后 相互跟随才有方位不同,这些“同出异名”的两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对 立统一体一一玄的现象,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自然规律一一玄 律。因此,圣人以一切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处事,用以身作那么的方式教 化众人,筹措万物而不自居创始人,不标榜自己的辛劳贡献,大功告 成也并不以功臣自居。然而正是由于圣人的无争和不居恰好符合了永 恒的玄律,反而使得他们的功名万世流传,永不磨灭。老子在本章中列举一系列实例而归纳论述了玄的永恒性、普遍性 规律一一玄律,并由此而给出了圣人的行为依据,解论了

29、圣人的高尚第二十五章道之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寞无声空虚无形啊,独立存在 而永不改变,可以看作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将其称之 为道,又勉强为其取名日大。但道之大却不同于普通物之大,道之大 无边无际从而也就象逝去一样而无从追寻,而无从追寻也就等于说异 常遥远而无影无踪,无影无踪也就是说恰与有物之大相反而复归于无 物。道是大,作为道之子的天、地因而也是大,而帝王作为天子当然

30、也是大。一个国家中有四大,帝王那么是四大之一。人居于地,处事当然只能效法于地,地那么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 而道那么一切顺其自然。本章再次论述了道作为世界本体的特性,给出了大道之名的定 义,指出了道虽然虚空无形,大而化之,但确实是客观存在和可以认 识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因而人效法于道,就是要效法于自然,就 是一切都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第二十六章 为君之戒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那么昭假设,假设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那么失本,躁那么失君。重是轻的根基,静乃躁的克星;因此君子出行,整天不离作为根 基的辎重。只有被反叛官员包围并象燕处焚巢一样危险,那么一切

31、问题才都会 昭然假设揭,那有统驭天下之君王,不知道自己一身系天下安危的道理 的呢?立足于轻如轻浮、轻率、轻信等就等于失去了根本,而不能克服躁如浮躁、骄躁、躁进等就等于失去了主宰的地位。本章告诉君王要立足于稳重和安静,戒除轻信和躁动,要明白自 己身居要害之位,时刻潜伏着危险,决不可轻举妄动。第二十七章 师与资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械 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唯知乎?大迷!是谓妙要。擅长行走者,不留车辙痕迹,擅长言辞者,不留话语瑕疵,擅长 计数者,

32、不需要使用算筹,擅长关门者,不用门闩而门不可开启,擅 长结套者,没有绳索约束而不可脱其羁縻。因此,圣人非常擅长使非能者转变为能者,从而没有被遗弃的无 用之人;物尽其用而没有被遗弃浪费的财物;而这就是所谓的袭明一 一明察秋毫。所以,能者,乃是那些擅长为他人老师的人;而那些非能者,那么 是能者因材施教的材料或学生。不重视老师,不爱惜学生,这是重视 知识吗?正是个大糊涂虫!这才是其中的微妙和窍要。注:袭,“无孔不可袭入”之意。本章通过列举多种能者之能,以圣人所做到的人无弃人、物无弃 财、花腐朽为神奇为证而论证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不重视老师和 学生,就是不重视知识的大糊涂虫。许多人都认为老子反对学习

33、知识,提倡愚昧,本章就给了这些人 一记响亮的耳光。老子所反对的只是奸诈巧伪之智技,而不是反对所 有的知识、智慧和技术。很显然,老子不但不反对本章所列举的一系 列能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教育来普及它们,以使那 些非能者由此转化为能者,因而才会指出“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善人,善人之师”,才会斥责那些不重视 老师和学生的人为大糊涂虫。第二十八章大制无割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 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朴散

34、那么为器,圣人用那么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知雄之刚强而能守雌之柔弱,就可如同天下河溪一样。如同天下 河溪,能恒久保持如此品质,那么可使自己复归到如婴儿一样的纯真初 始状态。知清白之荣而能守侮辱之枉,就可如同天下虚怀容纳万物的深谷 一样。如同天下深谷,能恒有如此品质就足够了,就可使自己返朴归 真了。知何为白,却能假设不知而守黑,大智假设愚,此乃通行天下的定式。 能够按此定式处世,恒保品质不出过失,那么可使自己回归到无形无象 的无极限状态。朴一旦被割裂解体,就只能成为专用之器了,而圣人一旦被任用, 就只能成为特定的官长了,因而要实现原始自然的理想社会制度,就 不能有这种散割。老子在本章提出了一个为人

35、处世的品德标准和目标,就是要做到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或换言之,就是要在更高一级的层 次上实现否认之否认,回归纯真质朴,虚空假设谷,无形无象,大智假设 愚,从而能够在心理上返老还童,复归于原始之朴和无极限之最高境 界,并把这一点作为通行天下的定式来看待。这种品德标准以及追求 否认之否认、返朴归真的处世之道,确实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一 个人真要是能做到这一点,那当然就是名副其实和超凡脱俗的大圣大 贤了。基于这种品德标准和认识,老子认为朴只能笃守、回归,而不能 散割,圣人不能被用为官长,否那么就有了界限而失去了原始自然,失 去了纯真质朴、无形无象。所以,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制度就是保

36、持自然、原始:“大制无割”,显示了老子对于纯朴的原始公有制社 会制度的向往和憧憬,也是他得出“小邦寡民”的认识和结论的思想 根源。但由老子对现实阶级社会制度所持的否认态度也可知,老子认识 到了阶级社会的制度缺陷,认识到了这种社会制度“损缺乏而奉有 余”、“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等致命弊病,因而期望打 破和废除这种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恢复原始天然生产时代的 生活资料公有制度,这确实是他智慧超人、高瞻远瞩、具有非凡洞察 力,和同情、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伟大一面。但在他那个时代的科学 技术水平条件下,他又不可能认识到只有通过否认之否认的生产全面 自动化一一高级天然生产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37、,从而不可能提出正 确的解决方法而只能简单地选择倒退一一“小邦寡民”,这又是他受 历史开展的阶段性所制约而必然要具有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能够认识到现实社会制度需要否认,这证明了老子思想认识上的 超凡脱俗,而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那么是历史开展所具有的阶 段性而导致的客观必然性!而这也就是老子及其思想在后来的悲剧遭 遇的根源。不过,老子做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所允许和所 能到达的最正确结果,而这也就是他高山景行、非同凡响、令后人敬仰 的根本原因。但在实践中,老子提出的这种道德标准却被完全歪曲了,演变成 为一种影响炎黄子孙达数千年之久的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不当出头 鸟、没有斗争性和开创性

38、的品德标准,从而实际上成为一种存在致命 缺陷和弊病的品德标准,对于中华民族的知识、科学和技术的开展创 造以及普及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而中华文化的这种致命伤,对于 中华民族因科技落后而在近代沦落到被动挨打,对于周朝以后的封建 王朝成为一种超稳定社会结构而延续两千多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而 不能产生任何创新,可以说都起到了关键和基础作用,以至最后不得 不借助外力的帮助才打破了它的桎梏。而作为这种传统制度的代表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当然也只能同时被代表外来的西方强势文 化如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了(因为优胜劣汰是宇宙间永恒不变的客观 规律)。所以,孙中山先生说:“中国由草昧初开之世以至于今,可分为两

39、个时期:周以前为一进步时期,周以后为一退步时期”一一建 国方略,这确实是一针见血、一语破的之言。第二十九章 去甚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狼,是以圣人去甚、 去大、去诸。人为强求争夺天下统治权,我看这没有方法做到。天下统治权,这是不可能强求争夺的东西:强求者必然失败,强 行维持那么必然会失去它。这世界上的事情,有行就有随,有嘘就有吹,有强就有弱,有接 就有堕,因而圣人总是要去除那些过分、过大、过多等极端性的东 西。本章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取天下统治权必须顺其自然而不能强求, 不能过分固执,否那么必然失败:“为

40、者败之,执者失之”。这有点类 似于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形态的开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只是老 子得到这一结论的途径与马克思不同,他得出这一结论不是从生产力 的开展水平等客观原因,而是从玄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 强或羸、或接或糜,所以一切要顺其自然而不能有过分、过大、过 多等极端要求,否那么必然失败。第三十章战争观一一用兵只是手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 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以道辅佐处事的人主,不依仗兵力和战争而强制统治天下,发动 战争很容易招致报复。且军旅所到

41、之处,必乃战乱之地,以致田地荒 芜,荆棘丛生。高明的统帅只是要得到战果而已,而不是为了逞强。取得战果不 骄傲自满,不因此而炫耀自夸,不因此而争名夺利,取得战果乃不得 已而为之,这就是所谓的为取战果而不是为逞强。物体强壮了就要衰老,这就是所谓的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早 日衰亡。有道明君依道而不依兵统治天下,战争的目的是战果,乃不得已 而为之,而不是逞强,否那么“物壮而老”,这就是老子的战争观。由 此可知,老子是一个反战主义者。有许多人把“以道佐人主”解释为以道辅佐人主者,这显然是错 误的,也根本不符合文意。这里的人主显然是名词和主语,而不是形 容词和定语,所以,它事实上是指:“以道佐之入主”之意

42、。第三十一章 兵器观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那么贵左,用兵那么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假设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 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兵器者,乃是不祥之物,连动物都可能要讨厌它,因而求上进者 是不会喜欢使用兵器的。君子平时居住以左边为上位,而用兵那么以右边为上位,因而兵器 不是君子所用的东西。兵器是一种不吉利的东西,万不得已之时才能使用,恬静淡泊才 是上策。不要美化兵器,假设美化兵器,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

43、人,是不可 能得志于天下的。所以,吉庆之事都以左为上,而丧事凶事那么都以右为上。因而职 位低的偏将军居于左边,职位高的上将军反而居于右边,用以表示按 丧礼处理。杀人众多,那么依次站立悲泣表示哀悼;即使打了胜仗,也仍按丧 礼处置。本章承接上一章的战争观,老子提出了他的兵器观:“夫兵者, 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 上”,进一步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第三十二章 名位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 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 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道,就象一个永远

44、没有名位之朴;正由于其小到了没有任何名位, 天下反而没有敢以道为臣者。侯王假设能够遵守这个原那么,那么天下万物 将会自动臣服,就象天地相互配合,自然会有雨露降临,没有人命令 它如何分配,却自动普惠均匀一样。自从有了社会制度,就有了名位之分,名位也就是既有利益的代 表。由此也将会知道凡事都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能够防止危 险。譬如,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完全类似于小河谷作为江海源头的作 用一一小河谷是汇成江海的源头,却适可而止而并不谋求任何名位 等,从而没有任何危险。不追求名位,甘当无名之朴一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万物 将自宾”,这就是为君之道。这个道理在今天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具有极

45、强的现实意义。有了名位那么应该知道适可而止,象河谷那样只 奉献而不索取,就可以防止危险,这送给现代那些贪得无厌而走上断 头台的所谓“人民公仆”作为座右铭,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三十三章 明鉴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 寿也。能知人者有智力,能自知才是真正的明白人。能战胜别人者有力 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能知足者就是富有,能勤奋顽强坚 持才是真正的有志者。不失其立足之地的人可以长久,但虽死犹生而 不被人民遗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者。本章的宗旨就是严以律己,自知、自胜、自强、自立,如此才可 能虽死犹

46、生。大多数人遇事都喜欢找外因,总是认为问题都是别人的, 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这就是他永远不能成功的根源。其实, 失败的根子永远在内因,在自己身上,那些虽死犹生的人就是那些能 把自己锻炼得无比强大的人,而永不会是那些只会怨天尤人者。第三十四章 小与大道汉,(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那么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命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道,无所不在啊,它可以左右一切,但功成事就却从不认为自己 有功。万物归结于道,而道却始终不作万物之主宰,这说明道根本就没 有贪图名位的欲望,而这种恒无名位欲以及名位的品质可名为小。万物

47、归结于道,而道却始终不作万物之主宰,这种身为万物母却 不主宰万物命运的品质那么可以说是命中注定为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成其伟大,正是由于其行为始终不是为了伟 大,因而才能成其伟大。本章以道的优良品质为例而论述了渺小与伟大之间的辩证关系: 伟大出于无私奉献,恒无名位的渺小蕴含着真正的伟大。第三十五章 道之用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日:谈呵其无味也,视之缺乏见也,听之缺乏闻 也,用之不可既也。始终保持伟大之品质形象,那么天下人才就会不请自来;到来的人 都能够不受伤害,那么社会自然就会安宁、和平、康泰;能够乐于助人 衣食之物,那么过客也就自然都会停留下来。所以

48、说起道来呀,真可以说是:谈之其无味,视之缺乏见,听之 缺乏闻,但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从三十二到本章,都是论述如何为君的,前三章:不追求名利、 自知自强、伟大出于渺小,而本章那么是说有了这些品质之后,自然就 能人才济济、天下太平,而这一切都是事道的必然结果。第三十六章 微明将欲合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 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将被闭合的,必然是原已张开的;将被削弱的,必然是原已强盛 的;将被去除的,必然是原已存在的;将被剥夺的,必然是原已获得 的;懂得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就叫做微明一一粗明事理。所以,显现友好柔弱胜于显现刚强,鱼儿不可脱离深渊而原形毕 露,国家的要害利器不可以见外人。本章用张合、予夺等两对立面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实例,为我们说 明了一个简单道理:对外坚守友弱,善于深藏假设虚,这样才能防止危 险。第三十七章 自化 道,恒无名,侯王假设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