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9167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3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解析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3文言文阅读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文言文阅读(2022.山东.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繇同郡太史慈自东莱来省繇,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但(繇)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于神亭,策从骑十三。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 兜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后刘繇败于策,刘繇之奔豫章也,太史慈遁于芜湖山中,自称丹 阳太守。策已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又讨太史慈,禽之,解缚,捉其手曰:“宁 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闻卿 有烈义,天下智士也,

2、但所托未得其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即署门下督。会刘繇卒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欲奉豫章太守华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所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其众未有所附。策命太史慈往抚安之,谓慈曰:“今(刘繇)儿子在豫章,卿往视之,并 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华歆牧御方规何如。卿须几兵,多少随意。” 慈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当尽死以报德。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足矣。“左右 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 “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 ”答曰: “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策曰:“诸君勿复言孤断

3、之详矣太史感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慈果如期而反,谓策曰:“华歆 良德也,然无他方规,自守而已。”策闻之拊掌大笑,遂有兼并之志。(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A者君勿忧也B.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诸君勿忧也C.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

4、诸君勿忧也D.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慈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 负/诸君勿忧也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兜黎,古代战士戴的头盔。秦汉以前称胄,后称为兜黎,在文中代指士兵。8 .卒,古代指卿大夫死,后为死亡的通称。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1) “意 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怕。(2) “谋谟”,谋划;制定谋略;“乃”,竟然。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 ”虞诩针对邓鹭打算放弃凉州的 决策,提出

5、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 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 弃凉州的观点。参考译文:邓鹭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 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 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 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人之所以不敢占据三辅作乱,是因为凉州在他们背后 的缘故啊。而凉州的百姓之

6、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 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 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 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 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 ”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 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 意见。邓鹭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

7、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 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 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 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 我很是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 不要为担忧。”马棱问:“为什么这样讲? ”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 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

8、守成皋,斩 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只希望您能放松对我的控制,不要让我受到约束阻碍就可以了。” 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 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 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 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 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10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

9、定。(2022/1东聊城一中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年冬十月甲申,有星学于大辰,又学于东方。高堂隆上疏日:“凡帝王徙都立邑,皆先定天地、社 稷之位,敬恭以奉之。将营宫室,则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今圜丘、方泽、南北郊、明堂、社 稷,神位未定,宗庙之制又未如礼,而崇饰居室,士民失业。外人咸云宫人之用,与军国之费略齐, 民不堪命,皆有怨怒。书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言天之赏罚,随民言,顺民心也。夫采椽、卑宫,唐、虞、大禹之所以垂皇风也;玉台、琼室,夏癸、商辛之所以犯昊天也。今宫 室过盛,天彗章灼,斯乃慈父恳切之训,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

10、隆数切谏,帝颇不 悦。侍中卢毓进曰:“臣闻君明则臣直,古之圣王惟恐不闻其过,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也。“帝乃解。高堂隆疾骂,口占上疏曰:“曾子有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 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然癸、辛之徒,纵心 极欲,皇天震怒,宗国为墟,纣枭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可 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踌,镇抚皇畿,翼亮帝室。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咏德政,则延期过历; 下有怨叹,则辍录授能。由此观

11、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帝手诏深慰劳之。未几而 卒。陈寿评曰: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 所谓意过其通者与?(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B.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C.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

12、/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D.臣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臣观三代之有/天下圣贤相承/历数百载/尺土莫非其 有/一民莫非其臣/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辰,星名,即北辰,北极星,古人观察北辰来辨别方向;在文中指帝都。B.明堂,古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一般在这里举行。C.书,指尚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儒家学说。D.枭,本意是指一种恶鸟;也指一种古代刑罚,把头割下来悬挂在木上。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堂隆认为兴建城邑,应该先选定祭祀天神、地神及祭祀祖先的地方;营建

13、宫殿,先要营建祖先宗庙, 而今明帝却不顾礼制,修饰宫殿。B.外人认为明帝后宫的花费巨大,几乎与国家的军费相等;明帝将宫殿修建得豪华盛大,这不同于古时唐 尧、虞舜、大禹等君王的节俭作风。C.侍中卢毓劝说明帝:“君王圣明,臣子就会正直,古代的圣明君主只担心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他这番说 辞的最终意图是要夸赞明帝圣明。D.夏桀、商纣虽然都是圣明君王的后裔,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二人未能承继先人之德,穷奢极 欲,祸国殃民,最终身败名裂。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2)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存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20 .文末陈寿用

14、一个“忠”字评价高堂隆,请结合文本分析高堂隆的“忠”体现在什么地方。【答案16. A17. A18. C19. (1)(陛下)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惶恐的礼仪,而不应当忽视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愤怒。(2)高堂隆学业 昌明,立志辅助匡正君王,在发生天变灾异时提出劝告警告,发自内心的诚恳,堪称是忠臣啊!20. 高堂隆敢于进谏,他发觉天象异常,便坚持劝谏明帝不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高堂隆病重在床, 还心忧国事,向明帝进言,希望明帝不要效仿夏桀和商纣。【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卧床病势有增无减,常常恐怕溢然去世,我一片赤诚之心,希望陛下稍稍垂阅深思。我观察夏、 商、周三代拥有天下之时,

15、圣贤的君王前后相承,历经数百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他所有,每一个子民 都是他的臣属。“陛下”作“愿”的宾语,同时又作“垂省览”的主语,愿陛下少垂省览”属于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之间不可 断开,排除B、Do“三代之有天下”作“观”的宾语,其中,“之”用在主(三代)谓(有天下)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天下”作“有”12 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在文中指帝都”错,“有星学于大辰、在大辰星旁突现异星。在文中指的是星宿北辰。 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他这番说辞的最终意图是要夸赞明帝圣明”错,根据原文“臣闻君明

16、则臣直,古之圣王惟恐不闻其过, 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也“可知,卢毓主要是为了显出高堂隆的贤能,以便让明帝消解怒气。故选C。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崇二尊崇;“祗耸”同“祗竦”,恭敬惶恐“宜”,应该,应当;重”,加重。(2) “匡”,匡正,纠正;“因”趁着;“陈 提出、说出;“戒”,告诫,劝诫。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结合“四年冬十月甲申,有星学于大辰,又学于东方。高堂隆上疏日今宫室过盛,天彗章灼,斯乃慈父 恳切之训,当崇孝子祗耸之礼,不宜有忽,以重天怒”分析,魏明帝青龙四年冬季十月甲申(十五日),在 大辰星旁突现异星,后来又突

17、现在东方天际。高堂隆上疏,且强调如今宫殿修建得过于豪华盛大,而彗星 就在天空光辉照耀,这是仁慈的天父发出恳切的训诫,(陛下)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惶恐的礼仪,而不应当忽 视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愤怒。由此可知,高堂隆发觉天象异常,便坚持劝谏明帝不要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说明他敢于进谏。结合“宗国为墟,纣枭白旗,桀放鸣条,天子之尊,汤、武有之,岂伊异人?皆明王之胄也。黄初之际,天 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由此观之,天 下乃天下之天下,非独陛下之天下也”分析,夏桀、商纣之辈,放纵私心,极尽私欲,皇天震怒,国家化为 废墟由此看来,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单

18、单是陛下的天下。高堂隆病重在床,还担忧国事,向 明帝献计献策,希望当朝皇帝不要效仿夏桀和商纣,说明他对国王忠心耿耿。参考译文:魏明帝青龙四年冬季十月甲申(十五日),在大辰星旁突现异星,后来又突现在东方天际。高堂隆上疏 说:“凡是帝王迁都或兴建城邑,都要先选定祭祀天神、地神及祭祀祖先的地方,恭恭敬敬地尊奉祭祀他 们。将要营建宫殿时,也要先建祖先宗庙,然后再建马厩和库房,最后才兴建居室。如今圜丘、方泽、南 北郊、明堂与社稷,各神神位没有确定,宗庙之制也不符合礼法,而只是大修宫殿,使人民失掉生计。外 人都说宫中妃嫔的花费用度,与国家军费几乎相等,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都抱有怨恨愤怒 的情绪。尚

19、书说上天聪敏明察,实际是人民聪敏明察,上天显赫威灵,实际是人民显赫威灵,这是 说上天的奖赏和惩罚,都是随从民意,顺应民心的。用栋木做椽子,建造陋室居住,是唐尧、虞舜、大禹 留下来的帝王风范,修玉台、建琼室,是夏桀、商纣触犯皇天的原因所在。如今宫殿修建得过于豪华盛大, 而彗星就在天空光辉照耀,这是仁慈的天父发出恳切的训诫,(陛下)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惶恐的礼仪,而不 应当忽视它,以免加重上天的愤怒。”高堂隆多次恳切直言进谏,明帝很不高兴。侍中卢毓进言说:“我 听说君王圣明则臣下正直,古代圣王唯恐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这正是我们不及高堂隆之处。“明帝听了怒 意才算消解。高堂隆病重,口授上疏说:“曾子曾经说

20、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卧床病势有增无减,常常 恐怕造然去世,我一片赤诚之心,希望陛下稍稍垂阅深思。我观察夏、商、周三代拥有天下之时,圣贤的 君王前后相承,历经数百年,天下每一尺土地都归他所有,每一个子民都是他的臣属。然而夏桀、商纣之 辈,放纵私心,极尽私欲,皇天震怒,国家化为废墟,商纣被斩首级悬挂在白旗之上,夏桀被流放到鸣条 山,天子尊位,被商汤、周武王拥有,难道夏桀、商纣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他们都是圣明君王的后裔。 黄初年间,上天示警,异类之鸟在燕巢中抚育长大,口、爪和胸部都是红色,这是魏室的特大异兆,应该 防备宫墙之内飞扬跋扈的大臣。可以选拔诸位亲王,让他们在自己封国之内建立军队,亲

21、自统率,如棋子 一样,分布全国,镇抚皇家疆土,予以弘扬皇室。皇天不特别亲近谁,只辅佑有德的圣君。百姓赞咏德政, 那么享国年数自然长久;下面怨声载道,上天就会另外选录授用新的贤能之人。由此看来,天下乃是天下 人的天下,而不单单是陛下的天下。魏明帝亲手写下诏书,对高堂隆表示深切慰劳。不久,高堂隆去世。陈寿评论说,高堂隆学业昌明,立志辅助匡正君王,在发生天变灾异时提出劝告警告,发自内心的诚 恳,堪称是忠臣啊!及至他一定要改变历法,让魏国君主效法虞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愿超过通博吧? (2022山东荷泽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日: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

22、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 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日:“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 奈何复赐之绢!”上日:“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 子少师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 失。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日:“微不存形迹,远避嫌疑, 心虽无私,亦有

23、可责。”上令彦博让徵,且日:“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洞体宜 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日:“吾已悔之。”徵再拜日:“臣幸得 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日:“忠良有以异乎? ”对日:“稷、契、皋陶,君臣协心, 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日:“人欲自见其形,必 14 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 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

24、。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上,指唐太宗。稷、契、皋陶,舜帝时名臣。龙逢,夏桀的臣子;比干,商纣的臣子。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B.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C.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D.他日/徵入见言/于上日/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

25、臣不敢奉诏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古代官署大理寺的简称,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B.亲戚,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亲指族内有血亲之人,戚指族外有姻亲之人。C.辞色,言辞和神色。文中指太宗面对大臣奏事时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D.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属于重罪。2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善于自省,他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 认识的不足。B.魏征做事不留痕迹、远避嫌疑,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唐太宗对此有些不满意,派人责令

26、他以后做事 要保留证据。C.魏征向太宗提出“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的愿望,意在劝谏太宗要与大臣同心,共享尊荣,避免重蹈 桀纣覆辙。D.唐太宗为了知道自己的过错,曾以虞世基逢迎隋炀帝的下场来告诫公卿大臣对待政事要无所保留,畅所 欲言。24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2)苟其君愎而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25 .太宗为何对受贿枉法的长孙顺德,不但不治罪,反而还当庭赏赐绢帛?请简要说明原因。【答案 21. B 22. CB23. (1)我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知晓。(

27、2)假如他的君主刚愎自用,认为只有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顺从旨意,君主失 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24. 太宗念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希望他能够悔改,成为有益于国 家的人。【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言于上曰”中于上”是言叩勺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上下”指“君主和臣下 为名词,应做主语,其谓语为“存 宾语为“行迹”;喏.,则.”表示假设, 故在“若”前断开,排除C。译文: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 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故

28、选B。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庄重、严肃的言语和态度”错误。从“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可知,应是“温和的 言语和态度 故选C。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隐瞒了袒护亲戚的事实”错误。由“徵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可知,魏征并没袒护亲 戚,更谈不上隐瞒。故选B。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以”,凭借,依靠;“定”,平定;尽”,全;其、哪里,哪能;“遍”,完全。第二句中,“苟”,假如;愎”,刚愎自用;“自贤。宾语前置,“贤自”;”贤、意动用法,认为贤能;“既”, 以后;“全、保全。25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可知,唐太宗念惜长孙顺德是有功之臣,不舍得杀他;从“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可知,唐太宗以当庭赏赐来羞辱他;从“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可知,唐太宗希望长孙顺德能够改过自新, 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参考译文:16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赠送的绢帛,事情暴露以后,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做的如果能有益 于国家,我愿意与他共享府库的财物,何至贪污腐败到此地步呢? “太宗念他是有功之臣,没有处罚他, 反倒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不加罪于他,为

30、什么 还赐他绢帛呢? “太宗说:“他如果有人性,得到赐绢所受的羞辱,就会比受到刑罚厉害得多。他如果不 知道羞耻,那么就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他又有什么用?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璃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 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 然说都不是好弓。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直,那么木的纹理就是斜的,造出来的弓虽 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精准。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也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 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哪能完全通晓!”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 并且屡次召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的

31、疾苦和国家政事的得失。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 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 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保 存痕迹。”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 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 征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 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

32、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 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 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 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才最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 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以后,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 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20

33、22.山东泰安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崎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师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台 兵御之,屡败。二月,庚戌,峻至蒋陵覆舟山。陶回谓庾亮日:“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 阳南道步来;宜伏兵邀之,可一战擒也。“亮不从。峻果自小丹阳来,迷失道,夜行,无复部分。亮闻, 乃悔之。诏以卞壶都督大桁东诸军事,师郭默、赵胤等军及峻战于西陵。壶等大败,死伤以千数。丙辰,峻攻 青溪栅,卞壶帅诸军拒击,不能禁。峻因风纵火,烧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壶背痈新愈,创犹未合, 力疾帅左右苦战而死;二子畛、吁随父后,亦赴敌而死。其母抚尸哭日:“父为忠

34、臣,子为孝子,夫何恨 乎!“峻兵入台城,司徒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苟寂、尚书张间共登御床,拥卫帝。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 钟雅、褚灵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灵下。灵正立不动, 呵之曰:“苏峻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 ”由是峻兵不敢上殿。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 ”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 以求免,何以为臣!”温崎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庚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崎为骡骑将军、开府仪 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都鉴司空。崎日:“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 ”遂不受。 崎素重亮,亮虽奔败,峰愈

35、推奉之,分兵给亮。庾亮、温崎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 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崎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成帝咸和三年/温矫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B.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娇入教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C.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娇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D.晋成帝咸和三年

36、/温娇入救建康/军于寻阳/丁未/苏峻帅祖涣/许柳等众二万人济/自横江/登牛渚/军于陵口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丙辰,古人以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用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文中指干支纪年。B. “台兵、台省、台城三个词语,在本文中分别指朝廷军队、中央政府机构、都城建康。C.宗庙,文中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D.寇仇,即“寇1r,指仇敌,敌人。如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苏峻叛军的攻势,朝廷军队屡次抵抗均失败,陶回建议在小丹阳伏击

37、叛军被庾亮拒绝。B.朝局危险卞壶慨然请缨,率郭默、赵胤等人先后与苏峻在西陵、青溪栅决战,而最终战败。C.苏峻乱兵攻入朝堂,司徒王导等人护卫皇帝,面对士卒,褚严词斥责,苏峻乱兵不敢上殿。D.太后下诏任命温娇为骡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务,而他以未有功先拜官不合适为由拒绝了。2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2)崂素重亮,亮虽奔败,崂愈推奉之,分兵给亮。29 .板荡识忠臣,面对朝廷危局,文中文武将士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请简要概述。【答案18】26. BA27. B(1)国家祸乱不能正,君王危险不能救助,各自逃跑来求得免祸,还怎么做人臣呢

38、!(2)温娇素来看重庾亮,他虽然战败奔逃,温娇却更加推崇他,分出兵力给庾亮。28. (1)卞壶多次率军与苏峻叛军作战,最后带伤上阵,父子三人均力战而亡;(2)钟雅临危不退恪尽职责;(3)建康失守后温矫与庾亮、范汪等商议要及时讨伐叛贼。【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晋成帝咸和三年,温矫来救援建康,军队驻扎在寻阳。丁未这天,苏峻率领祖涣、许柳等士卒二万 多人,渡过横江,登上牛渚山,驻扎在陵口。“军”是动词,“于寻阳”是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济”是动词,作谓语,“自横江”是后置状语,“济”前断开,排除CD。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f文中指干支纪

39、年”错,由语境可知,应为纪日。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卞壶慨然请缨“错,原文是“诏以卞壶工故选B。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匡”,匡正;“济、 救助;何以“,用什么、怎么。(2) “素”,一向、向来;“奔败 战败奔逃;“推奉”,推崇。2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卞壶帅诸军拒击,不能禁。峻因风纵火,烧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壶背痫新愈,创犹未合,力 疾帅左右苦战而死;二子畛、吁随父后,亦赴敌而死”可知,卞壶多次率军与苏峻叛军作战,最后带伤上阵, 父子三人均力战而亡;结合“峻兵既入,叱灵下。灵正立不动,呵之日

40、广苏峻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或谓 钟雅日7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日厂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 臣!皿可知,褚灵、钟雅临危不退恪尽职责;C.桓、文,指齐桓公、晋文公。他们二人是春秋时期的霸主,都能礼贤下土。D.左右,古代指侍候主人的近侍或亲信,因为常居其左右,所以称之为左右。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史慈独自带一名骑兵外出,在神亭和孙策相遇,太史慈就向前出击,和孙策相斗,二人正在相持时, 双方骑兵赶来,二人休战。B.孙策打败刘繇后,太史慈逃走;孙策率兵讨伐太史慈,将他擒获;孙策想要重用太史慈,并告诉他同他 是

41、知己,不要担心不如意。C.刘繇在豫章去世,他的部下一万多将士想要推举豫章太守华歆为首领,但华歆却认为利用时机,擅自夺 权,这不是臣子应该做的。D.孙策命令太史慈去豫章安抚刘繇儿子的部下并观察他的治理才能,太史慈慨然答应,并圆满完成任务, 按时归来,孙策拊掌大笑。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卿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托未得其人耳。(2)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5 .针对太史慈前往豫章一事,孙策和其他人的看法不同,谁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又突出了孙策的什么形象 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答案1. B2. AD3. (1)听说你忠烈讲义气,是天下有智慧的人,只是以前依附的人不

42、是真正的明主。(2)太史慈走后,大家(或议论的人)仍然议论纷纷,说派遣太史慈去豫章并非良策。4. 孙策的看法是正确的。孙策认为太史慈前往豫章完成任务后,必定会回来;而其他人认为太史慈会借机 逃跑,结果证明孙策正确。这表明孙策知人善任,是个好的领导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们不要再说了,我的决定是慎重考虑过的。太史慈虽然勇猛有胆识,但不是纵横游说、反复无常 的小人,他心怀道义,注重诺言,一旦决心报答知己,至死不会相负,你们不要担忧了。“孤断之详矣”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许知己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故选Bo结合“庾亮、温娇将起兵讨苏峻,

43、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 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崎深纳之”可知,建康失守后温矫与庾亮、范汪等 商议要及时讨伐叛贼。参考译文:晋成帝咸和三年,温崎来救援建康,军队驻扎在寻阳。丁未这天,苏峻率领祖涣、许柳等士卒二万多 人,渡过横江,登上牛渚山,驻扎在陵口。朝廷的军队多次抵抗苏峻,但屡次战败。二月,庚戌日,苏峻 率军到达蒋陵的覆舟山。陶回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不敢直接前来,必定从小丹阳南 抄小道徒步前来;应当在此理伏进行截击,可以一战擒获苏峻。庾亮没有听从建议。苏峻果然率军从小 丹阳杨前来,迷路,加之夜间行军,军队

44、混乱。庾亮听说后就很后悔。朝廷下诏命令卞壶都督大桁以东军事事务,率领郭默、赵胤等人的军队与苏峻在西陵交战。卞壶等人 大败,死伤士卒多达几千人。丙辰这天,苏峻进攻青溪栅,卞壶率领各路部队拒敌,但无法阻止其攻势。 苏峻又乘着风势纵火焚烧,烧毁中央政府机构及各个营寺官署,一时间荡然无存。卞壶背部的痈疮刚好, 伤口尚未愈合,他支撑着身体率领左右侍卫苦战至死,两个儿子卞畛和卞目于跟随在父亲身后,也冲锋战死。 他们的母亲抚摸着尸体痛哭说:“父亲是忠臣,儿子是孝子,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苏峻的军队进入皇城,司徒王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去、尚书张阅一同登上御床,护卫成帝。任命刘 超担任右卫将军,让他和钟雅、褚灵侍

45、立左右,太常孔愉则穿着朝服守护宗庙。当时百官逃奔离散,宫殿、 朝省悄然无声。苏峻的士兵进来后,呵斥命令褚灵退下。褚灵直立身子不动,呵斥他们说:“苏峻来觐见 皇上,手下的士兵岂能侵犯逼近! ”因此苏峻的士兵不敢上殿。有人对钟雅说:“你秉性坦荡正直,必定不被寇仇所容,何不早作打算。”钟雅说:“国家祸乱不能 匡正,君王危险不能救助,各自逃跑来求得免祸,还怎么做人臣呢! ”温崎听说建康失守,号啕痛哭;有人前往探问,也是相对悲泣。庾亮到寻阳后宣谕太后诏令,任温崎 为骤骑将军、开府仅同三司,又授予徐州刺史都鉴为司空。温崎说:“今天应当首先夷灭叛贼,尚未建功 却先授官,还怎么示范天下! ”于是推辞不接受,温

46、崎素来看重庾亮,他虽然战败奔逃,温崎却更加推崇 他,分出兵力给庚亮。庾亮、温崎准备起兵讨伐苏峻,但道路阻断,不知道建康的消息。适逢南阳人范汪到寻阳,说:“苏 峻政令混乱不一,贪婪强暴,肆无忌惮,已显现出灭亡的征兆,虽然强大,但很容易转化为弱小,朝廷到 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应当及时进攻讨伐他。”温崎深以为然。废亮征召范汪为参护军事。(2022山东临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欧阳询等,以 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甲申,民部 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

47、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20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为率。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猿反,请发兵讨之。上日:“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 *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上谓裴寂日:“比多上书言ZZVZ/S/S/Z/S/ZS/S/ZS/ZS/S/ZXZ/ZXZ/Z/Z/ZXZ/ZX/Z/Z/ZZ/ZZZZZ/Z/ZXZS/SZ/ZZ/ZWZZ/ZZZS/ZZZZZZZZZ/Z/ZXZVW/XZ/ZX/ZZZZZS/ZZZS/S/(*ZZZZZZ/SZZS/SZSZZVZZZSZ/SZ1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瑞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日:“皆非良材。” 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 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 事得失。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