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5912420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pdf(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2.“三古”、“七段”:(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 3 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 3 世纪至 16 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 16 世纪至 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远在文字发明

2、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6.先秦诗歌的概况:在北方文化中产

3、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

4、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示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表达了最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3)洪水神话:鲧(gn)禹治水集中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表现了反抗精神。(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6)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总结: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

5、,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灾害、人为恶事的反抗精神。4.中国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删削、改造、解说;道家改造;神话的仙化。神话散失的原因: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神话转化为仙化。5.神话的历史化:(1)中国的历史意识发展很早,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都被当作历史事实而被载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中,从而丧失了神话的本来面目。(2)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站在理性的立场而否定神话的价值,这对后世神话的载灵和流传有着重大的影响。(3)仙化:一般

6、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引导,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概是在公元前 6 世纪。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诗经的内容:祭祀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2.诗经成书过程:诗经编订于春秋时期,诗经所收诗篇的年代上限为商末或周初(学术界争议),下限为春秋中叶,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3.三家诗(今文经和古文经说诗):汉代的传

7、诗学派有四家:齐、鲁、韩“三家诗”(今文经学)和“毛体”(古文经学)。“三家诗”:汉代出现了齐、鲁、韩三家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嬰,所传诗先后亡失。“毛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chng)。今本诗经为“毛诗”。4.诗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5.诗经三体:风(国风,各地的乐调)、雅(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6.诗经三用:赋(平铺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7.诗经的艺术特点:(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2)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以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3)诗经的抒情艺术:诗经中大部分是

8、抒情诗,即使是少量的叙事诗也带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其主要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言情。8.诗经的语言艺术:诗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诗经词汇丰富,大量名词。动词、形容词对人、事、物的各种特征都能给予准确而形象的表现。诗经的语言风格大体说来是:国风朴素自然,雅、颂典雅庄重。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运用。9.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2)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

9、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3)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4)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5)“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6)“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7)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10.秦风蒹葭和氓的艺术特点赏析:(1)秦风蒹葭: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的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作用。(2)氓:在形式上是首赋体叙事

10、诗,但也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采用顺叙与倒叙交叉的叙事手法,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诗歌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住,起兴中兼有比喻。诗歌结构存在着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和按心理感情变化的抒情线索。此外还有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创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成熟的文本形态,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我国散文最早的

11、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1.尚书的文学常识: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周书、商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为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古史、第一部散文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2.春秋的文学常识: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断代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722 年-前 481 年),记述了春秋时期 342 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历史大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明确的时间观念。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和暴

12、政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3.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4.春秋的“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等。将感情含蓄地写作表达出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寓情于文字,通过历史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5.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而左传实际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6.左传的文学常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722-前 468)。左传以春秋为本,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记

13、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和民本思想。7.左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手法:(1)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就是长于叙事。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序,但是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对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左传中还有插叙与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左传以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作者从旁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叙事往往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2)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

14、,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但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我繁复的事件、线索及其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明确地交代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善于在战争中叙写中表达对战争胜败的原因的交待和分析。(4)左传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作者通过对政治、军事、外教等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左传的人物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累积式,而是呈现式。左传以事件为中心,人物描写是为事件服务,所以大多

15、人物的描写是片段式的,但是作者却能以精炼的语言、典型化的人物行为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突出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5)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词浅义深。叙述语言则是简练含蓄,词约义丰。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8.春秋公羊传的文学常识: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 722年-公元前479 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9.春秋谷梁传的文学常识: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16、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其记载时间为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六年,体裁春秋公羊传相似。10.国语的文学常识: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为左丘明。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约成书于战国初年。11.国语的特点:(1)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贵民等观念。(2)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且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3)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些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

17、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4)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有虚构的情节。(5)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一个人的言行。12.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刘向编订为 33 卷,并取名为战国策。13.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他们则追求公明显达、富贵利禄,提倡追求个人功名利禄,宣扬利己主义。1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

18、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2)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多。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是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加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3)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以此来反映任务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4)在写人上,继承了国语先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经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5)“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6)还运用大量的寓言

19、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色。(7)大量运用对偶与排比。(8)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论语的文学常识: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编辑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全书共 20 篇。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形式完整的篇章。它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与文学等多方面,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2.论语的特点:(1)以语录体的形式,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2)善于将抽象深奥的哲理用生

20、动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常用比喻和描摹的手法。多譬善喻是其特点。(3)不专门塑造人物形象,但通过提供对话的语境以及富有很强表现力的人物言谈(4)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与此同时,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5)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6)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7)只提出论断,不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句。这是由论语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8)论语最卓越的价值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9)通过精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有个性、有血肉、有多重性格侧面、有七情六欲的灵气活现的孔子。3.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七

21、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是论语之后儒家的重要著作。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更长,议论增多,有较强的文学性。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1)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是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2)巧设机辟,善于辩论。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是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 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22、3)长于譬喻,形象生动。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借助形象来说理。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也用一些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4)多方修辞,表现力强。除了譬喻,孟子还喜欢用排比句、反问句和对比句。(5)语言晓畅,警策动人。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简历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5.“养气”:按照人的天赋本性,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6.“浩然之气”: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在精

23、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7.庄子的文学常识:先秦说理文,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共 33 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本是学术著作,书中广泛地探讨了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各种基本问题。庄子文章体裁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8.庄子文章特点的“三言”:“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卮言:随情况的变化而出于本心自然流露的随机应变的语言。重言:引用别人的话,以

24、增强可信性,借以自重的语言。寓言:把自己要说的话寄寓在他人、他物、他事中,借以表达的语言。庄子一书,大多都是用“三言”形式来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9.庄子的艺术特色: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善于比喻。全文想象奇特,手法夸张,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文章结构似松散实则奇特。首先是“汪洋自肆以适己”,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庄子的散文挥洒自如。在结构方面,不讲究起承转合、逻辑推理以及形式上的对称等等,他的结构随文思喷涌,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庄子的寓言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他塑造的各种构成了一个新奇的形象世界。10.“有待”和“无待”:“

25、有待”和“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有待: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指的是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待: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获得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有待”和“无待”两个概念是在逍遥游的第一则寓言,即“鲲鹏与斥鴳”的故事中出现的,直接对这个故事所包含的寓意揭示。“有待无待”是贯穿全篇的主题,“逍遥”指的是“无待的自由”,即为圣人的精神境界。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1.楚辞的文学常识: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

26、国诗歌史的源头。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楚辞的开创者。2.楚辞的涵义:楚辞:其本义指的是楚地的言辞。在传播过程中,已经有了三层涵义。(1)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楚地地区,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2)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文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3)书名。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题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人所写的诗歌。3.离骚的文学常识: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 372 句,2400 余字,是中国古代最为恢宏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前往汉北之时,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

27、王疏远屈原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而不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他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其主旨是忠君爱国。4.“香草”与“美人”:香草、美人: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创造出的两种意象。香草的意象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中正义的一方。美人的意象一般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比喻贤臣。5.离骚的感情:五个“将”字,还有“忠”、“怨”、“去”、“死”。6.离骚的内容:(1)从平叙生平着笔,历数内美,论修明志。(2)诗人全力揭露群小丑态。(3)离骚通过上下求索抒发了自己“进而退”的激烈思想斗争。(4)离骚抒发了“去”与“留”的矛盾与斗争。7.离骚的思想:(1)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2)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8.离骚的艺术成就:(1)灵均形象的塑造。(2)创作方法的突破。(3)表现手法的开拓。(4)语言形式的创新。9.离骚的主旨:(1)“离愁”之“忧”,及不能通过政治变革实现“美政”之忧。(2)实现美政约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君主支持,由上而下实行变革,一是靠志同道合者齐心协力,团结支持而实现。(3)两种手段的失败,使诗人既深感不得君主信任的苦恼,又深感孤立无援的凄凉,这就构成了离骚的两大主题旋律,反复回荡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