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2960731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姆莱特》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哈姆莱特》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姆莱特》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姆莱特》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一、 知识背景1.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在15901600年

2、间上演,当时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如:亨利六世中下篇,理查三世威廉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主要在16011607年间上演,当时英国农村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作者的创作风格变为阴郁悲愤,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如: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威廉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主要在16081612年间上演,当时,詹姆士一世王朝

3、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作者的创作风格也表现为浪漫空幻。如:辛白林,暴风雨2.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3.话剧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20世纪初传到中

4、国,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作用有二:一是利于演员表演剧情,二是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它综合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对白、独白、旁白)来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二、 主要内容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

5、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狄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

6、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三、 文本探究任务一对话剧本1.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人物身份与哈姆莱特的关系人物形象哈姆莱特王子奥菲利娅克劳狄斯国王乔特鲁德王后波洛涅斯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2. 全剧主要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这一冲突有什么典型意义?全剧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这一冲突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是正

7、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哈姆莱特的形象,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3. 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哈姆莱特也只得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

8、义的代表。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写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任务二 形象分析1.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结合哈姆莱特的形象具体说明。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

9、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任务三 语言品鉴1.本文台词的语言特点。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哈姆莱特清醒时用的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剧中哈姆莱特的独白,请分析这段独

10、白的内涵和作用。这段独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个问题不仅是哈姆莱特所要面对的,也是每个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都会产生的困惑与思索:“生存”象征着苟且偷生、安于现状;“毁灭”象征着奋力拼搏,牺牲眼前的利益,为未来而努力。这段独白反映出人类在面临困境时坚持正确方向、不断消除内心困惑的过程,充满哲理。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独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体会作品的深层思想,并且运用内心独白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3.请赏析文中的比喻的手法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我是一切妇女

11、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话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四、拓展阅读王守仁: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英国的文化符号2012年英国伦敦举办奥运会,开幕式上莎士比亚的一段经典对白“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传遍全球。英国文化协会在全球范围发起的调查显示,莎士比亚是英国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已成为英国的一面旗帜,在全世界具有广泛认知度。莎士比亚文化地位的确立顺应英国发展的历史进程莎士比亚文化地位的崛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莎士比亚生

12、逢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此时英国国力迅速上升。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成为海洋霸主,开始形成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帝国。英国文学顺时而勃兴,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正是其中的代表。莎士比亚辞世不久,他作为一名民族诗人所取得的成就便得到了同时代人的充分肯定。本琼生在诗作题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遗著,纪念吾敬爱的作者(1623)中将之誉为“时代的灵魂”,同时认为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琼生还指出,天生的诗才是成就伟大诗人的重要因素:“大诗人靠后天练成,也靠先天奇才。”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许多著名诗人和批评家为本土作家莎士

13、比亚的诗名辩护,将他视为民族的骄傲。德莱顿在论戏剧诗(1668)中称赞莎士比亚能轻巧地刻画出自然万象而不露斧凿痕迹,并强调他具有天赋的学识,“能直观宇宙万物,无需博览群书以知自然”。德莱顿从本土文化的立场,发展了自琼生以来莎士比亚的“天才说”,并强调了莎士比亚描摹人物心理的高超本领,赞扬他“有一颗普世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新古典主义诗人蒲柏在莎士比亚全集序(1725)中特别肯定了莎士比亚的独创性,并为他对人性的全面描写而惊叹:“莎士比亚对诸如欢愉与愤怒这样截然相反的情绪,能掌控得同样成功;他对描写人性的伟大和可笑同样在行。”莎士比亚的独创性还获得爱德华杨格的盛赞。在试论独创性作品(1

14、759)中,杨格以“今定胜古”的自信,呼唤具有独创性的现代作家。他称莎士比亚是“现代人当中的巨星”,完全可与古人平起平坐。18世纪英国文坛巨擘塞缪尔约翰逊为确立莎士比亚经典作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他曾花费9年心血编订八卷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在莎士比亚经典化历史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约翰逊认为,文学价值的检验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莎士比亚去世已有150多年,“开始享有古人的尊严”。莎士比亚观察人类“非常精辟透彻,非常细心注意”,他描写的人物“不受特殊地区的、世界上别处没有的风俗习惯的限制”,是“共同人性的真正儿女”。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浪漫派强调作品的匠心与创造,认为诗人的心

15、灵是诗的源泉,诗歌是诗人天才的见证。对渴望自由思想、颂扬自由想象的浪漫派而言,莎士比亚信手拈来的写作天分和奇丽的想象力与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吻合。浪漫主义时期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是几乎众口一词的盛赞,如哈兹里特盛赞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光普照善与恶、聪明与愚笨、君主与乞丐”。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地位在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向神坛靠近,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则见证了莎士比亚造神运动的巅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殖民扩张又使其成为“日不落帝国”,进入最强盛时期。此时人们对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受到顶礼膜拜。卡莱尔在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184

16、0)中确立了莎士比亚“诗人英雄”的地位,认为他比但丁还要伟大。除卡莱尔外,维多利亚时代文化主将马修阿诺德对莎士比亚也推崇有加。在题为莎士比亚的诗作中,阿诺德将之比作“最高的山峰”,高不可攀。对阿诺德而言,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观照、对众生百相的深刻理解具有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功能。维多利亚时代莎士比亚的文化地位达到顶峰,恰逢英国的最强盛时期,这并非巧合,与莎士比亚契合了国家发展、帝国扩张、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多方面需求分不开。被视为“西方经典的核心人物”19世纪莎士比亚声誉日隆,俨然成为英国文化的代表,其崇高地位似乎无人敢挑战。因此,当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对莎士比亚发起猛烈攻击、要将他拉下神坛时

17、,确实让人始料未及。萧伯纳对莎士比亚的激烈抨击主要出于他自己对戏剧实用功能的推崇,他斥责莎士比亚没有担负起剧作家的道德教育责任,因此,莎士比亚“只属于一个下午,而不属于所有的世纪”。然而,萧伯纳所看重的社会功用只是在最褊狭意义上的教化。历史证明,萧伯纳自己的剧作因过于关注他所生活的当下,其具有很强时效性的主题不能引起后人的兴趣,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因诉诸普遍人性,得以超越时代。作为一种回应,A.C.布雷德利在其经典莎评著作莎士比亚悲剧(1904)中,通过阐述莎剧的创作手法与艺术效果,展示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布雷德利专业而深刻的研究广泛影响了20世纪西方莎评,莎士比亚因布雷德利而更加

18、丰富。20世纪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被成功搬上银幕,成为在世界各地推广莎士比亚的有效手段。同时,褪去了神圣面纱的莎士比亚在世人心目中愈加散发出平和人生和普遍人性的温暖光辉。乔治斯坦纳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的赞词道出了莎士比亚在全世界获得不竭赞誉的根本原因:“莎士比亚是我们情感的共同家园。他代表我们看得真切、多端;他在广阔的人生经验王国中,拨响心声。”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了后现代去经典化运动之后,西方学界吹起一股重回经典之风。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1994)中重新强调莎士比亚文学地位之重:“莎士比亚实乃西方经典的核心人物。”他将莎士比亚放在与其他作家的关联中进行审视,认为莎士比亚之后

19、不受他影响的英语作家屈指可数,正是莎士比亚激励了后世许多西方伟大作家的崛起,在他们身上激起了认同、反抗、自省、竞争等多重情感。莎士比亚现象对我国文化符号选取与确立有启示意义。莎士比亚走向世界的过程,与英国成为殖民帝国的历史相对应,并得益于英国历代文人学者参与的“本土文化建设工程”。莎士比亚成为英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的历史过程使我们不由思索,中国是否也有一位类似的文化代表?联想北京奥运会众人吟诵孔子箴言的一幕,孔子似乎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不二选择。然而就文化代表而言,孔子一人仍有局限。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内省的、箴言式的,我们不太容易讲述他的生动故事;作为道德家,孔子以“至圣”的

20、形象为中国人的言行树立标杆,但他严肃认真的说教一定程度上缺少与普通大众产生共鸣的亲和力。在呼唤一位像英国的莎士比亚、俄罗斯的普希金、美国的惠特曼那样的文学性文化代表时,我们或许可以将目光投向诗人李白。李白与莎士比亚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白生于盛唐,他的创作体现了华夏民族强盛时期的开放与豪爽。李白是中国诗歌的旷代奇才,历代传有“诗仙”之名,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李白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他的诗篇千载传颂,有无数诗评笺注。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不妨选择李白作为其文学性的代表。李白的诗歌充满真性情,写的是真人性,可以打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人,并能用文艺的美感来传达中国的民族精神、表现生活的复杂与多样。我们应充分挖掘他身上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人文价值,激活他诗作中内在的生命力和正能量,将他打造成为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中国文化符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