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ppt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82462980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ppt课件.ppt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 9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过零丁洋文天祥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解文章内容。(重点)(重点)2.2.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学习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深入的论证方式。(难点)(难点)

2、3.3.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正确评价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的观点,并的观点,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能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重点)(重点)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孟子(约前(约前372372约前约前289289),名),名轲轲,字,字子子舆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将他与孔子合称一代儒学宗师,后世常将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孟”,尊称孟子

3、为,尊称孟子为“亚圣亚圣”。作品简介作品简介 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了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记录了孟子的思想与言行,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与言行,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大影响。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节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文章节奏,理解理解文章大意文章大意。苟苟得(得()一一箪箪食(食()所所恶恶()一豆一豆羹羹()蹴蹴()不不屑屑()uuwwnndndnccxixi生:生:生命。生命。鱼,我所欲也;

4、鱼,我所欲也;熊掌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得兼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义义,亦,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舍生而取义者也。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义:义:正义。正义。舍:舍:舍弃。舍弃。熊掌: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为是珍贵的食品。得兼:得兼:即即“兼得兼得”,同时获,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进得。得,得到。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占有几样东西。行几件事或占有几样东西。故故不为不为苟得苟得也;死亦我所也;死亦我所恶恶,所

5、恶有甚于死者,故,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患有所不有所不辟辟也。也。如使如使人之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凡可以可以得生者得生者何不用也何不用也?使人之?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恶:恶:讨厌,憎恨。讨厌,憎恨。患:患:祸患,灾难。祸患,灾难。辟:辟:同同“避避”,躲避。,躲避。故:故:所以。所以。苟得: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且偷生的意思。如使:如使:假如,假使。假如,假使。凡:凡:凡是。凡是。何不用也: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可以用呢?由是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则生而有

6、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为也。是故是故所欲有甚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非独贤者有贤者有是心是心也,人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耳。耳。一一箪箪食,一食,一豆豆羹羹,由是:由是:由,介词,凭借,根据;由,介词,凭借,根据;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是故:是故:因此,所以。因此,所以。非独:非独:不仅,不只是。不仅,不只是。是心:是心:这种心。这种心。丧:丧:丧失。丧失。箪: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豆: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羹:羹:用

7、肉(或肉菜相杂)调和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得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行道之人弗受;弗受;蹴蹴尔而与之,乞尔而与之,乞人人不屑不屑也。也。万钟万钟则不则不辩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何加焉!焉!为宫室之美,为宫室之美,呼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蹴:蹴:踩踏。踩踏。不屑: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不肯接受。万钟: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一种

8、量器。辩:辩:同同“辨辨”,辨别。,辨别。何加:何加:有什么益处。有什么益处。妻妾之妻妾之奉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可以已已乎?此之谓失其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奉:奉:侍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同“徳徳”,感恩、感激。与,感恩、感激。与,同同“欤欤”,语气词。,语

9、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先前(为了了“礼义礼义”),宁愿死也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接受施舍。乡,同“向向”,先前、从前。先前、从前。已:已:停止,放弃。停止,放弃。本心: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通假字通假字故患有所不故患有所不辟辟也也万钟则不万钟则不辩辩礼义而受之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所识穷乏者得得我我与与乡乡为身死而不受为身死而不受同同“避避”,躲避,躲避同同“辨辨”,辨别,辨别得,同得,同“德德”,感恩、感激;,感恩、感激;与,同与,同“欤欤”,语气词,语气词同同“向向”,先前、从前,先前、从前重点积累重点积累一箪食,一一箪食,一豆豆羹羹

10、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今义:豆科植物今义:豆科植物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万万钟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非独贤者有非独贤者有是是心也心也古义:代词,这种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今义:判断动词,是古义:益处,好处古义:益处,好处 今义:加上、增加今义:加上、增加万钟于我何万钟于我何加加焉焉古义:能够用来古义:能够用来 今义:表示许可今义:表示许可则凡则凡可以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生者何不用也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于于所欲有甚所欲有甚于于生者生者万钟万钟于于我何加焉

11、我何加焉(介词,表示比较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而而呼尔呼尔而而与之与之由是则生由是则生而而有不用也有不用也(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为为今今为为宫室之美为之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宫室之美今为宫室之美为为之之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为也也(介词,为了介词,为了)(动词,接受动词,接受)(动词,做动词,做)得得故不为苟故不为苟得得也也所识穷乏者所识穷乏者得得我与我与(动词,得到,拥有动词,得到,拥有)(同同“德德”,感恩、感激,感恩、感激)与与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呼尔而呼尔而与与之之(同同“

12、欤欤”,语气词,语气词)(动词,给动词,给)之之呼尔而与呼尔而与之之为宫室为宫室之之美美(代词,他代词,他)(助词,的助词,的)则则则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得之得之则则生生(连词,那么连词,那么)(连词,就连词,就)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所识穷乏者得得我与我与(同(同“德德”,恩惠。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恩惠。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判断句: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也”表判断)表判断)省略句: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我)(我)乡为(义)身死

13、而不受(施舍)乡为(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倒装句:倒装句: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所所欲有于生者甚欲有于生者甚”)课文解读课文解读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者也。”舍舍 取取舍舍 取取舍生取义舍生取义鱼鱼 熊掌熊掌生生 义义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

14、形象地区别了形象地区别了“生生”与与“义义”的价值高下。的价值高下。类比论证:类比论证: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生”与与“义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2.论点提出以后,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理清作逐层论述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者的论证思路。道道理理论论证证正面正面反面反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患有所不辟所欲莫甚于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何不用有不用有不用所欲莫甚于死所欲莫甚于死何不为何不为有不为有不为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对对

15、 比比论论 证证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事事实实论论证证正面正面反面反面一箪食,一豆羹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行道之人弗受人弗受乞人不屑乞人不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勿失其勿失其本心本心对对 比比论论 证证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u“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中“所欲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欲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福利,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u“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中“所恶所恶”可以

16、指哪些事情?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3.3.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本心”的理解的理解?“本心本心”具体指具体指“羞恶羞恶羞耻羞耻之心之心”。“义义”产产生于生于“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有,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才会按,才会按“义义”的原则行事,的原则行事,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

17、格的事来。所以,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基础格的事来。所以,本心,是舍生取义的基础。写作借鉴写作借鉴1.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善用排比,气势充沛。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18、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2.2.比喻对比,深入浅出。比喻对比,深入浅出。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生”和和“义义”,以,以“舍鱼而取熊掌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

19、的人对比,把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乡为”与与“今为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提出论点提出论点结构梳理结构梳理鱼鱼我我所所欲欲也也舍鱼而取熊掌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舍舍生生取取义义比喻论证比喻论证逻辑推理逻辑推理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者,患不辟也甚于死者,患不辟也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由因推果由因推果假设推理假设推理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正面论证,嗟来之食正面论证,嗟来

20、之食反面论证,万钟俸禄反面论证,万钟俸禄正反对比正反对比主旨概括主旨概括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生、义重于利义重于利和和不义可耻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在的道理,提出在“生生”和和“义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心”。拓展延伸拓展延伸u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

21、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u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名人论名人论“义义”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舍生取义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舍生取义”呢?呢?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1、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2、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3、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4、深入

22、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四书之一。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

23、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本课所选的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四种“本心”:侧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礼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只要不丧失这些“善心”,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检查预习检查预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字音字形。为为()宫室之美宫室之美为为()之之所所恶恶()莫甚于死者莫甚于死者箪箪()羹羹()蹴蹴()wiwiwdngng c 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文言文断句方法:掌握大意,语感审

24、读。抓住标志,巧段句读。读后检查,通顺合理。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作者列作者列举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观,赞扬赞扬了什么了什么样样的人,斥的人,斥责责了了什么什么样样的人?的人?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

25、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舍生而取义。文章开头写文章开头写“鱼鱼”和和“熊掌熊掌”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作用?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为什么说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

26、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取义者也。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

27、文章一开始用“鱼”和“熊掌”来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以此引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把“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舍生而取义”。举例论证:“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形象证明了“义”重于“生”的观点。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看法?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看法?这篇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

28、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的问题和应当应当“舍生取义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 正 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 欲莫甚于生何不为 反 恶莫甚于死何不用 正 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 反 不辨礼义受万钟失本心鱼我所欲也义重于生人应保其本心谢谢谢谢观看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