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doc

上传人:帮**** 文档编号:768548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建议付新安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长效脱贫的基础和支撑,是革命老区探索脱贫致富的内生性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路径。2016 年 4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时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大别山区是国家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涵盖 3 省 36 个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其中,六安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所辖 7 个县区中有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裕安区为国家级贫困县区,金安区、叶集区(比照省重点)为省级贫困县区,其中霍邱县和金寨县同时属于大别山连片特困县。截至 201

2、6 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 417 个,贫困人口 36.12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91%,贫困面广、人多、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现以六安市为例,梳理分析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一、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为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振兴,让老区人民尽早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六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脱贫作为推进老区绿色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抓手,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立足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为重点,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增收带动脱贫。截止 2016 年底,特色种养业扶贫方面,全市发展 1项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村 196

3、个,从事 1 项以上特色种养业的贫困户28640 户;通过 1777 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村 361 个、贫困户 16008 户、贫困人口 43699 人。通过调整和优化种养结构,有效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例如,在六安茶谷沿线大力发展茶产业和以茶为主的农家体验和休闲观光项目;充分运用江淮分水岭地区盛产各类优质果等自然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江淮果岭”;围绕打造大别山药谷,以霍山石斛、灵芝、天麻等大别山特色中药材为重点,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生产,等等。光伏扶贫方面,全市累计建成户用电站 21914 个、村级电站 667 个,贫困户实现年增收 3000 元左右,贫困村增收 6 万元左右。电商扶贫方面,霍

4、山县、金寨县、舒城县、霍邱县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近 3000 个,累计建成淘宝特色中国六安馆、霍山馆、舒城馆,邮乐农品六安馆、霍山馆、舒城馆、金寨馆,京东霍山馆、舒城馆,通过网上特色馆运营,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了贫困户增收。旅游扶贫方面,为 60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申报省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 14 个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8951 户、24318 人,可带动贫困人口 8 万人,2016 年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 9200 人脱贫。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近年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工作推进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突出问题:一是部

5、分产业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产业扶贫虽然高度重视,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产业扶贫的思路上,有的帮扶单位追求立杆见影,发展可能难以持续。比如,部分地方编制的产业扶贫项目,缺少严密的可行性论证,脱离地方实际和群众愿望,导致“水土不服,难以开花结果”;有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看到周边地区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尝到了甜头,忽视市场风险,盲目跟风,造成农副产品卖难,“丰产不增收”等,如,由于缺少市场研判、信息不畅、分散生产、品种不一,今年全市毛豆虽然获得丰收,但价格低、销售不畅,导致多数毛豆种植户造成经济损失,挫伤了贫困户生产积极性。二是部分特色资源开发尚未取得突破。六安有皖西白鹅、大别山灵芝、水库

6、有机鱼、中药材、油茶、板栗等丰富农特产品资源,资源开发虽有较大进展,但还没有真正取得突破。少数农特资源有产品无品牌,或有品牌无名牌,或有名牌无产量,同种产品品牌多、生产规模小、质量安全缺乏可追朔性,同质化低端竞争严重,品牌影响力、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低,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高品质的知名品牌;有的地方资源经过开发,初步形成产业,但无产业链或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差,产品效益不明显,带动贫困人口增收难。同时,大别山区秀美的山水资源和富足的红色资源等开发整合程度不高,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不够、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现象较为突出,旅游扶贫项

7、目覆盖面较小,带动农民致富及就业能力不强。三是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管理粗放,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缺少实力强、带动面广,特别是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的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意愿和能力不足。2016 年,全市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 3 家、79 家,分别仅占全省总数的 6.1%、8.6%。此外,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新型经营主体自身产业发展压力大,难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弱、盈利差、履盖面窄,导致不少县(区)、乡(镇)村的产业扶贫缺少抓手和牵引,

8、产业扶贫资金和项目难以落地。四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贫困群众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受益不多。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企业与农户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比例不高;在用工就业方面,企业短期用工较多,有的尚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在入股分红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在经营主体和贫困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不够多,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或者利益分配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效果难以保证。例如,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社近 8000 家,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一定程度存在农民入社“早进晚出”的现象。五是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目前

9、,全市大多数培训机构办学层次低、规模小,布局不均衡,农民参训热情不高,造成部分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种植、养殖、特色林果产业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较少,与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衔接不紧。同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和专业失衡的现象凸显,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如由于禽流感疫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导致从事鸡鸭养殖的经营主体、贫困户遭受经济损失等。二、几点建议1、立足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选准扶贫产业。产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是选准产业方向。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各不相同,要立足本地比较优

10、势,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不同群众创业发展意愿,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着力培育见效快、投资低、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使产业与扶贫对象所在地区相适应,与扶贫对象自身相匹配。同时,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做到“产业链条”与“生态链条”耦合统一,保护好青山绿水。2、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打造特色产业。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和优先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少数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效应,避免遍地开花,平均用力。同时,针对扶贫产业普遍产业链短,产业发展各环节不均

11、衡,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的现状,要高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围绕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畜禽、水产、竹木、羽绒、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瞄准链条补短板,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有机融合初精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实现特色产业化集群发展,使贫困户在就业和从事规模化种养殖方面获得稳定收益。3、对接资本和市场,培育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推进产业扶贫,特别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项目资金、融资信贷、用地用电、税费优惠和金融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

12、市场主体,鼓励做大做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有效对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逐步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市场化,让贫困农户分享“接二连三”链条增值效益。4、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认真研究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对接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助、重点示范等举措,努力改变贫困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对贫困户细化帮扶措施,利用政府部门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牵线搭桥,使贫困户只负责种或养,收购、技术、加工、销售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

13、。要鼓励按照“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思路,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让贫困人口得到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要加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相关契约协议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贫困户获得稳定持续的脱贫收入。5、加强指导,完善服务。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能动性,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普及推广应用;积极培养当地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青年农场主、职业农民等新型技术力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立“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组织力量对各地扶贫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提高工作实效,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完善农业政策保险,发展农业商业保险,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