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与陶渊明的_异中之同_周建忠.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371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_异中之同_周建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_异中之同_周建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_异中之同_周建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屈原与陶渊明的_异中之同_周建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屈原与陶渊明的 异中之同 周建忠 (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江苏南通 226019) 读键词 屈原;陶渊明;文学日记 M要 对著名诗人的比较应有三个层次,显义:异、对立、矛盾;隐义:难、敬佩而不效法;深义:同、卓 异、独立 本文比较屈原与陶渊明的 异 中之 同 :他们的作品,正是其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为人生思 索的 文学日记 或 日记题材的诗文 ;屈、陶之伟大,在于他们不掩饰自己真实的矛盾与动摇,他们能够正确 地直接面对这种矛盾与动摇,从而通过自我调节与平衡,克服这种矛盾与动摇 - 这就是同于常人而又超于 常人的可贵之处。因为孤独、没人理解,他们均将思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古贤、前修中寻

2、找知音。其诗歌 亦是不公开传播的 日记体诗 ,是安贫守拙的自慰、孤独苦闷的释放、尘世哀怨的解脱、苦难历程的记录。 中图分类号 1207.209 K ; 献标识码 A K : 章编号 2095-5170(2014)024)0074)7 在元代文学中,仅以全元散曲、全元词、 元诗选(清 “ 顾嗣立)为例, 屈原 和 陶渊 明 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历史人物,而且常常 联系在一起,或屈陶并举,或是陶非屈。所不 同的 是,屈原形象在元代诗、词、曲三体中是不同的,散 曲颇多嘲讽、否定,元词或同情或嘲讽,元诗则肯 定与同情 1。而陶渊明则大大 走红 于元代文 学,元代诗、词、曲异口同声地赞扬、肯定陶渊明,

3、往往同时流露出羡慕、向往之情,而且在出现频率 上又远远超过屈原。更有趣味的是,有时贬斥、否 定屈原的目的,正是作为陶渊明的反衬出现的。 如范康的寄生草 “ 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醉时有甚思,糟腌两个 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陶渊明在元代文学中 仰之弥高 、 一枝独 秀 ,令古今文人喟叹。 在散曲中,李致远中吕 “ 粉蝶儿 “ 拟渊 明、张可久仙吕 “ 点降唇 “ 翻归去来辞,是摹 拟、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也有直接描写 的,如吴弘道南吕 “ 金字经: 晋时陶元亮,自负经济才,耻为彭泽一县 宰。栽,绕篱黄菊开,传千载,赋一篇归去来。 在元

4、词中,虞集的苏武慢就是化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的,如上片: 归去来兮,昨非今是,惆张独悲奚语。 迷途未远,晨景熹微 ,乃命导夫路。 风扬舟轻,候门童雅,此日载瞻衡宇。 酒盈尊,三径虽荒,松菊宛然如故。 刘敏中太常引 “忆归则曰: 无穷尘土与 风涛。名利两徒劳。解印便逍遥。算只有,渊明 最高。 这推崇,简直有点 登峰造极 在元诗中,用陶、咏陶、崇陶,更是种类繁多, 有直接吟咏的,如方澜的渊明、宋无的渊明 ; 也有题渊明画像的,如贡师泰题渊明小像、郑 元祜陶靖节像 ;又有大量的题图诗,所题之图 有渊明抚松图、渊明归去来图、陶渊明归兴 图、陶渊明漉酒图 ;还有大量的和陶诗,如和 渊明贫士、续咏贫士、和

5、陶咏荆轲 ;亦有集 句,刘因、黄潛常常集渊明句创作诗歌。 当然,元代的 渊明热 不是空穴来风,而与 时代思潮有关。元初文人与统治者的民族分离意 识,导致了一代文学的同趋与走向;隐逸、叹世、放 收稿日期 20140145 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13&ZD11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周建忠,男,江苏靖江人,南通大学楚辞研宄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浪、纵饮、咏史、怀古题材的限定,可以使作者超越 阶段、跨越民族,而成为一代文学的潮流。正是时 代、心态、题材的原因使陶渊明成为 热点 人物 的。人们向往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而人格因素、辞 官归隐则是主体方面,元代许衡卒时语其子

6、曰: 我平生为虚名所累,竟不能辞官,死后慎勿请谥 立碑也。 2不可忽略的是,人们在诗中歌颂、向 往陶渊明,要做陶渊明,但真正去做的,毕竟是少 数。陶渊明,就是陶渊明,有其不可模仿处。薛昂 夫正宫 “ 塞鸿秋已经体会到陶渊明的个性、独 特与甘苦: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 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 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是的,屈原与陶渊明,代表了两种人生模式, 或云载道文化与闲情文化之 别。一般士人,往往 既做不了屈原,又做不了陶渊明,只是跟着屈原愤 世嫉俗、深恶痛绝地发誓、指责而不付诸行动,跟 着陶渊明吟唱、自赏而行动上另有所图或远离 诗意。 在元代文学中,

7、认识到屈原与陶渊明是两座 丰碑,均难以企及,只可敬佩难以效法的,毕竟是 极少数有理性思考的人,寥如晨星。百分之九十 九以上的人,都是通过对屈原模式的背离、摆脱而 归趋、认同于陶渊明模式。 如果撇开时代因素,元代 陶渊明热 的原因 亦源渊于宋代的苏轼,苏轼追和陶诗达 109首,是 一个典型的 追陶族 。但无法解释的是,苏轼也 是一个 追屈 族 ,他说 楚辞前无古,后无今 。 又说: 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 一人耳。 5其屈原庙赋亦悲慨动人 人固有 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又云: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 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 亦独何爱于久生。 这样,我们就要追溯到唐代

8、的白居易,他有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言及渊明的诗作还有 40 首,这才是一个正宗的 追陶族 ,他竭力地摆脱 屈原模式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 咏怀 ); 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 ( 咏家酝十韵)。这种类似元代 是陶非 屈 的 走向也很特别,白居易否定屈原模式,认同陶渊明 模式,但没有做陶渊明,没有成为陶渊明第二。他 既避免了陶的贫寒困顿,又躲开了险恶的政治倾 乳;既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又享受了生活的 赐予 4。 我们终于可以归纳出屈陶二人影响于后代文 人的几种模式: A 、 是陶非屈。但是陶不践陶,仅仅停留在口 头上。 B 、 屈陶并举。往往取其一点,如人格追 求等。 C 、

9、非陶非屈。既不想做屈原,又不想做陶 渊明。 D 、 非陶是屈。执着人生,至死不懈,我行我 素,九死未悔。 四种范型:是陶非屈、是屈非陶、亦屈亦陶、非 屈非陶 都是以屈原模式与陶渊明模式相对立 而言的,作为两种文化 载道与闲情、儒家与道 家、进取与隐逸的代表作比较的。 这种著名诗人的比较应有三个层次: 显义 :异、对立、矛盾 隐义:难、敬佩而不效法 深义:同、卓异、独立 大诗人之间往往有某种感悟,郭沫若说: 我 自己对于这两位诗人宄竟偏于哪一位呢?也实在 难说。 B 也许郭沫若感悟到了某种不同之 同 。 即使在元代,也有人看到了这种深层之同,吴存在 恥园春 “ 舟中九日次韵中说: 出处虽殊,襟怀

10、 略似,光焰文章万古留。 这见地,真是与众不同, 在众人皆见 异 的氛围中看到了 同 。 通过长期领悟屈原,揣摩陶潜,对话沟通,触 类联想,笔者更多地从二者之异中看到了明显的 同 。 1. 出身与来历 他们均为远世显赫,当代没落,屈原唯一可以 炫耀的是 帝高阳之苗裔 ,至于父、祖辈,似乎无 可称道,诗云 忽忘身之贱贫 , 贱贫 可能反映 了比较真实的情况。陶渊明虽有曾祖陶侃光环的 映照,但 昭穆既远,己为路人 ( 赠长沙公 ) , 故 少而贫苦 。大起大落的家庭阴影,由盛转衰 的严峻挑战,良好文化教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政 治上积极进取的文人。但是,少年时代经受的巨 大打击,在心理气质上留下了久

11、远的阴影,屈原 生于国而长于野 ,其中显然包括家庭悲剧的 蛛丝马迹 ,有人推测为 英雄弃儿 似嫌过分, 但父辈没有留给他财产、业绩,则显然是事实。陶 渊明八岁丧父,而且其父 淡焉虚止,寄迹风云 ( 命子),亦明其事业无成。可见家族留给他们 的是 :遥远的回忆、现实的困窘、良好的教育、情绪 的起伏、情感的脆弱。 屈原没有在作品中言及自己的儿子,我们只 能如此推测:即使有儿辈,亦无所作为。根据屈原 的心态与习惯,如果儿子有所作为,那一 定要大书 特书、聊以慰藉的。陶渊明有责子一诗,述及 五个儿子的情况。有人认为陶渊明饮酒过度,导 致五个儿子智商不高,雍、端二子 13岁那年,还难 以区分 六 与 七

12、 ,不是痴呆又是什么? 这 样理解,或许有所偏颇,违背了陶潜 贬 子蕴爱 的本旨。但五个儿子平庸无成,亦是事实。 追溯二人的家庭 脉落 ,我们可以看到:他 们就如一颗明亮的彗星,迅速升起,一闪而过,稍 纵即逝,只不过在广袤的天空中留下一道渐渐淡 褪,又永恒难灭的痕迹 ;他们虽然来有影,去有踪, 但无法寻找那源远流长、极为显赫的家族背景,又 找不 到子孙绵延,事业家传的家庭线索。家庭的 精华似乎正如代代蓄积的能量,在他们短暂的一 生中作了 一次性释放 ,从而也就染上了 一层伟 大、神秘的色彩! 2. 才能与志向 读读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志向主要在政治仕 途方面,可谓远大、执着。屈原的志向正在辅君之

13、 美政 ,举贤授能,君臣契合, 循绳墨而不颇 , 及前王之踵武 。而陶渊明亦不同寻常, 忆我 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回海,骞翮思远翥 。 但论及实际的治国才能,则不得不令人遗憾,屈大 夫才气横溢、娴于辞令是事实,只是将繁杂的政治 理想化、简单化、 英雄 化, 认为 国富强而法立 兮,属贞臣而日娱 ( 惜往日 h 他过高地估计 了自己的才能,那种自以为才能高超的贵族性、复 杂政治生活的幻想性、企望权位官阶的高层性,导 致了孤高自傲的高价值取向。他缺乏从政入世的 苦难 准备,缺乏政治家宽阔的胸怀、胆量、气 魄,缺乏社会关系中从容冷静、兼容协调的组织能 力。屈原未能身居高位,是他的伤心处 ;假如

14、真是 让他握有重权,厉行改革,楚国也未必治得好。陶 渊明仅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没有看出什么 政绩与才能 ;他一方面很想做官,但官儿太小又不 想好好干,所以刚刚到任,就又 静念 园林好,人 间良可辞 !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于是又 隐居,困 家贫 与理想,则又出仕。十三年中,时 仕时归,亦官亦隐 ,经过长久思考、选择,最后走上 归隐之路。同样,在个性气质上,陶渊明亦不宜为 官,他自己说: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 患 (与子 严等疏 )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 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 他曾劝告好友颜延之: 违众速尤,迕风先蹶。身才非实,荣声有 歇

15、( 颜延之陶征士诔 ) s 意即违众速遭指责,背俗先自受挫。身才并 非实在,荣名终归虚无。故要求自己 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他们对政治仕途的过高期望,对自身才能的 过高估价,必然将不得志、怀才不遇 有志不获 骋 ,归结于政治黑暗,忠佞倒置,世风日下,无一 可取。读读屈原的离骚、九章,同时代哪里 还能找到一个好人、一个贤臣,真是 举世皆浊我 独清 ,且看离骚中所述: 众皆竞进以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 世溷浊而不分兮。 世并举而好朋兮。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陶之归隐,他曾强调自

16、己 少无适俗韵,性本 爱丘山 , 质性自然 ,但另一方面亦愤世嫉俗地 归结为社会黑暗,无法生存,如 是非苟相形,雷 同共誉毁 ( 饮酒之为、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 相欺 ( 饮酒之十二),故将出仕比为 误落尘 网中 。他的感士不遇赋更是直接、愤激: 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 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 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所以他们的创作,很少严格意义上的 文学 创作,总是或远或近、或隐或显地与政治失落、怀 才不遇有关。 3. 矛盾与斗争 可以这样说,屈之沈湘,陶之隐逸,均是远大 志向、政治理想与现实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他 们个性执着,与众不同,我行我素,常常

17、令人不解, 加之朋友有限,社会交游不广,以致给人们造成一 种假象:他们是否脑子碰线、精神失常?是遭受重 大打击、少年心灵创伤而导致的病态?其实,我们 的诗人与一般的人一样,均有七情六欲、喜怒哀 乐,同样有做官的强烈欲望,更有 官本位 潜意 识的痛苦而深层的煎熬。他们在漫长的流放疏远 之中、隐居躬耕之中,经受过无数次的犹豫、思考、 彷徨、矛盾、斗争。他们的作品,正是他们心灵发 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是他们苦难历程的真实记录。 他们的作品,准确地说,应为人生思索的 文学日 记 或 日记题材的诗文 。无独有偶,屈原行吟 泽畔,遇到了好心的渔父劝告;陶潜归隐弃官,遇 到了好心的田父的劝告。且看他们的劝词:

18、 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 何不湄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铺其糟而歇其鹂? 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 田父 褴褛茅檐下, 未足为尚柄。 一世皆尚同, 愿君汩其泥。 再看他们的回答: 屈原说: 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 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 父) 陶渊明说: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其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 饮酒之 九) 从二位诗人的作品来看,渔父、田父应该实有 其人,而且都是善意的、友好的,对其遭遇、处境是 同情关心的,其劝告是发自肺腑的,其劝词亦是常 人的、世俗的、普通的

19、、随和的选择。笔者对人们 在解读过程中贬斥、谴责二父的理解,乃至于作为 屈、陶二子的反衬,深感不安。二父所言,亦是二 子思想斗争中不可回避的真实的一个方面。二子 将其劝词写进作品,亦是承认在人生道路上确实 还有自己抉择之外的选择,而且这一选择,也曾经 对他们产生过动摇与影响。他们自身也曾有过这 方面的考虑与斗争。只要看看二子的答词,无一 例外地选择反问句式,即可见其一斑。反诘有力, 表明自己的坚定执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正因 为对方击中自己的弱点,通过反诘来克服、克制、 限制自身的弱点与动摇。这种反诘与其是针对二 父的,不如说是针对自身心灵深处的犹疑、动摇 的。通过反诘的强化以坚其志、以约束

20、自己。 由此观之,屈、陶之伟大,不在于表层上的选 择与坚持:屈原被疏被放后决不屈服,沉湘以抗 ; 陶渊明弃官归田之后决不出仕、终穷一生。而在 于他们心理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净化、自我 升华的胜利与成功;他们不掩饰自己真实的矛盾 与动摇,他们能够正确地直接面对这种矛盾与动 摇,从而通过自我调节与平衡,克服这种矛盾与动 摇 我们感受到的是真实可信的心灵脉搏的跳 动,有血有肉的苦难人生的追求,同于常人而又超 于常人的可贵之处。 假如我们对渔父、田父的解读,还感到不太可 信的话 ,我们完全可以找出众多的旁证。如离 骚中的女嬰、灵氛、巫咸之词,卜居中的八种 选择。选择代表了矛盾与动摇 ;选择,又显示

21、了矛 盾与斗争后的归趋与倾向。八问之中,如果说一、 二问还多少带有可供选择的性质,那么,三至八问 则明显为一是一非,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陶渊 明自己就更坦率了,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 咏贫士之五 贫 与 富 代表了两种选 择:出仕?还是坚持隐居?两种思想在心里常常 发生激烈的斗争,令人欣慰的是,最终 道义 战 胜 出仕 ,脸上的表情也就消除了忧愁的阴影。 他的饮酒组 诗亦常通过反问句式来表达他的 矛盾、斗争,如: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之二 )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之十二)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之十五) 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矛盾、动摇、斗争,他写下 这些干什么呢?他的归去来

22、兮辞,向来获得好 评,或称为辞官归隐的宣言书。窃以为此言过矣, 此篇正是陶渊明冲动弃官、回家犹疑之后 以坚 隐志 的作品。全篇采用了三种句式、三种时态。 写现实思想矛盾,则采用充满理性的反诘句式,如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世与我而相 违,复驾言兮焉求 ? 寓形宇内复几 时,曷不委心 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这种反问本身,正 是其归隐之后无法掩饰的追悔、动摇、矛盾心情的 反映,亦是斗争以 道胜 为结局而以坚其志的。 写归田经过,则采用夸张、放大的手法,如说 草 屋八九间 的住宅有 衡宇 、 园 、 松菊 等,同 归园田居诗说 榆柳 、 桃李 、 深巷 、 户 庭 一样,都是都市

23、化、心灵化的物化描写,是所 谓 无官一身轻 的自我安慰。写将来生活安排, 则采用 或 字句式,写出绚丽浪漫的隐逸安排。 这种超自然、超客观的描写与美化,也是其官本位 失落之后的 异化 反映。 4. 寂寞与孤独 伟人的心灵总是超越世俗的,其精神需求达 到最高层次,其痛苦与忧愁,寂寞与孤独,也就达 到最高程度,有人称之为 伟人宇宙孤独感 。用 罗曼罗兰的话来说,他们是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 是远远走在现代文明之前的人,是被一般人误解、 非议、 诬蔑 的人。贝多芬在遗嘱中沉痛地倾 诉: 孤独,完全的孤独! 屈原、陶渊明也是寂寞、 孤独的伟大诗人,他们的孤独首先呈现在作品中。 屈原的孤独是没有人理解他

24、众人皆醉吾独 醒 ,惜诵抒发的最 有代表性: 情沈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 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 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 申侘傺之煩惑兮,中闷瞀之他他。 而他的对立面又是如此的强大、众多,有 党 人 、 众 、 众女 、 时俗 、 举世 、 众人 、 众谗人 。 渊明隐居以后,也常常感到孤云无依、知音不 存。其饮酒 序 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 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在链雨独饮中说: 自我抱兹独,倾俛四十 年 ,时间实在太长了,常常 慷慨独悲 歌 ( 怨诗 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其饮酒结句云: 但 恨多谬

25、误,君当怨醉人 ,被人斥为谬误,只好装 醉汉,而无法将真实的心态表露出来,简直有阮籍 咏怀的味 m 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 ,人间 难觅知音,无法倾吐,只希望成为一只鸟,到千里 之高空去 安全 地哀鸣倾诉!与屈原一样,渊明 感到孤独,同时受到各方非议,如 闲居非陈厄, 窃有愠见言 ( 咏贫士之二 ) s 咄咄俗中愚, 且当从黄绮 ( 饮酒之六 ) 。渊明在祭从弟敬 远文中,感激敬远对他隐居的理解: 余尝学仕, 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 素志。敛策归来,尔知 我意,常愿携手,置被众议。 而这一 唯一 的知 音,亦于 31岁那年过早仙逝了。颜延之亦很敬服 渊明的不顾众 i 义 岂若夫子,因心违事。

26、畏荣好 古,薄身厚志 3 (陶征士诔) 因为孤独、没人理解,他们均将思维追溯到遥 远的古代,在古贤、前修中寻找知音。如屈原作品 并没有直接点到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吴 起、商鞅等。他涉及的 臣子 类人物分为两组 : 一是羡慕的前贤,如挚、咎繇、傅说、吕望、宁戚、百 里奚(可谓 得志 组 ); 二是自慰的前修,如伯夷、 比干、梅伯、箕子、彭咸、申徒、伍子胥、介子推(可 谓 失意 殉节组 ) 。屈原正是从他们身上藉以自 慰,汲取力量。渊明隐居后,受到 众议 ,故亦大 量引古贤古隐为 知音 ,如 羲皇上人 、 逝然不 顾,被褐幽居 的鲁二儒、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的夷齐、 去矣寻名山,上山岂

27、知反 的尚长与禽 庆、荷莜丈人、长沮桀溺、于陵仲子、张长公、丙曼 容、郑次都、薛孟尝、周阳珪、荣启期、黄绮、黔娄、 黄子廉、疏广、疏受,并且自称 何以慰吾怀?赖 古多此贤 。 屈、陶二子的 寂莫与孤独 ,是他们主观的, 又是客观的。屈子的敏感多愁、憔悴失意、过分的 耿直、过分的执着,加之几分狂态,几分醉意,几分 痴迷,几分迂阔,使他与同时代的人造成了巨大的 隔膜,几乎没有给予一点点与其历史价值相称的 关注,使得当时的历史、文化著作对他没有作出片 言只字的记载。即使跟别的狂人、隐士相比,屈原 也最不引人注目,所以连名字也没有被点一点。 他的诗歌,是其始所未料的政治上失败的结果,那 些泄愤、容情的

28、大量诗作一 日记体诗 ,他自 己根本没有认识到那种伟大的传播价值,自然人 们没法了解他 ,进而就认为 不需 、 不值得 了 解他。乃至于他的生年、卒年、父亲、母亲、祖父、 祖母、妻子儿女、流放次数,也使得我们无从得知。 了解他的生卒年,我们只有两个依据,一是离 骚的两句诗: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 降 ;二是楚怀王、楚顷襄王的生卒、在位年代。 但推论出的结果大相径庭,林庚以为 41岁,蒋天 枢以为 78岁,相距甚远。陶渊明的遭遇亦是如 此,他生活面不广,官位较低,长期隐居不仕,大家 公认为 隐士 。他的诗歌亦是不公开传播的 日 记体诗 ,是安贫守拙的自慰、孤独苦闷的释放、 尘世哀怨的解脱、

29、 苦难历程的记录。如有会而 作 序 曰 : 旧谷既没,新谷未登。 颇为老农,而值年突。 曰月尚悠,为患未已。 登岁之功,既不可希, 朝夕所资,烟火裁(才)通。 旬曰已来,始念饥乏。 岁云夕矣,慨然永怀。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此诗写自己隐居生活的艰难,写自己的思想 矛盾与斗争:是赍志而食 嗟来 ,还是学古贤而 固穷?最后肯定后者: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 遗。斯滥岂彼志?固穷夙所归。 而 今我不述, 后生何闻哉? 正是此诗写作目的,将自己从苦难 磨炼出来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勉励 自己的儿孙。由此可见,他作诗是不求闻达于当 时,只是为了传之于后人,让自己的儿孙们通过诗 作了解自己 为什

30、么与众不同,坚持隐居 这 种隐士生涯的副产品,由于主观的制约而没有在 当时诗坛产生任何影响。似乎连渊明最要好的朋 友颜延之 当时的诗坛领袖,也不知道渊明在 写诗、能写诗、写出不朽的作品,故在其陶征士 诔文中重点介绍 隐逸 个性、生活,至于文学成 就,仅 文取指达 一句带过,表现出颜氏对渊明 的宽容,因其隐逸高节而不对其文学创作以过高 要求。这样,刘勰 文心雕龙、沈约宋书 “ 谢灵 运传论、南齐书 “ 文学传论以及晋宋各史传 均不论及陶诗,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现象。锺嵘 将其列入诗品,又称他为 隐逸诗人之宗 ,显 然是将其诗歌作为隐逸高节的副产品看待的。至 于屈、陶二人后来被评为 大诗人 、 中国

31、十大诗 人 、 世界文化名人 ,并以二人作品成为两门专 学(屈学、陶学),则是他们没有料及的热烈与 繁荣。 5. 理想与死亡 Albert Camus说: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 题,决定是否值得活着是首要问题。 6屈原、陶 渊明浓厚的 死亡 意识、生死反思 ,也是深挚感 人的。李泽厚认为, 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 中最为 惊彩绝艳 的头号主题 7。屈原感受到 理想实现的无望、现实中无法生存的矛盾,如 何 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 吾不能变心 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因而冷静、理智、悲 愤地选择了死: 宁溘死以流亡兮 、 虽九死其犹 未悔 、 伏清白以死直兮 、 虽体解吾犹未变 兮

32、 、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王夫之楚辞通 释认为: 惟极于死以为态,故可任性孤行。 才 敢于放言无惮,倾诉苦衷,问天咒地,抨击谗佞,以 死 的代价给予现实全面 否定,亦流露出对理想 无法实现的眷恋。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影响于后代知识分子的, 并不是其自杀行为本身,而是对死亡的深沉感受 和情感反思,是对死亡的冷静选择与思考。奥地 利作家让 “阿梅里认为: 自杀是荒诞的,但并不愚蠢,因为它以自 己的荒诞不再加剧生命的荒诞,相反却减少 了生命的荒诞。 8 陶渊明对死亡的思考、处置就是平静而深沉 的,求实而豁达的,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 所以 他平静地写拟挽歌辞三首、自祭文 )、与子俨 等疏,同样

33、描写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自己事业的 无成、发自内人的怨愤,如与子俨 疏云: 性刚 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 自祭文 云: 埯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 捽兀穷庐,酣饮赋诗。 临死之前,对迫不得已的 弃官 、对导致自己弃官隐居的原因、对社会现 实的压抑氛围,仍然是耿耿于怀、满含愤慨、不能 自已的;官本位潜意识的深层煎熬,仍然是深沈而 强烈的。所以,面对死亡,他是平静的、豁达的,如 挪挽歌辞三首 ;但又是躁动的、悲愤的、留恋而 不甘的,这种深层的愤慨与眷恋,则是与屈原的死 亡意识相吻合的。 谈及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人们更倾向于儒、道 二家,而以道家为著。因为陶诗用庄子 49次,

34、 用论语 37次,用列子 21次。李泽厚虽然认 为陶渊明体现了儒道的融合但又偏于道,但亦认 为陶渊明受到了屈原的影响,陶渊明的存在,是 儒、道、屈合流的时代氛围影响的结果 K。其实, 陶潜受到屈原的影响、熏陶是明显的,他的读史 述九章就专门写到屈贾: 进德修业,将以及时。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 嗟乎二贤,逢世多疑。 侯詹写志,感鵬献辞。 诗云: 如彼稷契 之贤, 逢世多疑 之忧,可 谓 异代知音 。吴淞论陶说: 出处用舍之道, 无限低徊感慨,悉以自 况,非漫然咏史者。 此外, 读山海经之十二亦咏到屈原之不幸: 念彼怀 王世,当时数来止。 将屈原被放,归之于 怀王之 迷 ,亦是明智、深刻的史识与

35、见地。渊明的感 士不遇赋抨击世风溷 &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 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其例证 之一就是: 三闾发 己矣 之哀 !此用离骚 乱辞 之典: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鉴此,陶渊明用屈、咏屈的次数虽然不多,其 份量、理解、寄托却极深。文学艺术传播的线索, 参考 1 周建忠元代散曲 嘲讽屈原 通论 ,中州学刊, 1989年第 3期。 2 清 顾嗣立元诗选 “ 鲁斋集序。 3 0月 蒋之翘七 十二 家评楚辞。 4 尚永亮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舍态度及其意识倾向 ,中 州学刊 ,1993年第 2期。 On the Simila

36、rities between Qu Yuan and Tao Yuanming in Their Differences ZHOU Jian-zho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ongs of Chu, Nantong Universityy Nantong 226019 China) Key Words: Qu Yuan; Tao Yuanming; literary diary; difference; similarity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levels in the comparison of famous poets i. e

37、. explication: difference, opposition and contradiction; implication: difficulty, admiration but not imitation; profound meaning: similarity, difference and independenc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Qu Yuan and Tao Yuanming in their differences. The works of the both reflect the dev

38、elopment of their souls and are literary diary of thinking for life or poems in the style of diary . The greatness of Qu and Tao lies in that they do not only cover their real contradiction and shake but can correctly face then so that they can finally overcome this contradiction and shake through s

39、elf - adjustment and balance. This is the valuable aspect that equals to and surpass to the ordinary people. Because of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both of them put their thinking into the remote ancient times? trying to find the friends in common belief from the ancient sages. Their poems are unpubl

40、ished the poems in the style of diary a kind of self - relief in poverty and the record of their suffering road. 责任编辑 :邵迎武 往往不是通过数量统计来确定的。陶渊明受到的 影响与熏陶是多方面的,包括儒道兼收而偏于儒 的屈 原、以孔子为主的儒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 家、道屈兼融而偏于屈的阮籍,等等。而就美学传 统而言,对陶渊明的影响,道家是主体的,儒家是 深层的,屈原是潜在的;道家是诗歌的,儒家是哲 学的,屈原是精神的。 文献 M郭沫若题画记,收入今昔集,重庆文学书店 ,1943年版。 6 Albert Camus, The myth of sisgphus 7 M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1989年版。 8 让 “ 阿梅里自杀 “ 论自杀,斯图加特克莱特一考塔出版社, 198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