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学案.pdf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73495535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5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学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学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学案.pdf(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考纲要求】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联系“21 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知识导读】第一节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历史阶段 人类活动特点 人地关系特点 采集渔猎时代崇拜自然 采集渔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切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人口迅速增长,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人地关系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工业革命以来征服

2、自然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后工业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农业)和清洁生产(工业)人地关系越来越趋向和谐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2)人类活动的 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1)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产生环境污染。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过快(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

3、长 3环境问题的表现(重点)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全球性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三个,地域性生态问题有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湿地减少、土壤盐碱化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原因 过度消耗资源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教师点拨】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过快增长或者过慢增长

4、带来的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资源问题包括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但资源问题很难和环境问题区别的清楚,资源短缺会引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也会引起资源短缺,所以人教版把资源问题也归入到环境问题。即环境问题包括三个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在考试时遇到某一经济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发展中国家较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发达国家较经,以环境污染为主。:自然灾害往往由自然原因引起,人类活动可

5、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往往由人类活动引发。但环境问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所以我们在考试时遇到某一经济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时,如果分值较多,除了要回答带来的资源、污染和生态三大问题外,还要答出引发的灾害。【例 1】读下面漫画图,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故水污染是环境污染。答案:C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

6、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指点迷津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公平性强调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它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共同性强调全球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同学们在选择某一事例属于三原则中的那个原则是,可以先想共同性,因为它最单纯,

7、再想公平性,看是否符合上面提到的四条,如果这两个都不是,那就是持续性了,因为在前两个原则中都有持续性的意思。称为可持续发展三原则 第二节 一、中国走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基本国情)(1)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的素质低(2)资源相对短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如淡水、耕地、森林、矿产等的人均占有量均不到世界的 1/3;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导致我国自然资源长期相对短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资源利用率低,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2、解决措施:走可吃席发展之路

8、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集约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3、成果:中国 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发布时间:1994 年 3 月 主要内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对策以及 行动 方案 21 世纪议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总战略,其战略重点是,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是要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地理一轮学案 必修二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编辑:管恩友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包括工业上的清洁生产和农业上的生态农业。工业模式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 可持续 利用,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

9、来源 经济效益:有利于 技术改造 和调整 工业结构 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原理:生态系统 的观点 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 林、牧、副、渔 相结合,协调各方面关系 目的:形成 生态上 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探究】一、分析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及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以污染为例: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

10、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如水污染产生的原因是三废排放的过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以及破坏环境使环境的自净能力下降。(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11、)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例二】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下图是 19952007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 2007 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注:1995 年全国为 100.0。(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

12、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例二】答案(1)呈上升态势;发展、智力和社会三个支持系统。(2)2003 年前徘徊波动,2003 年较快上升,2004 年后平稳发展。农业投入水平增加,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农业政策调控取得成效。(3)变化缓慢,近几年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或尚未持续恶化)。原因: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4)三次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

13、、西部农业占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呈过渡性特征。【知识拓展】1、湖泊湿地生态破坏分析需了解的一般内容及思路(1)湖泊的作用 湖泊对河流起着调节径流的作用。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为航运、发电、发展旅游提供便利。调节区域气候、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2)湖泊面积萎缩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湖水总量减少的角度考虑。沿岸(包括河流沿岸)地区大量引水、用水,导致注入湖泊的河水量减少(人为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其次,从湖床减小的角度考虑。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湖(自然原因),围湖造田(人为原因)。注意,咸水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14、与围湖造田无关。因为咸水湖分布地区地广人稀,造出来也是盐碱地,咸水湖湖水也无法灌溉农田。2、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 生 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 原因 自然原因 后果 措施 森 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 砍 滥 伐,超 出 了 森 林抚 育 更 新 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使 木 材和 林副 产品 短缺(资源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即生物多样性减少,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 质 量 下 降(生 态 破坏),旱涝灾害加剧(次生灾害)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农业结构调整 生 物多 样性 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 类 的 狩 猎采 集、环 境污 染 和

15、生 态系统的破坏 物 种 都 有 一定的寿命 使 野 生物 种难 以正 常繁衍,给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湿 地萎缩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环 境 污 染、围 湖(海)造田、引 水 灌溉 以 及 河 流的截流改向 沉 积 物 自 然充满湖沼 丧 失 调节 气候、调 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的 作 用,生物 多样 性减少。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土 地荒 漠化(即沙 漠西北、华北半旱区(土地荒漠化是风力作业的结果,所以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 度 樵 采、过 度 放 牧、过 度 垦 殖,水 资 源

16、 的 不合 理 利 用,气 候 干 旱、降 水 少,多疏 松 的 沙 质土 壤,多 大风,植 被 稀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 成 危害,威 胁人 们生存,加剧沙区贫困,衰退土地生产力,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自然植被,封沙育草,植树种草;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退耕还林还草,地 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化)不 合 理 的 工矿建设(“三 过 两不”)疏。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协调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草 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 度 放 牧、过度垦殖 气 候 干 旱、降水减少 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降低草场的

17、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划区轮牧、人工种草。水 土流 失(土地 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水土流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所以一般发生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人 口 稠 密、过 垦、过 伐严 重,植 被破 坏。不 合理 的 工 程 建设 降 水 季 节 变化 大 且 多 暴雨,地 势 起伏 大,山 区土层薄。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 下 降。导致 下游 河、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退田还林还牧、植树造林、改坡为梯,(黄土高原还有打淤地坝、小流域综合治理)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污染源 污染物

18、及造成的后果 危害 防治措施 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营养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缺氧,淡水中出现水华,海水中出现赤潮;有毒元素特别是重金属进入水体造成生物中毒。水质变坏、鱼类因缺氧或中毒而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繁殖 污水达标排放、建污水处理厂、有水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严 格 执 行 水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煤烟、粉尘硫氧化物酸雨,汽车尾气排放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 危 害 人畜 健康,污 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

19、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建绿化隔离带;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堆放占据空间,污染水体和土壤垃圾腐化烂臭污染空气 污 染 大气、水 和土 壤 环境,滋生 蚊蝇,传 播疾病。及时清理;对垃圾分类回收。4.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SO2、NOx 等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沙尘碱性中和了酸雨的危害,南方地区酸性土壤加重了酸雨的危害,同时南方比北方降雨多)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5.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问题(1)原因。自然原因: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2)分布:非洲、西亚、我国的北方地区。(3)危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人类的生存。(4)措施:提高利用率,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水循环利用,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