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24168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39(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A.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问题的产生: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B.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2、。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些环境

3、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热带森林遭砍伐、CO2浓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历史阶段: 产业革命前增长缓慢,1650年后加快,二战后迅猛增长,目前速度放慢。(63亿)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增长慢:零增或负增长;人口增长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双重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表现一:对自然资源的

4、需求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增殖,加剧了非再生资源耗竭速度。对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对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的过程就是资源耗竭过程,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表现二: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破坏了生态系统。【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资源:由于滥采草原,城市公交基础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产生:土地遭受水蚀、风蚀、沙漠侵吞而丧失大量良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的问题。 生物资源:由于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产生: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水资源: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开矿和不合理灌溉

5、等,产生: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次生盐碱化问题。矿产资源:由于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产生:矿产资源浪费以致枯竭,并污染环境。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即人均GDP的提高,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的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教育、安全、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领域的改善。总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6、。140环境问题的防治。 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上水平的需要。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等。各种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措施:a.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b.加强国际合作;c.植

7、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臭氧层措施:国际合作,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酸雨防治: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酸雨。海洋污染防治措施:见考点58。森林的保护措施: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6) 水土保持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抓好梯田建设,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实行轮封轮牧,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

8、提高牲畜质量;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煤炭开发做好复垦工作;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打坝建库)。(7)土壤盐碱化的治理: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人们灌溉不合理,引起土壤盐碱化。(8)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扩大林草面积,将三北防护林体系;发展节水农业;解决农牧业区生活能源问题。(9)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9、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防止生物入侵。139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中国的环境保护政府白皮书(二六年六月北京)中国的环境现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环保政策: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10、;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19962005十年间中国保护环境工作:一、环境保护法制和体制: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建立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中国不断加强环境执法检查和行政执法。中国实行各级政府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环境管理体制。二、工业污染防治:这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

11、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等八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并对水泥、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使这些行业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12、,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三是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海南、吉林、黑龙江等9省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 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 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 实行严格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三、重点地区污染治理:近年来,中国政府把“三河”、“三湖”、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 “一市”(北京市)、“一海

13、”(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跨越全国14个省(市),居住人口3.6亿。防止的办法:制定防治计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设重点治理工程。如在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建设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清理了库底固体废物,确保库区水质安全。“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污染防治。防止办法: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燃料和低硫煤,大中城市禁止民用炉灶燃用散煤。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控制措施: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如使用天然气,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对机动车实施了环保标

14、志管理,对高排放黄标车采取限行措施,淘汰老旧机动车,发展天然气公交车,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欧号标准);修订完善了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建筑工地管理,加强对道路机械清扫、冲刷和喷雾压尘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市区100多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全市水泥立窑生产线全部关停。渤海污染治理。治污办法: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四、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城市环保办法: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具体做法: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15、,关闭污染严重企业,利用地价杠杆把一些污染企业迁出城区,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染”的原则,实行技术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把旧城改造与调整城市布局相结合,解决老城区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热,减轻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推行使用预拌混凝土,禁止在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减少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促进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家第阶段标准提高到国家第阶段标准,并制定了国家第阶段标准。办法:使用清洁汽车,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减少铅排放。开展

1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城市政府的环保工作。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五、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办法: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开发生产新型

17、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建设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国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启动了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除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农村新能源建设。重点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推广省柴灶;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

18、源。六、生态保护与建设造林绿化。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方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林龄结构、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森林质量趋于提高,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8.21%。国家林业生态工程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草原保护。为加强草原的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草原工作战略重点实现由经济目标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

19、态优先”的转变,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牧草种子基地、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础。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使乱占耕地现象得到抑制。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对农村及城镇土地、灾毁土地、工矿区废弃土地等进行科学开发,整理复垦,部分资源枯竭型城

20、市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治理和恢复。水土保持。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多个专项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范围由长江、黄河上中游拓展到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和环京津等地区。全面实施封育保护,在“三江源区”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实施封山禁牧。防沙治沙。中国政府将防止土地荒漠化、沙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海洋环境保护。构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和实施了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

21、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继渤海之后,又启动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在长江口和珠江口及其毗邻海域开展了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陆域、海域同步的环境监测和调查工作,建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了船舶污染防治和危险品运输管理,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珍稀物种得到保护,珊瑚礁、红树林及海草床等重要生境得以保护。通过采取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压缩捕捞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实施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

22、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全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天然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保护。重点自然保护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东江源、洞庭湖、秦岭山地等18个典型区域开展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开展了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三江并流等国家重点风

23、景名胜区和一批自然保护区,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或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共有85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和河南嵩山等八家地质公园首批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对危害较大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开展了“十省百县”灭毒除害行动,提高了公众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意识和能力。成果: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扬子鳄、朱鹮等)成倍增加,野生大熊猫数量达

24、到1596只,人工圈养数量达到183只。一些物种的分布区逐步扩展,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被不断发现。一百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崖柏被重新发现。湿地保护。全国纳入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的自然湿地近45%,洞庭湖、鄱阳湖、扎龙等30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批准了10个城市湿地公园。七、环境经济政策和投入:“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资金主要用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地区水污染治理、“三河三湖”污染治理、污水、垃圾产业化及中水回用工程等。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管理,排污费收入专项用于环境污染

25、防治。扩大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范围。八、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手段。通过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工业类项目实现了“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国家环保部门将内蒙古、新疆、广西及大连市、武汉市等五个行政区,铁路和石油化工行业,以及宁夏宁东煤炭化工基地规划和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列为首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澜沧江中下游、四川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沅水流域等流域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中,对怒江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和大渡河流域水电梯级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了环境与发展协调性,提出了流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整体性安排,以减少淹没耕地,和淹没县城,减少

26、移民数量。九、环保科技、产业和公众参与。中国重视并不断提高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十、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长江中上游洪水防治、区域海行动计划和防止陆源污染保护海洋全球行动计划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卡塔赫纳生

27、物安全议定书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并积极履行这些条约规定的义务。1422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对人制约较强,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只能机械迁徙。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欲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财富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重审自己的经济行为, 关注环境和发展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14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A.可

28、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概念: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B.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即:需要人类在生产、生活、思

29、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具体做法案例: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选购带环保标志的产品: 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14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养活相应6倍人口。面临困境: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基数高,人口增

30、加绝对数高,1/4新增产值被用于新增人口。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均量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资源的利用率低,资源相对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中国的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一一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中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中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案例北京留民营村生态农业:1.以前的问题: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过量施用化肥。2.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开展综合利用:促进粮、畜发展,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污染,净化环境。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沼气等。 3.发展方向: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与农业观光、生态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