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300579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2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知识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轮复习古代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专题六: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1368-1840)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五年高频考点:时间轴整理:封建社会的繁盛与危机一、 政治(一)明朝(1368-1644)1.加强君主专制(1)废宰相制度:明太祖P72【知识拓展】废宰相制度的原因:历史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

2、势过重,妨碍皇权集中;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2)设内阁:明成祖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发展过程:阶段内容奠基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形成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充当秘书,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发展明宣宗时拥有“票拟权”全盛明神宗时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运作: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特点:A.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是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名词解释】票拟:内阁学士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

3、对面上进呈皇帝;批红: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渐渐旁落到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知识拓展】对比宰相制度与内阁宰相制度内阁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不能制约皇权相似(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3)宦官专权: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表现:司礼监获得了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知识拓展】厂卫制度1.卫:明太祖设立锦衣卫,官署名。(1)性质:初为皇帝

4、侍卫,后为特务机构;(2)目的:诛杀功臣,监视百官和缉捕叛逆;(3)作用: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2.厂: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时增设西厂(1)性质:皇帝直属,太监主管,特务机构; (2)作用:监视群臣和缉捕叛逆、有权施刑等。3.影响:一定程度加强君主专制,是皇权绝地化的产物;为宦官专权推波助澜,成为专权太监和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2.加强中央集权(结合选必1第1课)省、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3.民族关系(结合选必1第11课)(1)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

5、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管理:北方:蒙古形式内容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布置军镇,号“九边”战争明中期“土木堡之变”,瓦剌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贸易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西藏:形式内容册封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行政管辖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羁縻性质)经济交流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名词解释】羁縻政策:

6、“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4.对外关系(1)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整

7、合选必2第7课)目的政治: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经济: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性质朝贡贸易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过程起源于先秦,隋唐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知识拓展】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相同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不同目的政治:宣

8、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经济: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性质政治行为,封建制度的朝贡贸易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影响经济国力不堪重负;远洋航海业衰落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政治促进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等地的长期贫困落后(2)沿海形势:海防新问题项目内容“倭寇”威胁原因A.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B.明朝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应对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

9、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西方殖民者威胁原因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表现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知识拓展】明朝处理海疆和内陆边疆的政策和结果明朝处理海疆和内陆边疆的政策和结果区域对象政策结果海疆日本抗倭斗争形势逐渐稳定葡萄牙无有力手段获得澳门居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占据台湾南北内陆边疆北方:蒙古人修长城、战争、合议、扩大贸易关系明末维持和平西藏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上层巩固统治东北:女真族

10、设奴儿干都司、册封一定程度巩固统治5.明清易代(1)女真族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2) 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 明朝的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 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14-17世纪中欧对比时间中国欧洲14世纪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开始海禁;朱元璋废宰相制度;朱棣设内阁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15世纪1405-14

11、33郑和七下西洋文艺复兴继续开展,新航路开辟16世纪1519-1522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17世纪1644清军入关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二) 清前期(1644-1840)1.加强君主专制(1)奏折制度: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特点:迅速、机密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职能:军机大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处理一般文书特点:简(机构简单)、速(“跪受笔录”,行政效率高)、密(保密性好)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2、(3)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2.加强中央集权(融合选必1 第1课)省、府、县三级制:内地分立18 省。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知识整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系统汉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东汉,尚书台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郡县二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东汉,州郡县三级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形成三省六部制州(郡)-县二级制唐州县二级

13、道州县三级设置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宋二府三司制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州和县二级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一省两院;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相权扩大行省制,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明太祖废中书省和宰相;明成祖设内阁三司(省)-府-县三级制,派出巡抚、巡按清设军机处省-府-县三级制,巡抚、总督(督抚制度)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识记要点:一个中心(皇权为中心),两个趋势,处在动态变化中3.民族关系(结合选必1 第11课)(1)中央机构: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东南:收复和管辖台湾时间事件1662年

14、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北方:A.民族关系: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清朝入关前,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B.行政管理: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C.特殊手段:满蒙联姻西北:军事斗争、行政管理A.平定准噶尔部: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清军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B.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C.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D.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

15、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部:册封管理地区内容西藏清初清廷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对五世班禅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南:“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P79 历史纵横)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清朝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

16、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知识拓展与总结:历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式(1)军事打击与防御(2)建立政治隶属:册封;羁縻政策;因俗而治(3)加强行政管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地方设行政单位(4)加强经济往来(5)和亲、会盟、和议4.对外关系(结合选必1 第11课)(1)抗击沙俄侵略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7、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2)与西方列强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拒(3)对外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知识补充】闭关政策(1)含义:严格的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原因:根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重要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直因: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勾结 威胁统治 (3) 评价:最严重的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隔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8、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这种政策最终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4)认识:一个国家要向富强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的不同(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5. 统治危机初显(1) 背景

19、: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2)表现内部危机资源危机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危机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阶级矛盾从乾隆后期起,大多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外部危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三)明清的其他政治制度项目内容官员选拔科举制发展到鼎盛阶段(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a.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b.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c.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

20、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等;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2)生源: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3)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官员考核明朝:考满和考察(1)考满: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外地官员三年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官员监督明朝: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1)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六科

21、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特点: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2)地方: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清朝:(1)中央: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2)地方: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法律与教化朝代法律教化明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不遵乡约要受处罚,甚至治罪。清法典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的模式,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

22、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户籍制度明朝:职业定籍、黄册1.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黄册”(户籍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永停编审1.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货币白银货币化(1)发展概况明朝:明初:铜钱、纸币并行 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2)评价: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赋役制度明朝:明初两税法正统年间“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1.明初:赋

23、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2.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3.明朝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原因: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量增加。(2)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3)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终结了两税法,开清朝地丁合一税制的先河。赋役合并是赋役负担更加均衡,使封建政府对人丁的控制进一步松弛一概折银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知识链接】选必1 第4课 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中

24、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评价: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局限: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清朝1.演变(1)康熙年间: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2)雍正年间: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2.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税制的简化,有利

25、于政府的征收。避免了隐匿人口现象,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明朝:1. 基层组织:里甲制十户为一甲设甲首 ,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2. 社会治理: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社会救济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优抚政策养济院二、 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领域表现农业新农作物品种输入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多种经营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品

26、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新的经营方式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货币变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地域商帮一些地方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工商业市镇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发展产生时间:17世纪,明中后期产生地点:江南产生行业:丝织业标志:

27、出现手工工场本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1.市场、劳动力:国内市场狭小,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劳动力2.资本、技术:工场主或商人将经营获得的财富投资到土地上,导致手工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严重影响其扩大再生产。3.政策:明清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4.社会制度: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局限*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主导地位)还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三、 文化(一) 思想领域的变化1变化原因(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

28、芽出现(2)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思想:思想控制强化;西学东渐(4)社会:市民阶层扩大,世俗化倾向发展2.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追求达到圣贤境界,形成陆王心学。(2)主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知识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项目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相同点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

29、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世界本原“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1)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2)清初三先生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

30、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思想领域变化的特点和实质(1)变化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民主色彩;提倡“经世致用”;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等时代需求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

31、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2)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超出儒学范围(二)小说与戏曲影响明清小说的因素(1)素材来源: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2)物质基础: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3)社会基础:市民阶层要求文学作品进一步通俗化。(4)个人因素: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等等1小说(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作品作者地位和评价水浒传施耐庵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西游记

32、吴承恩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曹雪芹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2.戏曲(1)传奇: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长期流行。(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三)科技领域成就国内:总结性医药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地理和地质学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大型典籍编纂明成祖永乐大典、乾隆四库全书西学东渐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

33、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四)中西文化交流1.早期西学东渐2.中国文化的传播14世纪末在琉球传播15世纪,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16-18世纪中国儒家思想、瓷器、丝绸、建筑等深受欧洲社会喜爱,引发欧洲中国热四、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的社会局限:社会的发展是量变而不是质变,没有提出关于未来国家架构的理论(1)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僵化;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3)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出现反传统的进步儒学思想。科技成就以总结性为主,缺乏创新西学东渐(4)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5) 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12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