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089722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梳理-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v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多元:起源多元;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体:各文化区域相互交融,呈现出中原核心的发展方向;v 认识国家产生的表现:宫殿、礼器、阶层分化(奴隶陪葬坑)、有关国家机构、军队等生产力生产工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生产方式渔猎、采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制陶、养蚕缫丝技术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穴(巢)居;迁徙筑屋;定居,村落形成社会关系原始人群、群居母系到父系v 生产力进步(工具改进)是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v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从原始社会到传说中的夏朝商朝内外服制(

2、方国联盟),西周分封制(权力分配)、宗法制(权力继承)、礼乐制(权力认同)分封制特点授民授土,解决贵族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类型有王族、功臣、旧贵族;王族为主且分布在富庶和战略要地;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v 中国古代早期(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血缘与政治结合,家国一体; 借助神权强化王权;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等级严格;评价积极: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利于形成华夏国家认同;消极: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易导致分裂割据;宗法制特点以血缘亲疏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评价对当时:

3、保障贵族世卿世禄特权; 利于凝聚宗族,减少纷争;现实意义:注重家庭和谐,利于强化民族、家国认同;礼乐制(周礼):要求贵族衣、食、住、行等都符合自己的等级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政治商周时期经济:井田制,土地国有,不能随意买卖,耕作方式为大规模简单集体协作(众人协田);文化:人文传统,如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为儒学形成提供条件并深刻影响后世国家治理;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经济1、铁器牛耕使用影响? 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出现并发展;奴隶主贵族逐步衰落,地主阶级兴起并壮大;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货币的使用说明各地商品经济发展,各

4、诸侯国货币形制不一,反映社会分裂割据,不利于各地经济交流;1、总特征: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表现: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重农抑商开始出现;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相互征伐兼并,为求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阶级: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 民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1、趋势:分裂到局部统一;集权的趋势,逐渐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加强;2、尊王攘夷: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礼崩乐坏; 周天子仍有一定影响力; 华夏国家认同;3、三家分晋、

5、田氏代齐:奴隶主贵族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商鞅变法内容评价(背诵)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个体小家庭;废井田,授田于百姓;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推动秦国率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加强对基层管理和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强化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政治春秋战国儒家孔子仁,统治者应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恢复周礼,同时随时代改良制度;首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整理六经,传承文化;v 为什么会有百家? 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奴

6、隶主阶级、工商业者、新兴地主阶级等)v “争鸣”争的是什么? 治国方案v 百家争鸣核心特征? 思想自由、多元v 举例说明百家争鸣发展趋势?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如荀子提出隆礼重法v 儒家和法家遭受不同待遇的原因? 儒家的德治、民本等思想不能满足兼并战争需求;法家思想满足诸侯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需求。v 百家争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思想文 化发展影响深远孟子人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辩证法(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逍遥、自由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思想

7、: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史2秦汉时期(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统一与灭亡1、秦统一六国原因?(1)时代潮流:战国时统一趋势加强; 战乱下民众渴望统一,各地经济发展要求统一;(2)为什么是秦国?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远交近攻,战略得当;2、秦亡教训?应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实行仁政;战乱后,应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用合理手段统一思想,以此巩固政治大一统;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集,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v 评价:既配

8、合又牵制,任何人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之手; 朝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广泛实行;秦统一后,推行全国。主要官员由中央和皇帝任免和考核。4、周与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区别:(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2)秦朝:权力高度集中(君主集权、中央集权);中央任免有任期的官僚政治;基本政治制度秦朝角度/领域内容意义v 秦朝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奠定中国疆域;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制度和国家治理影响深远;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文

9、化交流; 开拓边疆,促进民族交融,强化华夏认同观念;经济(货币)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户籍编制户籍,作为征收赋役依据;加强基层控制,保证国家赋役征收;文字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推行,文化交流,利于文化认同;交通车同轨、修驰道、直道;便于经济文化交流;法律颁行法律,严刑峻法;稳定社会秩序,法律严苛易激化社会矛盾;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征服南方越族,加强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与开发;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基层治理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削弱地方反叛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社会治理政治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

10、郡国并行制 原因:吸取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 危害:王国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引发七国之乱;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经济与思想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汉初经济凋敝恢复生产的需要;措施:经济上:休养生息,减轻赋役、刑罚,恢复经济,出现文景之治; 思想上: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民族关系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西初国家治理1、政治集权:(1)中央:设中外朝制,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地方:实行推恩令、设刺史等加强中央集权;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 (3)选官:察举制选拔人才;2、经济集权:改革币制(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重农抑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征商税;3、思想集权

11、: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一统;4、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解除北方边患;设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v 汉武帝时的时代要求:政治、经济、思想等各领域集权和大一统;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时期汉朝1、史学:司马迁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等3、医学: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东汉华佗发明麻沸散;4、数学:九章算术、周髀算经5、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6、其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v 两汉科技文化繁荣原因?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社会经济发展; 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

12、交流; 对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人民的主观努力两汉时期的文化1、西汉的灭亡、东汉的建立、东汉的衰亡(了解)西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后改革不切实际,引发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刘秀建立东汉,柔道治国,退功臣进文吏,控制外戚,清查耕地、户口,重视儒学,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2、关于外戚、宦官专权:外戚、宦官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外戚、宦官专权实质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3、豪强地主:两汉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豪强地主实力增强,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

13、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4、学会从“疆域”“制度构建与国家治理”“经济与文化”“边疆与民族”等角度分析某朝代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5、评价察举制:选拔人才,利于阶层流动; 后期举荐不实现象渐趋严重,阶层固化;其他考点中国古代史3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政治:分裂动荡,多民族政权并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皇权受到削弱; 南方经济开发原因? 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潜力大; 政策:统治者政策支持,如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 政局:南方相对安定; 劳动力、工具:北人南迁,增加劳动力,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其他:江南各族人民辛勤劳动;魏晋南北朝经济族群认同少数民族迁

14、入黄河流域,与汉人交融;北人南迁,民族交融; 魏孝文帝认为鲜卑为黄帝之后;意义:扩大中华民族族群与文化地域范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推动政治、文化、生活、风俗的认同;为隋唐繁荣奠基;政权制度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典章制度;战争原有民族布局打乱,但由于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淝水战败后迅速崩溃;社会风俗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通婚,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思想文化内迁少数民族接受儒家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喜爱生产生活如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农耕,边疆汉人放牧,接受胡食、胡服;民族交融三省六部制积极: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中书省起草诏令,门

15、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相权一定程度上也能制约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分工明确,唐六部与秦九卿相比,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趋向分离)弊端:三省间互相责难,影响办事效率;(政事堂的设立减少三省之间的责难,利于提高效率) 科举制积极: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礼部主管科考;殿试出现后,皇帝亲点状元) 打破士族垄断,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社会流动性加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读书求功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选拔更加公开公平,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16、完善;(不看门第看才能,由举荐到考试选拔) 为其他国家文官选拔所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公务员考试)消极:明清时期日益僵化,束缚思想;租庸调制到两税法1、租庸调制:(纳粮为租;以绢帛代役为庸,保证生产时间;纳绢帛或布为调)2、中唐以来租庸调制无法推行的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农民无力承担赋役,国家财政收入减少;3、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区别: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资产、田亩为主(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时间:租庸调制征税时间混乱,两税法春秋两季征税; 形式:租庸调制以实物税为主,两税法货币税比重增加;4、评价两税法:积极:扩大收税对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减轻农民对国家

17、人身依附(减轻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经验; 弊端:执行中,税外加征无法杜绝,加重百姓负担; 征税以资产、田亩为主,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中央制度创新选官税制隋唐隋朝大运河为什么: 隋朝统一,中央集权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 为了加强对南方控制,巩固统治; 适应南方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中央政府物资供应; 满足隋炀帝去江南巡游享乐需要。评价: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促进沿线城市发展; 大兴土木激化社会矛盾;唐代藩镇削弱中央集权,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导致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利于抵御外族入侵,藩镇之间相互制衡,一定程度上稳定唐朝后期统治;民族

18、关系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大败东突厥,唐高宗灭西突厥,先后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v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战争,设立相关机构,和亲,会盟,册封等v 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开发边疆;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会盟;靺鞨唐玄宗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回纥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对外交往1、唐朝对外开放包容,史实有日本遣唐使、玄奘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空海来长安求佛法等;(背诵)2、繁荣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繁荣,文化、科技领先世界;(自身优势) 交通发展,海路丝绸之路繁荣;(交通、商业) 政策开放,兼收并蓄

19、(包容性);(政策) 航海、造船技术发达;(技术) 使臣、商人、僧侣、留学生等共同推动;(关键人物)3、意义?对世界: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对中国:传播中华文明;加强中国对世界了解,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其他领域国家治理儒佛道的发展1、儒佛道思想在冲突碰撞(三教并立)中,也相互借鉴吸收;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为减少自身传播阻力,吸收儒、道,渐趋本土化;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统治者崇佛是为了借助佛教安抚人心,扩大统治基础;灭佛是因为寺院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灭佛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发展;3、玄学与魏晋风度:士

20、大夫为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反对礼教,崇尚清谈;文学艺术科技1、成就原因? 社会动荡,士人精神觉醒; 民族交融、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经济发展; 继承和发扬传统科技文化; 古代劳动人民努力;2、唐文化兼收并蓄,包容多元(既狂放不羁,如草书、李白的诗歌;又重视法度体现盛唐雍容华贵,如楷书)成因?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科举制推动育文化水平提高; (其他参照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史4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央1、二府三司制下,如何分割相权?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三衙,与枢密院分掌统兵权和调兵权;2、唐朝按程序分权,

21、宋朝按职责分权,且同一机构内部继续分化事权;1、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守内虚外、崇文抑武、预防为主2、评价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中央,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地方,改变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地方收精兵:地方精锐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削实权:文臣任知州,设通判监察并分割行政权(共签文书); 设四监司从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监控各州;制钱谷: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王安石变法1、背景: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经验教训2、措施:

22、富国:实行青苗法、市易法等,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益赋国用饶); 强兵:实行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评价:取得一定成效,如增加政府收入,但执行不力,新法扰民,加重百姓负担,统治集团分裂日益严重;两宋政治中央为提高行政效率,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统领六部;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担任,打破自然疆界划分行政区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高; 不同于汉唐时期的羁縻政策,对边疆的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元朝民族交融因俗而治,少数民族政权具有二元特征,既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又保留民族特色。辽代

23、南北面官制,胡汉分治;金朝沿袭唐宋制度,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出现“大定之治”,同时保留本民族兵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少数民族在制度创建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元代行省制在地方治理上的成功经验,辽代南北面官制在因俗而治上的成功经验等;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边疆地区农业、手工业获得发展,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民族交融中形成新的民族回回;领域成就(熟读,能举例)意义(背诵)农业种植技术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重要指标)种植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如棉花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提供原料,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边疆农业边疆农业显著进步开发边疆,利于民族交

24、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手工业瓷窑众多,技术先进,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普遍使用煤,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雕版印刷普及,活字印刷术发明,进一步带动造纸业发展,推动文化普及和教育发展商业市场基层市场繁荣(街市、草市);官方榷场推动边境贸易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v 研究某朝代商业的角度:市场、商品、货币、城市、商业税、商人、交通、契约等v 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有何新发展?打破唐代坊市界限(街市、草市)和时间限制(夜市、晓市);经济、娱乐功能增强(瓦舍);v 宋代城市出现以上新变化的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铸币量增加,北宋出

25、现纸币,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城市人口超百万大城市,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经济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唐代以来,开始南移,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表现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事,婚姻不问阀阅)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减少;家中奴婢多为雇佣而非世袭;佃民较少受到契约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迁移、更换职业等限制松弛)原因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租佃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赋税制度的变革;社会程朱理学1、主张:理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儒家伦理是理的具体体现;人生目标是“存天理,灭人欲”,

26、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成为“圣人”; 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认识理;2、特点: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理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儒学哲学化、理论化、思辩化;(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思想合理性) 儒学生活化、世俗化、平民化;(办书院,编写家礼等,宗族建设,乡规民约,使儒家伦理深入影响百姓生活) 重视儒学在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上的作用,维护封建统治;(唐代三纲不正才会有玄武门之变,藩镇割据,希望重建封建伦理纲常)3、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主要原因? 理学论证了封建纲常的永恒性,适应封建统治需要4、评价理学:积极:重视气节、品德,规范人们行为,塑造社会责任感;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

27、等级名分,压抑、扼杀人性;文学艺术科技1、宋代,四大发明都已出现且被广泛应用,不仅对中国对世界也产生重大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促进欧洲采矿和金属制造发展,指南针在地理大发现中作用重大;2、宋以来中国古代艺术的两种发展倾向:受理学、科举制、文人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内在意境表达如书法、文人花鸟、山水画; 受商品经济,市民工商阶层壮大等影响强调个性,反映社会风情,如清明上河图、元杂剧;4、发展原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需要; 政治:科举制;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 思想:理学兴起,文人重内心修养; 文化模板中的其他角度(政局、前代积累、劳动人民

28、,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等) 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史5明清时期明朝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丞相,皇帝直接领导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内阁“票拟”奏章处理意见,后由皇帝“批红”;宦官专权,司礼监代皇帝“批红”,通过东厂、锦衣卫监察官民;v 认识:内阁与军机处都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实质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清朝奏折制度,雍正帝设军机处,简化处理政务程序;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皇帝对官僚机构控制力强;中央内地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但三司互不统属,影响地方管理效率;明中后期以来逐渐形成督抚制;边疆与民族关系特点方式多样:设置机构(明设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清在台湾设府

29、,隶属福建省); 任命官员(清代设驻藏大臣);武力平叛(清代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清代册封达赖、班禅);边境互市(明代与鞑靼和议,开放互市,维持边疆稳定); 颁布法律文件(清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管辖权); 清代在西南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加强中央集权);中央统一管理(清代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地方因俗而治;(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册封达赖班禅等)意义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发边疆,促进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边疆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奠定后世中国的版图;对后世处理民族

30、关系提供借鉴;地方政治1、史实: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目的是宣扬国威,而非经济目的,带来较大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海禁:明朝初厉行海禁,严禁私人出海,官方贸易不受限制,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形势逐渐稳定,隆庆开关,适度开放海禁,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放松; 闭关锁国:限制海外贸易,既限制国人出海,又限制外商来华。乾隆时仅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特许“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2、海禁、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3、危害: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错失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契机。得出的教训是坚持对外开放,增强海权意识;对外关系农耕经济

31、高度繁荣农业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提高; 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税制改革: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清朝“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现象也逐渐减少;全社会来看,小农经济仍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仅存在于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且发展缓慢;手工业出现新型生产关系,开设手工工场,雇佣劳动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白银广泛使用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利于商业资本集聚; 商帮形成如徽商、晋商; 工商业市镇兴起,形成区域性贸易网络(区域化、专业化);经济思想王阳明(王守仁)心学1、主张:致良知,内在良知

32、就是理,克服私欲,践行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评价: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发奋立志;隐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诱发新思想,如李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1、背景:政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要求个性解放; 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日益僵化;2、主张:李贽:反对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男女平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3、评价:提倡个性、反对专制的倾向一定程度冲击封建统治,但未推动社会转型;工商皆本、早期民主思想等丰富儒学内涵;文学艺术科技小说、戏曲繁荣,受商品经济影响,体现

33、性解放,追求财富等价值取向; 私人编纂的科技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对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进行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官方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等借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目的;v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直接或间接为农业服务,多为经验性总结,缺少革命性技术创新;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但未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思想文化时代潮流西方(鸦片战争前)中国(清王朝)v 明到清中叶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

34、国等政策限制;商人将钱用于投资科举,买田置地,限制扩大再生产; 根本原因:落后封建制度的制约;政治民主化、法治化革命、资产阶级民主制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经济机器化、工业化相继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市场化殖民扩张,开拓世界市场海禁、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思想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发展八股取士,文化专制,进步思潮未成为主流科技科学化重实验、理论的近代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未出现推动社会转型的科技创新军事船坚炮利(热兵器)装备落后(冷兵器)总述向工业文明转型先进的工业文明落后的农耕文明社会转型困境第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