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2287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讲)(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专题 0101 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论述类阅读之概念筛选 精讲目标精讲目标1.回顾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句子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句子类试题答题技巧。精讲考向精讲考向考向一:重要概念考向一:重要概念【真题典例真题典例】1、 【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19 题。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

2、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 ,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 “活包公” ,要成“活某某” ,还看

3、演员如何去演。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 分钟” “35 分零 5 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 ,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

4、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 “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2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 ,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

5、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 ,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选自叶秀山文集 ,有删改)1717文中文中“谱谱”的含义有哪些?(的含义有哪些?(6 6 分)分)【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找出该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理解文中“谱”的含义, “谱”的含义在文中可以直接进行筛选,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 3 段,找到位置所在就可以直接概括了。18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 分)【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

6、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解析】本段内容大概是:首先从书店里的菜谱说起,然后论述菜谱只是给人一个规范,运用菜谱必须把握火候,把握火候是实践性的,是艺术性的。最后又谈到了“谱”上,谈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概括思路时语言要简洁。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段落的论述层次即作者的论述思路,本题论述思路归纳范围在第 4 段,一般思路为“首先引出什么话题,接着具体论证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本段围绕“菜谱”分析层次即可。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7、 (6 分)【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解析】阐释“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中心词是“自由” ,明确“自由”是什3么,是艺术家在演艺过程中的一种状态和追求;然后分析“自由”的限制语“有规律的” ,何为“有规律” ,为何要“有规律” ,这结合文本主旨进行分析及“谱”的含义去分析即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一题其实是考查文本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目的。对于“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的解读,要分别解读“有规律”与“自由”的含义,再

8、联系全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即可。2、 【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 68 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 ,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9、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

10、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11、” ,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4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

12、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 “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有删改)6 6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庄子庄子秋水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

13、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

14、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答案】C【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依据题干确定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移情”二字,然后明确要求“不正确” ,然后到文章找出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较。A 项源自文章第一段,B 项源自文章第二段,D 项源自第四段。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关于审美

15、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5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这种观点不可信。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心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概括。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B 项, “这种观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

16、可信” ,并没有说谷鲁斯的观点不可信。【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对于文意概括题,考生应明确题干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先分析选项,凡说法过于绝对,有因果关系的选项要重点关注,因为这些选项易犯绝对化、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毛病。比如本题中“这种观点不可信”就过于绝对化,与文意不符,因为文中只是说另一种观点更可信而已。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

17、:“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答案】D6【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本题较之上面难度加大,文中很难找到相同的内容,

18、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文章里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选项中的问题。比如本文主要讲述“移情”这一内容,考生可以依据文本把握移情的特征,然后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与文中观点一致,显而易见, “只属于青山”这一说法与移情“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不一致。【考点直击考点直击】“重要概念”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

19、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 ,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指的是对论述对象或论述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 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有单独命题,也有与筛选概括结合的综合命题情况。总体来看,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合、偷换概念等。2018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技巧揭秘技巧揭秘】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历年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仍是复

20、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理解概念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2多读勤练,锻炼思维能力。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读论述文,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掌握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方法:7(1)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找准信息区。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2)方法二:识破干扰保准确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

21、的陷阱有:背离原文,歪曲观点。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过于武断,以偏概全。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目的是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22、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赅全。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信息。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3)方法三:文题比对细排除通过对比会发现,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4)方法四:标志词语助判断 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

23、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训练提分训练提分】1 1、【山西省运城康杰中学 2018 届高考模拟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8第一,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

24、”的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 “天人合一”最早来源于原始宗教的“神人合一” ,发展为老子的“道法自然” 、 易传的“与天地合其德”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 。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 ,即生命

25、也,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周易泰卦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 “生”的甲骨文即为“生” ,草生地上,万物繁育。这里的“生”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气” ,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 周易咸卦“天地交而万物化生”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 周易系辞上言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曲的起承

26、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学智慧。第三,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太极图示” 。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其言有理。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 S 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等。第四,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一

27、种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一种块的艺术、空间的雕塑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音乐之美,一切都犹如乐音在时间中流淌,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比如国画中的多点透视, 清明上河图就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完整的风情画面。而最能反映线型艺术特点的是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成为中国传统线性艺术的典型代表。(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 , 光明日报2018 年 01 月 07 日,有删改)(1 1)下列选项不能符合)下列选项不能符合“生生美学生生美学”的一项是的一项是A A在在论语

28、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中,孔子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B B在在离骚离骚中,屈原说:中,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C C在在荀子荀子中,荀子说:中,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 D在在望岳望岳中,杜甫写道:中,杜甫写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生生美学”的基本特点B文章首段对“生生美学”进行概述,引出对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的论

29、述。C文章第三段主要对“天人合一”的“一”进行阐释,然后引用周易进行例证。D文章论述“太极图示” ,认为其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是对生命形态的描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 “主要对天人合一的一进行阐释”错误,梳理第三段内容可以发现,此段主要谈的是“阴阳相生” ,提到“天人合一”的“一”是为了对“生”进行阐释。A 项对全文整体思路进行分析,说法正确。B 项是对第一段的论述思路的分析,说法正确。D 项是对第四段内容的论述分析,说法正确。点睛:本题主要从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逻辑的角度设题,命题人大多会按照文章论述顺序设置选项,往往既有对局部的考查,又有对

30、整体的考查。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围绕话题整理论述思路,在解题时要有整体意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的著述想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则须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如果说“神人合一” “天人感应”还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那么“天人合一”已极大地削弱了宗教色彩。C在书法和绘画中多用 S 形,可借助圆形艺术思维构成艺术的巨大张力,因为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 。D按照“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的标准,可判断出某些诗歌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正确,是对原文最

31、后一段意思的归纳和概括。A 项逻辑错误,应为:学者若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著述便可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B 项, “天人感应”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说其带有“原始宗教色彩” ,表述错误。C 项,“其形植根于太极图示 ”于文无据,S 形与“太极图示”孰早孰晚,原文中并无明确信息。2 2、【河南省洛阳市 2018 届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周易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

32、典主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 周易卦爻辞筒约的特点更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 “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 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弑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之故。依此例可以得见, 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筒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 “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主义美

33、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 ,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和谐。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中道”在于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 “潜

34、龙,勿用” 亢龙,有悔” , “在田”好, “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 , “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 A 的思11想相同。另外,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时“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嚣

35、”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采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摘编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 )(1 1)下列关于)下列关于周易周易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周易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与古希腊文明有极体现出古希腊的古典美,与古希腊文明有极深的渊源。深的渊源。B B 周易周易充分体现了简约之美,它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筒约,语言充分体现了简约之美,它取象以尽意,并且其中的卦爻辞非常筒约

36、,语言张力十足。张力十足。C C 周易周易乾卦中六爻分成三组,分别代表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乾卦中六爻分成三组,分别代表天、地、人,体现了结构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的和谐。上的和谐。D D中西古代文明对中西古代文明对“道道”的追求完全不同,西方为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中国为断的追求完全不同,西方为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中国为断吉凶、知进退。吉凶、知进退。【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强加关系, “与古希腊文明有极深的渊源”说法不当。文章阐述的是周易与古希腊古典美学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

37、,而非两者之间的“渊源” 。C 项,曲解文意, “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 。D 项,说法绝对,根据最后一段“中希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可知, “中西古代文明对道的追求完全不同”说法不当。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是总领段,提出了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体现出的古典美的论题。B

38、对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筒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C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结构对称与意义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论证清晰,说服力强。12D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在最后一段又进一步强调了周易与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密切关系。【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文章运用的是“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是总领段,最后一段是总结段,中间部分是分层论证;并且,最后一段又进一步强调了周易与古希腊古典主义

39、。(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大致包含筒约、对称和节制三点,这隐含着古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B西方古典主义美学昀奠基人贺拉斯认为,作品首尾贯通,整体和谐,所以各部分之间有机协调。C亚里士多德对“过不及”和“中道”思想的论述,体现出他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D通过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态度可以看出, 周易的思想与荷马史诗中的追求相同。【答案】C考向二:考向二: 筛选整合信息筛选整合信息【真题典例真题典例】1、 【2017 年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

40、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13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

41、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

42、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 “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3、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分)A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乡痛” 。B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

44、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答案答案】C】C【考点定位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C。【名师点睛名师点睛】论述类文章在作答理解原文内容时,要紧扣原文内容,注意将题目选项与文论述类文章在作答理解原文内容时,要紧扣原文内容,注意将题目选项与文章内容的一一对应,然后仔细辨析两者内容上的异同,不要被众多的试题文字弄昏了章内容的一一对应,然后仔细辨析两者内容上的异同,不要被众多的试题文字弄昏了14自己的头脑,要学会把握其中的主要信息,摒弃次要信息。自己的头脑,要学会把握其中的主要信息,摒弃次要信息。2下列对原文论

45、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答案】C【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大意,然后是归纳要点,明辨关系,最后提炼整合,明确中心。其中论述类试题设题陷阱有以偏概全、

46、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即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答案】B【解析】B 项“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关系【考点定位】分析概

47、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把握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筛选出文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一般的可以抓住论述文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等等。这些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阅读论述类散文同样需要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在表述中的作用。如表示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等,忽略了这些词语的修饰限定对象,就必然难以准

48、确把握。152、【2016 年高考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

49、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