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_赵厚福.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36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_赵厚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_赵厚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_赵厚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_赵厚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O I : 10. 13811/j. cnki. eer. 2005. 02. 0Q3 电化教育研宄 2005年第 2期(总第 142期) _ 理论探讨 文章编号 1003 1553(2005)02 0009 05 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 赵厚福 刘兆臻 2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 200062) 摘要 从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技术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技术本质的揭示,进而对教育技术 的定义进行考察,可以得到富有建设性的结论。本文所做的就是这种尝试 . 关键词 技术 ;本质;教育技术 ;定乂 中图分类号 G40 05

2、7 文献标识码 A 一 、 引 言 在开始本文的论述之前,我们意识到必须回答下 面两个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的意义; 。本文的意义。 问题本身如果没有意义,显然我们的讨论是没有 必要的,但是即使问题本身很有意义,我们也会受到 这样的质疑 :你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无法 回答,那你们同样不需要讨论了。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技术的本质与教育技术的 定义。一个领域的定义对一个领域来 说,无疑是重要 的,我们引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中 的一段话来说明 :“ 教学技术 1994年的定义进一步澄 清了领域的学术界限,同时指出了各范畴间的联系与 依赖性。它试图推进领域的发展,并促进教学技术

3、人 员团体中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 ” 1领域定义的作用 在这里被归纳为三点: 对领域本身进行界定和揭示; 有利于专业人员的交流; 推动领域的发展。 我们对本文问题本身意义的理解基于以上三点。 “ 参与形成 1994年定义讨论的专业人员清醒地 意识到了来自个人和集体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念对 教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这些方面被认为是教学 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基础。 ” 2对定义产生影响的因素 可以更为简洁地概括为两点: 。该领域人员的知识结构; 该领域人员的实践活动。 在这里,哲学观点和价值观念被包含在知识结构 中。 然而即使因为我们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实践 活动,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的讨论是有意义的,这

4、是因 为我们的讨论很可能已经出现过,所以我们的讨论的 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否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来自 于以下两个方面: 。讨论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讨论问题的结论。 本文试图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揭示教育技术的 定义。这种视角是有意义的,因为 “ 教育技术学最深 层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技术哲学与教育哲学,因为这 决定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技术观和教育 观,并由此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技术观。 ” 3但这种视 角不具有创新性,可以列举的例子是学者李芒和桑新 民的两篇论文,但在问题的结论方面,我们依据技术 哲学对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阐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 技术本质论。这种新的教育技术本质论完全不同于 现今所见

5、的教育技术本质论,因为它们之间的分歧如 此之大,所以我们认为写作这篇文章是有意义 的。 自从古希腊出现 “ techne” 这一词语以来,人类就 己经开始了对技术的思考和论述,这些论述的数量是 无法统计的,我们更不可能完全收集它们。因为我们 的论述基于我们收集的资料,所以我们必须指出这一 点。此外,我们也承认这样的观点:任何定义都是一 个历史范畴。虽然我们总是试图表达一个尽量全面 的定义,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出于我们的思考,而 我们生活在历史的一点上,我们的所有认识都基于这 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这些认识必定属于历史性范畴。 我们的论述除了基于以上的事实外,还基于这样 的世界观 :我们认为世界是

6、复杂的。所以我们不试图 将我们的论述简单化。哲学和科学表面看上去总是 将世界简单化,而事实却恰巧相反,人们的哲学与科 学体系越来越庞大。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们必 须注意到,其实哲学与科学的概括总是对世界某一部 分,某一层面,并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这种划分越细 则对世界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所以对于技术,我 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将从技术的要素、技术的属 性、技术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论述。 1. 技术的要素 198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中对技术有这样 的 解释 :“ 技术一词是由希腊语 techne (艺术,技巧 ) 和 logos(言词,说话 ) 结合而成的。在希腊它的含义就 是,关于技艺的完美与实

7、用的演说。 ” 从词源上讲,技 术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对技巧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论述, 而现在人们在谈到技术时已经不再将艺术包含在内 了,将这两者分开的理由在于技术总是追求有效性。 关于技术的有效性我们将在后面作专门的论述。那 么除去艺术后,技术被指为技巧,这里的技巧指的是 人类的技能。这样一种理解显然是基于当时的社会 实践,而且持续了很久。 “ 在近代产业革命以前的手 工业时代,技术的 进步主要是依靠各行业的工匠、技 师在实践中的摸索创造和传授经验。这就使得人们 对技术的理解,往往侧重于技术中的主观因素,即把 技术看成是由经验而获得的某种技巧和能力。 ” 4所 以技能作为技术的一个要素很早就已经被人

8、们意识 到了。 然而我们也同时意识到在现代用技能来涵盖整 个技术己经行不通了。德国彩色弗塞尔大百科词 典有这样的论述 :“ 用科学的语言来讲,技术就是各 种工具的发展、制造及有意识的运用。用专门的语言 来讲,技术就是依据对自然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 并有意识地运用它来设计和使用各种复杂工具和器 械,在这段话中,我们必然会注意到,诸如 “ 工具 ” 和 “ 器械 ” 这样的字眼被大量使用。在 “ 近代产业革命 后 ,大机器生产使劳动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过去 靠长期积累经验形成的技能、技巧才能做到的事,现 在利用工具和机器很容易办到了。技能和技巧的作 用相对减弱,机器和工具的作用增强,于是人们开

9、始 倾向把技术活动的客观因素,即机器、设备、工具等物 质手段看作是技术的主要标志了。 ” 5虽然我们不赞 成技术就是机器的说法,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机器 和设备等物质工具对于技术不可或缺。作为技术的 一个要素加以定义我们选择了另 一个意义更为广泛 的词语 :手段。 除了上面我们己经论述过的要素技能和手段外, 技术还有它的第三个要素 方法。我国的辞海 对技术有这样的解释 :“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 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广义地 讲,还包括相应地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 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和方法。 ” 这里的 “ 工艺过程 或作业程序和方法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

10、被笼统 的称为技术。比如,栽培技术、编织技术、冶炼技术等 名称,它们更确切的是指工艺过程、作业程序。我们 将用 “ 方法 ” 这个术语指代它们并且作为技术的第三 个要素。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对技术的要素作出界定时 碰到了许多问题,这里借用彭绍东的一段话来对其中 的一些作点说明 :“ 有人说,技术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类 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知识形态的 技术,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只是存在的表现而已, 并不能说它们是技术的构成要素。因为经验并不就 是技术,而只是技术的应用或其他实践活动所形成的 一种经历、体验与知识。知识与理论也不等于技术, 而只是技术的一种载体与表现形态而己。实体形态

11、的技术到底指什么,表述并不明确。还有人说,技术 应该由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 工具手段三大要素有机 结合而成。我认为智慧经验并不就是技术的要素,更 不是技术的所谓核心层。因为,这里的智慧经验亦只 是技术应用后形成的相关意识和能力,是技术应用的 一种结果的表现形态而已。至于将方法技能绑在一 起,并认为它是一种工作途径和工作程序,其理解似 乎有点含糊,其实技能就是技能,既非工作途径,也不 是工作程序。 ” 6 2. 技术的属性 在技术哲学里,技术的属性通常被概括为自然属 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 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 使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 作为劳动手段,工艺

12、或技能 ,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任 何时代的技术都是对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违背自然 规律的技术都是不能实现的。 ” 7然而技术的这一属 性似乎也在揭示技术的内在构成要素还包括自然规 律,但是我们稍加考虑,就会发现技术改造自然的特 征与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本质不同就足以将这一点 否定了。关于技术改造自然的特征我们将在下面作 论述。但是自然规律对技术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对 技术的自然属性的这种概括恰恰是为了反映这一点。 社会属性。 “ 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 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 技术严格受 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没有基于社会需要的技术目的推 动,技术是无从产生的,任何技术目的的规

13、定和实现 , 又却要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 10 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 响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模式,也影响技术的 风格和形式。即使依照同样科学原理,达到同样功能 的技术,在不同时代对不同民族也有显著不同的风格 和特色。 ” 8在这里,技术的社会属性被界定为两点: 。目的性; 。社会条件制约性。 然而我们更倾向于只选择社会条件的制约性作 为技术的社会属性,这不仅仅因为这一观点被更广泛 地认同,还因为目的性反映的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 题,而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属于技术的人文属性,我 们认为将它归纳到技术人文属性中加以论述更为恰 当。 正如前面叙述的

14、一样,技术的目的性反映了人与 技术的关系问题,然而在技术哲学中,这种关系虽然 被大量论述,却从未被归结为技术的人文属性。我们 的这种提法未必合适,但值得肯定的是这种创新无疑 是值得尝试的,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问题更为 清晰、更为合理的解释。技术的人文属性反映 为两 点: 。目的性; 。有效性。 技术的目的性在美国人韦伯斯特的第三版新国 际词典对技术的定义中被这样论述道: “ 技术是把 知识用于实际的目的。 ” 技术的目的性我们理解为 : “ 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 ” 在德国弗塞尔彩色大百科 词典中将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确 :“ 只有当他们充分 认识到技术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时候,技术的发

15、明才有可能被利用,并促进其发展。 ” 这种需要通常来 自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意或实际中存在的急需解决 的问题,比如人类交通工具的进步就可以说明这一 点。当人们步行时,发现速度慢,于是发明了马车 ;发 现不能过河,于是发明了桨船 ;发现不能飞行 ,于是发 明了热气球。但人类还不满意,所以又出现了汽车、 轮船、飞机,甚至火箭和航天飞机。这些技术的产生 和发展都是以人类的需要为动力的。 与技术的目的性紧密相连的是有效性。我们发 现人类利用技术达到自己的目的的过程本身也是一 个提高效率的过程,比如在上面交通工具的例子中, 马车到汽车的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效率的提高,有 时甚至我们可以说是人们为了追求效率

16、才去发展技 术。然而技术的有效性不仅仅限于提高效率,它还包 括追求最好的效果和追求最经济的效益。在这里我 们严 格区分效率、效果和效益这三个术语。 “ 效果 ” 是 对最终结果的一种衡量,与目标相联系,不涉及前提 和代价。效率通常指单位时间内人们取得的成果的 大小,它与效益的区别在于效益侧重于经济方面。比 如我们用效果 /时间来度量效率,而用效果 /花销来度 量效益。技术总是试图在这三个方面达到统一,如果 不能达到统一,也至少要在一个方面达到可以接受的 程度,绝对不存在二者都被放弃的技术。 技术的人文属性在下面这个定义中得到了较为 全面的体现: Technology-a system base

17、d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ifested in physical objects and org a n i z a - tional forms, for the attainment of specific goa l s , de- veloped and applied so that we can doing things not other in possible, or so that we can do them chea p e r , faster, easier. It goes beyond the usual ident

18、if i c a t i o n with pieces of hardware and ways of manipulating them. 9 3. 技术的本质 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日本的技术论学者进行了 激烈的论战。在论战中形成了这样两种主要的观点: 相川春喜 :技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 。武谷三男:技术是人类实践中对客观规律有意 识的运用。 这两种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将这两 种观点分别称为体系说和运用说。 体系说。这种观点可以在前苏联的哲学百科全 书中找到 :“ 技术一词源于 techne - 技能,技艺,能 力,是关于社会活动的工具和技能的系统。经过一定 历史过程而发展着的技

19、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认识 自然力及其规律的手段。 ” 显然这样一种描述所覆盖 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相川春喜的 “ 技术是劳动手段 的体系 ” 的说法。但它对于技术这个体系的构成要素 的界定是不确切的。这种不确切的描述在我国的科 学学词典中被消除了 : “ 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 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 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 然而这个定义 所清晰阐明的技 术要素与我们的归纳相差太远,它过 于宽泛了。在要素界定的准确方面和表述的清晰方 面都可以被接受的概念在由原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 宄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高等学校教材自然辩证法 中出现了 :“ 技术是人类

20、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 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 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 1W这个概念还论 述到了技术的社会和人文属性,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定 义。然而基于体系作为落脚点的定义在揭示技术本 质方面永远不会让我们满意,因为我们不能将技术的 11 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运用说。鉴于技术体系说的这种缺陷,转而让我 们开始对运用说进行考察。日本学者星野芳郎的观 点属于运用说。他这样论述道 :“ 为了支配自然,人类 领悟或认识自然规律,并把它们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 在这个表述中,自然规律被予以 充分的重视,这种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在运用说中是常 见的。美国

21、经 济学家加尔布雷因 ( Galbirth J。 1在 工业化国家 ( The New Industrial State. 1967. P24)中对技术进行了这样的界说 :“ 技术是指科学和 其它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运用 。 ” ( The principal definition of technology prefers a a sy s t e m a t i c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or other organized kno w l e d g e to practical tasks. ” )这样的论述显然已经摆脱了对技 术的要素进行列举的

22、束缚。但这种论述的落脚点 “ 运 用 ” 这个词语太含糊了,我们从中可以隐约意识到的 是技术的存在状态可能是动态的,即无论是技能、物 质手段、科学知识,或是它们的简单相加都不是技术 的全部,技术是这些要素构成的动态过程。这种意识 产生了很多的以 “ 过程 ” 这个词语作为落脚点对技术 进行揭示的定义。比如: “ Technology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humans modify nature to meet their needs and wants. ” 11显然这个定义对技术的存在是动态的 这一理解的阐述是明确的,然而 “ 过程 ” 这个词语也只 能用于描述技

23、术的存在状态,无法确切揭示技术的本 质。对这一问题作出进一步论述的是美国人罗伯 . E.麦吉恩 :“ 我把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除 技术外,人类活动还有很多形式,比如科学,艺术,宗 教,娱乐活动等。 ”“ 海德格尔认为有如下两种基本观 点:( 1)技术是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 ( 2)技术是人的 活动。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工具性 和人类学的定义。 ” 12我们也倾向于采用将技术作为 人类活 动的说法,它在揭示技术的本质方面是优越 的。我国的哲学大词典中技术这一词条的最后一 句话也包含有类似的观点,虽然在表述上有所差异: “ 从本质上说,技术是一种劳动的形态,是人类自身功 能对

24、象化的产物。 ”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我们认同技术是人类活动的 说法,我们还需要对技术的特殊性进行说明,因为只 有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将技术与人类的其他活动 相区分。技术的特殊性在于它总是试图改造自然。 大英百科全书中英国人 C.P.斯托弗把技术定义 为 :“ 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周围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 在本文的英文引文 111中有 “ modify nature” 的字样, 星野芳郎 “ 支配自然 ” 的提法,以及 “ 改造,控制自然 ” 我们完全可以判定不试图改造自然的活动不能称为 真正意义上的技术。 4. 小结 我们在这里对前面的论述作一个小结,以便更清 晰、完整地表述我们对技术的认识。

25、 。技术具有三个构成要素 :技能、手段、方法。 技术具有三种属性 :遵循规律的自然属性,受社 会条件制约的社会属性,人文属性包括满足人类需要 的目的性和追求效果、效率、效益的有效性。 。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将技术定义为 :在一定的社 会条件下,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己的技能,借助 一定的物质手段,按照一定的方法改造自然,以满足 人类需要并追求有效性的活动。 三、教育技术 因为我们已经对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另外基 于认为教育技术具有与普遍意义上的技术相同的本 质特征,我们只对当前的教育技术作一些辨析,进而 阐明我们的观点。 1. 教育技术的体系说定义 这一类

26、型的定义彭绍东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命 题一文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出于不必要进行 重复的考虑,我们不再作细致的分析,而只是引用其 中的结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媒体 工具、手段 方法的观点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因为物质的手 段,还有方法还没有涵盖技术的技能要素。下面是一 个较为完善的教育技术体系说定义 :“ 教育技术是为 了教育的实施和提高教育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工具 与所要求的教育参与者的技能之和 。 ”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ethods, in s t r u - ments employed in improv

27、ing the realization and effi- ciency of education with the participants5 skills. ) 13 2. 教育技术的运用说定义 这种观点更见于国外学者所下的定义中。最典 型的是海涅克的这种论述: “ 11(16!11(11- tional Technology as the application of our scientific knowledge about human learning to the practical task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同样典型的描述还出现在 国际教育技术

28、问题及应用论坛 (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_t : 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re s e a r c h , learning theory, emergent technologies, and chi12 的落脚点上是不恰当的。将教育技术最终落脚在实 践活动上的定义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

29、n, d e v e l - 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e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 ( AECT,1 9 9 4 ) 然而这一定义在技术的要素、属性等方面的论述却是 苍白的,而且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例子在这里不是十分 恰当的,因为它的落脚点除了实践 ( practice)还包括 理论 (theoiy)。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许多的定义中, 下面是我们国内的一个定义 :“ 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 理论与科学知识,开发和使用多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 源,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的一种理论与实践。

30、 ” 3. 本 文 对 教 育 技 术 的 界 定 鉴于上面的分析,并以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为基 础,提出这样一个对教育技术的表述:在一定的社会 条件下,人类依据教与学规律,利用教与学技能,借助 一定的教与学手段,按照一定的教与学方法对教育进 行改造,以满足教育的需要,并追求有效性的活动。 对于这个表述我们作如下的说明: 这个表述基于如下两个前提: 。我们对技术的理解; 这种由技术向教育技术的推演是可行的。 这个表述界定教育技术的要素包括: 教学技能;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这个表述强调了教育技术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 理论,并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这个表述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人 类的教

31、育需要为目的,并追求有效性; 这个表述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教育技术落脚为人 类改造教育的活动。 四、仍然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试图尽量全面地涉及到各种 不同的观点并整合它们,但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 是暂时回避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权威的技 术与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很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有必 要对它们作以下说明: 1. 对技术的另外理解 美国人尹曼纽尔。 G。杨森将技术定义为 :“ 用作 实际目的的知识体系。 ” 我国学者桑新民有这样的论 述 :“ 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看到在技术结构中所包含 的两大要素 :其一,技术是人类的创造性智力活动,这 是技术的本质特征 ;其二,技术存在于人类使用

32、工具 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这是技术的外部形态。 ” 15这 里涉及到的问题实际是技术与技术理论或者说是技 术与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将在教育 技术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一文中作专门论 述。 2. 对教育技术的另外理解 英国出版的国际教育辞典中有这样的词条 : “ 教育技术原本是指 :A.在教育中使用诸如电影、幻 灯之类的视听辅助工具; B.与设计和规范教学有关 的工程。现已扩展为表示对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或者与这类系统相关的研宄与实践领域。 ” 由此而产 生了两个问题: 如何看待将教育技术作为研宄 (study)的观点; 如何看待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领域的观点。 在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第

33、二个问题。我们认 为人类的一项特殊实践活动和关于这项活动的研宄 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构成一个领域。所以教育技术 领域是由教育技术活动和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构成 的。澄清了这一点,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将教育 技术作为研宄的观点了,这实际上是教育技术与教育 技术理论或者说是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科学之间的 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我们准备与 “ 技术与技术理论的 关系 ” 问题一起专门论述,因为它们是两个相互关联 的问题。 参考文献 I 2美 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奇著 .乌美娜,刘雍潜等译 :教学技术 :领域的定义与范畴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社, 1999:13. 3 15桑新民 技术一教育一

34、人的发展 J 电化教育研宄, 1999,( 2). 4 5徐辉 .科学技术社会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 13彭绍东 .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命题 J.电化教育研宄 ,2000,( 10). 7 8 10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宄所与艺术教育司 .自然辩证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9 http: /www. unb. ca/web/courses/ sociology/ coci2534/ la. htm. II http: /www. nae. edu/techlithome. nsf/web links/KG RG 55A3ER ? OpenDocument. 12高亮华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6. 14 http:/www.aace.org/pubs/etr/issues/cavanangh.cfm.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