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3080907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针灸学(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灸学-第 14 页针灸学绪 论1.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3.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4. 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5.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 大的总结。6. 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7. 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 取用阿是穴,还

2、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8. 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第一章 经络总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1.经络系统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

3、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 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 肾经 胃经 脾经 肾经 膀胱经 腹部 背部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

4、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 鼻旁 足大趾内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 目内眦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胸中交换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走向规律:手

5、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6.循行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换 (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7.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9.奇经八脉中有督脉和任脉,其各有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10.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 散布于腹

6、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 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1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在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使得十二经 脉中的阴经和头部发生了联系。13.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14.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15.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作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

7、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应病症的作用。16.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 针灸的施术部位。 2.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362个。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 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

8、类腧穴。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1.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症(证)取穴双向良性、相对特异性睛明治疗眼疾中脘治疗胃痛合谷穴治疗头面部病证足三里治消化系统疾病天枢可止泻、通便至阴能矫正胎位2.分经主治规律: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定经不定穴。第三节 特定穴1.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2.特定穴类别: 四肢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肘膝关节以下为主)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 周身八会穴、交会穴3.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1)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

9、、输(源)、经、 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60个 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五输井荥输经合阴经木火土金水阳经金水木火土 分布:原文自然界水流脉气状况腧穴位置所出为井水之初流经气所出,脉气浅小手、足之端所溜为荥水之微流经气流动,脉气稍大本节之前所注为输水流较大脉气渐盛,脉气较大本节之后所行为经水之畅流经气通畅,买起较盛腕踝关节以上所入为合百川入海经气盛大,脉气充盛汇合于脏腑肘膝关节附近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2)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12个 意

10、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脏腑元气关系密切。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脚腕关节附近。 阴经上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腧穴同穴名、同部位,输原合一。(3)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15个 部位: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 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5)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位于腰背部足太阳 膀胱经第1侧线上。12个(6)墓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墓穴,又称为“腹募穴”。

11、12个(7)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 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与本经五输穴的合穴同名 同位;大肠、小肠的下合穴都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8)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骨、脉、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 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 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8个(9)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 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脚踝部的上下。(10)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第

12、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二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四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

13、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在腕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在腕背部,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2.骨度折量定位法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 头 面 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眉间至前发际正中3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前额两发角间(头维)9横寸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之间(完骨)9横寸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胸 腹 胁 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直寸

14、用于确定胸部任脉腧穴的纵向距离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直寸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两乳头之间8横寸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腰背部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上 肢 部腋前、腋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直寸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12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 肢 部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直寸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髌底至髌尖2直寸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

15、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13直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平髌尖)19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前外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臀沟至腘横纹14直寸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16直寸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内踝尖至足底3直寸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3. 一夫法:被取穴者手第2-5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第五章 针灸技术各论第一节 毫针刺法1.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2.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3.进针方法:管针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适用范围:适用于短

16、针或穴位有重要脏器、肌腱、血管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 (3)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印堂穴等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4.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5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应。 “气至”,“针感”。6.单式补泻手法手法补法泻法提插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下插为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上提为主。捻转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拇指向后,是指向前。疾徐进针

17、慢,出针快进针快,出针快开阖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时摇大针孔迎随顺经而刺逆经而刺呼吸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平补平泄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7.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2)腧穴特性(腧穴相对特异性作用) (3)针具及手法因素(各种补泻手法)8.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 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均可能引起晕针。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 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预

18、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 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 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 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 未然。9.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觉痛疼 痛的现象。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 针太过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出现滞针。 处理:若病人

19、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 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 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 除滞针。 预防:精神紧张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 搓法时,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第二节 灸法1. 概念:灸,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 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2.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3.灸法的种

20、类 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风湿顽痹、瘰疬等。 直接灸 无瘢痕灸:虚寒性疾患 隔姜灸: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 艾柱灸 隔蒜灸:瘰疬、肺结核及疮疡初起。 间接灸 隔盐灸: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阳痿、早泄、宫寒不孕或疮疡久溃 温和灸 艾灸法 悬起灸 雀啄灸 艾条灸 回旋灸 太乙神针 实按灸 雷火神针 常用灸法 温针灸 温灸器具 灯火灸 白芥子灸 非艾灸法 细辛灸 天灸 蒜泥灸 斑蝥灸第三节 拔罐1. 留罐法: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2. 走罐法:此法适用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3. 闪罐法: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

21、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及儿童。4. 刺络拔罐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坐骨神经痛。第四节 特殊针具刺法1. 针刺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点刺法:四肢末端(十宣 十二井)、头部(攒竹 上星 太阳 印堂)、耳穴及大椎等穴位。散刺法: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 顽癣等。刺络法:用于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挑刺法: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胃脘痛、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2.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或某些急症和慢性病。第十节 耳针法1.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2. 耳穴的分布: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

22、在子宫内的胎儿。3. 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 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盆腔、内生殖器三角窝 五官(耳 鼻 喉)耳屏 头、脑 对耳屏 脑干轮屛切迹 内分泌屏间切迹 4. 选穴原则 按相应部位:眼病-眼,胃炎-胃,肩周炎-肩 按脏腑辨证:眼病-肝,皮肤病-肺,斑秃-肾 按经络辨证:眼病-胆/胃/膀胱,腰痛-膀胱牙痛、面瘫-胃 按现代医学:月经不调内分泌,炎症-肾上腺,过敏性疾病-肾上腺 按临床经验:低血压牙,腰痛-外生殖器第六章 针灸治疗总论第五节 针灸处方1. 腧穴的选择: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

23、2. 选穴原则: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3.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第六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1.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按照“阴井木”,“阳井金”和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配属。 (1)按照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 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子母补泻表脏腑本经子母穴金水木火相火土金水木火相火土经脉母穴子穴他经子母穴母经母穴子经子穴2. 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

24、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或主客原络配穴法。 一络通两经,一络治两经,表里皆治。先病病重为主取原穴,后病病轻为客取络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3. 背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 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4.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穴

25、名主治公孙冲脉病证心、胸、胃疾病内关阴维脉病证后溪督脉病证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申脉阴跷脉病证足临泣带脉病证目锐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外关阳维脉病证列缺任脉病证肺系、咽喉、胸膈疾病照海阴跷脉病证5. 八会穴的临床应用;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 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6. 郄穴的临床应用:气血多,位置深,能救急。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十六经脉郄穴表经脉郄穴经脉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

26、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7. 下合穴的临床应用: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 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第七章 针灸治疗各论头痛辩证分型1.外感头痛 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征明显。2.内伤头痛 头痛发病较缓,多半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基本治疗1.辨经络:按头痛部位分经治疗(+阿是穴) 阳明头痛:前额、眉棱痛头维、印堂、阳白 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侧头痛风池、太阳、率谷 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后枕痛天柱、后顶、风池 后溪、申脉(昆仑) 厥阴头痛:巅顶痛百会、四神聪 内关、太冲 全头痛:太阳、风池、印堂、百会 合谷

27、2. 按外感,内伤辨证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泻法)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配穴:风寒头痛加风门()列缺、合谷 风热头痛加大椎( )曲池 风湿头痛加偏历、阴陵泉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 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2)内伤头痛 实证:清利头窍。(泻法)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 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侠溪、三阴交 痰浊头痛中脘、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阿是穴、血海、膈俞 虚证:滋养脑髓。(补法)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气血亏虚气海、血海、足三里 肾精不足肾俞、太溪/三阴交、悬

28、钟方义:百会位居颠顶,用泄法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用补法可升清阳、调气血以养脑髓。头维、 风池疏通头部经络,活血通经,清利头目。中风中经络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塞,口角歪斜。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为主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廷,丰隆; 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加肩禺,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方义: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调神导气

29、,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中脏腑主症: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或昏迷,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兼神昏,口角歪斜等。主穴:水沟、百会、内关配穴:闭证加12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如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 理心神、疏通气血。面瘫主症:本病常急性发作,多在睡眠醒来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 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颊; 部分患者初期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治法:祛风

30、通络,疏调经筋。以局部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风寒证加风池、列缺; 风热证加外关、曲池; 气血不足加足三里、气海;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鼻唇沟浅加迎香;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攒竹、昆仑; 流泪配承泣;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方义: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不寐主症: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辨证1.辨病位: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胃、胆2.辨虚实: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伴见体瘦,面白,神疲,健忘,心悸等 实证:多为阳盛扰心,心神不安,伴见心烦,易怒,脘

31、闷,口苦,便秘等证型主症兼症肝火扰心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甚则彻夜不眠情绪不宁,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满,舌红,脉弦心脾两虚心悸健忘,纳差倦怠,面色无华,易汗出,舌淡,脉细弱心肾不交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心胆气虚多梦易惊,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脾胃不和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治疗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以督脉、手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配穴:肝火扰心加风池、行间、侠溪;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太溪;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加丰隆、中脘、足三里; 噩梦多加厉兑、隐白; 头晕配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方义:督脉如络脑,百会为督脉穴,可调神安神、清利头目;心之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肝、脾、肾经交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照海通于阴跷,申脉通于阳跷,针刺可以调和阴阳;安眠穴安神利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要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