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1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807297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重点(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灸学重点(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重点(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重点(10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针灸学重点-第 9 页名词解释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2. 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3.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 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5. 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

2、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6.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7. 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10.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11. 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

3、精微物质汇聚之所。(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13.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14. 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15.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16.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肘膝关节下)作用:治疗本经病证

4、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治疗其络脉的病证原络配穴法17.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18. 背俞穴: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俞穴”。(俞穴共12个。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阴病治阳。)19. 募穴: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穴共12个)20. 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21. 八会穴: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22.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

5、部的上下。23. 骨度折量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10等分为一尺)24. 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重点提示1. 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2. 腧穴的分类:a十四经穴 b 奇穴 c 阿是穴3. 腧穴的主治特点:远治作用 进治作用 特殊作用4. 腧穴主治规律:分经主治 分部主治5.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6、6. 折量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10等分为一尺)7. 指寸定位法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指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寸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横指同身寸: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取量腧穴,又名“一夫”法。8. 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2)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弹针速刺法3)针管进针法 (二)针刺方

7、向: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2)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 (三):角度1)直刺2)斜刺3)平刺 (四)深度:1)年龄2)体质3)病情4)部位9. 针辅助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和捻转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10. 得气的意义: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好,而且可以供以窥测疾病的预后会好。灵枢丸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得气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则可能无效。11. 影响得气的因素:医者,患者,环境12. 单式(毫针)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拇指向前用力重后轻为补,反之为泻)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为主则为补,反之

8、泻)徐疾补泻(出针迅速为补,徐徐出针为泻)迎随补泻(针尖随经脉循行去方向为补,反之为泻)呼吸补泻(呼气时进,呼气时出为补,反之泻)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不按为泻)平补平泻(均匀提插、捻转)13. 晕针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可恢复正常;重者可选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指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可恢复;仍不省人事,可配合其他治疗或者采用急救措施14. 气胸处理:立即停针,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翻转体位,并安慰患者以消除其紧张心理。漏气量少患者可自行吸收。紧密观察,一般首先给患者吸氧,并根据气胸的严重

9、程度,给予修养观察或胸腔穿刺抽气及其他处理。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15. 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 3)消淤散结4)防病保健16. 拔罐的注意事项:拔罐时,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相对丰满的部位 拔罐手法要熟练,动作要轻、快、稳、准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金属物品的患者,禁用电磁拔罐器具 留针拔罐,罐具宜大,毫针柄宜短,以免吸拔时罐具碰针柄而致损伤。17.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18.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19. 针灸致病特点:激发正气,自身调节 起效快捷,适应症广 无毒性,作用安全 20. 针灸治疗规律: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经论治2

10、1. 腧穴选择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选穴、对症选穴22. 腧穴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1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23. 拔罐应用方法:留罐、走罐、闪灌、刺络拔罐、留针拔罐24. 艾灸艾炷灸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张仲景学术研究 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温针灸:针和灸并用,不属于艾条灸 温灸器灸25.施灸注意事项: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适宜施

11、灸病案面瘫 主症:急性发作,睡眠时醒来,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鼻唇沟变浅,闭目,鼓颊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主穴:阳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方义:阳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部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 操作:在急性周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宜重。中风 主症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骞,口角歪斜中脏腑: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言骞,口角歪斜中经络治法 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 内关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

12、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为主主穴:水沟 百会 内关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洛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操作省略腰疼 主症:腰部疼痛 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方义:“腰为肾之府”,肾俞可益肾壮腰;大肠俞、阿是穴属近部选穴,可疏调局部气血筋脉气血,通经止痛;“腰肾委中求”,取委中可梳理膀胱经气,祛除经络瘀滞。操作:寒湿证加灸法;淤血证局部

13、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漏肩风 主症:肩部疼痛、酸重、呈静止痛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主穴: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曲池 阳陵泉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穴,加奇穴肩前和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配远端曲池、阳陵泉,远近配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止痛。 操作: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治疗。头痛 主症:头部疼痛 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主穴 阳明头痛:头维 印堂 阳白 阿是穴 合谷 内廷 少阳头痛:风池 太阳 率谷 阿是穴 外关 足临泣 厥阴头痛:百会

14、 四神聪 阿是穴 后溪 申脉 全头痛:风池 百会 头维 率谷 太阳 合谷 方义: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远端选穴均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气血操作: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淤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头痛急性发作时可每日治疗两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经络腧穴手太阴肺经(肺系疾患,如咳嗽、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 中府(肺之募穴)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六寸。主治:咳嗽、气喘、胸满通等胸肺病症;肩背痛2. 尺泽(合穴)在肘区,横纹肌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主治:咳嗽、气

15、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3. 孔最(郄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肘臂挛痛4.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申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偏正头痛、齿痛、项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面部疾患;手腕痛5. 太渊(输穴)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病症无脉症腕臂痛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肠胃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 合谷(大肠之原穴)在手背,第二

16、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闭经、滞产等妇科疾病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2. 曲池(合穴)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眩晕;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癫狂3. 肩髃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主治:臂挛疼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瘾疹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 承泣 在面部,眼球与

17、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 主治:眼睑润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口眼歪斜,面目痉挛2. 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面痛等局部病症3. 颊车 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紧咬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症4. 下关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主治: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症;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5. 梁门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胀、纳少、胃痛、呕吐等6. 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中线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病症;月经

18、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7. 犊鼻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病8. 梁丘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主治:急性胃痛;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乳痈、乳痛等乳疾9.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便秘、痢疾等肠胃病症;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足太阴脾经(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在跖区,第一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便秘、痢疾

19、等肠胃病症;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等冲脉病症2.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等脾胃虚弱证,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等妇产科疾病,遗精,阳痿,遗尿等泌尿在系统疾病,心悸失眠,高血压 下肢病症 阴虚诸证3. 阴陵泉(合穴)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 遗尿 尿失禁;阴部痛,痛经,遗精 膝痛4. 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

20、. 少海(合穴)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主治:心痛、癔症等心病、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肋部痛;瘰疬2. 通里(络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仲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3. 灵道(经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肌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悲恐善笑;暴喑;肘臂挛痛4. 阴郄(郄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5. 神门(输穴;心之原穴)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等心神

21、病高血压胸肋痛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 后溪 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侧掌凹陷中赤白肉际 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证;耳聋、目赤;癫狂病;疟疾2. 养老(郄穴) 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视不明;背,肩,臂酸痛3. 天宗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气喘4. 颧髎 在面部,颧骨下缘,且外眦直下凹陷中 主治:口角歪斜、眼睑润动、齿痛、面痛5. 听宫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下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 齿痛足太阳膀胱经 (小便不通

22、,遗尿,癫狂等;目痛,鼻噻多涕,头痛及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1. 睛明 在面部,且内眦内上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悸、怔仲2. 脾俞(脾之背腧穴)在脊柱区,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症;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背痛3. 胃俞(胃之背俞穴)在脊柱区,在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多食善饥,身体消瘦4. 肾俞(肾之背俞穴)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05寸 主治:头晕、

23、耳鸣耳聋腰酸背痛等肾虚病症;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妇科病症;消渴5. 气海俞 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腰痛6.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腹胀腹泻等肠胃病症7. 关元俞 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腹胀腹泻;腰骶痛;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8. 小肠俞(小肠之背俞穴)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脊旁开1.5寸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尿痛带下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腹泻,痢疾;疝气;腰骶痛9. 膀胱俞(膀胱之背俞穴)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

24、骶正中嵴旁开1.5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症;腰嵴强痛;腹泻,便秘10. 中膂俞 在骶区,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主治:腹泻;疝气;腰骶痛11. 百环俞 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骶痛12. 次髎 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13.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症;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瘾疹,丹毒;小便不利,遗尿14. 飞扬(络穴)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7寸,腓

25、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 主治:腰腿疼痛;头痛目眩;鼻噻,鼻衄;痔疾15. 承山 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腹肌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腰腿拘紧,疼痛;便秘,痔疮;腹痛,疝气16. 昆仑(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后头痛,项强,目眩;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17. 申脉(郄穴)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狂等神志疾患;腰腿酸痛18. 至阴(井穴)在足趾,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脚侧后方0.1寸 主治:胎位不正;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足少阴肾经 (咯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后侧痛,痿弱无力,足

26、心热等症)1. 涌泉(井穴)在足底,屈足巻趾时足心最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濮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 主治: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症;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病症;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2. 太溪(输穴;肾之原穴)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症: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病;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3. 照海 (八脉交汇穴通阴跷脉)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主治::失眠癫痫等神志病;月经不调,痛经等

27、妇科疾病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小便频数,癃闭4. 复溜(经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等津液输布失调病症;腹胀腹泻肠鸣等肠胃病症;腰嵴强痛,下肢痿痹手厥阴心包经 (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症)1. 曲泽 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悸,善惊等心系病症;胃痛,呕血,呕吐等胃腑热性病症;暑热病;肘臂挛痛,上肢颤动。2. 郄门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五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胸病症;咯血、呕血;衄血等热性出血证;疔疮;癫痫3. 间使 在前臂前区,腕掌

28、侧远端横纹上三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等心的病证;胃痛,呕吐等热性胃病;热病,疟疾;癫狂痫;腋肿,肘挛,臂痛4. 内关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肘臂挛痛。5. 大陵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满痛;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喜笑悲恐,癫狂痫等神志疾患;臂;手挛痛手少阳三焦经 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

29、侧疼痛等症 1. 关冲 在手指,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主治:头疼,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症;热病,中暑2. 中渚 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迹凹陷中 主治:心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病症;热病,疟疾;兼备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3. 外关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等头面五官病症;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4. 支沟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三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主治:耳聋,耳鸣,暴喑;胁肋痛;便秘;瘰疬;热病5. 肩髎 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

30、陷中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6. 翳风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主治:耳聋,耳鸣等耳疾;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等面,口病症;瘰疬手少阳三焦经 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1. 风池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内风所致的病证;感冒,鼻塞,鼽衄,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2. 肩井 在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乳癖等妇产

31、科及乳房疾患;瘰疬3. 环跳 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4.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等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患;小儿惊风5. 悬钟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缘 主治:痴呆,中风等髓海不足疾患;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6. 丘墟 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指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 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等痛症;足内翻,足下垂。足厥阴肝经 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

32、少腹肿等症。1. 太冲 在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治: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难产等妇科病证;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癃闭,遗尿;下肢痿痹,足跗肿痛。2. 章门 在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呕吐等胃肠病症;胁痛,黄疸,痞块等肝脾病证。3. 期门 在胸部,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 主治: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腹泻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督脉及其腧穴(脏腑病,神志病,热病;头面五官病;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3、1. 长强 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等脏腑病症;癫狂痫;腰嵴和尾骶部疼痛2. 腰阳关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骶骨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疾病;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3. 命门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后正中线上 主治:腰嵴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病症;遗精、阳痿、精冷不育等男性肾阳不足证;小腹冷痛,腹泻4. 大椎 在脊柱区,第7劲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症;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项痛,脊痛;风疹

34、、湿疹5. 风府 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癔症等内风为患的神志病证;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失音、目痛等歪风为患6. 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线上5寸 主治:痴呆、中风、失语、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任脉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1. 中极 (膀胱之募穴)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泌尿系病症;遗精阳痿、不育等男科病证;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尽,带下等妇科病2. 关元(小肠之募穴)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

35、元气虚损病症;少腹疼痛,疝气;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症;遗精、阳痿、早泄、白带、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妇科病证;保健灸常用穴3. 气海 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疲惫、乏力等气虚病症;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症;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保健灸常用穴4. 中脘(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主治:胃疼、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燥5. 膻中(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壹隔、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症;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证经脉 原穴络穴经脉 原穴络穴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厥阴心包大陵内关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阳明胃经 冲阳丰隆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阳胆经 丘墟光明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