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70542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讲稿(共101页).doc(10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针灸学课程讲稿 绪言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哪么什么是针灸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 概念简言之,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详而言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

2、症门学科。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2、 研究内容针灸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2)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3) 刺灸有针和灸二方面。其中针涉及到针具、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及其他各种针法。灸则包括艾灸的制作、施灸的方法。(4) 治疗疾病的诊断、立法、处方、具体操作。3、 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4、 针灸学形成与发展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3、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针灸学国际传播与交流1、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等,16世纪末、17世纪初入欧洲1、 WHO国际培训,援非,70年代2

4、、 1987年11月北京成立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针联”5、 学习要求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论一、 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说文:“织从丝也。”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又经通径,路径之义。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最初将经

5、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由于内经非成于一人之手,故经络的名称也不相同,有称经隧者,如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既然经络是在气血筋脉基础上产生,而筋脉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当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络”指络脉,网络 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二、 经络的起源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

6、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 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故

7、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 形成的基础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1、 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2、 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

8、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3、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 真心痛。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4、 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又如

9、灵枢。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经络系统的内容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 经络系统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五十年代后期或六十年代初,经络系统的内容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在建国后的第一本针灸学中,经络系统的组成与今天的内容有所不同,如经筋就没有出现在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即使今天也仍有不同,其差异主要是在对十二经筋、十二经别、皮部的归属上。一般教材中的经络系统组成内容如下: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10、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十二经脉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分为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经别、皮部、经筋与十二经脉一样,也分别以手足之三阴三阳归类。络脉分为十五络、浮络、孙络。 一、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的总称。是联络内外的主体。如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其中“节”字,是指腧穴而言,非关节之谓。哪么十二经脉是如何命名?分布规律如何?如何循行交接?经脉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详最初经脉的命名在二帛书中比较简单,其中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是以阴阳或部位来命名的,如肓脉、泰阴温等;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则是以四肢与阴阳

11、结合部位来命名。如足阳明脉等。随着十二经脉在内经中的出现,根据其循行所联络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命名也较以前复杂,基本是以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结合来命名。其中的阴阳是根据四肢、脏腑的阴阳属性。如肺经是手太阴肺经。三阴三阳的消长,也体现在其中。至于阴阳的消长,内经中也有不同观点,有言太阴为至阴者,有言少阴为至阴者,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字面含义来理解十二经脉中阴阳的多少。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概况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详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1、 总规律:它们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凡与脏相联系的称为阴经,行于人体的阴面;与腑相联系的称为阳经,行

12、于人体的阳面。其中的阴阳涉及躯干部的胸腹背部(如胸腹部为阴,背为阳)以及四肢(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2、 四肢规律:手之三阴在四肢内侧由前到后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太阴-厥阴-少阴 手之三阳由前到后则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阳明-少阳-太阳 足之三阴三阳基本上也是按此顺序在下肢排列。3、 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2、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络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络腑, 阳经属腑主表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阴阳相配,与脏腑之阴阳相一致,因此

13、 ,它们的关系也是根据脏与腑的阴阳搭配来分表里,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则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以此类推,其他经亦是如此。互为表里的两经相联系,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3、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交接规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但是十二经脉的循行不是无规律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基本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实际上这只是内经中所载“经脉篇”中的经脉交接,该书中的其他循行方式如邪客篇所论是手之太阴与厥阴是从手走胸。关于其交接,其特点是表里、同名相接,阴阳相承:阴经与

14、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在头面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A、 手三阴接手三阳,手三阳接足三阳,足三阳接足三阴,足三阴又接手三阴。B、 交接部位:手之阴阳经交接在手指末端,手之阳经与足之阳经在头面部,足之阳经与阴经交接在足趾末端,足之三阴与手之三阴在胸腹部。C、 阴阳交接是表里经相接,阳经与阳经交接是同名经交接。4、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通过阴阳表里、手足同名经的连接,从手太阴始至足厥阴,再复从肺经诸经相接,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灵枢。营气篇则是在十二经交接的基础上,从足三阴又与督任二脉交接,然后再交接手三阴。其交接是: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

15、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任脉)手太阴。二、 奇经八脉名称首见于难经。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因其既不与脏腑相联属,也无阴阳表里配合,与平常有异,且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其中之“奇”字,一是异义,二是读基,指其无阴阳表里配合。如难经本义引虞庶注:“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系下正经,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分布概况:任脉:会阴-腹-胸-颏下正中线督脉:尾骶-腰-背-头面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胁下-环腰一周阴维脉:小腿内侧,并肾、肝经上行,至咽喉合与任脉阳维脉:足跗外侧,并胆经上行,至项后合于督脉阴跷脉:足跟内侧,伴

16、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会合阳跷脉: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会合作用: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摄气血,协调阴阳2、 对十二经脉气血起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3、 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合成十四经 关于奇经八脉的作用,难经。二十八难则以比类取象的比喻来形容,说:“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从此段文字不难看出,奇经八脉就象湖泊一样,接受由十二经脉气血盛时注入的气血,不足时可补充十二经脉,即对十二经脉气血起涵蓄作用,此其一也。既为十二经脉涵蓄气血,必与十二经脉相通,故又起到加强十二经脉联系的作

17、用,此其二。又因其在十二经脉气血中的调节作用,因此,又有统率十二经脉的作用,此其三。如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称为阴脉之海,督脉称为阳脉之海,冲脉称为血海或十二经脉之海,带脉约束身体各经,阴阳跷则主持人体的阴气和阳气,阴阳维则维系人体的阴经和阳经。 又元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中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故称之为“十四经”。该十四经均有腧穴。 实际上,在内经的记载中,其他奇经也有腧穴,如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阴阳跷各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

18、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就是说人体的生成与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疾病的发生自然亦自经脉而来,医生治疗疾病宜从经脉而治,疾病的好转也从经脉开始有起色,习医者要从经脉开始学习,医生的高明也表现在运用经脉的理论指导实践上。所以灵枢。以脉有言:“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何等的重要。哪么,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呢?病理变化又有哪些?有何临床作用?下面 我们来进行简要讨论。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1、 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就是说人体各部通过经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经络纵横交错,通过多种形式和通路,把脏腑与体表、体表与脏

19、腑、体表与体表、脏腑与腑脏之间,以及机体的上下、内外、前后、左右各个部分之间紧密也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种联系,使机体各个部分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从而维持着人体的完整与统一。前面告诉同学们,书中所言的经络系统,虽然有些内容相互之间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教材中对经络作用的总结实际上正是建立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即使皮部似不应属于经脉在体表的分部,但其发挥作用也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云:“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而荣于身者也。”其中,运行气血是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命活动;

20、协调阴阳则是运行气血所达到的功能。气血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分之为二,合则为一。故灵枢。营卫生会:“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气血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生命活动的功能名称。经络中运行之气,称之为经气,由原气、宗气、荣气、卫气组成。阴阳平衡是人体赖以正常生存的基础,如何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经络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经络运行气血,人体的阴阳就无法维系平衡,正是由于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才得以人体的阴阳保持平衡,因此,二者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的。3、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卫气是否正常是人体抗御外邪的保障,由于经络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使其中的营卫之气得以运行全身,从而起到抗御外邪的作用。人体功能正常的运

21、转,是经络运行气血的结果,因为人体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又疾病的传变也常从经络开始,然后传入脏腑。如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实际上,这还是有赖于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二、 经络的病理变化经络既然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必然也相应的病理变化。这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经络病候及其机制如灵枢。经脉所言,每一条经脉及络脉都有相应的病候,经筋篇中记载的经筋也有病候,这些病候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是由以下四方面:(1) 虚实盛衰 此指经络中营卫气血等的

22、不足及因此而引起的功能低下。如十二经脉病候中的气盛有余或不足。(2) 郁滞闭结 此指经气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由于经气运行迟滞,导致局部的营卫气血津液等的阻塞,脏腑体窍得不到营养而产生疾病。如素问。调经论:“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一般而言,郁止多发生于络脉,在体表有形可循;发生于脏腑可致功能异常,进而引起所属官窍发生病变。(3) 经气厥逆 指经气运行紊乱而言。由于经脉中营卫气血津液等升降失常,分布运行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经络及相关脏腑的病变。如素问。厥论论述的六经厥逆所致的病变。(4) 经气竭绝 是经脉中营卫气血津液竭尽而导致的经络及相关脏腑功能衰减甚至丧失的病理变化。由于各经气血多少不

23、一,所以各经气绝的症候不一样,如太阳经气绝出现戴眼反折 ,少阳经气绝出现耳聋百节皆纵。2、 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由于经络里通外达,联络脏腑、四肢百骸,当机体正处于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如前引之素问。缪刺论的内容,指出外邪传入可通过经络由浅入深,而及脏腑。同时,由于经络在人体内有多种联络途径,因此经络也是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教材中所举之例。由于经络在人体联系内外,故当内脏有病,可通过经络传注于体表,从而在体表出现相应的病证。故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可反映疾病。如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三、 经络的临床应用详经络作为中医的一种基本理论而存在,

24、必然有其临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用于诊断疾病 经络学说是指导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可应用于望色、切诊、问诊。其中望色是根据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来判断是何经何腑出现病变。如临床上有些疾病可在经络循行线上出现一些病理现象,根据这些病理现象出现的部位可判断是何经病。切诊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切诊所包括的内容外,还有循经络循行线切诊,以发现疾病。问诊是通过问诊,搞明白发病部位,与何经有关系,进而可判断与何脏腑有关。2、 指导临床治疗针灸学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针灸、药物应用中其指导意义尤为突出。(1) 指导辩证论治 如辩证中的经络辩证。(2) 指导针灸选穴配穴 根据疾病所涉及的经脉,可选用与

25、该疾病有关的经脉腧穴来治疗,同时,也可选取相互表里经脉的腧穴来治疗。也可根据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或选取同名经,或选取相克相生经来治疗。(3) 指导药物归经 如大家在中药学中的某药归某经。可见,经络学说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第二章 腧穴总论一、 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及其它一些外治法施术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者也。”腧穴在内经中有许多名称,如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等。腧,本写作输,输注之义。穴,则有洞、孔、隙之义。合起来就是气血输注的空隙。 大家在以后本课的学习或看内经的过程中会遇到有称输穴者,有称俞穴者,

26、它们又是指的什么呢? 在内经时期,腧、输、俞三字通。如类经卷九注:“输、腧、俞,本经皆通用。”都取“输注”之义。后来为了区分方便,三字就有了不同的含义。腧,指穴位的统称。输,指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俞,则专指背俞。 人体内部通过经络与体表紧密相连,因此,体内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即腧穴上来,这一点临床上有大量的例证可举。如胆囊炎可在阳陵泉处有压痛,也可在背部的夹脊或背俞有反应点。同样,也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的腧穴治疗内脏疾病。故我们不能把腧穴看成是孤立于体表的孔隙,而应把它看成是与人体内部组织器官有一定联系的、互相通道的特定部位。哪么腧穴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与命名二、腧穴的分类

27、(1)经穴:见教材。特点:有固定位置、名称、有一定的经属、主治作用广泛。(2)奇穴:奇穴一名,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其中称作“奇输”,言:“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此一奇输实乃指治疗热病有特殊疗效的腧穴,是说治疗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的病症,针刺治诸热有奇效的腧穴,就如同脱衣一样迅速痊愈。故杨上善在太素中注云:“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与后世所言之奇穴不同。从所取的大杼、天府及手太阴经穴即可看出。 宋奇效良方设有“奇穴”,收有26个。针灸大成则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有35穴。以后奇穴的数目越来越多,以至于达到了一个非常可观的地步。如七十年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中有奇穴1007个。 对于奇穴中“奇

28、”字的含义,也有不同解释,一是认为奇当读“QI”,即指有奇效。二是认为当读“JI”,指奇零的意思。由此带来了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认为奇穴是没有归属十四经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称奇穴。后者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零散腧穴。教材之义实取二者的结合,即指没有归于十四经系统,又有一定位置和名称,疗效单纯而奇特的腧穴。其特点是没有归属十四经系统、疗效单纯奇特、有的是以组方形式出现等。 (3)阿是穴 阿是一名,首见于千金要方,在玉龙经中称为不定穴,医学纲目中称为天应穴。至于阿的含义,一般多从颜师古汉书。东方朔传训为“痛”义,言按压其痛处,病人都会“阿”的一声,故名阿是。从孙思邈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的源

29、渊,在内经中即有,如灵枢。背俞中言背俞取法,除据脊椎而定外,还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及灵枢。经筋中的“以痛为输”。其特点是没有固定部位、名称。第二节 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既然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所输注的部位,哪么当人体的功能失调时,必然可在相应的腧穴上反映出来,对此,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言,如:“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者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关于腧穴在诊断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扪穴的方法来诊断疾病,如书中所举诸例。二是通过一些近代发展起来的手段来诊断疾病,如教材中

30、所言的诸法。第三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所,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刺激这些部位来发挥作用的。其治疗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它们均可治疗腧穴所在或邻近部位的疾病。如睛明治疗眼疾,中脘治疗腹痛等。 由于每条经脉的腧穴都具有这一特点,因此,应用经穴治疗局部或邻近部位的疾病,往往可以不受经脉循行线路的限制,而体现出横向、阶段性主治规律。 对于腧穴的近治作用,其理论基础就是气街、四海理论,气街、四海理论就是把人体分为上下四个阶段或四个不同的功能区,分而治之,其中 所提出的具体腧穴仅是举例,不应认为只是这几个穴,实际上,在这些部

31、位的腧穴均可治疗与这四者有关的疾病。在临床上这一点可有大量的实例来证明,如针刺背部的夹脊穴及腹部的一些腧穴治疗内脏病。2、 远治作用 腧穴的远治作用,即腧穴可以治疗远离腧穴部位的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远端取穴的论述,如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 。”一般认为,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可以治疗本经所过的远端部位的疾病。如合谷治疗牙痛,足三里治疗腹痛等。远治作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经脉所行,故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之论。由于经络在循行过程中往往几条经脉相互交会,故远端治疗作用除治疗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与之相交会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32、。如教材中所举之例,又如三阴交除治疗与脾有关的疾病外,还可治疗与肝肾有关之疾病。 如何看待腧穴的近治与远治作用,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四肢肘膝以下部位的腧穴具有远治作用,而且头面躯干部位的腧穴也同样有远治作用。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远治与近治。 中医认为,人体得病,都是与整体有关,并不是单纯一个部位有病而不影响其他部位,许多四肢疾病,实际上也是与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以标本而论,脏腑功能失调是本,四肢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只是标,治病求本,此时针刺背部的腧穴表面上看,是近治,实际上,最终也是治疗远端病。因此,近治与远治应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死看。如临床上治疗进行侧索硬化症,该病常见远端四肢无力,

33、中医认为与脾气不足,不能濡养四肢有关,若单纯针刺四肢腧穴,效果并不理想,而针刺背部的夹脊穴效果要远胜于此。因此,此时的近治,实际上也不是单纯的近治,其中也包含着远治。这主要是因为脏腑气血是人体的根本,脏腑有病,不可能不影响到其他部位,故针躯干部腧穴并非单纯的近治。另外 ,头面躯干部腧穴的另一主治特点是可以治疗多脏腑或多经脉疾病,在另一种意义上,这也是远治,而四肢部腧穴则不具备这种特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经脉在头面躯干部纵横交错。实际上,内经中为什么在谈到疾病的治疗时取穴多言取某某经而不言具体的腧穴,主要就是因为凡与该经有关的腧穴都可治疗与该经有关的疾病。(3)特殊治疗作用 所谓的特殊治疗作

34、用就是指某些穴具有的双向良性作用及治疗的特异性。针灸起作用与药物不一样,药的四气五味是固定的,不可能一味药既是寒性又是热性,它只能是或温阳或清热,不可能既温阳又清热。而作为人体组成部分的腧穴则非,同一个穴既可以治疗虚证,也可以治疗实证。如合谷穴既可以止汗,也可以发汗。此类例子很多,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经验已经证明,同一腧穴可以对不同的机能状态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不过,关于腧穴的双向调节应注意两点:一是补与泻是针灸的基本法则,其方法和作用是完全相反的,谈到腧穴治疗的双向性,应注意补泻手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临床上补合谷、泻三阴交,具有行气、活血、通经之效,对血滞经闭有效,故历代医家考虑其堕胎作用,孕

35、妇禁用。而泻合谷、补三阴交与之作用正好相反,临床应用中常用来安胎。二是腧穴间的配伍加减也可明显改变处方的效应,如合谷穴,配曲池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而配以三阴交则可以理气活血,用于妇科治疗。 关于腧穴治疗的特异性,是指不同穴位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与合谷与列缺均可以治疗牙痛,但效果则合谷明显优于列缺。又如对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针刺足三里时,多数病人出现胃酸分泌增加,而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则出现胃酸分泌减少。当然,腧穴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它们之间有具有共同的治疗作用。如足阳明经的腧穴均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第四节 特定穴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内容:五输

36、穴 俞募穴 原络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穴中,分布在肘、膝以下井、荣、输、经、合五类腧穴的总称。每经五穴,十二经脉共60穴。俞募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原络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是表里经联系之处。十二经脉各有1个原穴和1个络穴。八脉交会穴-是指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内关、外关、公孙、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八会穴-是指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个腧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躁位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个郄穴,阴维

37、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个郄穴,共有个郄穴。下合穴-是指六腑合于下肢之阳经的个腧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部位的腧穴。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在影响针灸疗效的诸多因素当中,取穴的准确如否是能否取得疗效的第一个因素,直接关系到治疗的预期效果。人体的腧穴很多,而且位置也不同,在不同的部位,其取穴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有以下方法。一、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 概念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体表标志法。如教材所言,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2、 具体分类体表标志法可分为固定标志法和活动标志法。(1)固定标志法 是依据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

38、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很久以前就有,如灵枢。所谓的固定标志,就是指人体的毛发、指甲、五官、乳头、肚脐,及各部位由骨骼和肌肉形成的凹陷和隆起。由于这些解剖标志固定不移,故经常作为临床取穴的参照物,而且有利于腧穴定位的准确。如取神阙以脐中为标志;两眉中间取印堂,取十二经的井穴多以爪甲为标志;取胸部腧穴以肋间为标志;取阳陵泉以腓骨小头为标志。(2)活动标志法 就是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突起或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灵枢。本输中即已有之,如取中封、冲阳“摇足而得之”,取曲池“屈臂而得之”。这些取法皆是以关节的活动出现的一些标志为取穴方法。现在许多腧

39、穴也是利用活动标志来取穴。如阳溪需拇指翘起时,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取养老时应掌心对胸,当尺骨茎突之桡侧骨缝中。 二、骨度分寸法1、 概念 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并用来折量(按比例折算成等份,每一等分为一寸,以此取穴的方法。又称骨度折量定位法。 本法首见于灵枢。骨度,现代常用的骨度分寸是以该篇所记载的内容为基础,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进行修正后作为确定腧穴的主要依据。是目前临床上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不分男女老幼,体形的高矮胖瘦,均按比例折算成同等长度和宽度,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如前臂从肘横纹至腕横纹折作1

40、2寸。脊椎则不以尺寸作为督脉的取穴标准,而是以脊椎的数目来取穴。详细的骨度分寸见书:肾的位置左肾的位置比右肾高(右肾上有肝胆,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肾:上平第十一胸椎下缘,下平第二腰椎下缘。左侧第十二肋斜过左肾中部,右侧第十二肋斜过右肾上部。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取穴的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法。 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部位之间是相互关联而生长发育的,因此,人的手指与身体的其他部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大小、长度上有相对的比例。这样,选定同一人体的手指的某一部分来作为取穴的长度单位,量取本身其他部位的长度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故称:“同身寸法”。 客

41、观上讲,指寸定位法是用患者本人的手,但是,因部位关系多有不便,故用医者的手客观参照患者的身材。 本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中指同身寸 将拇指与中指屈曲,以中指指尖抵在拇指指腹,显示出中指桡侧面,食指伸直,以其中指中节桡侧两横纹之间的长度为一寸,即为中指同身寸。此法首见于千金要方。主要适应于四肢及脊背部作横寸的折量。2、 拇指同身寸 令拇指伸直,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为一寸来折量取穴的方法。此法也首见于千金要方。主要适应于一寸间隔的取穴,即四肢横寸。3、 横指同身寸 将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量取四指的横度为三寸,并用折量取穴的方法。本法又称“一夫法”。 此法首见于千金要方。常用

42、于下肢、腹部及背部横寸的折量。 指寸定位法在应用时较为便利,但准确性较差。故在应用时应在骨度分寸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不可以指寸折量全身,否则会导致长短失度。明张介宾图翼中言:“人之长短胖瘦各不相同,而穴之横直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临床取穴应与骨度分寸结合运用。四、 简便取穴法 顾名思义,就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取列缺,以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尽端即是穴。风市,两手自然下垂贴于大腿两侧,中指尖下是穴。章门,垂肩两臂下垂,平肘于胁部取章门。其他还有劳宫、合谷、百会等。临床应用时还要与骨度会寸相结合。第

43、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前面已讲过,每一条经脉都有自己的循行路线,腧穴与经脉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脉理论如何发挥临床上的指导作用,首先必须掌握其循行线路。同样,腧穴要发挥其临床上的治疗作用,必须明确其定位,所属经脉,及特殊主治和如何操作等内容。下面我们将逐条经脉进行讨论。第一节 十二经脉一、 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1、 循行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本经在属络脏腑

44、后,从中府出来,上行至云门,沿腋前至上臂内廉,行于手少阴、心包经前面,即上臂内侧前缘,向下至肘中尺泽穴,下行于前臂内侧前缘,经孔最、列缺至手腕部的太渊穴,沿鱼际行至大拇指爪甲内侧后的少商穴。 其分支,从列缺分出后,沿食指桡侧至食指之端。2、 主治概要 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要是与肺有关的疾病,古人的肺虽不是今天解剖意义上的肺,但包括了今呼吸系统的内容,因此其主治疾病除了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外,还主治相关脏腑即与肺有关的呼吸系统的疾病。3、 腧穴作用本经腧穴具有宣肺、止咳、化痰、清热通络的作用。4、 本经腧穴 本经共有腧穴十一个,因时间所限,不能一一讲解,仅选其中常用者进行讲解,具体如下:(1) 中

45、府A、 特定穴类别 募穴B、 定位 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一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C、 功能 调理肺气 养阴清热D、 主治 咳嗽气喘,胸中胀痛,胸痛,肩背痛 肺与支气管病常在此处出现压痛,肺结核可灸此处。 又此穴是手足太阴经交会的地方,故还可治疗与脾有关的 食不下,呕吐等症。E、 配伍 与膻中、定喘、内关相配治疗气管炎。F、 现代研究 1、实验表明,针刺中府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使肺的通气得以改善,哮喘缓解。 2、 有人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增加。G、 操作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宜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出现气胸。(2) 1尺泽A、

46、特定穴类别: 合穴B、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C、 功能:调理肺气 清热和中D、 主治:呼吸、消化、运动、神经系统疾病。E、 配伍:配少泽治疗短气、胁痛、心烦。 配少商治疗咽喉肿痛。 配委中治疗丹毒、急性吐泻。F、 现代研究:1、针刺正常人尺泽可使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 2、治疗热带嗜酸性WBC增多症,可使之下降。 3、降血压。 4、治疗急性胃肠炎,进针0。5寸,留针1030分。 5、 治疗鼻 ,消毒,穴位上方0。2-0。3寸处进针,针尖斜向透刺,透过穴位0。2-0。3寸,泻法捻针35分。 6、放血治疗臂丛神经痛、桡神经痛、RED CELL增多症、HYPERTENSION危象、肺水肿。 7、尺泽透痛点治疗肱骨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