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

上传人:半** 文档编号:4194830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0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 页 共 14 页 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文综历史文综历史) 24(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24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C C)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

2、能力。题干提供了中国古代政治中 常见的现象:儒家学者在批评现 实政治时,以三代“圣世”作为对现实的评判标准,以尧、 舜作为专制 君主的榜样。据此设计了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加以辨析。孔子崇尚周代礼制是先 秦及秦汉法家人物对儒家的批评,经常指其“复古”、 “厚古薄今”,但儒家的精神实质并 非返古, 而是对现实的批判, 以及 对理想政治与社会的追求, 这影响了后来儒者的价值观念。 历代儒者引以为批判现实依据的“三代圣君,以及传说中的尧、舜,都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 状态,不可“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历代统治者 调整统治策略,有利于政治与社会稳定。 儒者批评现实政治,自然是 要求变革,因而 B、C 项不正

3、确。同时,教材中有关汉代董仲舒、 宋代理学的知识,都可以说明儒学在适应现实过程中不断发展,因而 A 项亦不正确。正确答正确答 案只能是案只能是 C C。 25(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25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 A)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分析】【分析】 本题以 考试大纲 中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为考点, 设 置了新情境, 旨在考查考生获取、 解读历史信息以及正确认识历史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考生

4、首先应当理解汉宣帝称与其 “共治天 下”的是优秀的地方长官,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 方安宁,进 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并非皇帝与地方长官共 享国家权力。后来统治者沿用这种 说法,意义相同,并非是学习汉宣 帝的治国办法。就教材知识来说,汉代以后,中央集权加 强,地方行 政制度不断变化,汉代制度并没有被沿用,所有制度变化都是为中央 集权服务, 而非地方分权,所以答案是所以答案是 A A。 26(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26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 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C)(C)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

5、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2 页 共 14 页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 比较、判断的方法分析历史结论的 能力。江南的开发与经济迅猛发 展,促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坊市制 度的瓦解不独在南方,因此不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 A 项不正确。土地 集中加剧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无直接的关系,故而 B 项错误。海外贸易的拓展能一定程度上 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唐 宋时期,海外贸易在全国或江南经济总量中不

6、占主要份额,因此也 不是促成全国经济格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因此 D 项不正确。唐宋江南经济的发展并超过 北方,原因复杂,但最终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土地的开发与耕作、亩产量的提高均与 农业技术的进步紧密相关,因此正确项为因此正确项为 C C 项项。 27(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27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B)(B)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

7、 以明代朱棣迁都北京所造成的客 观影响为切人点,设置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明代商业发展 所呈现的新特点的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积聚,城镇商业繁荣,出现 了如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同时,由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京杭大运河所发挥的黄金 水道作用,跨区域长途贸易十分繁荣,故故 B B 项正确项正确。明代的国家统一早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完 成,A 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明代是区域性商帮的形成阶段,将首都迁到北京在政策上也没有 起到抑制的效果,故 C 项错误。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的 重心,故 D 项错误。 28(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2828)奕力倡洋务又因

8、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 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 反映了(A)(A)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题干介绍了 洋务派官员因倡办洋务而遭受社会冷遇和讥讽的历史现象,提示考生将洋务运动与社会舆论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3 页 共 14 页

9、联系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 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从而展开了一场洋务运动。作为新生事物,遭到保守 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从中反映 岀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存在冲突,故故 A A 项是正确的项是正确的。兴办洋 务与崇洋媚外应区分开来,可以排除 B 项。C 项批判洋务派“改器物不 改制度”,意味着主 张向西方学习程度更深,故可排除。D 项与材料所讲的意思不符,可排除。 29(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29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 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

10、书旨在 (C)(C)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康有为撰写新 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 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在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笃 守旧法而不变”的保守思想,而为变法维新制造经学“依据”,目的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必要 性和合理性,而不在于揭露历史真相与介绍西方理论,故故 C C 为正确项为正确项,A、B 项均可排除。康 有为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倡导变法改革的,并未颠覆孔孟学说,故 D 项错误。 30(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3030)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

11、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 “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 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B)(B)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1938 年是日本帝国 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年, 平、津、鲁、豫等地已沧陷。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方 针,掠夺中国, 故故 B B 为正确项为正确项。日军所发行的“银联券”和“军用票”只能在沦陷区 流通, 不能在国统区流通,A 项不正确。“强化物资管制”可以封锁 根据地经济,但不是日

12、军发行 “银联券”和“军用票”的目的,所以 C、 D 不正确。 31(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3131)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 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D)(D)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4 页 共 14 页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正确解读、运用历 史

13、学知识加以理解的能力。新中国 成立后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这与当时的国际形 势特别 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军事、 经济封锁政策有关。 新中国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技 术等,急需要国际支持与援助。1950 年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 订,这不仅使新中国获得重要的国际支持,也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 要 的资金及援助。在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背景下,国内建立了许多俄文学校,掀起学习俄语 的热潮。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本题正确选项为 D D。 32(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3232)17 世纪 60 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

14、的消费品;到 18 世 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D)(D)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分析】【分析】 该题重点考查工业革命前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属于主干知识。国内外 市场的扩大既是工业革命发生 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结果,茶叶消费量的迅速增长是此一时期 英国内外市场急剧扩大的缩影,故故 D D 项为正确答案项为正确答案。而此时英国传统的等级结构并未根本变 化,等级观念依然如故,且题干中没有任何等级观念淡化的信息,故 A 项是错误的。单从喜 欢饮用东方的茶叶,不能得出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故 B

15、 项是错误的。在工业革命的初 期,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一度出现扩大趋势,故 C 项是错误的。 33(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3333) 表 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1870189619001913 比例78%74%72% 由表 1 可以推知,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B)(B)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分析判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以世界工业革命为背景, 以英美法德工业生产在世界 工业生产中总量变化

16、为材料, 检查考生对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状况 的了解。18701913 年期间,工业革命在欧美发达国家业已完成,日 本工业化处于高速发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5 页 共 14 页 展时期,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工业化,因此因此 B B 项为正确答案项为正确答案。考生根据科学 发展史和所学知识可知, 欧美发达国家并未盛极而衰, 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也未明显缩 小, 世界经济结构也没发生重大变化,所以 A、C、D 三项均不正确。 34(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343

17、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A)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分析】【分析】 本题选择了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粮食产量和粮食出口的一组数字,考查考生对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的认识与理解,着重检验考生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 力。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 苏联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 全力推进 国家现代化建设。

18、苏联实施工业化的资金要靠国内提供,粮食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外汇的最主要的途径。 由于粮食产量受自然条 件等因素影响较大,收获量起伏较大,这就出现了本题题干中出现的 现象,即粮食收获量减少,但同时粮食出口量却在增加。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只能减少国 内的粮食供应以保证工业化的需要。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 家经济建设作出奉献家经济建设作出奉献。B 项和 D 项都是造成苏联农业发展不力的因素,与粮食产量 有一定关 系,但与粮食出口没有直接关联;C 项所述并未在当时出现,相反,工业化速度并未因粮食 减产而受到影响。 35(201

19、52015全国全国卷卷35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 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C)(C)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分析】【分析】 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和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对象,主要考查考生对贯穿此过程中的核心 内容的把握,检验考生高度概括和分析、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D 在两极格局存在的历史 过程中,美苏两国是支撑两极格局的核心国家;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它们之间整体实力的消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 清晰的主线清晰的主线。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确立 与解体”的表述,它明确指向这是连贯的 一个历史过程,

20、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阶段。其次还要注意“贯穿全书的主线”的表述,它说明 这应 该也是存在于“确立与解体”全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注意并理解了上述两点,A、B、D 三项就可以排除了。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6 页 共 14 页 40(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40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 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 阻止法

21、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 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 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 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 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 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22、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 分) 【分析】【分析】 该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综合把握能力。法律和 伦理道德是两套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体系,在此问题上,东西方社会并无二致,但在侧重点上 略有差异。中国更为强调道德伦理,西方更为强调法律至上,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法律传统, 孟子与学生的模拟对话和苏格拉底以身殉法的行为是这一差异的集中体现。 该题第(1)问要求

23、学生调动课本及相关知识,认识中西方法制观念的差异,并深入理解产 生这一差异的历史根源与社会条件:中国古代是农耕与小农经济,古希腊是商品经济发达, 中国的国家特征是家国同构,政治上君主专制,思想上儒家学说占主导地位,特别强调人伦 道德及其在维系社会秩序方面的意义;古希腊的原始血缘关系在城邦国家建立后通过数次改 革被彻底扫荡,建立了民主政治,公民轮番执政,特别需要法律规范加以规制,以便有序运 行。所以,中国和古希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 该题第( 2)问旨在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与西方不同传统中的共同之处:即都重视法律的作 用,肯定法律是治理国家与社会的基本手段,而且都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

24、响。由此可启发 学生进一步引申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才能走向法治、何为法治等问题:欲求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7 页 共 14 页 法治,必先树立法律权威和遵法意识,同时,法律本身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这就是孟子 师生对话和苏格拉底之死留给后人的共同的宝贵启迪。所以,该试题可训练学生透过表面差 异探究深层共同性的概括分析习惯,提升学生在同中发现异、异中发现同的辨析思维能力, 同时向学生宣传了法治思想,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 和促进

25、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 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岀。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 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 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41(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4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材料 表 219502008 年我国

26、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199520002008 元旦1111 春节3333 劳动节1111 国庆节2233 星期日1111 星期六111 清明节1 端午节1 中秋节1 表 2 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 发现历史事物发展趋势,并运用 所学知识加以探究和论证的能力。 本题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从建国初期到 2008 年我国法定节 假日的变化。这些变化中隐含着多种变化的趋势或方向,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材料的比对、分 年 份 法 定 假 日 天 数 节 假 日 MGTMGT 整理整理20

27、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8 页 共 14 页 析,发现其中一个变化的趋势或方向,自己发现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发现问题或 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在表中, 可以分析出的一种变化趋势是:法定假日的天数, 有着不 断增加的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出,1950 年至 1995 年的 45 年间法定假日基本没有变 化,1995 年至 2008 年间,先是增加周六为假日,后又增 加“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再 后又分散“五一”假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假日。可见,这段时间法定假日有增 多的趋势

28、。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95 年,经过近 20 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 义建设积累了丰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成 为法定假日增加的基础和推动力。可以说, 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成果之一,也表明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和注重民生,使社会福利不断提高。 从表中还可以分析出其他多种趋势,只要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体现了该题的开 放性特点。 例如, 从表中可以看出, 1950 年至 2007 年, 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只有春节,2008 年又增加了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假日增加的趋势,说明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我 国历史悠久

29、、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从经济角度分析:从表中并结合生活 实践可以看出,2000 年增加了劳动节和 国庆节两个黄金周的小长假,2008 年又分散为 5 个, 这方便和鼓励了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拉动假日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从表中看出变化是较浅显的,但从一个个变化中探索、分析出变化的趋势或规律,则是 更深人地考查考生观察、比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该题的意义所在。 【答案【答案评分说明】评分说明】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 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30、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休闲娱乐需求增 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 府更加注重民生。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 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5(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45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这些银 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 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 部分被

31、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 ; 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9 页 共 14 页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 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 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 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

32、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和分析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题目以雍正帝推行的养廉银制度为切人点,加深学生对清代吏治不修的认识。 该题以较为生动、具体的材料展示了雍正时推行养廉银制度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两个 问题。 第(1)个问题, 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概括出当时清政府推行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 180 两,正七品知县 45 两,正九品官员 33 两。

33、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 费用,普遍入不敷岀”,可知原 因有官员薪俸银制度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人,增加了地方的办公经费,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减少贪腐现象,同时也减轻了普通百姓的 负担。但从整个清代的吏治来看,贪腐问题 屡禁不绝,这说明单靠一个养廉银制度改革还无法解决系统性的贪腐问题。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 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人,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 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46(20152015全

34、国全国卷卷4646)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 材料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 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 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 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 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 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 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

35、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0 页 共 14 页 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 分)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 调动运 用相关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归 纳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 第(1

36、)问需要对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要求考生要有较高 的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考生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国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具有主人 地位、主动精神,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第(2)问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对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进行评价。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陈独秀对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进行了反 思,认为其原因 在于国民不具有自觉地参与政治的主动精神;第二,陈独秀认为国民的主人 地位和主动精神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这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一个发展,也在中国思想 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三,陈独秀此文发表于 1916 年,此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时

37、期,而新文 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结合上述三个方面,即可作出评价。 考生需要理解清末民初民主与专制的较量,理解民主思想兴起,逐渐汇成潮流的必然性, 这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懈斗争和不断反思,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动因和背景。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 动精神;自觉参与建 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 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 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 思想解放作用。 47(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4747)历史选修 3:20

38、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材料 早在 1910 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1941 年 4 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 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 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 年 4 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 制工作。 1945 年 8 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 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39、(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1 页 共 14 页 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 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 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 年 8 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 极作用。(10 分) 【分析】【分析】 本题围绕苏联研制原子武器

40、的历史过程,着重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以及历史阐 释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从获得西方原子武器研制情报,到二战后 期加紧 研制,再到 1949 年原子弹试爆成功的简要过程。 第(1)问要求考生回答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实 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的情报早已为苏联所知, 在二战后期反法 西斯盟国内部矛盾日益显现的 情况下,西方的这一计划无疑会引起苏联高度重视并会做出相应反应。1945 年,美国率先研 制成功原子弹 1946 年,东西方冷战帷幕拉开,这些都使苏联的危机意识进一步加强。这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加紧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第(2)问要求

41、考生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这 也是第(1)问的自然延伸。在紧迫的形 势下,苏联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原子武器研制, 并在 1949 年研 制成功。 苏联之所以快速掌握了原子武器, 一方面是具有相关科学 研究基础; 另一方面是国家的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 还有发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优势,举全国之力完成此项任 务。在“作用”一问上,题干特意做了限定:一是“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 下”,二是“积极作用”, 这主要是为了使问题的指向性更为明确,考生也容易把握。在当时美国独揽原子武器控制权 和冷战日益加剧的条件下,苏联原子武器的研制成功,首先打破

42、了美国的核垄断,巩固了苏 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起到了遏制核战争发生的作用,这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这样 的限定有助于更精准地考查考生对史实 的把握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背景: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 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 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 之力研制。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2 页 共 14 页 积极作用:打破了

43、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 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 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 48(20152015全国全国卷卷4848)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材料 19 世纪 70 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 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 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 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 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 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 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

44、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 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 1883 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 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 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 (9 分)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 能力,以便对世界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中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进行公正的评价。 第

45、(1)问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要求对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完整、 准确、合理的提炼,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普法战争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矛盾 激化,工人运动高涨。面对这一危局,俾斯麦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的统治,既采取铁腕政策, 制定残酷法律,镇压工人运动,同时也颁布相关保障法令,以缓和阶级矛盾。第( 2)问则考 查考生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法去评价历 史人物的作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要看到他所处 的阶级和地位, 也要肯定其积极的方面。俾斯麦是德国宰相,他的所作所为肯定是 为统治 阶层服务,他对工人运动采取的非常法阻碍了工人运动,但他 颁布的疾病保险法等对保 障工人的基本权益有进步

46、意义。 通过 本题的分析解读能够考查考生解读信息、 运用相关材料、 辩证看待历 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给予客观评价的能力。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 化;马克思主义传播, 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 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5 5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3 页 共 14 页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

47、程 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 了社会矛盾。 【试卷分析】【试卷分析】 2015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较好地实现 了测量和选拔功能,贯 彻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 质教育的原则,持续稳妥地推进了高考命题改 革。 试卷立足于对学 科主体知识内容、 基本能力和历史素养的考查, 试题符合政治性、 规 范 性和公平性规定,无超纲试题,总体难度控制得当。 (1 1)试题强调能力立意试题强调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色突出学科特色。试题坚持能力考查的 目标,选用新材料,设置 新情境,采用概括、比较、说明、简评、简析等 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作 用,评价历史现象,注重

48、考 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如甲卷第 41 题,材料提供中国当代节假日变化 表,要求考生自主地发 现问题,并加以分析,题目开放,具备多种解读 的可能性,能够调动考生有关当代中国社会 文化变迁的诸多知识。 (2 2)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2015 年全 国卷试题中,专门设计了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提出问题。如甲 卷第 24 题强调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精神,第 40 题反映了儒家法制精神的特质与 影响,较好地训练了学

49、生透过表面探寻深层问题的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 同的辨析思维能力,同时在试题中融人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对于学生树立 正确的理想目标和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3)(3)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 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历史试题从不同角度涉及这一主题。如甲卷第 30 题以日本帝国主义发 动全面侵华战 争期间平、津、鲁、豫等地的沦陷为切人点,揭露日寇推行“以战养 战”的 方针对中国进行的经济侵略罪行。“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以历史 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试题也成为本年度历史高考的一大亮点,如甲卷第 32 题间接考查了 “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4)(4)注重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注重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2015 年高考历史 试卷注重试题的基础性、综 合性,没有出现偏、难、怪题,同时又注重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导作用。如甲卷第 40 题, 通过比较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的观念,显示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情、理、法的独特思考,有 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