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

上传人:半** 文档编号:4194787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4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pdf(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 页 共 16 页 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文综历史文综历史) 24(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 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C C)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商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为考

2、 查范围,以周代分封制及分封制的文 化影响为立足点,设置问题情境,以周代“雅言”最早 起源地作为考查 内容。命题者假定考生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但通过“周代 分封 制”“周礼”,提示周代“雅言”出现的时代与背景。西周政治中心 区域在今陕西,河北、 山东、河南均是周代封国所在地,这是考生应有的知识,因而可以此判定正确答案为判定正确答案为 C C。 25(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5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 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D)(D)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

3、化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判断、比较的方法探讨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古代法律制度具体条 文从秦到西晋的变化作为材料,以这种变化的原因作为考查点。秦朝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行 严密的法律制度,不注重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汉代儒学独尊后,亲情伦理与上下尊卑越来 越受到强调,这应是考生已有知识,就此可以得出“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的结论。给定材料 只说明父亲(养父、亲父)的权益,并没说明 养子、亲子权益有何变化,因而 A 项不正确。 材料并没涉及“宗族利 益”,因而 C 项可以排除。题目利用西晋法律将“父”对养子、亲子 享 有同样的财产索取权利,设置了“血缘亲情逐渐淡化”这一干扰较强的 B 项,但

4、考生如能 从儒家影响深人、血缘亲情得到强调这一基本的事实,是可以加以排除的。正确项为正确项为 D D。 26(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6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A)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完整、准确、合理地提取材料信息,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明历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

5、课标全国卷卷) 第 2 页 共 16 页 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以宋代交子出现为切人点,设置问题情境,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商 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的理解。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铁钱因携带不便等 原因,阻碍了商品的交换、流通,“富民”自发发行交子,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A A 项正确项正确 揭示了交子的民间性特点揭示了交子的民间性特点,交子的本质交易凭证功能。B 项片面解读材料,将交子带来 的结果作为原因,本末倒置,故 B 项错误。中国古代推行“抑商”政策,C 项不符合历史事 实,所提供的材料也不能说明 C 项表述的内容,故 C 项错误。交子的出现可以说是经济重心 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南

6、移的原因,故 D 项错误。 27(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7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 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B)(B)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在 于考查教材中明代皇权不断加强的内容。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以及后期内阁地位的上升,内 阁首辅可以操纵朝政等都是皇帝意志的反映,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 所以正确选项为所以正确选项为 B B,A 项亦可排除。C 项与 D 项并不符合明代史

7、实,故可排除。 28(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828)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 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 要原因是 (B)(B)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分析】【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深人理解信息,综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前 许多维新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其中最核心的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而这些实质性的 大变革会有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习惯并支持改制,为 核心改制营造有利改制的社

8、会氛围。所以,宋恕和康有为都提出 “易西服”,这可以看成是 变法的预演和总动员。可见 A、C、D 是错误的,只有只有 B B 符合题目要求符合题目要求。 29(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9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 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 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C)(C)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

9、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3 页 共 16 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分析】【分析】 本试题主要测试学生根据材料挖掘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1926 年”,指出的时间 点大体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后,此时,蒋介石成为广东国民政府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继续 高举三民主义旗帜,全国很多革命人士都聚集在三民主义旗下,力量不断壮大。北洋军阀中 的孙传芳、张作霖等人似乎观察到这一现象,也纷纷效仿,标榜各种主义。考生需注意:这些 军阀所标榜的形形色色的主义中多半都借用了“爱民”“人权”“民权”等语词(或相近的 意思),由此可反向推

10、出 当时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了。故正确选项为故正确选项为 C C。 30(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030)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 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 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 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A)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分析】【分析】 本试题主要测试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挖掘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1937 年 11

11、 月”, 提示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日军全面侵华的关键时期。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的 演说主旨是争取各国对华同情与援助。题干中所列出的顾维钧发言内容:“要求其他与会各国 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也能印证这点。故正确选项是故正确选项是 A A。选 项 B 虽然与题干有些许关联,但显然不是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选项 C、D 与题干没有什么 关联,均可排除。 31(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131)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 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 统销(D)(D) A加快了

12、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一五”期间,随着大规模 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形势一度紧张,一些地区出现粮食脱销,粮食市场开始动荡,私营粮 商同国家争夺粮食的斗争十分尖锐。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的统 购统销,也就是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 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就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人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所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

13、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4 页 共 16 页 以,正确选项为正确选项为 C 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合。 32(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333)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 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B)(B)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

14、可补充教材内容中 相对薄弱部分。罗马法是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而且与平民采取的以非暴力 撤离运动为主的斗争方式以及贵族的适时让步密切相关。在法律的制定与发展过程中,贵族 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只是迫于平民斗争的压力,贵族不得不对平民利益予以关注,并使之体 现于法律上而已,所以选项 A 是错项。贵族能适时对平民做出让步,的确有利于罗马法制的 发展,但贵族让步的原因在于平民斗争,故平民斗争而非贵族让步才是罗马法制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所以选项 C 是错项。贵族对平民斗争多次做出让步,恰恰说明平民斗争不断,平民 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是不一致的,故而选项 D 是错项。历史的事实是,平民通过撤离运动这

15、种 理性的斗争方式,既迫使贵族妥协,不断制定新法律,争取和维护了平民的权益,又没有因 为采用极端斗争方式而消灭贵族,破坏法制原则。由此可见,平民权益得到承认和维护,与 平民斗争方式的合理有效是分不开的,据此,选项选项 B B 是唯一正确的选项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33(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333)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 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 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A)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分析】【分析】

16、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英国工业革命的掌握与理解,并进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思考工业革命的社会历史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实质上是人类历史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 的飞跃,是生产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化,所以选项所以选项 A A 是正确项是正确项。机器的采用使得生产活动摆 脱了原始的手工操作,使得妇女可以走出家庭,进人工厂,参与纺织业等社会生产,但纺织 机的使用只是提高了劳动效率,并没有提高纺织女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女工的工资相对 较低,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在家庭生活中仍然低于男性,故选项 B 是错项。第一次工业革命 重点在轻工业,虽然也促进了钢铁、交通运输、机器制造等重工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但在

17、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国家经济总体上仍以轻工业 为主导,尤其在 19 世纪初,那时第一次工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5 页 共 16 页 图 业革命尚未完成,情况更是如 此,故选项 C 是错项。机器生产的出现取代了许多传统的手工 业生产,但有些行业机器生产只能完成主要生产流程,某些次要生产环节仍需要手工来完成, 何况有些特殊的行业只能靠手工完成。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及其以后,部分家庭手工 业依然存在,故选项 D 是错项。 34(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434)20 世

18、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 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C)(C)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本题题干所设 置的情境是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而社会生活涉及范围广泛,与政治、 经济、文化诸多领域融于一体,这体现在四个选项的设定上。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社会生 活的一个侧面与选项中政治、经济、

19、思想文化中一个具体选项的因果关系。这首先需要从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从电影业繁荣这一表面现象挖掘出所蕴含的深层信息。材料提供的表层 信息是观看电影不仅 人数众多, 而且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通过调动所学知识, 可以得知 30 年代美国的基本情况。罗斯福新政始于 1933 年,其收到一定效果 则较晚,故不可能推动整 个 30 年代的电影业的繁荣,A 项可以排除。空前严重的经济偉机的来临造成巨大危害,普通 民众处于恐惧之中,而且罗斯福新政只是缓解并未消除经济危机,在 30 年代美国经济没有出 现繁荣,故 B 项可以排除。C C 项恰好与材料中民众观看电影的价值取向相吻合项恰好与材料中民众观看电影的

20、价值取向相吻合, ,故为正确项故为正确项。 材料中提供的备受欢迎的电影内容反映了价值取向而与文学艺术流派无关, 故 D 项可以排除。 35(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535)图 6 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D)(D)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提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提供了一幅照片及其文字 说明,能够从中提取出几个重要信息“波兰”“开放边界线”以及照片中的欧盟旗帜。这几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

21、卷) 第 6 页 共 16 页 个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判断,显然 A 项和 B 项在时间上早于欧盟建立,不可能出现欧盟旗枳, 而且也不会开放边境线,故可以排除。C 项北约东扩虽然在时间上晚于欧盟成立,但也不存 在使用欧盟旗帜和开放边境线的现象,亦可排除。只有只有 D D 项与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吻合,是正项与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吻合,是正 确项。确项。 40(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0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 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 军,

22、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 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 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 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初,黑 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 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 北平原。

23、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 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 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

24、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是以清代封 禁与解禁东北为线索,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相结合,在清廷政策变化的背后,考查时间 与空 间的“大历史”,实际上,无论是封禁还是解禁,其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第一问是“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这从材料以及所 学知识中可以概括出 来,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层面的;一是民间层面的。政府层面的主要有:清政府由 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移 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民间层面的主要有:由自发移民为主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

25、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7 页 共 16 页 到政府 主导为主;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 法定居、生产。 第二问是“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这一问首先是审题,“移民 东北”包含政府层面的政策和普通民众的迁移,所以,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是清政府的移民 政策。从教材经济册中我们得知明清人口增长迅猛,可以概括出移民东北可以“缓解关内人 口压力”;从教材政治册中我们知道清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需要赔款,所以 概括出移民东北,增加耕地可以“增加政府收人”;从材料中东北由军事化管辖到设省,可 概括出“

26、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移民的涌入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可概括出 “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有助于抵 御列强侵略”以及“促进东北开发”。 总之,本题主要考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考查的基本知识主要是主干知识。考生作答此题 需要在全面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提取材料基本信息,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并对历史 事件有联系的能力。实际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政策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方面面都有影响,而某一历史背景也构成了很多事件的背景,如清代的人口压力就构 成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背景,这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注意的

27、。 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 他不同。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 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 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材出版时代 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 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综 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酌情赋分。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 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 省份;移民禁而不止, 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 生产。 (2)缓解

28、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促进民族融合、文化 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8 页 共 16 页 41(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1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第一章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

29、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 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 1972 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 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 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 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 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 方世界 第一节 17 世纪英国革命1689 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 世界史 近代史编 , 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

30、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发现问题、进行历史阐释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本题提供了两份世 界近代教材目录章节表。节选的目录都是从第一章开始,这就把考生的思考起点收拢到相对 固定的历史区域之中了。在这个区域内进行观察、比较、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按照题目要 求,首先要对两份 R 录进行比较,而比较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所发现的问题,既可 以是相对宏观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既可以涉及历史观念、史学理论,也可是对具体历史事 件的分析。因此,在发现问题的环节上本题没有固定要求,不管是发现了“西瓜”还

31、是看 到 了“芝麻”,都是对问题的提取。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做到了 开放。 发现问题之后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与解释。题目要求“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就是分 析为什么会出现你所发现的这种不同。这是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的集中检验和考查。进行阐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9 页 共 16 页 释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至于考生选择什么角度、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本题特别注明没有限 制,意在不对考生的思维给予定向和限制,从而再次体现了本题开放式特点。考生可以根据 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出现不同的

32、原因,见仁见智,百花齐放。既然要求的是“分析”,需要 考生对历史持有正确认识的同时,要分析得合理充分。这里的“充分”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 是比较全面,二是比较深人。本题并不要求每个考生都要做到既全面 又深入,只要达到 其中之一即可。 从本题给出的示例可以看出需要分析的层次和程度。示例选择了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进行分 析:首先指出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而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就 概括指出了时代特征。之后分析了时代特征对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影响: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 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作为时代特征的反映,在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上,才会 有目录 A 的这种呈

33、现。这就把时代特征与目录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分析逐层深人。在对目录 B 的分析上, 也是循着同样的层次逻辑:时代特征历史研究领域变化21 世纪初中国史 学界的水平。可见,考生需要分析出层次感并照顾到相关的各个方面。 在示例处理上,也与以往不同。在给出具体示例后,特别注明“为 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 准答案。 ” 这就明确强调了示例的作用,即只 是为类似的答案提供参考, 不能用作标准答案。 从开放题的角度说,只 有合理或不合理(是否符合题意)的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对示例这 一 说明,显示出命题者对开放性的进一步追求,力求从评分上规避用示例 对考生作答方式、 内容、思路进行框限的情况。 【答案【答案

34、评分说明】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 以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 以 16 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 A 编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国, 当时正是 “文 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 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 B 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 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 反映了 21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为阅卷参考,不作

35、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 角度不再示例。) 请考生在第请考生在第 4545 、4646 、4747 、48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做答时用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5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材料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0 页 共 16 页 秦汉时

36、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 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 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 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 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 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

37、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信息、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 概括和分析评价历史史实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南朝宋孝武帝实行的山泽改制,考生 作答时要有较 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 态环境 之变迁,题 0 设置以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为切人点。试题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根据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考查考牛解分析历史现象和运 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答案中的“北方战乱,人口南迁”是背景之一,也是考 生的已知知识,考生可结合材料得出。

38、 据此考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概括,可得出背景之二即“豪强大族擅占山泽, 百 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试题设置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 用。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宋孝武帝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 可得出作用之一山泽占有私有制确立;据百姓与世家大族同样有山泽产权,可得出作用之二 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据按官阶等级占有山泽,可得出作用之三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 据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等可知,这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占有不均,缓解了社会矛盾,所以,可得出作用之四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

39、济 发展。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 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 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 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1 页 共 16 页 46(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646)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 材料材料 1940 年 3 月, 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 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指示规定,在

40、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 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 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 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 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592 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 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 的特点。(

41、3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 分) 【分析】【分析】 本试题主要测试考生运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相关知识, 以及阅读、 理解材料的能力。 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侵略者,为打败主要敌人,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的。 本试题第一问是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和三三制政权的特点。根据材料所说:“敌后政权在性 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可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 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三三制的实行,得到各阶层民众的拥护,这自然巩固了抗日根 据地。 关于三三

42、制的特点,根据第一段材料,考生可概括出以下两点:第一点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 各阶层联合;第二点为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各派别之间的民主协商。 第二问是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根据第二段材料所说:“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 592 人,占总数三分之二”。考生可以推出,三三制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的抗日积 极性,这也自然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考生不难得出抗日根 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

43、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 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2 页 共 16 页 政权得到巩固。 47(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 年 2 月,由精锐力量 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 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 掩护英军,并分

44、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 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 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 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 余万人,伤亡接近 20 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 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 分) 【分析】

45、【分析】 本试题主要测试考生阅读、 理解材料能力与抗战期间中 国远征军及其相关国际国内背景 知识。关于本题,考生必须知道:中国 的抗战事业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问是关于中国远征军入緬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 势。根据材料提示的 “1942 年 2 月”,并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可推知,此 时国内抗战处于相持阶段。太平洋战 争已经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范 围进一步扩大,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 根据材料“日军入侵缅 甸,驻緬英军节节败退”,并结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 的 守势状态,考生不难推出,日军大

46、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的总体 时局。这样,第 一问的答案自然不难得出。 第二问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根据材料所言,中国远征军人缅 作战,首先是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其次是掩护了盟军,即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再 次,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所学知识,考生应该也能推知中国远征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以便使中国抗战获取国际援助。 概括以上三点,第二问中的军事意义答案也就得出了。至于政治意义,考生除了在阅读材料 中提取信息外,还必须结合所学知识。远征军的英勇作战,表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

47、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3 页 共 16 页 国军队英勇善战;远征军以巨大的伤亡代价而获得了最后胜利,必然增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 胜的信心;所有这些,自然而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 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 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 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8(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848)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48、材料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 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 遂于 1895 年至 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 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 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 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 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

49、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 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 分)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 相关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 象、历史事实的能力。本题意在对中国 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中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进行考 核。 第一问概括光绪皇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要求对材料 中所包含的信总进行完 整、准确、合理的解读提炼,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答。维新变法的推行离不开光绪皇帝的 支持,作为当时中国的最 高统治者,内优外患都促使他要改变现状。 一方面,甲午战争的惨败更 使光绪帝蒙受难以忍受的耻辱与刺激,而朝野上下要求变革和抵 御外 辱的呼声高涨则推动他决心变法。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重视和采纳维新 派的改革建议、 启用人才、颁布变法诏书等。另一方面,变法也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产生矛盾 冲突。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顽固守旧势力势必拼死反对新政变法,试图阻挠和破坏改 革。因此,抵制顽固守旧势力对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