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pdf

上传人:半** 文档编号:4194819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41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pdf(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 页 共 14 页 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文综历史文综历史) 24(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4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 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B B)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

2、制度 【分析】【分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 通过设计新情境 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获取信息进 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题干陈述了秦汉 以后“天”被尊 为最高神、皇帝为“天子”主持祭天、百姓祭祀祖先等历史事实。皇帝 祭 天具有证明专制权力合法,同时与百姓祭祖先又具有相似意义,二者 共同的意义显示出“政 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这一中国古代政治的 特色。而皇帝祭天、百姓祭祖虽具宗教意义, 但本身并非宗教活动,也与中学生关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知识不合,故 A 项可以排除;周代的 宗 法制便是以祖先血缘崇拜为基础而构建的,而秦汉以后宗法制度业已 衰落,

3、因而 C、D 两 项可以排除。正确答案为正确答案为 B B。 25(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5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 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 映出唐代(C C)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通过唐高祖、 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考生通 过必修模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学习,掌握儒家思想自汉武

4、帝之后 就成为 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所以,唐代皇帝的好恶不可能决 定宗教的兴亡,可排除选项 A;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故可排除选项 B;佛教的社 会基础薄弱不符合所学知识也不符合题干材料,故可排除选项 D;儒家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则 符合唐代史实,虽然当时三教合流,但儒家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所以所以 C C 项为正确项。项为正确项。 26(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6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 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D)(D)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

5、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2 页 共 14 页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分析】【分析】 本题以宋明理学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难点的 能力。题干直接点岀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考生熟知的主张,要求考生辨析这一 主张与中国古代 “人性观”的联系。考生通过传统文化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 相近,习相远”这几句,可以选出正确答案,A、B 两项分别是先秦儒家 中孟子与荀子(及 法家)的主张,并非宋明理学的新认识,因而不正确, C 项乃佛教的一种主张,且不具有本 质与外在二元对立之意,

6、因而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为正确答案为 D D 27(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7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 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A)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分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的主干 知识是教材中的明清时期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内容。清初海禁政策前,“民间行使多以 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国银钱”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结合教材

7、 中所学的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岀超地位,基本可以判断,基本可以判断 A A 项项“中国在对中国在对 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正确选项是正确选项。B 项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故可以排除。C 项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口货物无法冲击,所以中国才长期处于出超地 位,所以 C 项可以排除。从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所以 D 项 亦可排除。 28(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828)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 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D)(D)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

8、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分析】【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比较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上看, 1953 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纱、棉布的量大大少于印度。中国和印度同是英国商品的倾销 地,而印度的殖民地化过程更早、程度更深,自然经济的破坏也更严重,所以,对英国商品 的阻力就更小。中国的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英国商品输出有顽强的阻碍作用。故正确故正确 选项是选项是 D D。鸦片战争的破坏不能十多年后影响棉纱、棉布的销售,清政府也没有实行保护本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

9、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3 页 共 14 页 国经济的政策,印度的经济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发展缓慢,故 A、B、C 三项是错误的。 29(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2929)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 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B)(B)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分析】【分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提取信息,并透过现象深人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综合能力。任何 改

10、革或革命都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成功。梁启超等上书请废八股制,遭到近万名举人 的激烈反对,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所以 B B 正确正确。梁启超请废 八股取士,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制度,所以 A 项不正确。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是有分化的,有 许多赞成变法,不能说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极为保守,所以 C 项不正确。此时新学和旧学存 在矛盾,但题目是改制,与新、旧学矛盾不在一个层面,D 项亦可排除。 30(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03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 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

11、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C)(C)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分析】【分析】 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电影主要来源于 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根据所学的 中国近代史知识,国外进口影片除了缴纳一定的关税等税 费外,在中国 内地流通无需再缴纳其他税费;而国产影片在内地流通则有多重税费。 根据 这一知识,可大体推出,上海(国内电影的主要生产地)影片要流通至北京、天津,其税费 要高于进口影片,商家多半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市场

12、运营,故北京、天津等地自然以成本较低 的外国影片为主了。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 C C。选项 A、B、D 与题干没有多大关联,均可排 除。 31(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1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 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 行(B)(B)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分析】【分析】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

13、全国卷卷) 第 4 页 共 14 页 本题从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以及严格户籍制度产生角度入手,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围绕工业 化战略实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理解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实施,我国历史上 开始了一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高潮。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以及城镇和工矿区人口 猛增,急剧扩大了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我国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这些问 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因此,以户籍为依据逐步扩大完善粮食计 划供应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工业化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正确选项 B B。其他选项并没 有触及该制度实行的主要内涵。 32(20142014全国全国

14、卷卷32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 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C)(C)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雅典民主制度的知识掌握情况 与理解深度, 引导学生在肯定雅典 民主正面价值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的局限,那时的民主是极其原始粗糙的,其一大 明显缺陷是那时过分强调城邦集体利益,忽视了个人自由的保护。那时,个人利益服从城邦 需要是基本的法律要求,个人自由的空间极其狭小,可以说“有民主无自由”(这

15、是近年来 的学术研究新观点),对个人无权擅自自杀就是这种状况的一个表现,故选项故选项 C C 是正确选项是正确选项。 尽管那时自杀行为都纳人了法律的管辖之下,但雅典的法律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既没有达到 完备程度,更没有实现体系化,法律是支离破碎的,有学者甚至认为雅典谈不上有一个法律 制度,所以选项 A 是错项。古希腊哲学和文学艺术都很发达,文化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许 多学者明确肯定人的价值,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哲学命题。但雅典的 这条法律并非禁止自杀,而是要求自杀需要国家政府批准,所以,它不体现尊重生命价值的 人文精神,故选项 B 是错项。雅典人注重材料概括分析,强调逻辑推理,

16、崇尚理性,但自杀 须经批准的法律要求并非向往人的自然死亡,因而并非是崇尚自然法则之理性精神的产物, 所以选项 D 是错项。 33(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333)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 州人口数 “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 这一规定违背了 独 立宣言中提倡的(B)(B)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判断与推理解决历史问题的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

17、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5 页 共 14 页 能力,较好地体现了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原则。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仔细斟酌 选项,找出正确答案。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在于“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 予以确定”,这里的“其他人口”显然指的是黑奴。在美国 1787 年宪法当中,黑奴不被算 作一个完整的人,他们的人权遭到忽略,不具有与其他白人同等的权利。由于题干中并没有涉 及主权与自治方面的问题,故 A、C 选项可以排除;各州的众议员名额根据各州人口的比例进 行分配,而各州人口数量是不一致的,因此,在众议员名额分配上,各州之间却是不平等的, 所以 D 选项也可以排

18、除。独立宣言中强调的原则之一就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故本本 题正确选项为题正确选项为 B B。 34(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4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 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D)(D)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设置了 1928 年苏联在乌拉尔地区 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新情境, 对有关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问题进行考查。 本题的关键点是 “一 个由苏联 自主建设,另一

19、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就与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租让制”形 成关联。“租让制”是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工业方面实行的主要政策,即把一些工矿企业 在一段时间内租让给外国资本经营,所有权仍属苏维埃国家。 本题题干中提及的两个钾矿之一 即由德国公司负责建设。这种方式正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做法。尽管一般认为,到了 20 年代末, 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但由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实际上仍在沿用但由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实际上仍在沿用。 这就告 诉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 35(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35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 21

20、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A)(A)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指出欧元是具有“震撼力的 新事物”,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这都强调了欧元出现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或者 意义。在确定这一作用的具体表现时,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欧元作为欧 盟的统一货币,并不具备消除各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的功能;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也与是 否启用欧元没有关系;与美国相比,欧洲在当前世界经济中的领

21、导地位还谈不上。因此,符符 合本题题意的欧元作用,就是推动欧盟统一市场的发展合本题题意的欧元作用,就是推动欧盟统一市场的发展。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6 页 共 14 页 40(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0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 1666 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 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 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

22、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 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 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 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材料二 牛顿(16431722 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

23、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 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 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 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 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 现的背景。(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综合运用

24、 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明清之际的中国科学家宋应星、欧洲近代科学家牛顿的科学成就比较作为内容。 第一问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关于二位科学家“成果的特点”,其二是这种“特点”出现的 “历史背景”,审题时应特别 注意,所问并非他们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否则将答非所问。 关于宋应星成果的特点,通过材料可以得出“传统科技的总结”及创造性不足的特点; 而关于牛顿成果的特点,须对教材有关近代科学及牛顿相关内容有比较好的了解,并能通过 与材料中有关天工开物的叙述比较,得出“实验科学”“突破性成就”等不同的特征。 关于这些特点出现的背景

25、,应注意成果的文化、时代及个人因素。天工开物既是“传统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7 页 共 14 页 农 业、手工业技术的总结”,则自然应从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特点及 宋应星个人的人 生经历中去探讨:而牛顿作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 则理应从近代科学的特点及牛顿的个人经历 中去探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第二问为二人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从材料可知, 天 工开物无实际影响,而牛顿的三大理论不仅为个人带来极大的荣誉,也促进了近代科技、 思想的极大进步。这自然与各自的社会文化、时

26、代背景 及成就本身的性质有关,通过材料的 分析与所学知识的综合概括,不难得出该题给出答案的近似结论。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 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 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 科学研究。 (2)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 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41(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材料

27、 下面是 1960 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28、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8 页 共 14 页 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评分说明】评分说明】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 抵抗日军侵略,粉碎 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 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 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 反映出抗战全貌。不同的时代会对同一

29、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认识和 解释。这个目录的布局、选材以及叙述都反映了 I960 年那个时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乃至史学 界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观点,而这些认识和观点与今天人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观点有着明 显的不词,题目的意图恰恰是要求学生从这些不同中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此题开放的力度很大,完全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从许多角度给出修改建议,可以 是结构的,也可以是某条目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具体的,都在题目的允许范围。在 说明建议的理由时,考生不得不从抗日战争史的宏观上去考虑。无 论增、删、合并任何一处 的建议,都要紧密围绕抗日战争的整体把握和 目录的缺点来说明。例如建议:增加“抗日民 族统一

30、战线的建立”。理由首先是从宏观上说,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 族统 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从“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建立” 本身的作用说,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再 次合作,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同仇 敌忾,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能够取得胜利的基础。 第三,结合材 料说,目录中缺少此内容,导致抗日战争的叙述不完整。考生首先要正确解读 材料, 明了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和调动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题时先要给出修改建议,然后层层分析,说明修改建议的理由,注意从具体到宏观结合材料 进行分析。 请考

31、生在第请考生在第 4545 、4646 、4747 、4848 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则按所做的第 一题计分。做答时用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5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材料 西汉建立后, “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 有 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

32、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 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 906 卷,770 余 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9 页 共 14 页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620 条、27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 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

33、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 分)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本 题以汉代至西晋法律改革为考查对象,涉及必修的秦汉至魏晋政治制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及其影响等内容。第一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这次变迁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提供的汉代 至西晋法律制度重大变迁的主要史实,考生不难得出由繁而简、法制分类规范(开刑法与行 政法规分离)、加强对伦理犯罪的惩罚等结论。第二问关于儒

34、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法律的 影响,显然命题者有意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例如,只要考生能注意魏晋时条文强调上下尊卑 的特色,亦不难得出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的结论。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 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 “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 深人影响法律条文的 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46(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646)历史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 分) 材料材料 1908 年 8 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 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

35、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 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 年(宣统二年)11 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呼恳既出于至诚,内外 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 应即俯顺臣民之请 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 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 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 时并举。” 1911 年 5 月,责任内阁成立,13 名国务大臣中满人 9 人,其中皇族 7 人,汉人仅 4 人, 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3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08、1910 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 并分析其原因。(9 分)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0 页 共 14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 分)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 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分析】

37、【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和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历史现 象、历史事实的能力。从清末新政中预备立宪内容前后演变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分 析、理解能力。 第一问概括指出 1908 年、1910 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需要 考生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1908 年、1910 年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时间上进行缩短,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而做出这些调整的原因也并 非清政府所情愿进行的。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反清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 政府的统治,使清廷朝野上下胆战心惊。另一方面,立宪思潮逐渐兴起高涨

38、,立宪,这都推 动了立宪运动的发展。这些方面使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为了化解危机,清政府也不得 不予以改变。 第二问要求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需要考生综合 运用历史知识予以解析 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当时革命已成为大势所趋,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艰苦的组织和发动工 作。而保路运动等一系列爱国运动又暴露清政府的腐朽,使各个爱国阶层加人进来,加速了 武装起义革命形势的到来,点燃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促进了辛亥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武 昌起义后不久,各地即相继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而清政府的改革结果又使立宪派等的 主张愿望落空,引起他们的极大不满,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因此,预备立宪未

39、能挽救 清政府也就在情理之中。 47(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747)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材料 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 有取得成果。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1576 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 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 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 年,联合国大会以 95 票对 4 票、 21 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 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

40、、英以及另外 59 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 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1 页 共 14 页 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 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 1576 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 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并

4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同时也进行了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回答本题第一问关键在于要认识到之所以签订条约是为了弥补联 合国决议的缺陷和不足,两相对照,可以看出条约与决议的不同之处是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 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而且不具有约束力,因此,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其结果是有核 国家增加。这也就是通过决议后还需要签订条约的原因。回答本题第二问的第一小问需要考 生具有开阔的视野,能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将众多促成条约的因素加以综合概括。第二 小问首先需要考生

42、进行价值判断,能够从世界和平的高度给予条约正面评价,同时还需要考 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 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积极推动条约签订分析出条约的消极作用。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 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 多。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 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 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 和平;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48(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848)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

43、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 (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 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 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2 页 共 14 页 的杂剧。清代小

44、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 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 分) 【分析】【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解读信息,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设计立意高远,以我国传统社会广为流传的“包青天”现象为 考点,意图引导考生 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加以关注。题目设置了两个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以包拯为代表的宋代 士大夫勇于议政的了解及我国自宋以后在民间广泛传

45、颂的“包青天”现象的原因两个问题的 设置都提示考生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问题一联系的所学知识为宋代的监察制度, 如谏院的出现。材料一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皇 帝鼓励议政,言官地位较高;二是士大 夫积极议政;三是包拯善于断案、 对贪官嫉恶如仇、勤俭奉公的个人品格。问题一的答案即 围绕上述理由设置。 问题二要求联系的所学知识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腐败,老百姓对清官有期待;以“忠君” 观念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宋以后包括话本、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对老百姓的影响等 方面。材料二的内容揭示了艺术化的包公形象深人人心。问题二的答案即围绕上述理由设置。 【答案要点】【答案要点】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

46、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 泛影响;历代在原 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 2014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试卷乙卷历史部分试题与往年 相比难易程度基本保持 稳定,符合考试大纲要求。从总体来看,2014 年历史试题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提供新材料, 设定新情境,有利于考查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规 避一 纲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问题。新课标卷在稳妥的基础上,通过扩 大材料来源,积 极探索考查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新课 改的目标与人才

47、选拔考试的要求。 (1)(1)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进行考查,几乎所有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进行考查,几乎所有 试题都能利用材料设试题都能利用材料设 置新的情境置新的情境。这一方法符合历史学从史料出发得 出认识和结论的基本特点,也较好地体现了 新课改的理念与人才选拔 考试的要求,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也有利于解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3 页 共 14 页 决一 标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问题。如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科综合甲卷第 29

48、题,题干设置 的情境是各地军阀为争相“仿效”三民主义,纷纷“想 出个主义玩玩”的现象,实际上反映 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民主思想在中 国的传播及影响。 (2)(2)针对中学教材和教学中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问题,做出了澄清针对中学教材和教学中容易混淆和忽略的问题,做出了澄清 和厘正。和厘正。如全国高考新 课标文科综合乙卷第 27 题,提供了清初实施海 禁前白银普遍流通的情境,反映了当时中国 传统经济仍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事实。此类试题切中了中学教学的“软肋 又如第 40 题通过对比中外两位科学家及其成果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对待科学 的态度与文明兴衰的 关系,有利于对考生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

49、 (3)(3)在开放性试题中在开放性试题中,对答案或评分说明的设计更为细致对答案或评分说明的设计更为细致。如第 41 题在评分“示例”的 处理上,进行了进一步探索,特别注明示例“只 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显示 出对评分可操作性的有效控 制,避免了以“示例”对考生作答方式、内容、思路进行框限的 情况,提 高了考试的有效性。 (4)(4)试题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涵盖了各断代史和试题结构合理,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涵盖了各断代史和 政治、经济、文化等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的内容,较好地实现了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的内容,较好地实现了考核目标与要求。题目 的命制规范,语言严谨简练,评分参考简 洁、清晰,赋分合理,具有较好 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较好地发 挥了高考的选 拔功能和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 MGTMGT 整理整理2012014 4 年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新课标全国卷卷) 第 14 页 共 14 页 20142014 年新课标全国年新课标全国卷卷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题号题号24242525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