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中庸_的_诚_谢瑞娟.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14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_中庸_的_诚_谢瑞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试论_中庸_的_诚_谢瑞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_中庸_的_诚_谢瑞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_中庸_的_诚_谢瑞娟.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 _ 学号 M200773722 学校代码 10487 密级 _ 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中庸的 “ 诚 ” 学位申请人:谢瑞娟 学科专业:中国哲学 指导教师:唐琳副教授 答辩日期: 2009年 5 月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Analysis on Honesty of the Golden Mean Candidate : Xie Ruijuan Major : Chinese Philosophy Supervi

2、sor: Prof. Tang L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R.China May, 2009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 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3、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_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V”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摘要 “ 诚 ” 是儒家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 “ 诚 ” 的观念起源于原始的宗教崇拜,周易 中的 “ 孚 ” 和论语中的 “ 仁 ” 也等都体现了 “ 诚 ” 的思想,但 “ 诚 ” 被发展成 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在中庸一文。

4、 本文试图从 “ 诚 ” 这一概念的字义演变过程出发,理清中庸中的 “ 诚 ” 与性、 命、教化的关系以及至诚修养的工夫,从而以理清中庸中以 “ 诚 ” 为枢纽的宇 宙本体论及道德本体论体系。中庸将 “ 诚 ” 视为天地万物之本,提出 “ 诚者,天 之道也 ” ,赋予“ 诚 ” 宇宙本体的属性。同时,中庸又把天地化生万物的至诚之 道 一一 善,落实到人 的层面。把天道之诚的普遍绝对性下贯到人性之中,认为天命 于人的本性就是诚,就是善,而人率性而行就是道。此时, “ 诚 ” 作为人之为人的最 高原则、最终根据,又成为一个道德本体范畴。 中庸通过 “ 诚 ” 这一中介,在天和人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

5、桥梁,从而实现 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时,诚也是一个成德的工夫历程,由 “ 诚 ” 而能率性, 最终表现为物我、天人的一体。 中庸中的 “ 诚 ” 后来成为宋明时期哲学家建构其宇宙本体论体系的重要思想 资源。 关键词:中庸诚本体工夫 Abstract uCheng?, (Hones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tegories in Confucianism. Honesty is originated from original region worship. Tu99 (Faithfulness) in Zhouyi (the Book of Changes

6、) and “Ren” ( the Benevolence Thought) in 灯 ?/ Co/z/wc/wy both embody the concept of Honesty. Arriving to the time of uZhongyong, (the Golden Mean), Honesty is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philosophy concept.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evolvement of Honesty,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

7、hip between Honesty in the Golden Mean and Xing99 (Nature), uMing?, (Fate), “Jiaohua” (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universe ontology and moral ontology which regard Honesty in the Golden Mean as the key and hinge. The Golden Mean regards Honesty as the root and principal of everything inc

8、luding heaven, earth, and all nature. The Golden Mean insists that t4Honesty is the root and principal of everything,9 which endows Honesty with the attribute of universe ontology. At the mean time, the Golden Mean develops Honesty into the human being. The Golden Mean puts the universal absolutenes

9、s of Honesty of heaven and morality into the human being characteristic and believes that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being given by heaven and fate is Honesty, so is “Shan” ( Good). And human being follows this nature is “Dao” (the Way). Honesty is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principle and base

10、ment of human being to be human being, which becomes a category of moral substances. The Golden Mean bridges heaven and human being through the intermedium of Honesty, and reaches the ideal state of the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being. Meanwhile, Honesty also is a “Gongfu” (Cultivation) course

11、 of becoming morality, which represents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heaven and human being at last. Honesty in the Golden Mean becomes the important thought resource of building universe ontology for Song-Ming philosophy. Key Words: Zhongyong (the Golden Mean); Cheng (Honesty); substance; Gongfu (Cul

12、tivation) n 目录 壬商 . I ABSTRACT . II 弓丨言 . (1) 1 “ 诚 ” 的起源及其演变 i.r 诚 ” 的辞源学考察 . (2) 1.2 “ 诚 ” 的观念的产生及演变 . (5) 2中庸之 “ 诚 ” 的哲学内涵 2.1中庸之 “ 诚 ” 的宇宙本体论意义 . (13) 2.2中庸之 “ 诚 ” 的道德本体论意义 . (20) 3中庸之 “ 诚 ” 的工夫论 3.1“ 自诚明,与 “ 自明诚 ” . (28) 3.2“ 自明诚 ” 的 工夫途径 . (29) 3.3“ 率性之谓道 ” 的工夫途径 . (31) 余论 . (35) 致谢 . (37) 参考文

13、献 . (39) m 引言 中庸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经过梁武帝、李翱等人的提倡而逐 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小戴礼记中独立出来,到朱熹时正式把中庸和论 语、孟子、大学放在一起并称为 “ 四书 ” 。朱熹发现中庸的内容更 不易被人领会,于是提出理解其义理的顺序是: “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 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 之微妙处。 ” 中庸一书在先秦儒家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及其哲理的深奥性由此可 见一斑。 徐复观先生指出: “ 先哲的思想,是由他所使用的重要抽象名词表 征出来的。 因此,思想史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有关的重要抽象名词的研究。 ” 纵观中庸全 文,我们

14、不难发现, “ 诚 ” 的思想贯穿始终, “ 诚 ” 是中庸的核心范畴。 “ 诚 ” 渊源于原始的宗教崇拜,后来经过中庸作者 的发展由一般德性之义而上升为哲 学范畴。本文试图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庸中 “ 诚 ” 的哲学含义之较 全面的考察,进而较为确切地把握中庸一书的义理结构及其意义。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第 249页。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第 1-2页。 关于中庸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历来是存在很大争议的,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其 作者就是子思,其成书在孟子之前,根

15、据是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载: “ 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 于宋。子思作中庸。 ”( 参见司马迁撰,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册,北京:中华书局, 2006年,第 1566页 ) 。 这种观点从司马迁以至宋明时期都是主流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庸的作者不是子思,而是其后门人所作, 其成书在孟子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清朝的崔述,以及晚年的冯友 兰先生,还有劳思光先生等。崔述从中 庸一书的内容、文体等方面论述了 “ 然则是中庸袭孟子,非孟子袭中庸,明矣。 ” (参见崔述撰,顾颉刚编订 : 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第 437页 ) 。冯先生根据中庸所反映的社会情况,以 及中庸所

16、论命、性、诚、明诸点,也都比孟轲所讲的更为详细为依据,认为中庸在孟子之后(参见冯友 兰:三松堂全集第八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 109页 ) 。劳思光先生则从文体、词语及思 想特色三个方面出发论证了其观点(参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 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46-48页 ) 。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庸一书一部分为子思所作,另一部分则出于后人,持这种观点的 主要有徐复观先生,他在中庸的地位问题一文中列出五个例证来证明中庸一书出于子思,也就是它的成 书是在孟子之前(参见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5年,第 397页 ) 。而在中

17、 国人性论史一书中也表明了中庸在孟子之前的意思。虽然徐先生的观点前后略有改变,但整体上他认为即 使把中庸分为是独立的两篇,而下篇的的成书也是在孟子之前的。郭沂在对郭店楚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发 展了第三种观点,认为 “ 包括原本中庸(今本中庸)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以孔子语单独成章的部分为 本来的中庸,另一部分为子思的一篇佚文。 ” ( 郭沂: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载 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 2007年,第 78页 ) 。本文采用第二种观点,认为中 庸的成书年代在孟子之后。 “ 诚 ” 的起源及其演变 1.1 “ 诚 ” 的辞源学考察 1.1.1 “ 诚

18、” 的本义 历史上很多训诂名著对 “ 诚 ” 都有解释,这里只列举两个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的观点: 许慎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 信,诚也,从人从言。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诂: “ 诚,会意曰信,无是也人言则无信者, 故从人言。 ” “ 诚,信也,从言,成声。 ” 这表明,从造字法上看, “ 诚 ” 是形声字,由两个部分 组成,一部分是表示读音的声旁 “ 成 ” ,一部分是表示意义的形旁 “ 言 ” 。 “ 言 为 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主要为告祭之意。诚的意义主要是在言字的基础上衍 生出来的。甲骨文中, 言 表示告祭,是指在对祖先、神的告祭活动中不能有丝毫 的欺蒙和亵渎之心,必

19、须始终处于一种虔诚的宗教情感和心理状态才能完成告祭与 祖先神灵相通。 ” “ 诚 ”字的这种宗教渊源也可从古典文献中得到验证,如尚书 太 甲下所记载: 伊尹申诰于王曰: “ 呜呼!惟天无亲,克 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 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 ” 这里强调的是祭祀时人们内心对鬼神的虔诚态度。如孔安国为此书作传时所解释的 “ 言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 ” 人们深信只有诚心的人,即在祭祀过程 中始终保持虔诚态度,并对所祭对象保持虔诚的态度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保佑和庇 护,才能得到预想的祭祀效果。 1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63年,第 52页。 3:(汉

20、)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63年,第 31页。 (汉)许慎撰,(清 )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第 43页。 1杜霞: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 试论中庸 “ 诚 ” 说,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12)。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134页。 转引自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134页。 另外,以 “ 诚 ” 解 “ 信 ” ,以 “ 信 ” 解 “ 诚 ” , “ 诚 ” 、 “ 信 ” 互解的现象说明 “ 诚 ” 与 “ 信 ” 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于 “ 信 ”

21、,如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中所说: 诚也者,释诂: “ 诚,信也 ” 。释名: “ 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 违也。 ” 广雅: “ 信,诚也。 ” 诗 九覬于汝信处笺云: “ 信,诚也。 ” 贾谊书 道术篇: “ 期果言当谓之信,反信为慢;志操精果谓之诚,反诚为殆。 ” 白 虎通 .情性: “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这种以 “ 信 ” 解 “ 诚 ” 的理路强调了 “ 诚 ” 的道德意义价值。 “ 诚 ” 与 “ 信 ” 的共同 点就是都与 “ 言 ” 字有关,即是与言语、说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说 “ 言为 心声 ” ,从此也可引申出 “ 诚 ” 就是从内心发出的真实可信的言语。

22、 “ 诚 ” 有实在不 欺的意思, 与之相对的就是 “ 伪 ” 。如礼记 乐记中说: “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 “ 诚 ” 的本义是真实无妄,引申为对某种客观实在的事物的肯定。而 “ 信 ” 的本义 是指讲话由衷真实,可引申为为人处事真诚可靠,基本上是一种道德标准。 “ 信 ” 的 特点是不疑, “ 诚 ” 的特点是不伪。 “ 诚 ” 是为人处事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社会道德秩序也 因此得以建立。 1.1.2中庸成书前 “ 诚 ” 的涵义 据考证,在中庸以前的典籍里, “ 诚 ” 字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列举如下: 诗经 大雅 荡

23、之什 崧高篇曰: “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 谢于诚归 ” 。 这里 “ 谢于诚归 ” 应是 “ 诚归于谢 ” ,解释为 “ 诚心回归于谢这个地方 ” , “ 诚 ” 在这里表示真心实意的意思。 尚书 太曱下:伊尹申诰于王曰: “ 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 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 “ 诚 ” 在这里表示祭祀时人们内心对鬼神的虔诚态度。 (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第 196页。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 588页。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134页。

24、左传 文公十八年:昔高扬氏有才子八人:苍舒、嘖、祷、大临、尨降、 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 “ 八恺 ” 。 此处之 “ 诚 ” 意在说明高阳氏子孙八人的美德之一。孔颖达疏曰: “ 诚者,实也,秉 心纯正,布行贞实也。 ” 在论语中 “ 诚 ” 字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子曰: “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 诚哉是言也! 杨伯峻先生对 “ 诚不以富 ” 的解释是 “ 这样,的确对自己没有好处。 ” 对 “ 诚哉是 言也 ”的解释是 “ 这句话说的对啊。 ”

25、老子一书里, “ 诚 ” 字出现了一次: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 “ 曲则全 ” 者,岂虚言哉!诚全而 归之。 陈鼓应先生对 “ 诚全而归之 ” 的解释是: “ 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 周易 乾 文言里, “ 诚 ” 字出现了两次: 九二曰 “ 闲邪存其诚 ” 九三曰 “ 修辞立其诚 ” 孔颖达对 “ 闲邪存其诚 ” 的解释是 “ 言防闲邪恶, a自存其诚实也。 ” “ 修辞立其 诚 ” 的“ 诚 ” 是真实的意思。 在孟子一书里, “ 诚 ” 字出现了二十二次,有的是诚信、真诚之义,如 “ 悦 李梦牛:左传译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418页。 论语 颜

26、渊。 论语 子路。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第 127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第 137页。 老子二 |_二章。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第 161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11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12页。 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 1:1:1有的表示 真正、实在的意思,如 “ 然,诚有百姓者 ”“ 士诚小人也 ” 等。 通过以上对 “ 诚 ” 的梳理考察可以得知,早在中庸

27、以前, “ 诚 ” 字已被人们 广泛使用,但在这些经典中, “ 诚 ” 多是用以加重语气,无实在意义,或者表示诚信 的意义,有了伦理学上的意 义。这些关于 “ 诚 ” 的理解,随着几家学说的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为中庸中 “ 诚 ” 范畴具体涵义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2 “ 诚 ” 的观念的产生及演变 具有宇宙本体和道德本体双重意义的 “ 诚 ” 字,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孟子、 中庸以前的现存可信文献中,但与 “ 诚 ” 语义内涵相近的观念在先秦伦理思想 里是已经出现并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如周初 “ 敬 ” 的观念,周易中的 “ 孚 ” ,还 有论语中的“ 仁 ” ,都是中庸中 “ 诚 ” 出现

28、前的萌芽。下面,就具体分析一 下这些概念和中庸之 “ 诚 ” 的思想渊源。 1.2.1宗教信仰中的诚敬观念 “ 诚 ” 最初的含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标 准和原则,而是为了做到对鬼神的言行一致、笃信不二,这里的 “ 诚 ” 代表着当时 的诚德观念,而这种观念也有其产生的思想渊源,这就是原始的宗教崇拜。 原始时期的人们相信鬼神的存在,并相信其在冥冥中保佑着自己,所以,十分 重视祭祀神灵、祖先这些宗教仪式,他们企图通过隆重而虔诚的祭祀活动,求得神 灵庇护,他们相信 “ 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 对鬼神 “ 克诚 ” ,这就是对神灵崇拜 的原始宗教观念,而且这种虔诚心

29、理贯穿于祭祀活动的始终。 殷时的天道观是笃信天 命,崇尚鬼神,对外在的超越之天、主宰之天存在一种 恐惧、无可奈何、逆来顺受的态度。而到了周初,由于 “ 小国周灭了大国殷 ” 的事 实,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有了改变,不再认为这个至高无上有赏罚能力的神、 孟子 离娄上。 3:孟子 梁惠王上。 _3:孟子 公孙丑下。 1: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134页。 主宰之天的本质属性是喜怒无常、非理性的,而认为它是赏善罚恶、合理性的。这 就在周初统治者的思想中产生了 “ 忧患意识 ” 。徐复观先生指出: “ 忧患 与恐 怖、绝望的最大不同之点,在于忧患心理的形成,乃

30、是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 熟考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 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 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 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地自觉的表现。 ” 这样,人们对天及 鬼神的态度也 由原始巫术转变为有理性的占卜。 关于巫术与占卜的区别,陈来先生是这样说的: “ 至于神灵巫术(萨满 ) 和神 灵占卜,其间也有类似的分别,神灵巫术是要利用和搬动神灵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 对某一客体的影响;而神灵占卜则只是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启示了解人类自身理性与 感性所不能了

31、解的事项或领域。 ” 因此,可以说巫术盛行时期,人们是把自己和上 帝或鬼神完全隔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超越于人的,无所不能的主宰者的;而在后 来的神灵占卜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绝对的上帝或超越者是不存在的,如果说 它们存在的话,那么也不是 全能的、绝对超越的,而是和人们的日常行为有所关联, 有所呼应的。这样就把以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测的天拉近到了人道的层面,把外 在性的对天、帝的盲目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了。 显然,周朝时的人们已经产生了以德配天、敬天、畏天的忧患意识,并在精神 上有了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首先表现在祭祀时对天的虔诚态度上,正如尚书 太 甲下中所说:“ 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

32、鬼神并不盲目保佑任何一个人,只有 那些虔诚的人才能享受到祭祀带来的祝福。祭祀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极具重要性和 神圣性的,而在进行这种祭祀活动时,人们不仅 仅把天看作是有赏罚能力的人格神, 而且在祭祀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相信 “ 心诚则灵 ” 。也正如陈来先生所说 的: “ 在殷商对鬼神的恐惧崇拜,与周人对天的尊崇敬畏之间,有着很大的道德差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先桊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第 18-19页。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第 74页。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134页。 别。前者仍是自

33、然宗教的体现,后者包含着社会进 步与道德秩序的原则。 ” 这是从宗教信仰即早期文化方面来看 “ 诚 ” 与 “ 敬 ” 的关系,而在政治方面 “ 诚 ” 与“ 敬 ” 也是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的。尚书 召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 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这可以看作是周人对于小国周灭大国殷的历史事实的一种认识。这就是:百姓不堪 忍受殷王的残暴统治,纷纷携妻抱子哀求上天,上天因怜悯百姓就把治理国家的大 权从殷人手中夺回转交给了周人。这个故事说明,民情反映了统治者的敬德与否, 而这种民情的反映又可以上通于天,从而由天来决定统治权的

34、归属问题。那么统治 者如何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并获得长久的统治呢?那就只有以 “ 敬德 ” 为国家政治 运行的核心法则,这反映在具体形态上就是一系列的保民措施。而这一切就是建立 在对百姓以及对天的 “ 诚 ” 的基础上的,下诚于民,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上 诚于天,扬善伐恶,不违天命。因此说从政治统治的方面来看,诚的观念也是由最 初的 “ 敬 ” 一一敬德、敬天发展而来的。 1.2.2周易中的 “ 孚,与 “ 诚 ” 易经一书中虽没有直接出现 “ 诚 ” 字,但其中 “ 孚 ” 字所代表的也就是 “ 诚 ” 或者说是 “ 诚信 ” 的意思。 关于 “ 孚 ” 与 “ 诚 ” 的关系,许慎说文解

35、字中说: “ 孚,卵孚也。从爪从子, 一曰信也。 ” 朱熹朱子语类里对这两个字的解释也很值得参考,他说: “ 伊川云 : 存于中为孚,见于事为信。 说的极好。因举字说: 孚 字从 爪 ,从 子 , 如鸟抱子之象。今之 乳 字一边从 孚 ,盖中所抱者实有物也。中间实有物,所 以人自信之。 ” 从朱熹的这个解释来理解, “ 孚 ” 即 “ 诚 ” 的意思。因为不论低级动 物还是作为高级动物 的人类,每个做母亲的哺乳孩子时都是真心实意、竭尽全心的, 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 孚 ” 字含有 “ 诚 ” 的意思。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 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第 149页

36、。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 288页。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第 32页。 1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第 1867页。 易经一书本身对 “ 孚 ” 的解释即是 “ 信及豚鱼也 ” 。中孚卦辞说: “ 中孚 : 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 彖传释之曰: “ 中孚 ,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 孚乃化邦也。 豚鱼吉 ,信及豚鱼也; 利涉大川 ,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 应乎天也。 ” 那么 “ 中孚 ” 是什么意思呢?周易正义说: “ 信发于中,谓之中孚。 ” 豚,指小猪的意思,豚鱼,指小猪

37、小鱼之类微小隐蔽的东西。周易正义日: “ 鱼 者,虫之幽隐;豚者,兽之微贱。人主内有诚信,则虽微隐之物,信皆及矣。 ” 若 能做到对待没有思想的小猪小鱼都能以诚 相见,那么以这种赤子之心待人,自然是 实心实意、童叟无欺。程传曰: “ 孚信能感于豚鱼,则无不至矣。 ” 这也就是 “ 精 诚所至,金石为开 ” 的意思。 易经一书都非常注重 “ 孚 ” 的问题,不仅专设中孚卦,而且 “ 孚 ” 字 广泛地出现于其他卦的爻辞中,据统计在易经中 “ 孚 ” 字共出现有四十多次。 由此可见,易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 “ 诚 ” 字,但其思想在那里还是受到了高度 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论证也是很多的。 从内容来

38、看,易经本身是一本有关占卜的书。而占卜活动就是自己心灵与神 灵的沟通过程,如果没有诚心敬意的态度 ,则肯定会引起神灵的愤怒,那就不仅无 法得到神灵的正确指示,反而还很有可能会受到神灵的惩罚。正如益卦九五所 说: “ 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 意思是说,如果人有了这种 “ 孚 ” 的精 神,那么就什么都不用问就都会大吉大利了。而且,坎卦卦辞说: “ 有孚,维心 亨;行有尚。 ” 也就是说身处逆境时只要做到内心有诚,就可能化险为夷,其所作 所为都可能会有很高的成就。 “ 孚 ” 字在周易一书里反复出现,强调了占卜时人的一种诚敬态度,或者 待人接物时的诚信态度,它不仅和 “ 诚 ” 一样

39、具有宗教的渊源,而且也具有 “ 诚 ” 作为道德行为规范时诚信的意义。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351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352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351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351页。 见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351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第 247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0、年,第 170页。 1.2.3论语中的 “ 仁,与 “ 诚 ” “ 仁 ” 作为论语一书的重要范畴,在论语中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 “ 诚 ” 作为中庸一书的重要范畴,在中庸中共出现了二十五次。 “ 仁 ” 与 “ 诚 ” 作为中国先秦儒学中的重要哲学范畴,其思想也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关于这个时代的背景,描述的最形象、用的也最多的就 是 “ 礼崩乐坏 ” 。那么 “ 礼 ” 和 “ 乐 ” 指的是什么呢?它们和论语中的核心观 念 一一 “ 仁 ”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和中庸中的 “ 诚 ” 有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 要论述的问题。 萧汉明老师指出: “ 礼乐文化源起于巫教。礼

41、的最初表现是敬事鬼神活动中的 贡献仪式,至于乐与舞,则是对鬼神虔敬心情的表达,也是对仪式气氛的烘托。礼 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上帝及其下属诸多天神地祗作出等第区分 ,再往下是天子、 诸侯、公卿、大夫、士、庶民等人间不同社会阶层各自享有的不同祭祀权力的形成。 ” 可见,最初的 “ 礼 ” 是专指祭祀时那套神圣庄严等级 森严的规范制度,后来发展成 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一种工具;最初的 “ 乐 ” 也是起源于宗教,而后才发展为不同 阶级统治者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礼、乐在当时的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权统治以及 社会稳定中占了极为重要的或者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地位。 “ 用当时的话说,上层建 筑可以笼统地称为 礼乐

42、,更笼统一点可以简称为 礼 。 ” 可见, “ 礼崩乐坏 ” 的社会背景即是政治统治混乱,社会各阶层之间缺乏最起码的规范与制度。正是为 挽救这种混乱的社会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们都在寻找各自的解决方法。众所周知, 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 “ 孔子超乎前代 思想家最主要的贡献,是把作为 礼 的 内核 仁 ,即人文价值理想确立起来并作了多层面、多维度的发挥。 ” 可以说孔 子最大的贡献是使礼内化,为礼寻得了内在的根基 仁。 冯友兰先生指出: “ 汉朝的这一类讲上层建筑的著作,统称为讲 礼 的著作。 这些著作的总称就是汉书 艺文志礼类所著录的礼记一百三十篇。 ” 中 萧汉明:传统哲学的魅力,北京:中华书

43、局, 2008年,第 21页。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九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 87页。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 27页。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九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第 87页。 庸作为礼记中的一篇,也是以讲 “ 礼 ” 为主的。这在原文中可以找到例证, 如中庸第十九章 : “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 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 这不仅从礼的角度来讲孝,而且强调了礼在治国方面的功能。还有中庸二十章 所说的: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

44、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 所生也。 ” 这些也都是礼的内容,是对仁的继承和发挥。 孔子之 “ 仁 ” 的基本涵义就是 “ 爱人 ” 。 “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 朱 熹在注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 时也说 “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 后来的 哲学家无论从哪个方面解释 “ 仁 ” ,都离不开 “ 爱人 ” 的基本意思,视 “ 仁 ” 为一 种道德规范。 “ 诚 ” 在中庸中也是一种道德源泉,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孔子这一 “ 仁 ” 的思想。如徐复观先生说: “ 中庸下篇之所谓诚,也正是以仁为内容。下篇虽 然只出现两个仁字, 但全篇所言之诚,实际皆说的是仁。 ” 中庸二十章说 “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 “ 择善固执之 ” 是说圣人以下的人不能做到 “ 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 ” ,这个时候就要求主体选择善行 ( 即明善),然后固执之,这 是人道努力 “ 至诚 ” 的过程。还有二十一章 “ 自明诚,谓之教 ” 中 “ 自明诚 ” 的过 程,这些都是同于孔子所谓 “ 为仁由己 ” 的过程,同样强调了主体在行 “ 仁 ” 、 “ 诚 ” 时的自觉性。 牟宗三先生指出,中庸之 “ 诚 ” 跟孔学之 “ 仁 ” 是相通的。他说: “ 中 庸的 诚 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