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pdf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37438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8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8 页)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鄂鄂南南高高中中 黄黄冈冈中中学学 黄黄石石二二中中 荆荆州州中中学学 龙龙泉泉中中学学 武武汉汉二二中中 孝孝感感高高中中 襄襄阳阳四四中中 襄襄阳阳五五中中 宜宜昌昌一一中中 夷夷陵陵中中学学 2021 届届高高三三湖湖北北十十一一校校第第一一次次联联考考 语语 文文 试试 题题 命题学校:夷陵中学命题人:崔莹审题人:周珍 一一、 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35 分分) (一一)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本本题题共共 5 小小题题,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材料料一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

2、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 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 50 年代,中国一些 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 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尚书尧典 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 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 节气,

3、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 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 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 365.25 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 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 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 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

4、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 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 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 ,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 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 25 部,其中郭守敬等 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 360 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 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 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 平均不到 20 年一次。 进

5、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 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 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 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 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 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材料料二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 初公元前 4

6、27 年发明殷历 “甲寅元” (四分历) ,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 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 前 720 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 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 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 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 六日” ,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

7、定回归年长度为 366 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 “岁” ) 。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 又 1/4 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 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 116 年)到民国(1911 年) ,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 直并用,如 1898 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 。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 个满月平均需要 29.53 日。12 个月约为 354 日,与回归年 365 又 1/4 日相差 11 日。每三年差 33

8、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 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 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 ,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 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3 分)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 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从西汉到

9、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 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 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 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 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

10、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 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 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试时间:2020 年 12 月 9 日 下 午 1 4 :3 0 1 7 :0 0试卷满分:150 分 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8 页)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 在 1898 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记录星象

11、预测吉凶 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4 分) 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小题,小题,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 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 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

12、妇 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 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 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 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 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 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 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

13、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 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 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 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 “给我一个桔子。 ”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 “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 “给两毛钱吧

14、。 ”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 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 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 父亲才说: “快吃桔子。 ”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 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

15、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 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 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 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

16、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 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 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 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 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 “给我一个面包。 ”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

17、轻声说: “孩子死了。 ”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 “你还是吃一口吧。 ”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 ”她还是摇头,她说: “你吃吧。 ” 。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 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 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 语文试卷第 5 页

18、(共 8 页)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 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B.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 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 “满是胡子茬”说明丈

19、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 “框”字面意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D.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一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 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 “还有一个林德顺的姓名” , 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 感情。 C.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

20、”象征蓬勃的生命,这 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D.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 人公。林德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 8.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 (4 分) 9.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 分) 二、二、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小题,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1014 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

21、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 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 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 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 兵殄之。道曰: “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 持尺刃,间关 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 而坐,谕以 诏意。或识之曰: “郡守 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

22、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 农。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 者,或出己钱偿之,以 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 第,曰: “此当分赡孤遗。 ”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 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 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 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 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 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

23、日, 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间关:辗转。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B.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C.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D.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胡床: 释名云: “床,装也,所以自

24、装载也。 ” 广雅云: “栖,谓之床。 ”顾名思义, 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 B.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 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改称太守。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 “弃养”等。 D.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也称之为缙绅,指有官 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查道自幼好学,侍母尽孝。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 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

25、道济世安民,以德服人。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 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 C.查道性格淳厚,犯而不校。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 欠税赋的,他不予追究。 D.查道品行端正,为人有操守。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留下了吃枣留钱的千古佳话, 得到大家的敬佩。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2)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 14.宋史评价查道“纯孝笃义” ,其中“笃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 分)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6、)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道间即事道间即事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 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注】 :方寸:指心。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8 页)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8 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两联写景,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养蚕、麦收农事活动的 摄入,给全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B.桑叶“渐稀”并非凋

27、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 “蚕欲眠” 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秋时节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C.“梅雨”是江南特有的气候。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 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D.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入诗,不堆砌辞藻,写 得简淡而不近俗。 16.请简析该诗的情感变化。 (6 分) (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小题,6 分)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离骚中屈原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准则、竞相取悦于人的现象,

28、坚定表明自己选择 的句子是“,” 。 (2)俗语中的“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指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 氓中 “,”两句的意境就与之相似。 (3)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时,以蟹为例反面论证,指出“”却 “” ,是用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 三、三、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15 分) 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色彩。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 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 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

29、尖叶,鲜红 欲滴。走近看, ,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 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 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 其实, :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 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 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 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 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

30、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 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 18.文中第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3 分) A.比拟夸张互文B.比拟比喻夸张 C.比喻借代夸张D.比喻互文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 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_ _ 21.下面文段有

31、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近日,有“中国画熊猫第一人”之誉的画家刘中,在距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 500 天之际, 呈奉历时两年绘就的巨作冰雪国宝万里图长卷。甫一亮相,便震惊四座。画卷幅长 逾 200 余米,将“熊猫健儿”所展现的北京冬奥会全部体育项目尽收其中,堪称人类冰雪运动 的视觉史册;形态各异的“熊猫健儿”将北京冬奥会 15 个运动大项及 109 个小项予以精彩演 绎,使观众首次领略到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身手也可以如此强健;五千余只“熊猫观众” 象征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飘飞的瑞雪则昭告着全球华人对成功举办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美 好祝福

32、!作品体量巨大,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彰显出一位中国美术家放眼全球、贯通古今、 立足当代的开阔视野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坚守与担当。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字。 (5 分) 9 月 9 日,国家图书馆喜迎建馆 111 周年。国家图书馆通过策划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 进一步扩大国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当天,国家图书馆正式揭晓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获奖 图书共 15 种,其中社科类 6 种, 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教育问题探津 棉花 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苏轼十讲 气候赌场: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学

33、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 ;科普类 5 种, 这里是中国 播火录 中国古代 机械复原研究 1 分钟物理: “中科院物理所”趣味科普专栏(第 1 辑) 十问:霍金沉思录 ; 少儿类 4 种, 雪山上的达娃 两个天才 五千年良渚王国 砂粒与星尘 。另有 35 种图书 被评为推荐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建馆 111 周年之际,广大读者通过线上国家图书馆微信订阅号、 服务号及国家典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账号,以及线下阅览区及服务点提供的 留言本,留下与国家图书馆有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 111 岁的国家图书馆献上真诚 祝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34、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 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 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 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王 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 ,并评论说, “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 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 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 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 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