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36312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

2、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

3、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

4、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材料

5、二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

6、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

7、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

8、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

9、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答案】1. C 2. C 3. D 4.观象授时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

10、时方法。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5.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表述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分析可知,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

11、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B项,“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表述错误,由原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可知,帝王们更关注的是“记录奇异天象”。D项,“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表述为“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并非“最早的纪日法”。故选C2.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

12、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并未提及“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研究天体内部规律”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原文根本没有提及这个词。故选D。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探究的能力。首先是“观象授时”的概念。原文材料一“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

13、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信息,可以概括出其概念:是我国远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其意义,可以从原文“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意义: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生产。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

14、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材料二共五段。第一段“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第二、三、四段,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最后一段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蹦蹦跳跳的游戏余华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

15、、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

16、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

17、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父亲才说:“快吃桔子。”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

18、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

19、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他说:“给我一个面包。”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

20、林德顺:“孩子?”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

21、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B. 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C. “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框”字面意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

22、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D. 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一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B.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C. 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D. 虽然林德顺目睹

23、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林德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8.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例分析。9. 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6. B 7. D 8.外貌描写:“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表现了他的疲惫与憔悴;动作描写:“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等,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他有责任心;语言描写:通过他和林德顺、妻子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爱,以

24、及生活上的拮据;细节描写:“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为了给孩子治病,他节俭质朴。9.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错误。以旁观者视角观察事件,小说是客观描述,并没有交待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的变化。故选B。【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是本文的次要人

25、物”错误。文中的小男孩和林德顺都是不幸者,也都是小说主人公。作者通过写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来表现瘫痪的林德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苦痛。故选D。【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方法能力。结合“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分析,运用外貌描写,“满是胡子茬”“衬衣的领子变黑”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眼睛浮肿”说明他的疲惫和憔悴等,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结合“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分析,抓住“侧着脸始终望着”“张望”分析,运用

26、动作描写,始终望着等着护士出来,表现了他对孩子和妻子的疼惜,说明他有责任心。结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等分析,运用语言描写,买一个桔子给孩子吃,说明他生活拮据,但对孩子充满爱。和妻子的对话,劝说妻子吃点东西等,表现他对妻子的爱等。结合“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分析,“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运用细节描写,这样的穿着,表现他为了给孩子看病,生活节俭。【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作品结构特点的能力。结合“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

27、子死了”分析,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全文以林德顺的视角来叙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片段及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结合“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等分析,小说写了男孩生命终结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各题。查道字

28、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谷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

29、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

30、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节选自宋史查道传)【注】间关:辗转。逋负:拖欠税赋。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B.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C.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D. 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云:“栖,

31、谓之床。”顾名思义,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的一种睡具。B.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改称太守。C. 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D. 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也称之为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查道自幼好学,侍母尽孝。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B. 查道济世安民,以德服人。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

32、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C. 查道性格淳厚,犯而不校。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不予追究。D. 查道品行端正,为人有操守。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留下了吃枣留钱的千古佳话,得到大家的敬佩。1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2)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14. 宋史评价查道“纯孝笃义”,其中“笃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答案】10. C 11. A 12. C 13.(1)有一个到两川的使者,得知查道(在遂州)以公正清廉的形象

33、而闻名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褒奖的诏书给予查道嘉奖。(2)平素大多只吃蔬菜,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静默地坐一整天,服饰器用都十分简陋。14.供养亲族;周济百姓;厚济友人。【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病”和“思”分别是“母”的两个谓语,中间应该断开,所以“病”后断句,排除选项BD;“尺许”修饰“鳜”,定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C。句子翻译: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不久痊愈了。【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胡床是指汉代自胡人处传来

34、的一种睡具”错误,胡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由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可知,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有使两川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两川者使”。清洁:清廉。以闻:上报朝廷。优诏:褒奖的诏书。(2)平居:平素。止:只。卑俭:简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供养亲族:由原文“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可知,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

35、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周济百姓:由原文“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可知,对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大多给以周济。对朋友有情有义:由原文“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可知,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

36、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

37、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母亲的疾病不久痊愈了。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因寇准推荐他的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蜀地强盗反叛朝廷,这时,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两川的使者,得知查道(在遂州)以公正清廉的形象而闻名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褒奖的诏书给予查道嘉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

38、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苟延残喘一会儿啊!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只带几个仆人,不带一尺兵器,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务农。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他处理的事都宽大仁恕,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

39、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穷,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以及赏赐,全部散发给了这些人,但从不计较。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当初,查道科考,因贫穷没有盘缠进京,亲戚族人集资三万钱馈赠他。后来,查道路过滑台,前去拜见父亲的朋友吕翁,不巧吕翁已死,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吕翁的哥哥将要卖掉自己的女儿来帮助埋葬。查道拿出包袱中

40、所有的钱财给予吕翁哥哥赎女,并为他的女儿选择女婿,另外出资作嫁妆。有一位故人死了,因家中很是贫穷,打算将女儿抵押给人作丫鬟。查道替他赎回了女儿,嫁给士族人家为妻。同朝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操行。查道好学,嗜好与人下棋。平常生活喜好吃蔬菜素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默坐静养整天,服饰器用都十分简陋。享寿64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道间即事黄公度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注】:方寸:指心。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15.下列对这首

41、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写景,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养蚕、麦收农事活动的摄入,给全诗增添了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B.桑叶“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秋时节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C.“梅雨”是江南特有的气候。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D.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入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16.请简析该诗的情感变化。【答案】15. B 16.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选用富

42、有时令特色的景物,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颔联表达对梅雨时节忽干忽湿、乍暖乍寒天气的烦恼。颈联写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谁能择”一句反问,隐隐露出失意的情怀。尾联写诗人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不让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表明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解析】【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项,“初秋时节”错误,应为“初夏时节”。诗中作者用到了“花”,写“花枝已尽”,可见花期已过。“莺声”,用“老”形容,可见黄莺已经长成,属

43、于暮春时节。“桑叶”已经稀少,春“蚕”将要进入眠期,可见已经是暮春初夏。“梅雨”提示了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麦秋天”进一步引证了这是初夏时节。故选B【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花”是春天的象征,“花枝已尽”用一“尽”字,写出了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莺”是报春的鸟,“莺将老”用一“老”字,说明雏莺渐长,啼声衰谢,春天已经归去。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由于时下时停,阴晴不定,天气便是忽冷忽暖。表达对梅雨时节忽干忽湿、乍暖乍寒天气的烦恼。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

44、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尾联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比,说明自己虽然粗裘粝食,但是内心依旧和悦顺从,怡然自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屈原针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准则、竞相取悦于人的现象,坚定表明自己选择的句子是“_,_”。(2)俗语中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氓中“_,_”两句的意境就与之相似。(3)荀子在劝学

45、中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时,以蟹为例反面论证,指出“_”却“_”,是用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答案】(1).宁溘死以流亡兮(2).余不忍为此态也(3).总角之宴(4).言笑晏晏(5).蟹六跪而二螯(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溘”“宴”“晏”“螯”“鳝”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天是红色的季节,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色彩。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

46、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 _,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其实,_: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

47、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18. 文中第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A. 比拟 夸张 互文B. 比拟 比喻 夸张C. 比喻 借代 夸张D. 比喻 互文 借代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