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心得感想.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406971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心得感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心得感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心得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心得感想.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题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心得感想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 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 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作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参与者,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在五个维度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 将中华文明溯源与阐释研究推向深入。要始终坚守中华文明探 源研究的政治高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 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 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

2、中国特色?如果 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 研究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政治 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立足百年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聚焦 文明溯源和文明阐释,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扎实的学术研究把 中华文明的阐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强化文明探源 研究的政治担当,不断提高

3、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特别是要紧 紧围绕中华文明基因和中华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 融合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注重从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存中凝练文 化和精神内涵,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自强不息、革故 鼎新的文明韧性以及开放包容、朴实典雅、和谐自然、崇礼尚 德的文明特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文明基 础,深刻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 刻论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理论厚度经过几代学者接 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 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千 百年来,中华文明经历了治乱兴衰,几经

4、沉浮,但始终屹立于 世界文明之林,并不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中华文明独 特的发展道路和无与伦比的文明竞争力。作为一个延续五千多 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的重叠,如此 独特的文明道路和文明样态是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完全不能正 确解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 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极大 地丰富了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 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雄心,站在百年变局的历史高度,深切 关注人类文明史的“变”与“常”,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 重大问题,讲清楚中国是

5、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为展 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坚实的文明支撑和历史信 据;要围绕不同类型文明的盛衰演变、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开展比较研究,从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角,来衡量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世界精 神”价值,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 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 力理论支撑。要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学术深度二十年来,经过 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 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

6、认识。但也应该看到,已有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 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 研究达成共识。比如,对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一些基本历史问 题如中华文明的开端、三皇五帝的属性、夏王朝的历史信度 等,目前都还没有完全厘清;对一些事关中华文明来路和发展 高度的关键性遗址如牛河梁、良渚、陶寺、石家河、二里头、 石期、殷墟、三星堆等,发掘面积还十分有限,对遗址结构和 遗址内涵的认识也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考古学作为中华文明 探源研究的主力学科,目前还比较普遍地存在重材料轻解释,重发掘轻整理,重描述轻研究,重实证轻理论的现象,考古工 作整体上还比较粗放,考古学研究的针对性、精细

7、度和含金量 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有强烈的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学术自觉,继承中国史学“疏通知远” 的优良传统,秉持中国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学科追求;要遵 循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理路,从注重材料积累向阐释文明转 变,从发现历史、求证历史向书写历史、创造历史转变,深 刻、准确地揭示中华文明独有的内在结构美和深层文化基因, 厚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将中华文明探 源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要大力拓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交叉广度从上个世纪90年 代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来,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在历史研究 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得到迅猛发展。 二十年来,研究

8、者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 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 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 年文明史的认知。新时代的文明探源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 划和学科交叉,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 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更加全 面、立体、科学、准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要勇于剖 析学科局限,敢于破除学科壁垒,自觉抛弃学科偏见,树立多 学科交叉是开展文明探源研究基本范式的学术意识;要以问题 为导向,立足丰富史料,凝练重大学术问题,形成重大学术任 务,在学术攻关中通过学术交叉形成新的学术共同体,有效实

9、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和理论创新;要以多学科交叉合作为基 础,尊重研究者的不同学科背景,围绕共同目标,发扬优良学 风,真诚合作,乐于分享,协同攻关,实现不同学科的深度融 合,不断揭示出中华文明的丰富面相与深邃内涵。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普及力度文明是人类历史 的总汇,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有着五千多年辉煌史的中华文 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 根基和精神魂魄,是中华文化永续繁荣的深厚滋养,也是当代 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 共同的文明认同,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离不开共同的精神 追求。我国自古就有“以文化人”和“以史育人”的优良传 统

10、,善于借助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品格塑造、价值引导 的人心教化,达到族群凝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的长治久 安。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充分认识文明普及教育的重大意 义,勇挑讲述文明故事的时代重任,不断增强文明普及的行动 自觉和学科能力;要通过高水平的文明探源研究,形成高质量 研究成果,做到“以理服人”“以学服人”,积极引导群众特 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底气;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和文物实证,创新成果转 化和知识普及方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向世人展 示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明的 感染力、亲和力和认同感,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 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