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115737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大纲适用医学影像专业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是医学影像主要学科,是研究人体各部位各平面成像基础课程,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和在教师启发下,掌握和熟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并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成像过程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提高临床放射诊断和放射技术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德、智、体全面发展,敬业、坚强、科学技术优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务工作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授课理论课54学时,为了不使课程重复讲授,超声检查技术由超声教研室承担,影像技术教研室承担X线、CT、MRI三部分理论实验教学,分别介绍

2、相关检查技术以及各系统部位检查方法,同时也包括近年来出现CR、DR、DSA等检查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教学采用课堂讲授理论和实验操作以及讨论等方式,运用多媒体,现场实验实验教师指导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用,以其保证教学质量,为影像诊断及步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总学时88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和实验比例为1.2:1 。二、课程目标(一)基础理论知识1、理解和记忆各种检查技术基本概念;2、分析产生图像过程和机制;3、熟悉和/或掌握各系统各部位检查体位,以及正常X线表现;4、熟悉和/或掌握各检查技术临床应用;5、了解本学科新进展(二)基本技能1、熟悉和掌握各系统各部位检查

3、体位摆法;2、掌握实验用机器操作方法及应用范围;3、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三)基本素质1、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立志献身医学影像事业;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科学作风。2、能力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培养,即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能力,自学、阅读、思考、描述表达能力。3、体质 加强体育锻炼和检查过程自我保护,以健康体魄投身于医疗卫生事业。三、学时分配单元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论40X线检查技术1616数字X线成像检查技术84CT检查技术1010MRI检查技术1010合计4840四、理论教学目标和内容第一章 总论目标1、 掌握各种X线检查方法

4、及优缺点2、 熟悉数字成像方法及优缺点3、 掌握CT、MRI成像方法及优缺点4、 了解各种检查技术综合应用内容第一节 X线检查技术应用一、普通检查X线检查方法可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详细讲解透视、普通X线摄影概念、方法以及优缺点。二、一般介绍特殊检查(一) 体层摄影体层摄影(tomography)有纵断体层和横断体层之分。了解纵断体层概念及特点;(二) 高千伏摄影用120kV以上管电压产生穿透力较大X线,获得在较小密度值范围内能显示层次丰富光密度影像照片一种检查方法。(三) 软X线摄影 40kV以下管电压所产生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称“软X线”(四) 放大摄影 利用X线几何投影原理

5、使X线影像放大一种方法。三、一般介绍造影检查造影检查(contrastexamination) 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人为地使之产生密度差别而形成影像。明显地扩大了X线检查范围。一般介绍对比剂引入人体方法及种类;第二节 数字X线成像检查技术应用一般介绍数字X线成像包括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数字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详细讲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各种检查技术概念及特点。第三节 CT检查技术应用一、检查前准备详细讲解CT检查前准备工作;二、检查方

6、法一般介绍CT常用扫描技术三、临床应用及限度重点阐述颅脑CT、头面颈部CT、胸部CT、腹部和盆腔CT、脊柱和骨关节CT检查范围及限度。四、注意事项一般介绍包括防护、对比剂应用、危重病人扫描等;第四节 MRI检查技术应用一般介绍MRI检查概念、特点;重点阐述在各系统检查中主要用途及操作主要内容和存在限度;第五节 超声检查技术应用 (由超声教研室具体制定)第六节 各种检查技术综合应一般介绍各种影像检查技术中检查技术简繁选择、考虑检查损伤性、影像检查费用考虑;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目标1、 熟悉感光效应 光学密度 X线对比度 胶片 增感屏 X线照片对比度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关系;2、 掌握优质照片

7、条件。3、 掌握临床常用各系统部位摄影体位摆法及正常X线表现。4、 熟悉各特殊检查技术原理,体位选择和摆法及适用范围。5、 熟悉对比度种类、分类引入人体方法,了解钡剂应用范围及各检查浓度配制;了解碘剂分类及药理作用、过敏实验方法、及对比剂反应处理原则、预防措施。6、 熟悉各系统各部位造影检查适应症、禁忌症、方法及对比剂用法、用量。7、 了解X线影像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内容第一节 X线摄影条件一、感光效应和光学密度感光效应 (一) 详细讲解感光效应(二) 重点阐述光学密度 把照片入射光线强度I0和穿过光线强度I之比对数值称作照片光学密度值。(三) 增感屏和胶片1增感屏 增感屏荧光物质能把接受X线转

8、换成能使胶片感光可见光。胶片感光形成密度值95光能是由荧光物质转换。 (1)增感屏种类:按所含荧光物质分为钨酸钙增感屏和稀土增感屏二大类。1) 详细讲解钨酸钙增感屏:按增感率又分低、中和高速三种:低速增感屏常称为高清晰度屏,中速增感屏,高速增感屏。2) 一般介绍稀土增感屏(2)增感率和分辨率:当其它照射条件不变时,在标准条件下冲洗X线照片上产生相同密度值1.0时,无屏和用屏照射量之比称为增感率。即:S=R0/Rm(3) 重点讲解增感屏对影像效果影响:影像对比度增加。影像清晰度下降,这是使用增感屏最大弊端。照片粒状性变差,即照片上斑点增多。2胶片(1) 一般介绍种类 (2) 详细讲解胶片成像性能

9、及特性曲线。包括:感光特性、感光材料感光度、灰雾度、反差系数、平均斜率、最大密度、宽容度,这些参数通过感光测定获得。重点阐述胶片特性曲线 是描绘曝光量和所产生密度值之间关系曲线。胶片特性曲线由足部、直线部、肩部和反转部组成。3详细讲解增感屏和胶片组合体系4一般介绍扁平颗粒技术(T颗粒胶片、T颗粒技术特性)二、X线照片对比度(一) 重点阐述X线对比度 X线照射物体时,如果透过物体两部分线量强度不同就产生了X线对比度Kx。 (二) 详细讲解X线照片对比度X线照片相邻二处影像光密度差称作光学对比度,亦称照片对比度。(三)详细阐述影响光学对比度因素胶片r值、线质、线量和散射线对光学对比度影响。软组织摄

10、影:选用20kV40kV (钼靶X线管)。普通电压摄影:选用40kV100kV。高电压摄影:选用100kV150kV。超高电压摄影:2MV或钴60等辐射线。三、X线摄影条件基本因素(一) 重点阐述管电压应用 管电压控制着照片影像对比度;感光效应和管电压n次方成正比。n值随管电压升高而下降,不使用增感屏时,n值一般在2以下。(二) 详细讲解管电压和管电流 E=kVnQ=KVnmas(三)详细讲解管电流和摄影时间应用及选择。(四)详细讲解摄影距离应用 焦片距(FFD)在摄影有效范围内,胶片上得到X线量和FFD平方成反比。(五)一般介绍屏片组合体系变换应用。(六)详细讲解滤线栅和照射野应用。滤线栅

11、滤线栅使用不仅吸收了散射线,也吸收一定原射线量。在摄影条件选择时要考虑到滤线栅曝光倍数(B)。照射野 有效地缩小照射野,不仅减少被检者辐射剂量,提高了影像质量。四、X线摄影条件应用(一) 重点阐述变动管电压法把摄影中各因素作为常数,管电压相应地随着被检体厚度而变化其数值用下式来表示:V=2d十C(二) 详细讲解固定管电压法固定管电压法所用管电压值,比变动管电压法对同一身体组织使用管电压值一般要高10kV20kV,而所用mAs值成倍下降。(三) 一般介绍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将影响曝光量三大因素管电压(kV)、管电流量(mas)、焦片距(r)变换成对应对数率点数。lgE=lgK+nlgV+

12、lgmAs2lgr(四) 一般介绍自动曝光法电离室式和光电式五、详细讲解优质X线照片条件优质X线照片应具备五个条件:符合诊断学要求、适当影像密度、鲜明影像对比度、良好影像锐利度、照片斑点少。第二节 普通检查一、透 视 一般介绍胸部透视一般介绍腹部透视一般介绍四肢透视二、普通X线摄影 (一)详细讲解摄影准备工作1) 常用解剖学术语2) 摄影体位解剖学面3) 人体各部分方向4) 体位(二) 重点讲解摄影位置上肢骨 1. 重点阐述手正、侧、斜位 腕关节正侧位 肘关节正侧 2. 详细讲解前臂正侧位 上臂正侧位 3. 一般介绍肩关节正位、 锁骨正位 下肢骨1. 重点阐述足正侧斜位、 踝关节正侧位 膝关节

13、正侧位;2. 详细讲解膑骨轴位 、髋关节正位; 3. 一般介绍胫骨正侧位、股骨正侧位胸廓及胸部1. 重点阐述胸骨正侧位;2. 一般介绍肋骨斜位;3. 重点阐述胸部正侧位 心脏四位片 。腹部1. 一般介绍腹部正侧位 骨盆正位;2. 详细讲解双肾、胆囊、膀胱区正位 腹部倒立正侧位头颅1. 重点阐述头颅正侧位 头颅汤氏位 颅底位 付鼻窦位;2. 一般介绍视神经孔位 颞骨许氏位 梅氏位; 3. 详细讲解下颌骨正侧位 鼻骨正位。 脊柱1. 重点阐述寰枢椎正位 颈椎四位 腰椎正侧斜位 骶髂关节正位、骶髂关节前后斜位2. 一般介绍胸椎正侧位 骶椎正位 第三节 特殊检查技术详细讲解体层摄影原理/检查前准备、体

14、位选择、体层层面选择。一般介绍轨迹和照射角选择和层间距选择等工作。气管、支气管正位体层定层气管分叉处前后径(cm)/2左主支气管=气管分叉处前后径(cm)/21右主支气管=管分叉处前后径(cm)/20.5二、放大摄影详细讲解原理 利用X线几何投影原理或光学原理,使照片影像放大方法。重点阐述焦点和放大率关系一般介绍设备 放大摄影用X线管焦点应在0.3mm以下一般介绍检查技术 定位、定摄影条件。 三、高仟伏摄影 120kV以上管电压产生能量较大X线,获得在较小密度值范围内显示层次丰富X线照片方法。详细讲解原理 高仟伏摄影获得层次丰富照片 高仟伏摄影能控制影像对比度按比例显示 高仟伏摄影产生散射线较

15、多,必须用高栅比滤线栅和高r值X线胶片, 扁平颗粒技术。一般介绍设备 一般介绍检查技术 高仟伏胸部摄影 鼻咽部摄影四、软X线摄影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X线,因其能量低,波长较长,穿透物质能力弱,称软X线。用这种射线摄影称软X线摄影。详细讲解原理 软组织对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X线吸收,主要是以光电吸收为主。虽然肌肉和脂肪等软组织之间有效原子序数差别小,缺乏天然对比,但对X线吸收系数之差()和形成X线对比度数值还是较大。钼则能产生标识射线,这种波长X线强度较大,波长恒定,单色性强,产生X线对比度高;是摄取软组织较为理想线谱。一般介绍设备详细讲解乳腺侧斜位(MLO)、 轴位(CC)和侧位,双侧乳腺

16、同时摄影作对照。第二节 造影检查对比剂引入方式分为两种:直接引入法;间接引入法;对 比 剂对比剂 以其对X线吸收程度不同分为两种(一) 阴性对比剂(二) 阳性对比剂1) 详细讲解硫酸钡用于胃肠道检查配制方法。2) 碘化合物 1. 碘化油(lipiodol) 2. 详细讲解水溶性有机碘化合物分类、药理作用、给药途径。3. 一般介绍水溶性碘对比剂反应机制4. 详细讲解对比剂反应预防5. 重点阐述碘过敏试验方法 口服试验 眼结膜试验 口含试验 皮内试验 静脉注射试验二、造影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一节讲)(一)循环系统造影检查1. 概述1) 一般介绍造影必须具备条件 2) 一般介绍对比剂注入途径 静

17、脉法 插管法(静脉插管法、动脉插管法)穿刺法。3) 详细讲解动脉造影检查分期摄片。4) 一般介绍造影检查器械。2各论详细讲解各种心血管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准备工作及摄影程序操作。1) 心导管检查2) 选择性右心造影3) 选择性左心造影4) 胸主动脉造影5) 腹主动脉造影6) 腔静脉造影7) 脑血管造影8) 四肢动脉造影9) 四肢静脉造影10) 选择性动脉造影11) 包括:动脉造影状动脉造影腹腔内脏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盆腔动脉造影(二)消化系统造影检查详细讲解消化系统造影检查适应证、禁忌证、准备工作。一般介绍操作技术。食管双重对比造影胃、十二指肠常规造影胃双重对比造影十二指肠低张力造影结肠低张双重

18、对比造影快速全胃肠道钡餐造影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术后经引流管胆管造影(T形管造影) (三)泌尿生殖系统造影检查详细讲解泌尿生殖系统造影检查适应证、禁忌证、准备工作及操作技术。重点阐述静脉肾盂造影(IVP)详细讲解改良法静脉肾盂造影一般介绍逆行性肾盂造影一般介绍膀胱造影一般介绍尿道造影 (四)其它一般介绍子宫输卵管造影适应证、禁忌证、准备工作及操作技术第三节 X线影像质量评价和管理一、 一般介绍主观评价法二、一般介绍客观评价法 三、一般介绍综合评价像质研究放射诊断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术语叙述为:以诊断要求为依据,用物理参量作客观评价手段,再

19、以成像技术条件作保证,三者有机结合,而且注意尽量减少病人受检剂量综合评价像质方法。四、详细讲解影像质量管理 (一) 一般介绍质量管理基本概念。(二) 详细讲解QM实施要点1建立组织机构 2制定QM计划 3QM具体内容 4实行预防为主全面QM 第三章 数字X线成像检查技术目标1、 掌握CR成像原理和特点。2、 熟悉CR响应性因素和噪声3、 了解CR影像处理运行原理和和检测功能有关处理4、 熟悉CR和显示功能有关处理5、 熟悉CR检查技术在全身各部位检查优势和应用6、 了解DR检查技术及应用7、 熟悉DSA在全身各部位检查应用内容第一节 CR特点及影响质量因素(一)详细讲解CR成像原理及特点(二)

20、详细讲解CR 响应性因素和噪声决定CR系统响应性因素 反映响应性参数主要为影像锐利度和影像频率响应CR系统噪声 量子噪声 固有噪声 一般介绍影CR影像处理(三)一般介绍和检测功能有关处理(四)详细讲解和显示功能有关处理。动态范围压缩处理、谐凋处理、空间频率处理。第二节 CR检查技术一、 一般介绍头颈部优势(一) 降低曝光条件,通过图像处理 协调(层次)处理 空间频率处理改变图像对比度,提高诊断阳性率。(二) 详细讲解在头颈部检查中应用1在头颅外伤中应用2在鞍区病变中应用3在耳部应用4在鼻窦病变中应用5喉部应用二、胸 部(一)一般介绍在胸部平片检查中优势1胸廓骨骼 2气管、支气管3软组织4肺野及

21、胸膜(二)详细讲解在胸部检查中应用三、泌尿系统详细讲解CR在泌尿系统应用中有几个方面优势 1显著降低X线曝光剂量 2增加软组织分辨率 3增加结石和微小钙化显示能力四、一般介绍胃肠道应用(一)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中剂量因素(二)胃肠系统检查中影像处理五、肌肉骨骼系统一般介绍CR系统在肌肉骨骼系统应用中具有如下优越性:1. 高线性检测响应;2. 检测效率提高;3. 数字化成像及后处理能力(一)详细讲解在脊柱、长骨和关节中应用(二)详细讲解在肌肉骨骼系统中特殊应用(三)一般介绍在骨质疏松研究中应用六、乳 腺(一般介绍)七、儿 科(一)详细讲解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二)一般介绍在其它系统中应用八、血

22、管造影(一)一般介绍和传统血管造影比较(二)一般介绍检查方法 和传统DSA方式相同,运用CR系统进行血管造影亦分为静脉法DSA(IVDSA)和动脉法DSA(IADSA)。(三)一般介绍临床应用运用 第三节 DR检查技术简介一、一般介绍检查技术几个方面二、详细讲解DR参数选择和影像效果(一)内容和方式以改变kV、mA及s三个参数为基础,结合数字成像特点进行参数调整。(二)参数选择必要性 数字化摄影图像质量首先取决于原始信息采集,其次是参数选择。第四节 DSA检查技术一、头 部(一)一般介绍术前准备1病人准备2器械准备3药品准备(二)重点阐述摄影操作技术1插管 常用Seldinger技术及股动脉穿

23、刺插管,用相应导管分别选插颈总、颈内、颈外和椎动脉,行相应血管造影。2造影参数选择(三)一般介绍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二、心脏大血管(一)一般介绍术前准备1病人准备2器械准备3药品准备(二)详细讲解摄影操作技术1.造影技术2.造影参数选样3.一般介绍造影体位及程序4. 一般介绍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三)心脏DSA1一般介绍造影技术 心血管造影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类:2详细讲解造影参数选择3详细讲解造影程序 4一般介绍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四)大血管DSA1一般介绍操作技术造影方法 主动脉造影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注射对比剂采集成像。肺动脉造影采用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经右房、右室至肺动脉注射对比剂采集成像。2

24、详细讲解造影参数选择3详细讲解造影体位及程序4一般介绍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三、腹 部(一)一般介绍术前准备(二)详细讲解肝脏DSA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择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三)一般介绍胃肠道DSA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样3造影体位及程序(四)详细讲解肾脏及肾上腺DSA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择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五)一般介绍胰、胆、脾DSA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择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四、外周血管(一)一般介绍术前准备(二)详细讲解下腔静脉造影1手术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择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三)详细讲解盆腔动脉造影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择

25、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四)详细讲解髂静脉造影1操作技术2对比剂参数选择3造影体位及程序(五)详细讲解上肢血管造影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扦 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六)详细讲解下肢血管1操作技术2造影参数选择3造影体位及程序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第四章 CT检查技术目标1、掌握全身各部位CT扫描体位2、熟悉全身各部位CT扫描参数3、掌握薄层扫描、重叠扫描、高分辨率扫描、靶扫描方法4、熟悉全身各部位增强扫描方法5、了解造影CT检查方法6、熟悉螺旋CT检查技术应用7、熟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8、了解电子束CT技术应用9、了解CT图像特点10、熟悉影响CT图像质量变量因素

26、11、掌握各系统疾病CT检查方法选择内容第一节 普通扫描一、重点阐述颅 脑 CT(一)体位和扫描范围1横断层面扫描2冠状层面扫描(二)层厚和层距(三)窗宽和窗位二、详细讲解头面颈部CT(一)体位和扫描范围1颈部扫描2鼻和鼻窦扫描3眼眶扫描4耳、颞骨扫描(二)层厚和层距(三)窗宽和窗位三、重点阐述胸部CT1体位和扫描范围2层厚和层距3窗宽和窗位四、重点阐述腹 部 CT1体位和扫描范围2层厚和层距3窗宽和窗位五、一般介绍盆腔CT1.体位和扫描范围2扫描层厚和层距3窗宽和窗位六、详细讲解脊柱CT1体位和扫描范围 2层厚和层距3窗宽和窗位第二节 特殊检查方法一、重点阐述薄层扫描二、详细讲解重叠扫描三、

27、一般介绍靶扫描四、重点阐述高分辨率扫描五、一般介绍图像堆积扫描六、一般介绍定量CT第三节 增强扫描一、一般介绍常规增强扫描二、详细讲解动态增强扫描三、重点阐述两快一长增强扫描四、一般介绍延迟增强扫描五、重点阐述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1肝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2胰腺双期增强扫描3肾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第四节 造影CT检查一、一般介绍血管造影CT1动脉造影CT2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二、一般介绍非血管造影CT1脑池造影CT2脊髓造影CT3胆系造影CT(1)静脉胆囊造影CT(2)口服胆囊造影CT第五节 螺旋CT临床应用一、一般介绍螺旋扫描二、一般介绍CT 透 视三、一般介绍实时增强监视四、详细讲解三维重建技

28、术及其临床应用(一)三维重建技术1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1)MPR和曲面重建(2)MPVR(3)平均密度投影(4)SSD(5)CTVE2三维重健技术容积扫描参数(二)详细讲解CT三维重建技术临床应用1CT血管造影(1)脑底动脉环CTA(2)胸腹部大血管CTA2CTVE(1)鼻腔、鼻咽和鼻窦CTVE(2)喉部GTVE(3)气管、支气管CTVE(4)胃CTVE(5)大肠CTVE(6)血管CTVE3脏器表面三维重建(1)骨骼表面三维重建(2)含气器官表面三维重建(3)腹腔脏器和肿瘤表面三维重建五、一般介绍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应用(一)多层螺旋CT扫描主要技术特点1新型二维宽探测器结构2先进旋转方式3大

29、热容量X线球管和高功率高压发生器4采用新技术准直器5模拟电子开关应用6增加数据采集系统7采用新方法重建技术(二) 详细讲解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优点1扫描速度提高2图像空间分辨率提高3.CT透视定位更准确4提高了x线利用率第六节 电子束CT技术应用一、一般介绍触发方式1电子束CT成像原理2电子束CT扫描触发方式(1)手动触发(2)动态触发(3)定时触发(4)心电门控触发二、一般介绍扫描体位1横轴位2心脏短轴位3心脏长轴位三、详细讲解基本扫描方式1单层扫描(1)单层定位扫描(2)单层步进容积扫描(3)单层连续容积扫描(4)单层血流扫描(5)多层容积扫描(6)多次平均血流检查四、一般介绍对比剂使用技

30、术1对比剂浓度2对比剂用量3对比剂注射方法(1)电影扫描方式(2)血流检查方式(3)容积扫描方式4循环时间测定(1)硫酸镁测定法(2)血流扫描测定法5扫描起始时间第七节 CT图像特点和影响图像质量变量因素一、详细讲解CT图像特点二、详细讲解影响CT图像质量变量因素1 CT检查前准备 CT检查前要详细2噪声3伪影(1)设备原因所致伪影(2)病人原因所致伪影(3)扫描条件不当造成伪影4部分容积效应和周围间隙现象(1)部分容积效应(2)周围间隙现象5CT分辨率6窗宽和窗位7图像重建数学演算方式第八节 各系统疾病CT检查方法选择一、重点阐述颅脑CT检查方法选择二、详细讲解头颈部CT检查方法选择三、详细

31、讲解胸部CT检查方法选择四、详细讲解腹部和盆腔CT检查方法选择五、详细讲解脊柱和骨关节CT检查方法选择第五章 MRI检查技术目标1.熟悉磁共振发展概况2.掌握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3.掌握常用脉冲序列原理和应用,了解特殊脉冲序列原理及应用4.掌握和成像质量有关成像参数5.了解磁共振成像中常见伪影产生原因和机制6.掌握常见伪影补偿技术7.熟悉磁共振对比剂临床应用.8.熟悉磁共振检查安全要求及磁共振检查优点和局限性9.掌握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在人体各解剖部位应用、熟悉特殊磁共振检查技术应用内容1. 详细讲解磁共振(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展概况、磁共振物理现象理论

32、建立及临床应用年代,一般介绍了磁共振开发应用过程和有关科学家研究成果以及其获得诺贝尔奖情况。2.磁共振成像原理:1)一般介绍磁共振物理学基础:原子组成、原子核自旋特性、原子核在磁场中特性、拉摩进动。2)重点阐述纵向磁化、横向磁化、射频脉冲、纵向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总结磁共振成像原理。3.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1) 重点阐述SE(自旋回波)脉冲序列2) 详细讲解几种常用脉冲序列:FSE(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IR(反转恢复自旋回波)脉冲序列、常规GRE(梯度回波)脉冲序列、2DTOF(time of flight;TOF)脉冲序列、3DTOF脉冲序列。3) 一般介绍EPI脉冲序列原理,EPI

33、脉冲序列分类以及在临床上应用。4. 和成像质量有关成像参数:1)重点阐述:信噪比(signalto noise ratio ;SNR)、对比噪声比 (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空间分辨率、扫描时间概念、激励次数(number of excitations,NEX)、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ETL)或快速系数(turo factor)。2)详细讲解各参数变化对图像质量影响,各参数之间相互影响,利用图表加以总结。5.一般介绍磁共振成像中常见伪影及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设备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卷褶伪影、拉链伪影、运动伪影、金属伪影。6.消除常见伪影

34、技术或方法:1)重点阐述改变相位编码方向方法、预饱和技术、呼吸补偿和呼吸门控技术、心电门控技术。2)详细讲解梯度磁矩复相位方法、去频率包裹方法、去相位包裹方法、增加接收带宽、缩小FOV方法、增加相位编码次数方法,利用图表加以总结。7. MRI对比剂:1)一般介绍MRI对比剂种类、产生增强效应机制。2)详细讲解MRI对比剂临床应用。8. 磁共振检查:1)一般介绍MRI检查安全性:2)详细讲解MRI检查安全要求:3)详细讲解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摄影检查相比较优势以及局限性。9.人体各解剖部位常规MRI检查技术:1)重点阐述颅脑、眼眶、脊柱和脊髓、胸部、乳腺、腹部、盆腔、关节2)详细讲解特殊MRI

35、检查技术水成像技术分类和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 普通摄影X光机操作目标: 掌握普通摄影X光机操作规程,便于理论课学习内容: 详细讲解X光机曝光参数等技术选择,了解常规检查步骤及注意事项。了解暗室技术操作。实验二 CT扫描机操作目标:掌握CT机操作规程,便于理论课学习内容:详细讲解CT机技术选择,了解常规检查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技术操作目标:掌握CT机操作规程内容:详细讲解DSA技术选择,了解常规检查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四目标初步认识MR设备组成,以利于理论课学习。内容现场参观MR设备,并由老师逐一讲解。磁共振机器(MRI)常规操作实验五

36、上肢骨各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手正、侧、斜位,腕关节正位、尺偏位,肘关节正侧位等摄影位置操作 内容:各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实验六 下肢骨各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足正、侧、斜位,踝关节正位,膝关节正侧位等摄影位置操作。内容:各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实验七 胸部正侧位、心脏四位片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胸正、侧,心脏四位片等摄影位置操作。 内容:各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

37、。实验八 腹部正位、肾区正位、胆囊区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腹部正位、肾区正位、胆囊区摄影部位摄影方法内容各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及摄影前准备,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实验九 颈椎四位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颈椎四位摄影部位摄影方法内容: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实验十 腰椎正侧斜位、骶髂关节正位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腰椎正侧斜位、骶髂关节正位摄影部位摄影方法内容: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摄影前准备,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

38、。实验十一 头颅正侧位 头颅汤氏位 颅底位摄影部位摄影方法目标:掌握头颅正侧位 头颅汤氏位 颅底位摄影部位摄影方法内容:摄影前准备,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实验十二 付鼻窦位摄影部位位置摄影方法目标:掌握付鼻窦位摄影部位位置摄影方法内容:摄影前准备,摄影位置摆法、中心线入射点、曝光参数选择,暗室洗像操作,认识其X线解剖图像及质量评价,并讨论之。实验十三 颅脑 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目标:掌握颅脑 CT各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内容:摄影前准备,各扫描位置摆法、扫描参数选择,认识其横断扫描和冠状扫描解剖图像,并讨论之。实验十四 胸

39、部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目标:掌握胸部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内容:摄影前准备,扫描位置摆法、扫描参数选择,认识其扫描解剖图像,并讨论之。实验十五 腰椎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目标:掌握腰椎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内容:摄影前准备,扫描位置摆法、扫描参数选择,认识其扫描解剖图像,并讨论之。实验十六 肝胆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目标:掌握肝胆CT位置摆法及扫描方法内容:摄影前准备,扫描位置摆法、扫描参数选择,认识其扫描解剖图像,并讨论之。实验十七目标了解常用脉冲序列原理,熟悉常用脉冲序列临床应用,以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内容以GE1.5TesleMR机为例讲解常用脉冲序列原理和临床应用,观看各个脉冲序列典型

40、图像。实验十八目标熟悉MRI中各个参数设置和相互关系及作用,以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内容以GE1.5TesleMR机为例讲解各个参数之间关系及各个参数调节对图像质量影响,观看不同参数得到图像。实验十九目标熟悉MRI检查过程,以利于理论课学习。内容以GE1.5TesleMR机为例讲解MRI检查前准备工作、计算机信息输入、线圈选择、体位定法及扫描情况。实验五目标熟悉MR检查过程在各个解剖部位应用,以利于理论知识掌握。内容以GE1.5TesleMR机为例讲解各个解剖部位检查过程。六、措施和评价(一)措施1.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授课、实验、考试等)。2.组织部分课堂讨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思维能力。3.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以大量图片、录像、动画为主多媒体课件,增加教学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4.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本专业新技术、新设备相关知识,并融入教学,使学生学习能紧跟时代步伐。(二)评价1.授课质量评价 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由本人、学生及教研室予以评定。2.学生成绩评价 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期末理论考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口试、小测、实验操作等)及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设计 > 工程图纸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