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4645567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练习卷: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通用版】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二周测卷(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最初作为庭园花卉栽培于上海、南京一带,后逸生野外,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的荒地、铁路两侧和农田里等,并疯狂地繁衍扩张,严重破坏了本土植被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这种扩张也是一种适应现象。下列相关叙述中,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A.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B.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应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结果C.加拿大一枝黄花比本地植物更适应本地的环境D.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变异是不定向的2.在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

2、的B.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C.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D.所有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婴幼儿发育,降低免疫力;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癌变、叶酸降解(叶酸缺乏使生殖能力下降)。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黑色素增多,黑色素对紫外线有阻挡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紫外线强的赤道地区,深肤色人群比浅肤色人群生存、生殖能力更强B.紫外线弱的高纬度地区,浅肤色人群比深肤色人群有更好的适应性C.人类肤色出现差异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定向选择的结果D.赤道地区肤色浅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使其适应性降低4.若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使

3、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害虫受杀虫剂压迫,主动突变以适应环境变化B.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突变,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害虫的分解药物有效成分的基因,受杀虫剂诱导而高效表达D.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种群中抗药性个体的比例越来越高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内容中,哪一项不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6.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

4、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7.自然界中,猎物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的种群进化是不利的B.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猎物和捕食者之间仅存在捕食者对猎物的单向选择D.猎物和捕食者实质上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8.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

5、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B.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C.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D. 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9.某生物群体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占20%、60%、20%,其中aa的雄性个体没有生殖能力,若该种群的个体自由交配,则后代中a的个体占( )A.9/64 B.9/100 C.3/16 D.3/410.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

6、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11.下图是某鼠群中毛色相关基因A(控制灰色)的频率变化曲线图,其等位基因a控制黑色,已知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A、a使其频率发生变化B.第616年间鼠种群发生进化,第16年时形成新物种C.若第1622年间鼠群

7、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鼠群中灰色雄鼠占总数的90%D.该种群中灰色鼠适应环境的能力比黑色鼠的强12.在自然界中,狮(2N=38)、虎(2N=38)是不可能相遇的。现在动物园中将狮、虎混合饲养,生出两只具有观赏价值的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狮、虎能产生后代说明两者为同一物种B.自然界中的狮、虎有隔离,动物园中的狮、虎没有隔离C.狮与虎交配产生的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与染色体不能联会有关D.狮虎兽的产生说明人类可以打破不同种动物之间基因不能交流的界限13.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

8、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一定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14.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

9、等位基因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15.处于遗传平衡的进行有性生殖的甲、乙两个种群(属于同一物种,且每胎只生一 个幼崽)内,雌性个体中基因型为DD、Dd的均表现为长尾,基因型为dd的均表现为短尾,而雄性个体中基因型 为DD的表现为长尾,基因型为Dd、dd的均表现为短尾, 从乙种群中随机选出一只雄性长尾a,从甲种群中随机选出一只雌性长尾b。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两种群的d基因频率分别为40%、60%,则两种群混在一起,d基因的频率为50%B.若甲种群内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25%,让a与b交配, 生出雄性长尾个体的概率为1/3C.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若存在地理隔离,则

10、存在生殖隔离D.该生物能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这些变异决定了该生物进化的方向1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进化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缺失或改变必然引起基因突变将二倍体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是能稳定遗传的植株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杂交育种就是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北京京巴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的多样性反应了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 B. C. D. 17.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行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祖先过度

11、繁殖的含义是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作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_。(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的现象,二是指生物_的过程,适应是_的结果.18.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 和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1.在种群1中出现了基因型为的甲虫, 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的_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12、。2.由图1可知,种群1和种群2_(选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3.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初步推测种群2中具有基因型_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基因和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的结果。4.图2中的甲虫具有多种体色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变异。拉马克认为:环境引起或由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只有在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时,才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故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应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结果,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而生存斗争、不定向的变异和适者生存都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故A、C、

13、D错误,B正确。2.答案:A解析:变异都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会定向地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A正确,B错误;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C错误;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可遗传的变异不是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3.答案:D解析:A、深色皮肤可以阻挡紫外线,减少皮肤癌,减少叶酸分解,因此赤道地区更适合深肤色人群,A正确; B、紫外线弱的地方,浅肤色的人可以更好的吸收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合成,B正确; C、环境对性状进行定向选择,C正确; D、肤色浅的人可吸收更多的紫外线,合成更多的维生素D,D错误。 故选:D。4.答案:D解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14、,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发生的,不是受杀虫剂压迫导致的,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杀虫剂的长期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大,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B错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不含有分解药物有效成分的基因,C错误;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抗药性个体存活下来并能进行繁殖,不抗药个体被杀死,因此种群中抗药性个体的比例越来越高,D正确。5.答案:B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对自然选择学说核心内容的继承。因此选B。6.答案:A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全球气温升高是环境问题,不属于共同进化,故选A。7

15、.答案:D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对猎物的种群进化是有利的,可以使得猎物往更强的方向进化,A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双向选择,C错误;猎物和捕食者实质上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D正确。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发生改变,A正确;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题中的雌雄鱼为同种生物,故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不是在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B错误;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不定向的

16、变异引起的,海底黑暗环境只起选择作用,C错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由交配问题。由题意知,性成熟的雄性可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0%:60%=1:3,产生A的雄配子占1/4+3/41/2=5/8;a的雄配子占3/41/2=3/8;性成熟的雌性可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1:3:1,产生的雌配子中,A=a=1/2,若该种群的个体自由交配,则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81/2=3/16。10.答案:D解析:对等位基因的各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且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加上二分之一杂合子的频率

17、,所以当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A项正确;当p=b时,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Hh的基因型频率等于1/2,B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当p=a时,与HH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纵坐标的数值为1/9,即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9,C项正确;p=c时,hh的基因型频率为1/9,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各为4/9,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9hh+4/9HH+4/91/2(HH+hh)=7/9,D项错误。11.答案:D解析: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基因,A错误;6-16年间鼠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鼠群进化,但无法判断第16年

18、时是否形成了新物种,B错误;据题干信息,控制鼠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1622年间A基因频率为0.9,若该段时间内鼠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则鼠群中灰色雄鼠的比例为0.9/2100%=45%,C错误;根据题图可知,随时间的变化,A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可推出灰色鼠比黑色鼠适应环境的能力强,D正确.12.答案:C解析:狮、虎虽然能产生后代,但后代不可育,无论是在自然界中还是在动物园中,二者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二者为不同物种,A、B错误;狮虎兽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无法联会,因而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正确;动物园中的狮、虎虽然能产生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能产生后代,狮、虎之间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19、,人类并未打破不同种动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界限,D错误。1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两种植物由于生活在不同pH条件下,开花期不同导致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土壤的酸碱度对生物起了选择作用,并不是诱发了生物变异,故A正确、C错误;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B错误;把两种植物种在相同环境中,一般不会产生可育后代,故D错误。14.答案:B解析:A、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的基因多样性,A错误;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是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C错误;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

20、活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D错误。故选:B.15.答案:B解析:两个种群的数量不一定相同,若两种群的d基因 频率分别为40%、60%,则两种群混在一起,d基因的频率不 定为50%,A项错误;分析可知,雌性长尾的基因型是DD (占1/3)、Dd (占2/3),雄性长尾的基因型是DD,二者杂交, 后代基因型为Dd的概率是2/31/2=1/3,基因型为DD的概 率是2/3,因此生出雄性长尾个体的概率是1/3, B项正确;甲种群和乙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21、D 项错误16.答案:C解析: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如果这种改变发生在DNA分子中的无效片段中,则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错误;将二倍体植株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是单倍体植株,只有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体植株,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正确;杂交育种就是将相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错误;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属于同一物种,多样性反映了遗传的多样性,错误;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经过漫长生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

22、多样性,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故选C。17.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与环境相适应,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解析: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各种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合,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8.答案:1.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2.是; 3.aa; 自然选择; 4.基因解析:1.新基因的产生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新基因的出现将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生物进化。2.种群1和种群2之间发生基因交流,没有形成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3.从图1中可以看出,与种群1相比,种群2中灰色个体生存的数目多,说明的个体更能适应此环境;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甲虫体色的多样性体现了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