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十一 考点3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8366710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十一 考点3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十一 考点3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十一 考点3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十一 考点3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3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B卷)1.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刺尾守宫通过分黏粘液向敌害传递物理信息,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B. 黄刺尾守宫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黄刺尾守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 黄刺尾守宫和它的天敌之间可以发生共同进化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阻碍基因交流,才能达到生殖隔离B.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都为生物

2、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不定向地改变了种群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有利于产生适应环境的新性状3.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仅仅经过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就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居。推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中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B.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C.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繁衍已经进化形成新物种D.绿

3、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b)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B)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浅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同时存在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B. B基因频率的增加是由于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的基因突变引起的C. 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基因型Bb的频率不会改变D. 桦尺蛾的进化是通过对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

4、RE)是一种多重耐药菌。某医院近5年CRE感染率分别是0.19%、0.76%、1.14%、1.52%、3.86%(感染率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重耐药菌出现的可能是抗菌药物定向选择的结果B.近5年CRE感染率逐年增加,可能与抗菌药物使用量有关C.施用某种新型抗生素会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灭绝D.未直接口服抗菌药物的个体,感染的细菌有可能是耐药菌6.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 7000 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研究发现,该超深渊

5、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 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D.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7.如下图所示,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群体数量较多,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6、是( )A.若丙中BB基因型的个体占64%,Bb基因型的个体占32%,则B的基因频率为80%B.上述过程说明形成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迁移到b、c地区的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就可形成物种乙和物种丙D.可遗传的变异决定乙、丙进化的方向8.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对爱丽丝道:“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某科学家据此提出了以下进化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根据这个假说,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在该假说中,生物的进化不影响无机

7、环境的变化C.根据该假说,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D.根据该假说,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宿主的进化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简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10.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天涯”和“海角”号深渊着陆器发现,在马里亚纳海沟 7000 米以下深海生活着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据研究, 与栖息在浅水的

8、狮子鱼相比, 超深渊狮子鱼体内与蛋白质结构稳定有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这种突变有利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维持, 增强了分子层面的抗压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超深渊狮子鱼抗压增强是深海的环境条件选择的结果B.超深渊狮子鱼种群和浅水狮子鱼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C.两种环境下的狮子鱼个体间斗争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超深渊狮子鱼抗压增强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及化学说的理解,错误的是( )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是达尔文,他的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达尔文观点,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的观点C.现代进化学说和达尔文都认为,可遗

9、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青霉素的使用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但青霉素会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升高12.某种哺乳动物的背部皮毛的颜色由一组复等位基因A(褐色)、a+(棕色)和a(白色)控制,且A对a+、a为显性,a+对a为显性。研究人员对生活在某山区的某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得到如表所示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褐色棕色白色初次调查60%40%0二次调查40%35%25%A.基因重组导致三种毛色的出现,也为该种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该种群所有个体所含有的A、a+和a基因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初次调查时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50%D.a基因的产生与遗

10、传参与了该种哺乳动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13.达尔文以丰富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解释;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理论并不完善,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物适应性状的形成是由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留下后代 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种群和分子水平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并且新物种能很好地利用和适应环境14.野外生物学家史蒂夫古德曼采集来自印度洋西部群岛和

11、莫桑比克沿海地区蝙蝠血液样本,发现蝙蝠和冠状病毒之间有久远的协同进化史,这对人类在未来建立公共卫生项目具有极大的帮助。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冠状病毒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其进化提供原材料B. 印度洋西部群岛和莫桑比克沿海地区的蝙蝠的基因库存在差别,但可能没有生殖隔离C. 冠状病毒长期寄生在蝙蝠体内不导致其患病,这可能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D. 珍爱其他生命,不任意捕杀和捕食野生动物也是对我们人类健康的保护15.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

12、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 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 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题图中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多样性。若该岛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

13、率变为55%AA、40%Aa、5%aa。该岛没有给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频率分别是_、_和 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黄刺尾守宫通过分泌黏液向敌害传递化学信息,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2.答案:C解析:有些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就能达到生殖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就能实现,故A错误。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了新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能定向改变

14、了种群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故C正确。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基因基因频率增加得快,不一定是显性基因,故D错误。3.答案:D解析:树上的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变异,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但是不一定产生了新的基因,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只是把绿色蜥蜴突变产生适合树上生活的护趾这种变异选择出来,B错误;褐色蜥蜴的入侵导致绿色蜥蜴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绿色蜥蜴出现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有利于他们在树上生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4.答案:D解析:A、浅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同时存在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基因多样性,A错误;B、

15、基因突变在环境被污染之前就存在这,环境污染对基因突变因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作用,B错误;C、该种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B、b的基因频率发生在变化,Bb的基因型频率也会发生变化,C错误;D、由分析可知,桦尺蠖的进化是通过环境对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故选:D。5.答案:C解析:多重耐药菌出现的可能原因,是敏感型细菌群体中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出现抗药性变异菌株,由于抗菌药物的筛选,耐药菌存活、繁殖的几率大,随着抗菌药物使用及其使用量增大,耐药菌的比例逐渐增大,感染率增加,A 、B 正确;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即使施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可能会出现相应耐药菌,C 错误;未直接口服抗菌药

16、物的个体,可能由于饮食、饮水等原因摄入相应药物,也可能直接感染相应耐药菌,D 正确。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退化的原因是“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只是进行了自然选择;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可能交配成功,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故选C

17、。7.答案:A解析:若丙中BB基因型的个体占64%,Bb基因型的个体占32%,则bb基因型的个体占4%,所以B基因的频率为64%+32%1/2=80%,A项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B项错误;迁移到b、c地区的两种群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项错误。8.答案:A解析:该假说是发生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并没有提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据信息“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猎豹会以斑马为食物,而斑马要避免被猎豹捕食而生存下来,故它们在长期的捕食关系下,速度快的个体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这便说明它们之

18、间有共同进化;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会使寄生者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会影响到宿主,使宿主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导致宿主进化;故选A。9.答案:A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接触青霉素前,细菌的种群中就存在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正确;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生物

19、进化的方向,D正确。10.答案:C解析:A、特殊极端的环境条件直接对超深渊狮子鱼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导致超深渊狮子鱼的视觉退化,A正确; 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浅水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B正确; C、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不存在共同进化,C错误; D、结合题干信息“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可知,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

20、的频率,D正确。故选:C。11.答案:A解析: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进化学说的是拉马克,他的理论核心是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达尔文观点,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是达尔文的观点,B正确;C、现代进化学说和达尔文都认为,可遗传的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D、青霉素的使用不是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的根本原因,但青霉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而会使细菌抗药基因频率升高,D正确;故选:A。12.答案:D解析:初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该种群中没有白色毛个体,可推断此时该种群中可能无a基因,二次调查时出现白色个体,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

21、a基因产生,所以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该种哺乳动物三种毛色的出现,A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调查过程中,由于不知道褐色毛个体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C错误;a基因的产生与遗传参与了该种哺乳动物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13.答案:B解析:种群中出现不同的变异性状后,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机会多,久而久 之就形成了适应特定环境的新性状,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 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 出科学的解释,B错

22、误;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 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本身意味着生物类型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和适应环境,D 正确。14.答案:A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其可遗传变异类型只有基因突变,A错;两地区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两蝙蝠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差别,但可能仍属于同一物种,B对;蝙蝠和冠状病毒之间有久远的协同进化史,C对;破坏生态平衡,就会威胁人类的生存,D对。15.答案:(1)突

23、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基因频率(5)基因(6)72.5%5%22.5%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新物种形成的 三个基本环节,X是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Y是自然选择、Z生殖隔离(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4)分析题图2可知,该图显示表蜥

24、蜴脚趾的分趾基因与联趾(趾间有蹼)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分析题图图2可知,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升高,分趾蜥蜴个体比例降低,结果使使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联趾(趾间有蹼)基因W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分趾基因w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遗传(基因),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PCR(聚合酶链反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